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家长喋喋不休的期望表达面前,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动的角色。其结果,要么使孩子人云亦云地盲从,要么使他对什么都无所谓,还有就是使孩子产生“你越是要我这样,我越是要那样”的逆反心理。一句话,第一次讲可能是真理,第十次讲就是陈词滥调了。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一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其效果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
家长还应该训练孩子成为生活的主动参与者。这就要求家长适当减少对孩子的照顾与包办,多让孩子自己做判断,做选择,承担与其能力相适宜的责任,将生存与发展作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外部力量要通过内部因素产生作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同样的道理。
4.期望也应循序渐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除了要掌握尺度、注意分寸、符合孩子的水平外,还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循序渐进。适当的要求与适度的期望能让孩子变得更出色。这里有一个成功的教子经验。
老陶的儿子考入市一中的时候,成绩并不理想,排名在97位。
当时,老陶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给他制订了一个高中三年的奋斗目标:
高一争取进入全校前50名;
高二争取进入全校前30名;
高三要保持在全校前10名之内。
目标定下来后,老陶就让孩子自我努力,自我发挥,平时不再唠叨。因为,老陶觉得:读书毕竟要靠孩子自己主观努力才行,家长顶多起个监督或引导的作用。
高一期中考试,他儿子的成绩升到了全校前25名。看到儿子的进步,老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开家长会时,老陶在儿子的成绩单后,写下了24个字:“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进步,健健康康成长,快快乐乐生活”,然后留给儿子保存。孩子当然明白家长对他的这些期望。
到了高三年,老陶见孩子的成绩稳定在前10名之内了,便根据他的实力,重新调整期望值,与儿子一起商量,设立三个目标:
(1)冲击目标:瞄准清华、北大。
(2)稳妥目标:考入复旦。
(3)保底目标:厦门大学或重庆大学。
这样定下来后,孩子就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高考揭榜后,老陶的儿子考了663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以上的事例可总结出这么一个道理: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坚持循序渐进,要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而定,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强行打造。这样,孩子往往才会有让大人惊喜的表现!
另外,当孩子的发展状况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值时,家长要学会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情绪。应经常鼓励孩子,多给他们一些笑容,对他们的行为给予积极回应,而不要一味对孩子进行批评、责骂和说教。
无度的爱让孩子无能
爱是什么?爱是理解,是呵护,是宽容,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我们生命中的阳光和雨露!在所有的爱当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无疑是最无私、最伟大、最有牺牲精神的。然而,也正是这种人类最伟大的爱,却在今天的社会中,偏离了方向,让许多孩子渐渐迷失了自我。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变了!
1.这些在“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存在的问题
(1)变得自私。
有一对年轻夫妇,生活十分节俭,但对他们6岁的儿子却有求必应。
有一天,年轻的母亲带儿子外出玩耍,并为他买了一瓶近十元钱的饮料。儿子喝了几口就不愿再喝了,口干舌燥的母亲刚拿起饮料送到嘴边,儿子就气冲冲地过来夺过瓶子摔到地上,并高声尖叫:“这是我的,不准你喝!”看着饮料汩汩流出,年轻的母亲背过身去,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这位母亲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全部的“爱”,却没有换来孩子的“爱”与尊重呢?
(2)变得无情、冷漠,不懂得关心别人。
在公交车上,一妈妈笑呵呵地对她读3年级的宝贝说着:“来,坐这!坐妈这!”原来,这位“无私”的妈妈拍拍膝头,让她的宝贝儿子坐到上面。儿子听到妈妈这话,习惯性地坐了上去,还悠然自得地踢着脚。
一路上妈妈疼惜地问着孩子晚上想吃什么?今天学得累不累?……孩子显得有些不耐烦了,皱着眉头对妈妈说:“话真多,大家都在看着呢!”
妈妈一听这话,吃惊地噤了口!
这个妈妈可以说是“无私”的典范,她像普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可是,她没有想过这样的“奉献”给孩子带来的“人格重创”将让孩子今后无法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
(3)变得懒惰、无能、懦弱、吃不了苦。
丽丽的妈妈与中国的大多数家长一样,为了丽丽的成长和学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每天为丽丽操劳,给她买各种玩具、电子琴、钢琴,请家庭教师,不让丽丽受一点点委屈、吃一点点苦……
而丽丽也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妈妈说什么,她就做什么!让丽丽的妈妈省心极了!
丽丽高中毕业以后,妈妈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15万元钱拿了出来,让丽丽到国外留学。
妈妈刚把丽丽送走一个星期,那天下班后她回到家里,惊奇地发现:她的宝贝女儿居然在家里看电视!丽丽的妈妈惊讶得下巴都快掉了下来!
原来,丽丽刚到国外,首先遇到的就是“语言不通”这一困难!她的那点英语水平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再加上她在家的时候就不大懂得与人交流,所以,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帮忙的对象。所以,只要一遇到事情,她就只能手足无措地打电话回家哭诉!
最后,她终于受不了,就买了张机票回来了。
看着自己娇气的“千金”,这位妈妈欲哭无泪!到这个时候她才明白,正是自己无节制、包办的“爱”,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无能,遇到问题没有办法自己解决,只会退缩回来求助。她真后悔自己昔日的那些行为!可是,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孩子之所以变得“没有自我”,不懂得“爱”别人,正是家长惹的祸!
事实上,真正的爱不是无度的、没有原则的。没有原则的爱,实际上是对爱的一种亵渎,是扭曲的爱,并不是真爱,不仅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还会“毁人不倦”。真正的爱应该是理智、克制、包容的!真正爱孩子的家长不论在任何时候都会始终不渝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健康。不论他们是得意还是失意,是踌躇满志还是焦头烂额,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坚持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在关心他、支持他,是他的坚实后盾……一个真正爱孩子的家长,不仅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安全,更能用自己的爱去培养和引导孩子爱别人的天性!从而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富有责任感!
爱如此重要,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家长就是不懂得“适度”地给予呢?
2.家长不懂得“适度”给予爱的原因
(1)满足自己的需要。产生溺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父母的自我概念中,除了是“孩子的父母”外,还是一个“内在的小孩”。他们自己小时候物质上很贫乏,或者得到父母的关心不够,因此时时告诫自己:“我一定不能让我的孩子和我小时候一样,我要让他做最幸福的孩子。”当家长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自己孩子的身上,在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无节制地满足自己。这种无节制的爱,最终往往会变成了毁灭孩子的溺爱。
(2)隔代教养。隔代教养的祖父母往往比父母更溺爱孩子,除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外,也担心自己不满足孩子的要求,照顾不好孩子,会让子女认为自己不尽责,因此会对孙辈极尽宠爱。另外,祖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比较缺位,也会因传宗接代的喜悦等原因过分宠爱孩子。
(3)怕伤了孩子的心。一旦不答应孩子的要求,他就哭得满地打滚,看得你心痛得不得了,所以什么原则不原则早就忘一边去了,你只想尽快安抚你的孩子,不计一切后果地满足他的要求。
(4)弥补愧疚。有一些家长因为忙,很少陪孩子,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享受不到其他孩子的同等待遇等,于是愧疚的家长就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只要是他们可能做到的,他们都不会拒绝。
(5)怕孩子受苦。“别人有的,我家孩子怎么能没有?”抱着这样的心态,家长生怕孩子得不到其他孩子的同等待遇,从而吃苦,所以会不讲原则地溺爱孩子。
(6)认为孩子还小。觉得孩子还小,和他讲道理也不懂,不如图个痛快满足孩子的要求,寄希望于孩子长大了就自然能明白,现在让孩子任性、不讲道理、自我一点也无妨。
正是以上的这种心理,造成了家长对孩子的无节制的溺爱与纵容。使孩子最终在“爱”中迷失了自我!
3.如何才是理智、有原则的真爱
(1)真爱是宽松的,懂得“爱”的家长会放飞孩子,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2)真爱是尊重的,懂得“爱”的家长会充分体现出他们的民主、信任、尊重。
(3)真爱是体贴的,懂得“爱”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关怀与温暖!
(4)真爱是无条件的,不论孩子做对了还是做错了,真正爱孩子的家长都会一如既往地关爱孩子。
(5)真爱是解决问题的爱,当问题发生了,真正爱孩子的家长不会急着去指责孩子,而是去帮助孩子!
(6)真爱是能够促进孩子成长的,懂得把握爱的家长会注意自己爱的尺度,该严格时就严格,该锻炼的时候就放手让他做,该受磨炼的时候就狠下心来让孩子去经历。
当我们的家长这样做了,才是对孩子的真爱,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过多干涉束缚了孩子的手脚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家长,他们怕孩子这样,怕孩子那样,总觉得自己是过来人,经验比较丰富,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他们总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让孩子照自己的意见去做事情,这也限制,那也约束。孩子的事,总是大人说了算。
家长们在把自己的经验、价值观灌输给孩子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正在压抑孩子的天性。其结果是把孩子的手脚和头脑束缚了起来,对孩子的自身体验进行剥夺,使孩子失去了独立性。
一个长期生活在家长的“强迫”与“约束”中的孩子,主动进取精神差,对学习毫无兴趣,他们总觉得自己是为父母学习的,所以对学习的态度非常被动!这样的孩子,是很难取得优秀成绩的,更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从小就被爱包围着的孩子。自从他出生以后,家里人就一直围着他转,他要星星的话,家长不但会给他“摘”下星星来,同时还会“捎”上月亮。当他想喝水的时候,爷爷、奶奶和妈妈就忙不迭地跑过来为他“服务”。爷爷奶奶还说:“宝贝呀!以后拿水跟我们说就可以了,别自己拿,烫坏了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会心疼的!”直到他上了高中,还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他想出去玩,家里的大人都不肯,说怕他有危险。
他在学校念书,爸爸动用关系,让学校的老师多照顾他!
他要出去跟朋友玩,爸爸妈妈出来干涉,说人家不是好孩子,叫他不要跟那些朋友玩!
总之,家长们对他关怀备至,保护得体贴入微!可是,这个孩子并不领情,在他看来,他的人生都是家长们安排的,一点意思都没有!为此,他特别羡慕自己的那些同学,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自由!
现在,他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下个学期就要参加高考。但他心灰意冷,学习没有动力,心情压抑,他总觉得同学们都用瞧不起他的目光看他!
也许,爱他的家长们并不知道,正是自己这种过分“干涉”的爱,摧毁了孩子对生活的所有信心,使得孩子像马戏团的小象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限制。只不过,这个限制不是麻绳的捆绑,而是家长和家庭的约束而已。但这种限制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严重,因为被束缚的不止是孩子的身体,更是孩子的心灵。
其实,能力是需要靠实践培养的,是需要机会锻炼的。如果平时孩子所有的事情都被家长包办、代替,甚至是干涉了,那么孩子哪里还有自己做事情的信心与勇气呢?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知道,孩子是有思想的个体,是独立的人,他们在宽松的环境里才能健康地成长起来。干涉太多,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失去独立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此外,过分干涉孩子,还可能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与家长起冲突,甚至自暴自弃以刺激父母,给家庭和社会埋下隐患甚至带来伤害。这里就有这么一个故事:
王宇航是某重点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性格也很随和,很乐于助人,每到周六周日,就经常主动到爷爷奶奶家帮忙。
可是,自从上初二以后,宇航和父母尤其是和母亲的关系日趋紧张,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架。有几次吵得太厉害了,索性离家出走,两三天都不回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宇航的妈妈非常担心,所以就带宇航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与宇航交流后才知道,原来宇航的妈妈是一个“干涉欲”很强的人,她动不动就会盘问宇航跟谁在一起,给谁打电话了!甚至是宇航做作业的时间,她也很不放心,三番两次地来“偷看”,这让宇航非常反感,于是矛盾就爆发了!
为了表现自己的不满,宇航就用逃课、离家出走来刺激他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