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的这种情况正是家长过分干涉引发的,在青春期有很多孩子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他们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表现。一方面他们渴望被关注,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过多地被干涉!因此,对于家长的干涉、批评与责备,他们都会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反抗情绪,故意与家长唱反调。同时,他们的反抗更多的是以潜在的形式表现,如对家长在生活和教育上的安排采取不关心、不表态、无所谓的态度等。
那么,对于孩子的教育,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专家建议: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发展,家长不妨放开自己的“束缚”,对孩子的生活不要过多干涉,给孩子一片自由、独立的天空,让他们展开双翼飞翔,引导他们自己去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体验坎坷、波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体察与感悟之后跨越生活中的一道道障碍,成为优秀的人!
过于严厉会把孩子培养成“软柿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家长误认为教育孩子必须严厉。好像家长的态度不严厉、措辞不强硬的话,孩子就不会听一样。久而久之,家长就形成这样的措词“你今天必须”、“你要”、“你应该”、“你不许”等。这种做法,不仅仅束缚了孩子的“手脚”,让孩子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还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软柿子”。
一位妈妈找到教育专家,用后悔的口吻这样说:“以前总是要儿子听话,我现在反而觉得太听话的孩子将来会没出息。”这位妈妈表示,她为人比较严谨,希望自己的儿子从小懂规矩、讲礼貌,不要给别人添乱,儿子也一直做得比较好,是外人眼里乖孩子的典范。然而,在与同龄人的相处中,15岁的儿子表现得过于软弱,有人欺侮他时,他也不吭声。
教育专家表示,胆小怯弱的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要么是父母管教比较严苛,要么是父母两人的教养态度不一致,一方太强,一方过弱。家长在设置了一些家规、禁令后,只是让孩子简单服从,而不告诉孩子为什么要照这个规矩去做,也很少倾听孩子的意愿。在家里被要求听话听惯了的孩子,难免会将这种人际交往方式迁移到与他人的交往中,总是处在一种人强我弱的位置上。
刘女士对专家说:“我的儿子念初三,成绩还不错,就是人太老实,被人欺负也不敢跟老师或家长说。老师反映,班上有几个调皮学生经常让儿子跑腿买东西。问及此事,儿子只说:‘那些学生不好惹,会动手打人的。只是帮他们买个东西,无所谓。’看到儿子如此反应,我心里很不舒服。”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总会遇到我们向别人提要求或是别人向我们提要求的情况,当别人向我们提要求时,答不答应就是个人的态度问题。具体到这个孩子身上,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孩子就需要摆出鲜明的态度:对同学提出的要求如果乐意,就给予帮助;如果打心眼里不乐意就拒绝——当然拒绝是要注意技巧的。如果你表现得唯唯诺诺,别人也不了解你的意愿,就很可能会把他个人的意愿强加于你。对于危及安全的恐吓,应该及时向班主任或家长反映。
陈女士对专家说:“我的儿子4岁多,胆子很小,在与别的小朋友的交往中总是很被动,玩玩具时,如果别的小朋友要,他明明舍不得也会拱手让人。幼儿园老师没说可以去上厕所,他就算拉到裤子里,也不会跟老师说。现在我正在反思,是不是一直以来让他守规矩不对?”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级人际交往对象,亲子间的交往具有很强的迁移性,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与父母交流比较顺畅,那么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往往也会比较顺畅。
经了解,以上两位母亲在教育孩子时都表现得比较严厉,对孩子的一些探究性的行为,常常简单地告知“可以”或“不可以”,很少给孩子话语权,让孩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求知欲,一方面也要尊重孩子的自由,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对于与自己的意愿不符的要求,可以多问一个。为什么”,也可以允许孩子说“不”。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就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你对孩子是否过于严厉?这个测验可以给你回答。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是”和“否”中选择一项。
(1)你是一个常常烦恼而又得不到帮助的家长。是();否()。
(2)当你生气时,常把孩子当做发泄怒气的对象。是();否()。
(3)你对自己作为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式感到困惑和不安。是();否()。
(4)你认为自己小的时候,父母对你比较苛刻、冷淡。是();否()。
(5)你和孩子的关系经常比较紧张。是();否()。
(6)你要孩子帮你做事时,孩子总不痛快地去做。是();否()。
(7)你觉得孩子给你带来了很多麻烦。是();否()。
(8)你对孩子尽了最大努力,但常常无济于事。是();否()。
(9)和孩子打交道很难。是();否()。
(10)常感到紧张,压力大。是();否()。
(11)有时无缘无故地对孩子发怒,甚至打骂孩子。是();否()。
(12)经常教训孩子。是();否()。
(13)经济压力让你很烦恼。是();否()。
说明:选择“是”加1分,选择“否”不加分。
分数:
1~3:你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与孩子关系融洽。
4~6:你是一位不十分完善的父母。
7~9:你常对孩子显示你的威风,这是不对的。
10~13:你的行为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危害,必须改正。
过分处罚重创了孩子的心灵
我国自古流传“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说法,直到今天,体罚孩子仍是许多父母的“法宝”。在全国家庭教育研究会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对“孩子有错时,打他也是为了孩子好”的说法明确表示“很不同意”的只有27.2%。全国“中小学生人身伤害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有60.1%的孩子曾经在家里挨过打。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打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打孩子是家庭内部的事,“外人”没有权力干涉。事实上,父母们“打孩子有理”的错误认识,都是站在家长立场上的所思、所想,完全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不知道孩子受到打骂后会产生怎样的心灵创伤和情感扭曲。
刘先生一看见12岁的儿子——刘洋洋就烦,如果儿子表现稍有不好就想动手打他。儿子走路姿势不对,他上去就是一脚;出差回家后看到儿子不理睬他,他也会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
在这种高压教育下,刘洋洋变得越来越孤僻,成天耷拉着脑袋,全无少年儿童的朝气!在家里,他一见到爸爸就发憷,就躲在角落里一声不吭,就怕爸爸又要打自己!而刘先生非但没有检讨自己的过错,还一直抱怨说“这小兔崽子就是没出息!”
故事中,刘洋洋正是在父亲的棍棒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这种残酷的教育方式严重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限制了孩子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使其变得懦弱、胆小。这是一个多么惨痛的例子呀!
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悲剧仍在不断上演!凡是打孩子的家长,往往都有自己的理由,认为打孩子、骂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的确,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知识教育和品德培养时要求应该要严格,但通过打孩子达到教育目的却是不可取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孩子如果经常挨打,性格会变得比较孤僻,不愿意和其他孩子玩耍。等到孩子长大步入社会后,与别人相处时就会遇到很大的心理障碍。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会使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就瞒,能骗就骗。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为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强硬;为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于是就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常挨打的孩子害怕家长,不管家长要他做什么,也不管家长的话是对是错,都乖乖服从。在这种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自卑、懦弱、被动。尤其是家长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