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06100000005

第5章 荣耀之重(3)

在那里,在超乎自然之处,我们将摄食生命树(the tree of life)[56]上的果实。目前,如果我们在基督内已得重生,我们的灵(spirit)就已直接向神而活;但是,我们的心(mind),更不用说我们的身(body),却在千重之外从祂汲取生命(life)[57]——通过先祖,通过食物,通过物质元素。神创造诸世界时,其创造喜悦为物质植入能量。我们所谓的身体快乐(physical pleasure),只不过是这些能量的杳渺余波。即便是稀释了又稀释,我们当前依然不胜酒力。余波都如此醉人,可想而知,要是亲尝泉源当会如何?我相信,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愿景。完全的人(the whole man)要在喜乐之源,啜饮喜乐。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说,蒙救灵魂之欢喜雀跃,将要“涌流”到受荣之身(glorified body)。[58]根据我们当前这点狭隘又堕落的嗜欲(specialised and depraved appetites),实在无法想象啜饮那“乐河之水”[59]是何景致。所以我诚挚奉劝大家还是不去想象的好。但是,必须念及它,以驱除更为误导的思考,即认为得救的只是鬼魂(a mere ghost),或认为复活的身体其实无知无觉。殊不知身体为主而造,而这些惨淡幻想(dismal fancies)其实离题万里。[60]

【§15.荣耀缘何是重负】

不过,十字架总是走在冠冕之前;明天终究是“周一早晨”。无情的俗世之墙,已经裂开一条缝,我们受邀追随里面的我们伟大的主(our great Captain inside)。追随祂,当然是关键所在。既如此,我沉浸于这些玄想,又有何实际用处?我至少能想到一项实际用处。我们每个人或许可能拼命去想自己日后会享有的荣耀,但却很不可能去常常或深深去想邻舍日后会享有的荣耀。我的邻舍的荣耀这一重任、重负或负担,我理应背负。[61]此重任如此之重,只有谦卑才扛得起,骄傲的脊梁会被压断。我们要谨记,你可与之交谈的最不起眼最无趣的人,或许有一天,会成为这样一个受造,要是你现在瞧见,恐怕会禁不住顶礼膜拜一番;或者会变得如此可怕如此败坏,要说你现在碰见过,恐怕只是在噩梦中才能碰到。活在这样一个具有此等“可能性”的社会之中,实乃严肃之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终日都在互相帮扶着走向或此或彼之“定命”(destinations)。正因照见这些难以置信的可能性,我们对待他人,对待友谊,对待爱情,对待游戏,对待政治,理当戒慎恐惧。世间并无普通之人(ordinary people)。你与之交谈者,从非可朽之辈(a mere mortal)。国族、文化、艺术、文明——这些都是可朽的,它们之生命与我们相比,蝼蚁般短暂。倒是那些我们与之玩笑、与之共事、与之成婚、甚至轻慢、任意剥削的对象,才是不朽的一群[62]——要么是不朽的恐怖,要么是永远的光辉。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板着面孔活着。我们必须游戏。[63]但我们的欢悦(merriment),必须属于这类(事实上正是最欢悦的那种),它存在于从一开始就相互认真的人之间——不轻浮,无优越感,没有偏见。我们的仁爱(charity)必须是一种真正的珍贵的爱,带着深深的罪感。尽管我们深爱罪人[64],却并非一味容忍或纵容,这只会败坏爱,恰如轻浮败坏欢悦。领受圣餐之时,除了圣餐之外,邻座可能是你耳目之内最为神圣的对象。假如他就是你的基督徒邻居,他就几乎一样神圣。因为基督就隐藏在他里头——既是荣耀者又是受荣者,荣耀本身(Glory Himself),真真实实地就隐藏在他身上。

注释

[1]1941年6月8日,路易斯应牛津大学圣玛利亚教堂(Church of St.Mary the Virgin)牧师Canon T.R.Milford之请,在这座建于12世纪的教堂的晚课上作此最为著名的演讲。此文首刊于《神学》(Theology)第43卷(1941年12月)。1942年,基督教知识普及学会(S.P.C.K.)则以小册子单独出版。

[2]在《魔鬼家书》第26章,路易斯藉大鬼之口说,德性伦理的这一古今转变,是魔鬼的一大成就:“我们的语言学部队把仇敌主动的仁爱(positive charity)替换为被动的无私(negative unselfishness),再次取得绝佳效果。凭着这一点,你在一开始就可以教导一个人弃自己的利益不顾,不是因为别人得到这些利益后会感到幸福,而是因为舍弃这些利益会让他显得很无私。这是我们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况志琼、李安琴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101页)这一古今之变所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该章做了出色发挥。

[3]沃格林《没有约束的现代性》(张新樟、刘景联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整个西方世界都应当为‘利他主义’(altruism)这个词而感谢孔德,这个词是基督教的‘爱’的世俗代用词。利他主义是这样一个观念的基础:人们之间没有共同父亲的兄弟关系。”(第68-69页)

[4]基督教有三圣德之说,即信(Faith)、望(Hope)和爱(Charity),故而此处将virtue of Love一语,译为“爱德”。

[5]Self-denial,一般汉译为“自我否定”,拙译藉“克己复礼”、“学圣贤克己功夫”之语意译。

[6]视基督教为禁欲主义,实乃泼脏水。对此,路易斯在《返璞归真》卷三第5章谈“性道德”时,有详细辨析。其中说:“我知道一些糊涂的基督徒言谈之间给人一种感觉,仿佛基督教视性、身体、快乐本身为恶,这是错误的。在各大宗教中,基督教几乎是唯一一个彻底肯定身体的宗教。基督教相信物质是善的,上帝自己就曾经以血肉之躯来到世间,甚至将来在天国,上帝也会给我们以某种形式的身体,这个身体将是我们的幸福、美和活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基督教对婚姻的赞美超过了一切其他的宗教,世界上几乎所有伟大的爱情诗篇都出自基督徒之手。如果有人说性本身是恶的,基督教会立刻予以反驳。”(汪咏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04-105页)

[7]desire一词,既可译为“欲望”,亦可译为“渴望”。译为欲望,很难凸显其动词用法;译为渴望,又遗漏了其中“欲”的成分。为求全,译为“渴欲”。

[8]路易斯在《痛苦的奥秘》(The Problem of Pain,1940)一书之第六章,曾专门讨论康德的伦理学。其中说:康德认为,除非所做的事纯然是出于对道德律的尊敬,即没有个人的爱好,不然就没有道德价值;他因此被指有“病态心境”,因为他以行动的讨厌程度来衡量道德的价值。可是,所有的舆论都在康德的一边。人们从来不欣赏有人做他喜欢的事;“他愈喜欢”竟意味着“因此它没有价值”。只是显而易见的真理反驳着康德,这是亚里斯多德早就注意到的,即愈有德行的人愈能欣赏道德的行为。(邓肇明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1,第94页)我们同意亚里斯多德的见解,本质上对的事很可以是令人惬意的,而人愈好愈喜欢去做这样的事。但是就康德所说,堕落了的受造物除非感觉到这种正确的行为——交付自己——是不愉快的,不然是不会尽心尽意去做的,我们也颇有同感。(同上,第95页)

[9]斯多葛学派(the Stoics,亦译“斯多亚学派”),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前30)和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476)的哲学学派,同伊壁鸠鲁学派和怀疑学派并列。在伦理学上,斯多葛学派一般与伊壁鸠鲁学派并提。伊壁鸠鲁学派一般与快乐主义相联,因为它“赋予快乐以核心地位,认为所有动物一旦出生,就即刻开始寻求快乐,将快乐奉为最大的善,将痛苦当做最大的恶”。(安东尼·肯尼《牛津西方哲学史》第一卷,王柯平译,吉林出版集团,2014,第331页)斯多葛学派则几乎反其道而行,它认为动物的第一冲动不是寻求快乐,而是自我保存。故而,人需师法自然,需清心寡欲:“斯多葛学派的理想是摆脱激情或无动于衷。”(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121页)

[10]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约公元前497/6-前406/5),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

[11]雪莱(Percy Byshee Shelley,1792-1822),英国浪漫派大诗人,与拜伦齐名。

[12]斯温伯恩(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1837-1909),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

[13]色诺芬(Xenophon,约公元前430-前354),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苏格拉底之弟子。

[14]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英国诗人,政论家。其代表作《失乐园》,与《荷马史诗》及《神曲》齐名,并称西方三大诗歌。

[15]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约公元前525/524-前456/455),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

[16]藉《礼记·大学》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语意译。

[17]路易斯在《返璞归真》卷四第1章,区分了“生理的生命”(biological life)和“灵性的生命”(spiritual life)。他分别称之为Bios和Zoe:“生理的生命循自然的途径来到我们里头,因此像大自然中其他事物一样,总会衰残、枯竭,要靠大自然中的空气、水和食物等等来不断补充。我把这生命叫做Bios(尘生),灵性的生命乃从永远而来,存在上帝里头,这生命创造了整个自然宇宙,我把这生命称之为Zoe(永生)。尘生多少带有一点永生的样子,像影子,不过,充其量也只是照片之于风景,或者雕像之于人。一个人要从‘尘生’进到‘永生’须经历一个转变,就像要将石像转变为真人般的大转变。”(余也鲁译,香港:海天书楼,2000,第127页)

[18]路易斯所说的这种“inconsolable secret”,重现于本文第11段末。在《黑暗之劫》(That Hideous Strength)第15章第1节,路易斯将此称为“the inconsolable wound with which man is born”,杜冬冬之中译本译为“与生俱来、无药可救的伤口”(译林出版社,2011,第348页);在《惊喜之旅》(Surprised by Joy)第5章,路易斯将“喜乐”(Joy)视为一种“inconsolable longing”(难以平抚的期盼);在《痛苦的奥秘》第10章,路易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秘密的欲望(secret desire)。

[19]美是津梁,而非归宿。这几乎是基督教的通见。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曾说:“凡是在我们身上唤起纯净真实的美的感情的东西中,必有上帝的在场。在尘世中有一种类似上帝肉身化的东西,而美则是其标志。”(《重负与神恩》,顾嘉琛、杜小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151页)“我们喜爱世界的美,因为在它背后,我们感觉到某种堪与智慧相比的东西存在,我们希望自己也拥有这种智慧,以便使我们对善的意愿得到满足。”(《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徐卫翔译,三联书店,2003,第7页)

[20]《罗马书》一章21-23节:“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

[21]路易斯《飞鸿22帖》第17帖:“一个人必须先学会走路,再学跑步,学习敬拜也是一样。我们(至少我)如果没有学会透过低微的东西来崇拜神,就不懂得在巍峨的层次敬拜祂。顶多,信心和理智会告诉我们:神是配得尊崇的,但我们却不会亲身体验、亲眼看见祂是如此的一位神。树林中的任何一小片阳光都会向我们展示太阳的一些性质。那些单纯、自然涌发的欢愉,是在我们经验树林中的‘片片神光’。”(黄元林等译,台北:校园书房,2011,第154页)

同类推荐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作者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人生哲学。通过“生的智慧”,尤其是通过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与实践,人可以克服意志,战胜欲望,从而解脱痛苦。作为叔本华的第1本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不仅是他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
  • 回到今生

    回到今生

    布莱恩·魏斯凭借自己二十多年来的研究与经验,带领我们进入前世回溯的惊奇之旅,见识到前世如何影响今生的生活。与“前世今生”系列的前三本书不同的是,《回到今生》将主题落在了今生的爱、喜悦与理解上。他在书中揭开宇宙基本的生命动力及疗愈的能量——“爱”,这股能量使人们经历无数次生命。他强调通过前世回溯重新去扩张与体验爱的经验,并且教导我们如何“灵性自助”,告诉我们放掉愤怒,建立相爱的家庭,培养丰富的爱与同情心的重要性。此外,魏斯特别教授了回溯前世的自我冥想练习方法。尤其重要的是,他还传达了许多灵性大师(高层次的存有,不具形体的灵魂)的信息,以便我们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进而超越自己,彻底转化生命。
  •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竟业旬报》——“重要出发点”、《新青年》——自此“暴得大名”、《努力周报》——“忍不住谈政治”、《新月》——争人权的“斗士”、《独立评论》——“诤友”与“诤臣”之间、《自由中国》——勉为其难的“教父”、言论自由与个性发展、言论自由与人权保障、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等等。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Ⅲ(第13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Ⅲ(第13卷)

    本卷是经典著作研究第III卷,收录关于经典作家巴黎公社时期以及其后的相关研究文章,展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之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本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关于这一时期著作的相关卷次前言,第二部分是一般性的研究文章。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民族学笔记以及相关著作的研究文章单独成为本从书的第14卷,因而本卷不包含那些方面的研究文章。
  •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1期)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1期)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合作主办,属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专业集刊,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政策、中外文化发展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多领域文化问题(比如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外交、军事等领域的文化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世界文化思潮等。
热门推荐
  • 2016年台风之传奇

    2016年台风之传奇

    2016年的台风无奇不有。在这里,他们靠着自己顽强不屈的精神谱写了一个个台风之传奇。
  • 穿越七藏沟

    穿越七藏沟

    目标七藏沟,出发!藏族向导泽仁郎三一声呐喊,十名驴友都兴奋得涨红了脸。时间是2015年9月21日上午10点10分。地点:七藏沟入口——阿翁沟。这是一群来自东北的驴友,一色的户外装束:登山鞋、登山杖、冲锋衣、抓绒衣、保温杯、遮阳帽、太阳镜、魔术巾。这身装备在身,不分老嫩,个个精神焕发。个别女士不是把魔术巾套在脖子上,而是在双眼、鼻孔、嘴巴处剪个洞罩在脸上。这模样有点恐怖,但是绝对防晒。群主雾雨电瞅了瞅,说,哦!挺有创意。在雾雨电眼里,一切为的是顺利走完“地狱”路。第一次听说七藏沟,雾雨电就着了魔似的。
  • 余生守护,七秒誓言

    余生守护,七秒誓言

    他是皇樱学院的风云人物,宛若神作的容颜,成绩优异且权势滔天。她是为他而来,性子清冷,男生着迷,女生妒忌的女神学霸。一朝事发,写满心事的日记薄被人恶意贴在了学校公告栏处。自此,她喜欢他的秘密,不再是秘密。一代清冷女神,最终沦为全校师生茶余饭后的笑柄……在她最无助最脆弱时,他来到她身边,带着冬日暖阳般的笑问她:“你愿意做我女朋友吗?”可明明是被他公开恋情的女朋友,怎地却成了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小三?因为爱他,她一次次的退让原谅,一次次心甘情愿的被他欺骗。绝望过后,她想起曾经有那么一个人,一直默默守护在她的身边,含情脉脉地对她说过:“鱼过七秒,忘却前尘。梦鱼,我要你余生的每一个七秒,都是关于我的。”
  • 博士后

    博士后

    就像英国的剑桥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乡间一样,秦川腹地这座教人稼穑的稷山大学,也建在远离城市的一个小镇旁,绕出学校的围墙便看得见渭河两岸错落有致的村舍和庄稼,暮春里一个雨过天晴草木清新的傍晚,金梦天博士踱出校门到田野里去散步。他看到麦田夹行里细瘦的小道旁,趴伏着乙个半截身子成了泥猴的小男孩。那男孩用根细棍很认真细致地在地上抠出一个迷宫式的怪圈,然后捉来一个小昆虫放在人口处,前面用一根毛草在逗引,屁股后面用草棍戳,很快将那小昆虫引入迷宫。
  • 针灸问对

    针灸问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心理学与心理自助

    心理学与心理自助

    本书以大量实例诠释了现代人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并从专业心理医生的角度向读者阐述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帮助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走出困境,重建健康美好的心灵家园。
  • 动植物百科

    动植物百科

    从地球诞生到6亿年前,这段时间在地球历史上被称为隐生宙,虽然延续的时间约有40亿年,但由于材料不足,未能划分出详细的历史发展阶段,一般只再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而它们之间还无确定的界限,因此常统称为前古生代。
  • 蘑菇圈

    蘑菇圈

    《蘑菇圈》里的斯炯,从政治荒诞的年代走到当下,经历了诸多人事的变迁,以一种纯粹的生存力量应对着时代的变幻无常。小说沿袭着阿来一贯的对于藏区的“人”的观照,用笔极具诗意,将现实融进空灵的时间,以平凡的生命包容一个民族的历史,表露出阿来对于藏区的人的“生根之爱”。
  • 七爷的女将军

    七爷的女将军

    林家里传来邻居们习以为常的吵闹声和摔东西的叫骂声。妈妈和奶奶在家摔东西,吵得不可开交,林爸爸痛苦的抱着头,一句话也不说,就如同在一个战场上,两军交战,殃及池鱼啊!“别吵了!要是有来生,我一定投胎到婆媳关系和睦的家庭里去!”说完,刚完一个A级任务的她,正要回部队报到。只是刚出门没多久,一辆小卡车就从她身后跟上了她,车速越来越快。直到撞上毫无防备的她。身体被惯性冲飞,然后又由惯性抛落。她不甘的闭眼睛,没想到,竟是被这种方式杀死。真是不甘心!“夫人!大小姐醒了”一声惊喜的欢呼声。林月夕睁开眼,一脸懵逼。我在哪?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 红楼商道营销学:十三型人格看红楼

    红楼商道营销学:十三型人格看红楼

    在今天的商战中,如何分析、了解客户,从而打开客户心扉,是营销成败的关键。《红楼梦》是一部认人、识人的经典教课书。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红楼梦》那样,对人性的挖掘如此全面、立体,入木三分。本书独辟蹊径,用十三型人格理论的探照镜、放大镜、显微镜来分析红楼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以便于我们在营销过程中,对目标客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由情入礼,将以往生硬的“盲人摸象”式营销变成“情理交融” 式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