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方面,我放弃周末休息时间陪张某谈心。张某告诉我,因为学习上的失意,他现在对大学生活和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所以沉溺于网络游戏来逃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告诉他在学习中偶尔的失意是很正常的,关键是不能轻言放弃,大学处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接受生活和学习中偶尔的失意,而不是选择逃避。我有时将张某叫到系辅导员办公室,有时直接到他的宿舍,真诚、耐心地与其沟通交流,让其在心理上改变对大学生活的态度。
在学习上,我特意安排了两名成绩优秀的同学帮助他,从课堂笔记到课后作业对其进行全面辅导,给他耐心地讲解学习上的疑问。同时,我还专门请相关任课老师为其提供帮助,比如在课堂上对他多提问一些,对其作业相对严格批改等,通过这些方式促使其学习进步,树立对自己的信心。
在生活上,我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关心张某。比如,我每天都会向张某所在班学生干部了解张某当天的学习、生活情况,或是直接到教室询问张某的情况。在我的带动下,一大批热心的同学也开始帮助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此外,我还积极推荐张某加入学院团委宣传部,参与到学生集体活动中去。
在近三个月的耐心开导与帮助下,张某重新找回了自信,对学习和生活又充满了信心,不再沉溺于网络游戏,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起色。在大三时,张某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三级考试,并连续两次获得学院三等奖学金;大四时,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时顺利签约到深圳一家著名的水利规划设计院工作。
以上案例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在新形势下,尤其是在建设和谐校园的今天,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积极探索高校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第一,要做到对学生真实情况有切实深入的了解。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一直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有时或是教育方式的不甚恰当、或是耐心程度不够,收效甚微。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辅导员教育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实践环节。
第二,落实辅导环节,更多侧重于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比如,了解到某一位同学生活或学习中存在困难,辅导员要主动找到该同学真心诚意帮助他;同时要调动班委成员和周围同学,对其生活和学习提供必要而及时的帮助。同时,要与学生平等沟通,“一对一”地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赢得同学们的信任,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第三,认真分析学生个案,总结学生个案中的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经验。很多学生个案并不是个别现象,而可能会是一部分学生均会出现的问题,辅导员要认真分析学生个案,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深入、耐心地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的基础上,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同类学生相似个案的再次发生。
通过这一案例,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学生工作,就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以真诚和恰当的激励为切入点,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用心去体贴、感化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学生工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学生实际,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专家点评:
医生治病要“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辅导员工作也体现了与之同理的法则,只不过辅导员工作中的“对症下药”是指针对学生的困难和问题选择适当的解决方式和可行的操作方案,汪顺生老师的思考和总结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学生自暴自弃的诱因往往不是单纯的“学习问题”,其根源可能在思想方面或生活方面。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的日常管理者,也是学生的思想教员和生活顾问。从学习、生活、思想等综合方面分析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是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之一,也是辅导员的优势所在。
学生自暴自弃的问题是一个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给学生的一生造成消极的影响。辅导员应动用一切有利的因素,为自暴自弃的学生营造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和环境,让他们看到更多的希望,早日恢复自信,恢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辅导员的大量工作是“一对一”性质的,即解决个体学生的问题,在积累个案经验的基础上,辅导员还应探索和总结普遍意义上的学生工作规律,更加科学地完成工作任务。
(刘正浩)当我们对作弊、违纪深恶痛绝时,应首先多研究研究学生作弊的动机和心理,做到动机上纠正、心理上疏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进而形成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源头上切断作弊滋生的土壤。
从源头上切断作弊滋生的土壤——遇到学生作弊怎么办
王旭光
2007年圣诞节,我收到了一条学生发来的短信。翻看短信,不仅使我回忆起了历历往事,更使我陷入了深深思考……
短信是我带的2004级专科班一名学生发来的,她已经毕业一年了,现在北京一家网络公司上班。短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尊敬的王老师,圣诞节快乐!还记得我吗?毕业的时候,我再三要求请您吃顿饭,可您就是不肯,您说我还没有拿到工资,等拿到工资的时候再让我请您。可您是否知道,我当时是有一些压抑了三年的话想对您说的,可最终没有机会。今天我告诉您,我很感激您,并且会感激您一辈子。因为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考场上作弊,您看到了,小纸条就在我的手里,您不动声色地走到我的身边,冲我笑了笑,却没有惩罚我、没有把我报到学校。我把您的笑当成了对我的警告、信任和鼓励,我收起了小纸条……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作弊过,我努力学习,在后来的考试中,我连续获得了多次综合奖学金。现在工作了,我更对自己严格要求,从不马虎。我从心眼里感激您,您让我慢慢懂得了: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能作弊。明年北京就要举办奥运会了,有时间的话您一定要来北京玩,一来看看奥运会,二来让我再和您谈谈心……”短信好长,传到我这里被手机系统分作了十来条,但我一条一条、一遍一遍看了又看。
考试,本为学校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的手段。然而,现在的大学考试中作弊现象却屡禁不止,作弊的心态、手段也更加复杂。为此,所有高校都出台了严格的管理措施,作弊者被处分者有之,被取消学位甚至勒令退学者有之,但作弊消失了吗?没有。而我的这位学生,让我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尤其是对考试作弊,也有了新的思考。
考试作弊,每位老师都深恶痛绝。学校的严格要求,被我们的一些监考老师理解为学生作弊都要抓个现行,而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作弊学生的批评越深刻越好,惩罚越严厉越好。不然,就好像自己是一个监考不严、工作不负责任的老师。为了证明自己的责任心、证明自己对作弊的深恶痛绝,有些老师在考虑问题时无意中脱离了学生的年龄段、脱离了学生的心理感受,最终也脱离了育人的理念。结果是什么呢?学生逆反心理增强,作弊现象依旧屡禁不止。同时,师生间也往往会因此矛盾加深。
考试作弊有很多的客观原因,也有很多的主观因素。
从客观原因上说,首先,考试作弊,表面上看是一种校园现象,但深层追究,却是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考虑问题简单、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其次,现行的一些教育模式陈旧。学生入学不管基础的差异,忽视因材施教,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使学生产生“学非所用”“学也无用”的思想,冲动的学生就用作弊来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抵触。最后,考试中监考老师执法尺度难以统一,导致学生心态不平衡;学生的评价体系不科学,综合奖学金、单项奖学金、优秀学生、组织发展等无不和考试成绩密切挂钩,个别学生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高分实不为怪。
再从学生的主观因素简单分析一下:其一,当代大学生从小被家庭、学校包办过多过细,他们对道德观、人生观缺乏思考,觉得考试作弊和道德品质没有多大关系,再看到有的同学考试作弊却轻而易举过关,甚至还可能有好成绩,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从而产生盲从心理,身不由己加入到作弊队伍中来。其二,有些同学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不得法,一个学期下来,多门课程严重积压,面对家庭和前途的压力,试图蒙混过关,如果再有个仅凭义气、不加思考、害人害己却学习优秀的同学朋友的“慷慨相助”,就会很快模糊了作弊的危害性,把考试当成了儿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我们还想着自己要做一名负责任的教师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对作弊中的学生不顾其外部环境和心理原因一味地抓、一味地批、一味地惩戒。当我们对作弊、违纪深恶痛绝时,我们应首先多研究研究学生作弊的动机和心理,做到动机上纠正、心理上疏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进而形成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源头上切断作弊滋生的土壤。
我给我的学生回了短信:“生活不能作弊,人生不能儿戏;作为老师,我不为抓你作弊,为的是让你再不要作弊,不作弊的人生永远自由快乐。”
专家点评:
惩罚作弊仅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王旭光老师深刻分析了现存的“为单纯惩戒而狠抓作弊”的现象,进而呈现出其“手段性与目的性被倒置”的实质。紧接着,王老师从主客观双方面分析作弊现象产生的原因,为探索根除作弊的途径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任何一个现象都是“冰山一角”,其背后都隐藏着必然性,隐藏着深刻复杂的联系,我们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以现象之间的联系为基础,以整体的、综合的、系统的视角来进行思考。譬如,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至少涉及现行教育评价制度,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风尚,学生的心理特点、道德观念、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只有放眼于问题所涉及的整体和系统,才能避免认识和实践的局限性,才有可能避免手段性和目的性的倒置。王老师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对学生作弊现象的根除,仍有赖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