登陆注册
5804000000005

第5章 三年级:轻松起步讲方法(4)

当一个学生说出“我们的食指都死死地按住尺子,都想获得这一场比赛的胜利”时,我顺势引导:“你注意到对方此刻的表情、动作了吗?”孩子答道:“对方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20厘米长的尺子,脸绷得紧紧的,而且涨得通红,一脸着急地等候裁判员的发令。”好!这一描述挺形象,我接着引导观察:“你注意到了周围观战同学的反应了吗?”有孩子描述道:“这一刻,教室里忽然安静了下来,紧张的比赛氛围让围观的同学们也握紧了拳头,似乎要给选手力量……”

游戏继续,精彩不断……就这样,我在游戏过程中“定格”画面,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即时进行口头作文,这一下,习作有了鲜活的感受和语言。孩子们重新完成的作文可圈可点——

我一开始死死地按住尺子,让对方没有可乘之机。只见他鼓着腮帮,两只眼睛直瞪着我的手指。我知道比赛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我将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两根手指上,鼻尖也沁出了细细的汗珠。对方也寻找着机会,他用手指摇晃起尺子,拔回了几寸,我的心情也越来越紧张了。这时,由于他连续比赛,手上已渗满了汗珠,手指悄悄地向后打着滑。眼瞅着他正准备将手指挪动一下时,我抓住了这个机会,趁热打铁,猛一发力,尺子不仅拔到了中线,还反超了几寸。啊,我终于赢啦!

进入决赛阶段,教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但两个选手似乎都很轻松,只见一个同学用两个手指夹住直尺,脸上一副志在必得的神情。而另一个也不甘示弱,脸上带着必胜的微笑。但是,一声令下,两位“高手”却都不敢轻敌,他们皱紧眉头,目不转睛地盯着桌上的红线,食指和中指紧紧地按着尺子,生怕自己的“城池”落入他人手中。大家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历史性”的时刻的到来!

你看,在活动中伴随着习作指导,我用随机的“提问”“谈话”和“交流”引发学生“观察”“想象”“描述”。由于学生“亲历”了活动过程,注意观察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自然写起来得心应手,一篇篇行文活泼的作文就此“问世”了,而不再是原来那种“脚踩西瓜皮——写到哪里算哪里”的“流水账”了。

其实,在我看来,“活动作文”课上的活动不是重点,我们的目的是通过预先设定的游戏活动,以模拟的、缩微的、典型的、袖珍的方法让学生懂得怎样去“观察”,什么是“细节”,何时进行“心理描写”,这才是课堂的关键所在!

8.为模仿正名

在近年来的作文研讨会上,我几乎没有听到过老师在公开场合谈“用范文来引导学生写作”的观点,而各级杂志上的作文教学论文也无一例外,几乎都在畅谈学生习作的“自由”“个性”“创新”。可是,现实的作文教学,尤其是中年段的作文起步教学,老师们运用最多的方式就是模仿。毕竟,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从咿呀学语到口若悬河,从一笔一画的临帖到飞笔走龙的书画,孩子的一切学习成果都受益于模仿,何况作文乎?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就曾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但是,作文教学能不能提倡模仿,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反对者认为,这不是在助长“抄袭”之风吗?模仿不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自我想象力吗?赞同者则反问,音乐课上,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唱歌弹琴;美术课上,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构图绘画;体育课上,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跑步跨栏;数学课上,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公式运用;作文,为什么就不能模仿?不模仿,孩子表达能力从哪里来?

乍一看,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这就使我们的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感到困惑,不知从何处下手。让学生模仿习作吧,怕成为变相抄袭,怕今后在孩子们的作品中只能看到别人的影子,而缺少自己的思维;拒绝模仿吧,自己往往又陷入“作文课不知如何上”的迷茫、尴尬境地。其实,这种困惑主要是因为我们简单地认为,“模仿”就是对个性的扼杀,就是创新的天敌,在不知不觉中把“规范”与“个性”、“模仿”与“创新”对立起来了。

我们主张自由表达作文,前提是孩子掌握了众多的写作方法,能够根据需要而自主选择。而写作方法,不是孩子创造的,是他们模仿和积累而来的。从小学生的作文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想象力丰富但语言贫乏,一些孩子心中有话想说,而写出文章来却是语序混乱,毫无重点;还有的学生表达不出来,勉力为之,也是言不及义。“入乎其中”方能“超乎其外”,要想直抒胸臆,下笔成文,关键在学会作文的表达形式,而这形式的习得,应从模仿而来。

而被很多人诟病的学生模仿的习作千篇一律的现象,这并不是模仿的错,而是我们不懂得如何让学生正确模仿。有的老师为了省时高效,允许学生把语言的具体内容也模仿下来了,所以学生写不出有真实思想的作文来。我们现在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模仿作文形式的同时,不会发生情感的复制,从而避免“假大空”现象的发生。

曾听过一个趣事,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要求孩子写一种身边的植物。某位同学第一次写的作文不合格,老师要求重写,这孩子看到同桌写的《西瓜》一文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就仿照写出了《北瓜》的作文,完全是照搬照抄。哭笑不得的老师在这篇《北瓜》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句评语:“只知道有西瓜、南瓜、冬瓜,我倒还不知道这世上竟然有北瓜呢!”

其实,这就是作文模仿最常见的误区。学生在模仿时,往往只见范文内容而不见范文的表达形式,常出现仿写范文故事情节甚至情感复制的现象。

我们应该认识到,作文模仿的应该是范文的形式而非内容。当我们细读一篇范文,被文中表现的情感深深打动的时候,我们不是要去复制这种情感,也不是要去模仿营造出这种情感的故事情节,或是去套用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字,而是要看范文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用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如果自己写类似的文章会如何去表达,这些才是我们要重点思考的,也是应教会学生去模仿的。只有明确了这一点,作文教学的模仿才不会步入误区。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在学习方法的同时,又避免雷同和套用的现象呢?在我看来,老师不要提供单独的“范文”,而要提供多个“范文”,至少需要两个文本,这两个文本要有一定的共性——要么是谋篇布局相同,要么是语言风格相仿,要么是描写手法类似等,侧重于形式的相同,而内容则各具特色,从而对“应该怎样写”形成一种简练、直观的现身说法。

比如,三年级的孩子特别富有想象力,但是很少有孩子在作文中将这种童趣写出来。我曾给过两个这样的作文片段作为范例——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企鹅,我来自南极。提到这个,你们肯定会问我怎么能适应寒冷的南极呢?哈哈,我告诉你吧,我的羽毛与鸟类的羽毛可大不一样,羽柄短而宽,羽毛又细又密,呈鳞片状。这些羽毛重叠起来,不但风吹不进,就是海水也浸不透。羡慕吧!我还会像小刺猬那样,把身体踡成一团,在原地赖着不走,这可是撒娇时最好的办法。我的肚皮是白色的,后背是黑色的,我总爱双臂紧贴着身体,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像个不倒翁。觉得我可爱吗?那就欢迎大家到南极来做客,你们就会看到我哦!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书包。我是用化纤做成的,个头不算大。我的身体分三层:第一层里面的小伙伴都是小主人的生活用品,如红领巾、手帕,它们都安安静静地躺在我的怀抱里,不吵也不闹,却随时做好准备,等待小主人的征用。第二层里面都是一些活泼好动的小家伙,如毽子、跳绳,我每次都得把“门”关好,否则它们准会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跑”出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第三层是小主人用来放学习用品的地方,如笔袋、书和本子都在这里休息。在学校的时候,小主人一会儿从我的怀里拿出笔袋,一会儿取出语文书,一会儿又翻出练习本,让我忙得不可开交,真想和他抗议。不过,看着小主人好学的模样,我每次都把抗议咽了回去。不知不觉,我已经跟了小主人两年了,我希望能一直成为他的好伙伴。

你看,两个片段,内容并不相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文章里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不必多费口舌讲解,读一读,就可以让学生领悟:“哇!原来作文可以这样来写,真是太有趣了!”你若是让学生试着用这样的方式,写一写《玩具们的故事》或是《我心爱的小动物》,他们准能写得妙趣横生,让你忍俊不禁。有时候,我发现孩子并不缺乏生活素材,缺的是用什么办法把这些材料“粘”到一起,即用什么方法把它们有机组合到一起。这时,如果我们能给个范本,等于给学生找到一个容易的切入点,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比较顺手,时间一长,自然能够激发出他们写作的兴趣。

模仿得多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也就拓宽了,能够选择和整合不同的作文形式,模仿也就具有了个性。有时,他们也会对以前学过的课文或是读过的范文,在写法方面有了新的体会。这种模仿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学生自己的想象力,由此产生的“新的体会”不就是学生创造性的体现吗?而这样的模仿,就已不仅仅是为了模仿而模仿了,而是“自立其法”,这才是模仿的正道。

9.作文也需要“预习”

在阅读教学中,预习已然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不言而喻。其实,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倡导学生作前预习。如果作文课上老师常常搞“突然袭击”,要到上课时才亮出作文题目,学生在缺乏生活积累和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完成作文,不陷入困境才怪呢!

在我看来,从三年级开始,就要让孩子学着进行作文“预习”。那么,预习哪些内容呢?重点在于让学生在作文前学会观察和用心体验。

我们经常在一些作文里看到这样的描写:“她长得很漂亮”“他非常生气”“表演了精彩节目”“朗诵了动人的诗篇”“会场布置庄严大方”“披着节日的盛装”等。我们如果深入问一问:她哪些地方长得漂亮?他生气时是怎么样的?节目精彩在哪里?诗篇是怎样感动听众的?会场是怎样布置的?节日的盛装又是怎么样的?很多孩子很可能回答不出来,因为他没有切身体验,或者是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所以,在作文前,我总是先引导学生观察相关的景、物、人、事,为学生习作内容的确定做好准备。例如,要让孩子写作文“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课前,我就利用春游的好机会,带领孩子观察烟波浩渺的太湖。为了写好《可爱的小动物》,我则提前一周布置孩子去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加以关注。

一个孩子写的《小猫“疯”了》的文章,就特别让人捧腹。他写了自己家的小猫玩弹球时种种调皮疯狂的举动,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不仅让小猫的活泼可爱跃然纸上,更精彩的是写出了自己观察小猫时的心理活动,“像发了神经病一样”,“我气坏了,真想把它捉来狠狠地揍一顿”等,给文章增添了许多情趣,处处流露出孩童的天真。而这样的片段,若不是学生在动笔前的观察准备,又怎能在课堂上四十分钟内“妙笔生花”?

《美妙的星空》这样的文章更需要作前“预习”。我们班的“小才女”所写的文章刊登在了市级报刊上,她用了一系列形象的比喻,把她的观察所得,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比如,她笔下的月亮“就像一个变化无常的婴儿,时而绷着又胖又圆的小脸,像是生气了,时而弯着小嘴,乐呵呵地笑着;时而又跟大家捉迷藏,偷偷露出半个脸来”。而星星们“仿佛刚刚从银河里洗过澡似的,亮晶晶的,闪烁着点点宝石般的光泽,是那么的迷人”。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能把星星和月亮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呢?她在日记中透露了秘密——“因为老师告诉我们要写一写美妙的星空,所以我对夜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要知道我还从来没有用心看过夜晚的天空呢。为了看月亮的变化,有时候晚上看不见,我就早上五点爬起来看,悄悄地伏在窗前,直看到东方发白……”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由此可见,通过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生活,进行充分的“预习”,就能更好地抓住事物的特征,记录下真实的内心感受,而这样的作文才是生动的。

而另一种“预习”方式——写前体验,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作文教学形式。它主要是在课前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情感体验。如写“有趣的小实验”,我就给孩子们表演了一个有趣的“魔术”——我用手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奇胶水”涂在书上,再把两本被涂过“神奇胶水”的书页,一页一页地互相夹在一起。然后请两个女孩上台把两本书拉开,对于她们的失败,孩子们很不服气,又推荐了班级里的“大力士”上台。两位“大力士”夸张的表演,引来阵阵笑声,同时大家也对两本书的纹丝不动感到惊奇。我趁势让孩子们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情形,并说说此刻内心的想法,孩子们很是兴奋,觉得不吐不快,而这正是动笔的好时机。于是,这趣味盎然的一幕就呈现在了孩子们的笔下——

一上课,老师就神神秘秘地拿来两本书,说要变一个魔术。同学们听了都很兴奋,纷纷猜想是什么神奇的魔术,瞪大眼睛,注视着。

同类推荐
  • 智力加油大派队(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

    智力加油大派队(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

    “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丛书旨在通过向青少年提供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文化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科学和热爱科学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拓宽视野,不断创新,最终达到提升综合性素质的目的。其中涉及到青少年必须知道的许多知识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现代性,是青少年学习的最佳读本。
  • 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

    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

    本书以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大文体为版块,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分条目地介绍和评价中华文学方面的有关知识,以期青少年朋友们通过阅读本书,比较清晰地了解我国文学发生、演变的基本流程,从中获得美好的精神感受,增强民族自信心,并由此借鉴前贤艺术经验,发扬光大中华文学优秀传统。
  • 民族团结十知道:小学生读本

    民族团结十知道:小学生读本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想过社会安定、经济富足的和美日子,就离不开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每个成员,只有平等相待,和睦共处,团结互助,才能共同繁荣进步。如果是民族隔阂,民族纷争,国家分裂,各族人民就要跌入苦难的深渊。因此,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为了让各民族的同学从小就了解一些民族常识,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情感,我们特意编写了本书。书中讲到的民族知识有十个方面,都是小学生应该知道的。
  • 共同赢得未来

    共同赢得未来

    广阔无垠的旷野上,一群狼踏着积雪寻找猎物。它们单列行进,一匹挨一匹。领头狼作为开路先锋,他在松软的雪地上率先冲开一条小路,以便让后边的狼保存体力。领头狼累了时,便会让到一边,让紧跟在身后的那匹狼接替它的位置。它就跟在队尾,轻松一下,养精蓄锐,迎接新的挑战。一旦攻击目标确定,头狼发号施令,群狼各就各位,嗥叫之声此起彼伏,互为呼应,有序而不乱。待头狼昂首一呼,主攻者奋勇向前,佯攻者避实击虚,助攻者嗥叫助阵。世界500强黄金培训课程之一!真正适合公司的超级管理经典,培育员工精神的第一黄金读本,打造卓越企业的必备培训教材,世界500强提升职业素质最佳典范。
  • 喀尔巴阡城堡(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八辑)

    喀尔巴阡城堡(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八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热门推荐
  • 毕业生

    毕业生

    每年都有毕业季,眼下这个毕业季里也有我,都知道工作了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可即便那么多人向我描述了职场的种种,我仍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适合。爱情在职场中像是一个调皮的小猫,当你认真工作的时候它会萦绕在你身前身后,让你无法专心工作,虽然被它惹得心烦意乱,却怕它被别人拾走,复杂纠结到极点。对于事业的追求也是人生很重要的事情,可职场上究竟需要怎样的技能才能步步高升,是不是为了这些技能情愿放弃自己的一些原则?只有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才会知道自己的选择。
  • 神圣与凡俗:明末至鸦片战争前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遭遇

    神圣与凡俗:明末至鸦片战争前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遭遇

    天主教在全球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的文化移植的过程,而这种文化移植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本土文化。天主教要想在中国落地生根,必须找准中国本土习俗文化的发展脉络,适应民间社会的文化传统。中国民间信仰源远流长,已经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应对中国的民间信仰,是天主教在华传播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本书对明末至鸦片战争之前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之间的遭遇进行了客观描述。
  • 错时空

    错时空

    现代男友和古代少主,她该如何抉择?莫名其妙来到这异时空,叶璃发现这个世界并不如她看到的那般平和。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总有一些人莫名其妙的死去。有一天,她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忘仙录

    忘仙录

    长生歌,歌传万界;弦起,夺你仙缘;弦落,断你三生。世间皆俱,缘起缘灭;魔前端坐诉佛理,回首天尘不做仙;悠悠千载,万古皆空;燃灯常伴,宿醒千万夜;求仙路,奏一曲长生歌。少年身世之谜到底能否解开;禁区黑暗轮回的杀戮能否平息;一双拳头,击破万古;岁月七杀,举世皆敌。
  • 重启世界

    重启世界

    这是一个用画笔改变世界的修行故事。这里有逗比,这里有热血。这里有一个想做全人类爸爸的少年。PS:1、不是末世文。2、已有高订34000+完本书《火影之活久见》,人品文笔有保证,求支持。书友群:465235822vip群:90736979(3000+粉丝值可入)
  • 琅琊榜之景若宁兰

    琅琊榜之景若宁兰

    《琅琊榜》原著中的景宁公主在为太皇太后守孝之后就没了下文,私认为既然没有下文,就当她最后还是和亲了。不记得原著里面有没有说是南楚的谁,私设为四皇子宇文墨,后封淳王。这个脑洞就是萧景宁在南楚活了二十七年后挂了,然后重生在《风起长林》里面已经留下了一堆烂摊子的荀皇后身上后发生的故事。
  • 帝子扶苏

    帝子扶苏

    上古先秦时代,帝王建立帝制,开创历史帝制先河。帝王突然逝世,帝子遭遇陷害,他面对一纸诏令,轻笑,“不愿北礼”。
  • 武道神偷

    武道神偷

    一笑一语,风雷震怒,一怒一嗔,沧海栗寒;一念一动,血尸成泊,一眼一心,洞穿无极。一言不合,灭的是你!且看身怀神目平凡少年,如何成就非凡强者!成为万人敬重的祖帝!
  • Fish in the Water

    Fish in the Water

    Mario Vargas Llosa's A Fish in the Water is a twofold book: a memoir by one of Latin America's most celebrated writers, beginning with his birth in 1936 in Arequipa, Peru; and the story of his organization of the reform movement which culminated in his bid for the Peruvian presidency in 1990. Llosa evokes the experiences which gave rise to his fiction, and describes the social, literary, and political influences that led him to enter the political arena as a crusader for a free-market economy. A deeply absorbing look at how fact becomes fiction and at the formation of a courageous writer with strong political commitments, A Fish in the Water reveals Mario Vargas Llosa as a world figure whose real story is just begi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