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抓住机遇大胆创业
石勇在田间讲授种植技术。
1990年,石勇从玉林地区技工学校造纸专业毕业,1991年到贵糖集团工作。后来他辞掉当时人人向往的贵糖的工作,于1994年进入贵港市进出口贸易公司。广西的外贸主要是出口农产品,公司主要业务是收购农产品,然后代理出口。石勇在外贸行业工作了好几年,对国家的农产品外贸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为他以后的创业灵感奠定了基础。2005年他进入广西意科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接触到一些蔬菜种植技术和农业经营的知识。2007年,他了解到国家现在的外贸市场很开放,不仅是以前的代理出口,还可以经营加工厂,自己加工后出口。由于中央重视三农,政府也很鼓励农业生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项目支持、组织培训等优惠。经过多年的思考,石勇觉得可以建立“基地+农户”的蔬菜种植模式,走向市场,甚至向外出口。2008年,他拿着十几万元的自有资金,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2009年,他筹备蔬菜基地事宜,主要考察了各地土地适宜种植情况,并对选中的土地进行土壤及周边环境的化验检测。2010年,石勇创办了贵港市港阳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并担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
三、坚持理想不懈学习
正如石勇自己所说的:农业总会遇到些天灾人祸,没有什么事总是一帆风顺的。石勇的蔬菜种植刚起步,就遇上罕见的春寒,在2008年这场载入史册的中国南方冰雪霜冻中,石勇的蔬菜几乎遍地绝收。但他坚持自己的理想,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收拾败局,重新再来。农业在很多时候是看天吃饭的,风调雨顺就丰收,天灾人祸就绝收。蔬菜种植不仅面临着雪灾,还面临着台风、大雨、洪水、干旱等。对于他这个学造纸专业的大专生来说,种植技术也是个难题。经过几年的学习,石勇掌握了一些蔬菜种植的技术。他也经常穿梭于基地,与农民交流经验,开展种植技术课程,并亲自做起授课工作。
四、产业链接良性循环
2010年,石勇创办贵港市港阳蔬菜发展有限公司,以后又陆续创办了贵港市金港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和贵港市长隆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经过多年的努力,石勇的公司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现在公司已经拥有三个种植基地——中里基地、麻山基地、独寨基地,每块基地的建造用途都不一样,总共能解决500人左右的就业问题。
最早建立的中里基地以生产示范为主,现在已经是港北区的农业示范基地。这也是石勇及其技术团队成员的经验和实践成果展示之地,贵港市和港北区的领导也经常来基地考察指导。为了生产出更加优质的新鲜蔬菜,公司也在技术上遇到一些问题,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政府给石勇的公司赠送了一台质量检测仪器。
麻山基地也是以生产为主,规划总面积2000亩以上,项目第一期建设500亩,投资300万元。基地建设有自动喷淋系统、生物肥料发酵车间、蔬菜检验检测室、冷藏运输车等。完成建设投产后,预计年产量约3600吨,产值约1000万元,年平均亩产值达15000-30000元。基地产品主要供应本市,在市区建设有大型贮藏加工厂,建立了20个以上的市区直销网点。通过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基地还将引导周边村民参与种植并提供全套技术服务支持,采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壮大经营规模,自产自销,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供应平价优质的新鲜蔬菜,实现公司盈利、农民增收、市民实惠,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独寨项目建设依靠国家三农政策,以贵港公路花园、公路花园生态超市、特色养殖区、农产品展示区、高效农业产业园区、海峡现代农林合作实验区、休闲度假区七大方面为主,规划建设一个“农业生产+新兴工业+新型地产”结合起来的园林类型的基地。这个开发项目在原有环境基础上规划设计,以不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植被为原则;以农业科技创新、生态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为基础;以生态旅游、科普教育、超市购物、休闲度假、健康养身为重点;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为宗旨;最终建设成为集生态化、企业化、科技化、规范化为一体的新农村产业经济区。项目规划面积3000亩,用5年时间分三期,通过系统规划,重新包装整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贵港科技创意农业园及生态农业精品品牌。
五、创新营销提高技术
从2011年开始,贵港市政府出台“菜篮子”工程的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办法,投入1568万多元,按照政策对新建或扩建规模达到100亩以上的常年蔬菜基地,政府每亩提供1000-5000元的奖励。此举激发了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菜篮子”项目的积极性,仅1年多,该市就新增100亩以上连片规模“菜篮子”基地20个,新增规模蔬菜基地4720多亩。与此同时,贵港市还做好“农超对接”工作,引导城区大型商业超市与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使新鲜蔬菜、肉食品、农产品加工产品直接进入超市销售,有效降低“最后1公里”成本。
石勇说道:“过去农产品从菜地到厨房,要经过多个环节,流通成本高。现在,通过农超对接,超市提前下订单,我们有计划地按照订单生产,蔬菜不经任何批发环节,当天就直接进入超市供市民购买。”为了让公司能发展壮大,加强自己技术调研团队的实力,石勇还请了台湾的技术专家前来指导,自己也带队到台湾、福建去考察。由于技术团队的努力,现在已经形成了新的蔬菜水培技术,成为公司项目的又一亮点。
技术团队以“能产、高产、优质”为目标,从2012年8月份开始,改传统的种植方式为水培技术栽培,这给以后农民的增产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面对广西酷热高温的天气,通过学习了解,石勇他们引进一种自动调温材料,夏天能控制在26度左右,冬天在20度左右。种植上下分层,上面可以种蔬菜,下面可以种水稻类等作物,既解决了用地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风大雨、低温高温的难题。
与往年相比,2012年公司蔬菜产量和销售价格实现“双增”在广西贵港市中里乡,港阳蔬菜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的菜心、马铃薯等蔬菜品种,不仅供应当地批发市场,还远销广东、港澳等地。石勇介绍道,2012年公司蔬菜种植面积1600多亩,每天上市蔬菜80吨。公司生产的蔬菜70%为中低档菜,价格上具有优势,销售形势不错。自2011年广西成为“南菜北运”试点省区以来,广西菜农和蔬菜生产企业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2011年,广西秋冬菜种植面积增长约200万亩。石勇说:“现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天气寒冷、温度较低,北方露地蔬菜将全部退市,南方蔬菜和北方冷、暖棚蔬菜将成为市场主要供应源,南方蔬菜价格走高在情理之中。同时,成本的增加也是菜价高涨的一个因素。2012年蔬菜价格较往年要高一些,主要受劳动力成本以及运力成本影响,去年同期,每名工人工资一天约需40元,现在达到80元。”
六、创业艰辛积极行动
石勇说:“创业最重要的一点是积极地行动。”因为想到与得到之间,其中最重要就是要“做到”不能等到所有条件都成熟后再行动。如果那样,恐怕也就错过最佳的时机了。因为我们并不能在行动之前,把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统统消除,而是应该在行动中克服各种困难。理想与机遇,是石勇创业的基础。生活、事业中的挫折,对一个人既可能是致命的打击,也可能是转折的契机,关键看自己怎样处理。创业不久的石勇就遇到雪灾,损失不少,但他面对困难,从容应对,用他缜密的思维,想出了解决困难的方法,勇往直前地向着理想前进。他的行为也验证了一句中国古话:方法总比困难多。农业生产需要大量资金,他就自己想办法,向朋友借,银行贷款等等,把资金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协调资金关系,使资金问题迎刃而解。他的成功,从技术层面上讲,是因为他有一个雄厚的技术团队,掌握了丰富的农业种植技术;从更深的层面上讲,归结于他的勤奋好学,持之以恒,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业成功的必备要素之一,作为创业者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做出与众不同的事业。石勇创业在模式选择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从“基地+农户”到“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的创新转变,以至后来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等,创新是保证石勇创业成功而且与众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创业是要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外部的创业环境(比如国家、政府的政策)会对创业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创业者必须充分解读政策并利用有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政策。石勇在积极创新的同时也时刻关注政府的三农政策,并且抓住了当地政府的“菜篮子”工程和国家的三农补贴支农政策,使自己的创业事业开始做大。创业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关键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审时度势,积极地应对困难。创业之路注定是坎坷的,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由于石勇具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和顽强进取的精神,才使得他在农业种植行业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第三节 张治中慧眼植野菜
一、慧眼识野菜
张治中,1983年出生在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的一个普通家庭。他曾在外打工几年,打工的经历让他发现了种植有机野菜的商机。
2002年,张治中从贺州市农业机械学校毕业后,到珠海一家公司开车。一年后,他便开始东奔西跑,频频换工作,到南宁工作了大半年,还去广州学煲汤。在不断奔波的过程中,他敏锐地觉察到,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而无污染、品质好、营养及药用价值高的野菜必将受到人们的青睐。于是,他在北京一边开汤店,一边了解市场信息,发现野菜汤果真是市民餐桌上的新宠。于是他决定通过销售野菜来发家致富。张治中借资运作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货源不稳定,而且无质量保障的野菜根本无法满足酒店的需求。于是,他想到了建立野菜种植基地,创业奇想就此诞生。
二、曲折创业路
2006年12月,张治中回到家乡,开始了创业之路。由于家里没有钱,年仅23岁的他与朋友合资,在自家的2亩地上做起了试验,建起了野菜种植基地。因为缺乏技术,种植出来的野菜产量极低,质量相当不稳定。朋友看到这种情形,认为种植野菜的前景不好,于是选择了退出。朋友的突然撤退,让他更是雪上加霜。资金缺乏,他只能向亲戚与朋友借钱,四处筹集资金。多方筹集,终于稍微缓解了资金的问题。除了资金周转的难题外,他还面临着技术与经验不足的严峻考验。
由于未接受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张治中就向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请教。同时他抽取更多的时间到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在繁忙的工作中读不少种植方面的报刊。他一边实践一边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经过两三年的不断摸索和反复实践,他掌握了一套完善的种植技术,也进一步熟悉了有机野菜的种植技巧。之后他的野菜种植终于步入正轨,如今已将有机野菜的销路扩展到贺州、梧州、深圳及珠海。销售量扩大,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他还清了部分债务。
他说,缺乏技术与经验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及时学习。他也正是完善了自己的技术,才使有机野菜种植情况逐步好转。
三、成立合作社
2009年,在有机野菜稳定销售的背景下,张治中成立了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诚信有机野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从不起眼的几亩地扩大到几十亩,随着野菜产业的发展,野菜的订单不断增多,现已大规模种植。合作社实现生产销售一体化,产品由合作社直接销售,经营的产品都是新特菜,主要品种有:一点红、当归菜、土人参、菊花脑、羽金兰、银丝菜等十几种特殊野菜。每个品种都有独特的口感和不同的气味,完全是在自然环境下生长,不用催化剂、化肥等催长,所种植出来的野菜都气味新鲜、味道淳野,和一般的蔬菜相比,在色、香、味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同时,张治中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动村民种植野菜。种植野菜每年每亩地比当地常规作物增收5000元左右。合作社组织机构如下:张治中为社长兼财务,负责整个合作社的运营,基地品牌的种植以及市场走向工作;同级别的有品牌策划总顾问;下设有技术总顾问、种植技术员、财务、会计、品牌策划等。合作社内部的团组织制度体现在以下六点:三会一课制度、上交团费、民主生活制度、发展团员制度、外出团员管理制度。他平时严格执行合作社的管理制度,及时召开会议商讨市场的销售与需求,总结阶段性的不足并及时更正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