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公司用此法有效地吸引了人才,留住了人才,让雇员认识到自己也是公司的主人,这样雇员怎能不全身心地投入杜邦的事业呢?又怎能不使杜邦成为人才荟萃的地方呢?这些都给了杜邦以丰厚的回报。
员工的流动常会造成企业的损失与分裂。处在现今这种竞争激烈的年代里,过高的员工流动率会消耗企业的资源,导致竞争力的削弱。
但员工流动率太低的公司也有问题。过低的流动率常常意味着组织中充满了无用之人;工资成本不能与各工作职务有效配合;并且各岗位的升迂缓慢。所以,过低的员工流动率常导致公司缺乏能力较强的管理骨干。
杜邦的做法,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激励的六大原则
一般来说,企业对员工所采取的激励手段,要遵循以下6个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领导者使用的激励方式、方法,要适宜于具体激励对象的心理需要,以获得理想的激励效果。
所谓针对性,即针对激励对象的期望值。员工的期望值越高,越具激发性。当实现结果大于期望值时,会喜出望外而表现出最大的积极性,反之就会挫伤积极性。因此,领导者需要准确把握团队成员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需求层次,有效地发挥激励功能,摆脱盲目性。
2.有效性原则
激励的有效性就是看激励的最终目的能否达到。这就要求从这样几方面进行考察,首先是激励的条件或标准的确定,如果标准订得过高、过严或过低、过松,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其次是激励类型的选定,领导者要运用多重激励方式,不要机械地搞一种模式。再次是激励范围的划定,要达到激励的正面效应,便要剔除激励中的平均主义,避免激励贬值。最后是对激励对象的宣传,没有相应的形式和声势,激励便不能产生对整个团队的应有的正面效应;如果搞形式主义,夸大其辞,便会产生抵消激励的负面效应,达不到预期目的。
3.严肃性原则
激励效果的高低,完全取决于领导者运用激励的严肃性。这要求领导者采取积极而慎重的态度,坚持按业绩大小实行奖励,并选准激励对象,使大家真正口服心服。
4.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原则
重视物质奖励,能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要求;精神奖励则满足员工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两者不可偏废。
5.适度性原则
物质激励要适度、适当,应根据激励对象的业绩大小,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目的,确定适当的奖励标准,保证奖励“恰如其分”。
6.公正原则
坚持公正原则,就是要求领导者不能掺杂任何个人感情,搞亲疏、厚薄关系,而是要坚持秉公办事,公私分明,真正做到奖罚分明。
奖励的十种策略
对于奖励,常用的有以下10种策略。
1.奖励一贯好的人
——在较长的时间内评价员工,对表现一贯良好的员工给予重奖;
——确定对团队成功至关重要的一两个方面,并奖励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奖励为公司长远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员工。
2.奖励理智的冒险
——提示员工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努力改进;
——圾时鼓励失败者,因为一个项目的失败,只不过是推迟了庆祝成功的时间;
——鼓励理智的冒险,而不是愚蠢的行为。其标准是,冒险是否已充分考虑了已知因素和较为科学的依据。
3.奖励创造性工作
——营造一个有助于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工作环境;
——对成功的创新支付必要的研制经费;
——以竞争促创新。
4.奖励付诸行动的员工
——养成动手的习惯,不要空发议论;
——一旦拿定了主意,就立即行动;
——鼓励采取行动者,或奖励采取行动的员工。
5.奖励卓有成效的工作
——确定工作范围,力戒忙乱;
——鼓励员工进行思考、计划和运筹,使工作有条不紊;
——提防“程序化”。因为只注重“程序化”的员工,关注的是确保每一个程序的正确,而不管结果是对还是错。
6.奖励有效率的工作
——鼓励简化工作程序,去除不必要的事情;
——精简领导层次,需知每增设一个机构,无形中就使事情复杂了许多;
——简化程序和管理。如果是基层可以决定的事,就没有必要层层上报。
7.奖励无名英雄
——隹是最难得的员工,少了他们会怎样?
——谁在有压力时工作得最好?
——谁善始善终地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当团队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谁会牺牲个人利益,而去维护团队利益?
——在领导者不在场的情况下,谁最值得信任?
8.奖励维护工作质量的员工
—— 每一个员工都懂得工作质量的重要性;
——对每个员工进行质量控制的基础训练,并且从团队高层领导开始;
——定期公布质量情况,并给予优胜者以奖励。
9.奖励忠诚,反对背叛
——以心换心,以诚换诚;
——保持信息渠道的公开和透明,以建立相互的信任;
——奖励对企业忠诚者,给忠诚者更好的职位。
10.奖励合作,反对内讧
——营造企业内工作相互依赖、团结协作的氛围;
——确定一个只有相互合作才能达到的共同目标;
——根据员工或团队做出的业绩和相互帮助的情况给予奖励;
——创建企业良好的合作风格。领导者最好具备有这样的胸怀:“事情没做好,这是我的原因;事情做好了,这是大家做的。”
物质奖励的艺术
物质奖励作为一种正面强化的激励手段,往往比批评等负面工作更能达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企业通过物质利益鼓励员工的积极行为,使员工在责任感和荣誉感的驱使下,自觉自愿地效力于企业。这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应用物质奖励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奖励程度要相称
在奖励过程中,要确实根据员工贡献的大小给予奖励,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搞平均主义,也不能夸大或缩小员工的成绩。通过科学的成绩考核和贡献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严格的考评制度,正确的考评方法,以确定员工贡献量的真实情况,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定出奖励程度。如果定的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奖励的作用。而搞分配上的大锅饭,更是失去了奖励的意义,使勤人变懒,懒人当道,企业失去活力。因此,企业家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奖励有作为、有贡献者,提高他们的待遇,形成明显奖励差别,促使未受奖者或少受奖者努力赶上,为企业多做贡献。
2.随时奖励
员工何时做出突出贡献,领导就应何时给予奖励。企业为每个员工提供均等的受奖机会,无论其过去表现如何,无论其干何种工作,不需要联系以往的历史,只要员工做出现实的贡献,随时随地都应受到奖励。使员工感到企业时刻在关心自己的进步,进步者能及时受到奖励后,更加注意自己今后的发展,从而强化了员工的进取意识。而延期奖励或依人奖励则会减少热情,降低奖励的可信度,进而遭致员工的漠视。
3.使员工处在期待状态
期待是指某种特定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结果,或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观愿望。员工努力工作总希望能得到相应的报酬,这种期待报酬可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内在的是指工作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等,而外在的期待报酬则是奖金、晋级等物质奖励。每个人的目标、经历不同,所期待的内容和程度也各不相同。领导应尽可能地为员工创造条件,使之发挥最大的能力,并努力帮助员工实现各自的期待。
4.根据需求目标奖励
企业中员工的年龄、性格、水平、文化、地位、素质等均不相同,其需求的目标、档次、程度自然各异。企业领导要区分消极和积极的需求,对积极的需求给予奖励,对消极的需求加以扼制,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创造新需求。领导应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正确地引导需求方向。也可通过承诺制度诱发新需求,但注意不可轻允,要有分寸,有方向,一诺千金,允诺必须兑现。
5.满足员工的需要
满足是指一定行为的结果,使其需求和期待暂时得以实现。企业领导要通过物质奖励的方法来实现这一原则,但必须了解实质型的奖励(如奖金、物品)只能满足生理上的需要。现代管理心理学表明,精神需要的满足,比物质需要的满足更能产生持久的动力。人的需要在本质上是精神需要,是情感需要。当人们的物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奖励的刺激作用就日益减少,而成熟感、责任心等精神需要越是得到满足,就越能激发工作热情。寓物于情,赋情于物,领导应使被奖励者在经济上得到实惠,同时受到关怀、鼓励,得到了情感精神上的满足。
6.大多数奖励原则
作为企业,每一次从财务计划中划出的奖金数额是一定的。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尽量扩大奖励范围和比例。获得奖励的员工比例越大,就越能起到激励作用,从而使更多的员工去努力工作,不断追求自己的新目标。
明奖暗奖利弊谈
奖励可分明奖及暗奖。我国企业大多实行明奖,大家评奖,当众评奖。
明奖的好处在于可树立榜样,激发大多数人的上进心。但它也有缺点,由于大家评奖,面子上过不去,于是最后不得不轮流得奖。使奖金也成了“大锅饭”。
同时,由于当众发奖容易使部分人产生嫉妒心理,为了平息嫉妒,得奖者就要按惯例请客,有时不但没有多得,反而倒贴,最后使奖金失去了吸引力。
外国企业大多实行暗奖,领导认为谁工作积极,就在工资袋里加钱或给“红包”,然后发一张纸说明奖励的理由。
暗奖对其他人不会产生刺激,但可以对受奖人产生刺激。没有受奖的人也不会嫉妒,因为谁也不知道谁得了奖励。
其实有时候领导在每个人的工资袋里都加了同样的钱,可是每个人都认为只有自己受到了特殊的奖励,结果下个月大家都很努力,都去争取下个月的奖金。
鉴于明奖和暗奖各有优劣,所以不宜偏执一方,应两者兼用,各取所长。
比较好的方法是大奖用明奖,小奖用暗奖。例如年终奖金、发明建议奖等可用明奖方式。因为这不易轮流得奖,而且发明建议有据可查,无法吃“大锅饭”。月奖、季奖等宜用暗奖,可以真真实实地发挥刺激作用。调动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加企业和领导的号召力。
奖励适度效果好
领导者可以通过制定目标,让下属知道领导的期望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奖赏,促进下属的工作愿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由于下属工作出色受到奖励,他们还能认识到整个组织的行为方针,认识到领导在时刻注意着他们的成绩,会有被承认的满足感和被重视的激励感,从而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这种奖励体系对于维持整个组织系统的高水平运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工资只和工作时间及生活费用的增长有关,和个人行为表现关系甚小,下属的经济动力就会减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许多奖励,如额外休假、发奖金、加薪、提升等等,都会增加公司的开支负担。经费紧张时,可采取另外一些奖励方法,如表扬、加重其责任、当着别人的面给予肯定、增进领导和下属的关系等等,这些也是很有效的刺激。运用这些方法能使职工期待领导的表扬或肯定,因而更加自觉努力地工作。
至于加重其责任,不仅仅意味着给他更多的工作,还要给他更多的决策权,对后果负更多的责任,减少监督以示信任。这也是一种奖励,它给予下属发展的机会和个人价值被承认的满足。下属越值得信任,你的监督就越少,管理工作就越轻松。
在许多企业中,领导对下属评价放松,几乎每个人都获得过不同程度的奖赏,优秀的工作人员则无法脱颖而出。过多过滥的奖赏实际上降低了应有的“含金量”,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还有,表现出色的员工,如果没有获得一定的实际利益,奖赏也同样毫无意义,下属的工作热情就会消退。
领导必须区别每个员工的工作好坏,给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评价和物质待遇。你可以要求下属们互相注意各自的表现,判断对各自获得的评价是否公正。
不公正的评价,不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会打击下属的积极性,降低上司的信誉。作为上司,则必须保持自己的信誉,否则你的各种评价都会为下属们所不屑,你也就失去了影响他们的力量。
实行个人奖励制度
面对上万人的企业,老总肯定是分身无术,也不可能照我们所说的技巧与每个员工坦诚相见。最有效的办法是制定一个适用于全体员工的个人奖励制度,让所有员工以这个奖励制度为依据。
个人奖励制度是以人作为计算奖金单位的一种奖励计划,它使员工的收入与工作表现直接联系起来。老员工能够超额完成工作任务或超出预先订制的标准,便可以获得奖金或者额外的报酬。
个人奖励制度可以根据产量多少,或工作时间的长短作为奖励的标准。按产量多少进行奖励的方式我们称为计件制,它又衍生出各种不同形式的计件法。把时间作为奖励尺度,我们称为计效制,它鼓励员工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节省人工和各种制造成本,并且根据员工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奖励。
另外,奖励制度可以按照生产水平与工资的关系,分为定分与变分两种。
定分奖励制是指在超额劳动的分配过程中,企业与员工按某个确定的比例进行分配。比如,在计件制中,员工每做一件产品,会得到一定额的奖励。
变分奖励制是指在节余利益的分配方面,劳资双方的比例因为工作效率不同而有所差别。比如著名的罗恩工作制在相同时间内,不同员工所做产品量不同,将奖金与工效进行挂钩是这种方法的核心。
个人奖励制度包括三种基本形式:计件制、计效制和佣金制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