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的应许大致可浓缩为五点。它应许:(1)我们要与基督同在;(2)我们会像祂那样;(3)用诸多意象(imagery)说明,我们会得“荣耀”;(4)我们会得饱足(fed),或进入筵席(fasted),或得欢欣(entertained);(5)我们会在宇宙中拥有某种职位——主理城镇、审判天使、成为神殿柱石。[33]关于这些应许,我问的头一个问题是,“第一项不就足够,为何还要其他”?能与基督同在,将复何求?因为恰如一位古代作家所说,只拥有神的人,与既拥有神又拥有其他一切之人,没啥两样。我想,答案又取决于象征之本性(nature of symbols)。关于与基督同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目前所能形成的任何理解,和其他应许一样,都是象征性的(symbolical)。尽管初看之时,我们注意不到这一点,但却是实情。因为一想到与基督同在,依我们目下对谈心(conversation)之了解,就会想到促膝对谈(proximity in space)和爱的私语(loving conversation),将可能专注于基督的人性方面,以至于排除了祂的神性方面。而且事实上,我们发现那些一门心思于头一个应许的基督徒,往往就用颇为尘世的意象来填充“同在”——事实上,用的是婚姻意象或情爱意象。我绝无谴责此类意象之意。我诚心希望并祈祷,我能更深入领会此类意象。只不过我要重点指出,这依然只是象征,在某些方面与实存(reality)相像,在另一些方面则否,因而需要其他应许之中的不同象征来补正。应许之多样,并非意味着除了神之外,还有其他事情能成为我们的极乐(ultimate bliss);只是因为神比人大,为防止仅仅根据我们现有的关于个人情爱的贫瘠经验,带着其偏狭、扭曲及单调,来想象祂临在之喜乐,故而,就提供了好几种变换的形象,以相互补正。[34]
【§9.“荣耀”有二义】
接下来说说“荣耀”(glory)这个观念。在新约全书和早期教会文献中,“荣耀”这个观念很是醒目,这是不争的事实。救恩往往跟棕榈树、王冠、白袍、宝座相关联,壮丽如太阳与群星。老实说,这一切对我并无直截的吸引力。就此而论,我纳闷我还真是个典型的现代人。[35]“荣耀”对我来说有两个意思:要么意味着声名(fame),要么意味着光耀(luminosity)。前者近乎罪恶(wicked),后者近乎可笑。关于前者,由于出名意味着比他人更为人所知,渴欲声名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争竞激情,因而属于地狱而非天堂。[36]关于后者,谁又希望成为一种有生命的电灯泡呢?
【§10-12.荣耀之第一义:声名】
不过当我着手探讨此事时,我大吃一惊。像弥尔顿、约翰逊[37]和阿奎那[38]这些不同的基督徒,竟都相当坦率地把天堂之荣耀理解为声名或令闻嘉誉。只不过并非我等受造所授予的声名,而是神所授予,是得到神之嘉许(approval)或(我或许可以说)“欣赏”(appreciation)。思考再三,我才明白此看法还真合乎圣经;从耶稣的比喻中,无法去除这一神圣荣誉:“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39]思及此,我有生以来绝大部分思考,就像纸牌搭建的房子,全塌了。我猛然记起,无人能进入天堂,除非像小孩的样子;[40]在小孩身上——并非在自负的孩子身上,而是在好孩子身上——最明显的莫过于,其受到表扬时那巨大而又毫不掩饰的快乐。[41]不仅小孩如此,甚至犬、马也是如此。显然,那些年我误以为是谦卑的东西,阻止了我去理解那事实上最为谦卑、最像孩子、最属于受造者的快乐——不止如此,还有卑微者的独有快乐:牲畜在人面前,孩子在父亲面前,学生在老师面前,受造物在造物主面前所获得的快乐。我没有忘记,这一纯真渴欲却因我们人的野心而遭到扭曲;我也没忘记,在亲身经历中,因我理当取悦之人的表扬而得到的合法快乐,会蜕化为孤芳自赏(self-admiration)这剂致命毒药。然而我想,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我能够察觉有那么一瞬——极为短暂的一瞬——因取悦那些我理应爱或理应怕的人而心满意足,是纯洁的。这就足以提升我们的思考,让我们想到,当一个得救的灵魂最终得知,出乎意料甚至难以置信,她作为被造竟然得祂之欢心,这时会发生什么。虚荣这时不再有任何空间。她将摆脱悲惨幻觉,以为她配得上(it is her doing)。因不再沾染我们现在所谓的自伐(self-approval),她将最天真无邪地安于(rejoice in)神所造的她。这一刻,既根治了她那原来的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42]而且她的骄傲也沉入海底,比普洛斯帕罗的书(Prospero'book)[43]沉得更深。完美的谦卑(humility),无须谦虚(modesty)。假如神满意于作品(the work),作品或可以自满一下;“她不会跟君王应酬客套”。[44]可以想象,有人会说,他不喜欢我把天堂说成一个我们获取表扬的地方。在这层不喜欢的背后,则是傲慢的误解。我们最终要面对的那副天颜(the Face),要么欢喜要么严苛的那副天颜,必然以或此或彼的表情转向我们每个人,要么赐予无可言喻的荣耀,要么施加无法挽回的羞惭。[45]前些天我在期刊上读到,最要紧的是我们怎么看神(God)。天哪,绝对不是。神怎么看我们,不仅更重要,而且无比重要。至于我们怎么看神,无足轻重,除非它跟神怎么看我们有些关系。经上说,我们将“站祂面前”,出庭受讯。荣耀之应许几乎是件不可思议的应许,是只有藉助基督所做的工才有可能的应许。它说,我们当中若有人,或者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若真心选择了救恩,必将能通过这层监察,得到称许,讨神喜悦。讨神喜悦……缔创神国幸福有力其间……不仅蒙神怜悯,并且蒙神喜爱,像艺术家喜悦自己的作品,或者像父亲喜悦儿女——这应许仿佛不可能实现,像是我们的思想承荷不起的荣耀重负(a weight or burden of glory)。[46]然而,却确有其事。
现在留意到是怎么回事了吧。倘若我否弃了这一源自圣经的关于荣耀的权威意象,只固执于我自己的那股模糊渴欲,一开始作为我向往天堂的唯一指示的那股模糊渴欲,那么,我就根本看不到这一渴欲与基督教应许之间有何联系。而今,当我谨遵圣书那看似令人费解又拒人千里的描述,回过头来看,喜出望外地发现,这一联系是何等清楚。基督信仰教导我去盼望的荣耀,最终看来,不仅能满足我的源初渴欲(original desire),而且还的确彰显了我的源初渴欲中我未留意的要素。由于暂时停止思量我之欲求(wants),我才开始更好了解我之欲求到底是什么。数分钟之前,试图描画我的属灵憧憬(spiritual longings)时,我忽略了其最为奇特的一个特征。我们留意这一特征,往往是在美景消逝之时,在乐曲终了之时,在景致失去天光之时。我们这时的感受,济慈有诗为证,“回归故我之漫漫长途”。[47]你懂我的意思。有那么几分钟,我们有个幻象,以为自己属于那个世界。而今我们发觉,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只是个观光客(mere spectator)。美曾向我们微笑,但并未欢迎我们加入;她的脸庞是转向我们,却不是为了看我们。我们未被接纳,不受欢迎,或未受邀共舞。我们乐意走就走,能留则留:“不屑理我们”。[48]科学家也许会说,鉴于我所谓的美的事物大多都是无生之物,那么它们不在意我们,就一点也不奇怪。这么说当然没错。不过我所谈论的并非这些物质对象,而是某种不可言喻的东西,这些物质对象只是其信使而已。这一讯息(message),甜美(sweetness)中之所以夹杂着苦涩(bitterness),乃归咎于这一事实,即,此讯息看似专为我们而发,其实我们只是偶有风闻。我用苦涩意指痛苦(pain),而非怨恨(resentment)。虽然差不多没胆量质问,为何不在意我们?但我们为此感到悲哀。我们不甘沦为天地间的陌生过客,因而我们的难以平抚的秘密(inconsolable secret),部分就是,渴欲得到承认,渴欲得到响应,渴欲我们与实存(reality)之鸿沟上有个桥梁。而且的确,从这一视点来看,前面所描述的荣耀之应许,与我们内心深处之渴欲(deep desire)息息相关。因为荣耀意味着得到神的好评,蒙神接纳,得到神的响应、认可及欢迎,步入万物之中心(the heart of things)。我们终生在叩的那扇门,最终打开。[49]把荣耀说成是为神“在意”(“noticed”by God),看上去可能着实粗疏。但这几乎是新约圣经之原话。圣保罗应许那些爱神的人,说神将认识他们(《哥林多前书》8:3)[50];可没像我们料想的那样,说他们将认识神。这真是个奇怪应许。神不是无所不知么?不过,在新约的另一篇章里,也有重现。在那里我们被警告说,最终站在神面前时,我们任何人都有可能只听见这句可怕的话:“我不认识你,离我去吧!”[51]在某种意义上,这在感情上难以承受,恰如理智承受不了黑暗。神无所不在,我们却被遗弃于祂的临在之外;神无所不知,我们却在祂的知识中被抹除。我们可能完全置于“外头”——被排拒,被放逐,成为过客,最终被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我们可能被招呼进门,受欢迎,蒙接纳,得认可。我们每天都在这两种难以置信的可能性之间行走,就像走钢丝。这样,显而易见,我们终生的思乡病(our lifelong nostalgia)——虽被从天地间某物上割离但却仍憧憬着与之合一,憧憬着进门不甘呆在门外——这一切都并非神经质的幻觉,而是我们真实境遇最真实的迹象(index)。而且,最终被招呼进门,不仅其荣耀与名誉远超我等功德,也医治了我们的古老心病。[52]
【§13-14.荣耀之第二义:光耀】
这就把我带向荣耀之另一义——光辉、灿烂或闪亮意义上的荣耀。我们将像太阳那般光灿,将被赐予晨星。[53]我想逐渐明白这话什么意思了。一方面,当然神已经赐给我们晨星:只要你早起,你就可以在无数清晨去乐享这一赐予。你可能会问,既如此,我们将复何求?啊,我们要得可多啦——要的东西,美学书籍基本没有留意。可是诗人和神话学却懂得很。我们不止想要看见(see)美,虽然——神知道——即便只看见美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恩宠了。我们想要的是难以言表的另一件东西——与所见之美联合,进入它里面,把它迎入我们里面,沐浴其间,成为它的一部分。我们让风、土、水中住满男女神灵,住满宁芙与精灵,原因就在于此——尽管我们不能乐享那个美、恩惠及权柄(对于这个美、恩惠及权柄,自然只是其形象),这些神灵们则能乐享。这就是诗人们的谎言如此可爱的原因。他们说起西风,仿佛西风已经真的飘进人类灵魂深处,虽然它飘不进去。他们告诉我们,“潺潺流水激荡的美丽”将会洋溢在人的脸庞,[54]虽然它终将不会,或者说,尚且不会。因为,如果把圣经上的意象语汇当作真有其事,如果相信神有一天会将晨星赐给我们,使我们披戴太阳的荣光,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古代神话和现代诗篇,作为历史似是谎言,作为预言却距真理不远。目下,我们都还在那世界的外面,不在门内而在门外。我们体察到早晨之清与新,但并未使自己或清或新。我们无法与眼见之荣光相融合。新约的所有书页都在喁喁细语,说不会一直是这幅光景。终有一日,只要神愿意,我们就会进门(get in)。当人类灵魂情愿顺从,就像无生之物的顺从那般完全,那时,我们就要披戴自然之荣耀。甚至披戴更大的荣耀,相比于此荣耀,自然只是个初稿。切莫以为我在鼓吹某种异教幻想,认为我们会融入自然。自然可朽(mortal),我们却比她长寿。一切星辰逝止之时,我们每个人还将活着。自然只是意象(the image),只是象征(the symbol),是圣经约请我使用的象征。我们受召经由自然,超乎自然,进入自然隐隐约约所反映的真正荣光之中。[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