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打骂孩子所遗留下来的弊端显而易见,不仅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更会让孩子的内心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感情会变得麻木,并且在心理上疏远父母。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正常的亲子关系。另外,遇到挫折,还可能选择离家出走的方式解决,甚至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不用理智、温柔的良言善语,用皮带抽和打耳光,如同对雕塑对象不用雕刻家的精巧雕刀,而动用了生锈的斧头。”体罚教育是一种“无能的教育”,它是父母对子女的粗暴态度,也是造成两代人内心产生隔膜、水火不容的根源之一。体罚是儿童形成不良个性心理品质的诱发剂。儿童需要安慰、需要同情、需要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如果缺乏了这些因素,便只能自己默默地沉浸在孤寂里,形成孤僻的性格,同时也容易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儿童经常处于体罚的压力中,内心会产生恼怒和愤恨,形成固执和对抗的心理品质。
如果孩子做了特别不好的事情时,父母可以采取“事不过三”的原则。第一次是温和地告知,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什么;第二次是严厉的批评,除了再次警告孩子之外,还应该好言相劝、耐心教导;第三次就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了。惩罚一定说到做到,不给孩子任何的侥幸心理。
孩子还处于发展和成长阶段,对于是非曲直有时缺乏正确的评判,难免会犯错误。即便是成人,有时犯错误也是难免的,所以对孩子第一次犯错误,无论多么严重,也要好言相劝,耐心教导。如果同样的错误还犯第二次,那就不是无意而为了,因此一定要重视起来,即使是很小的错误也不能轻视。这样,孩子会知道,同一个错误不能犯两次,并尽力朝这个方向努力。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在第二次的时候就向父母承认错误:我这次记住了,绝不会再犯了。惩罚的措施可以扣掉孩子一个月的零花钱,可以明令禁止孩子接触电脑,也可以用做家务来惩罚孩子,这些都是比较合理的惩罚方法。
消极的态度塑造出消极的孩子
日本脑科专家七田真教授说过:“每个孩子都会成长为父母们想象中的样子,积极的态度塑造出积极的孩子,而消极的态度,也一定会塑造出消极的孩子。”如果家长总认为“这个孩子发育太慢”、“没有任何才能”、“没有一点长处”……那么,孩子就会忠实地按照父母的这种想法成长起来。也就是说,孩子有出息或者没出息,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父母,他们呈现出的状态正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因此,要想自己的孩子“优秀”、“有出息”,父母们就应该停止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在有意或者无意中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态度,使用了负面语言。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以下的几个案例:
门铃响起,亮亮的妈妈打开门,进来的是同事张阿姨。妈妈请张阿姨进门。这时,四岁的亮亮正高兴地玩着遥控汽车。他拿着遥控器,追着玩具汽车跑,从阿姨和妈妈之间穿过。妈妈一把拽住他:“你这孩子,这么不懂礼貌!快,向阿姨问好!”
亮亮吓了一跳,傻傻地站住了,一时不知怎样开口打招呼。
妈妈很尴尬,一个劲抱歉地对张阿姨说:“这孩子一贯是这样,见到陌生人都不敢说话,嘴上像贴了封条似的。”说着两人进了屋,留下亮亮一个人愣愣的,没心思玩了。
以后,只要有客人来到家里玩,亮亮都一声不吭地回屋去了!这让妈妈觉得非常失败!
亮亮的妈妈与很多注重礼节却不知道教育方法的父母一样,把孩子吓了一大跳,更让孩子在客人面前“丢了脸”。亮亮小小年纪就遭受这样的打击,又听到妈妈消极的语言暗示“这孩子一贯是这样,见到陌生人都不敢说话,嘴上像贴了封条似的。”所以,他就会觉得自己天生就是这样,见到客人不问好理所当然!与亮亮的妈妈做法不同的是青青的妈妈。
门铃响起,青青的妈妈打开门,进来的是同事小陈阿姨。妈妈请小陈阿姨进门。这时,5岁的青青正高兴地玩着遥控汽车。他拿着遥控器,追着玩具汽车跑,从阿姨和妈妈之间穿过,匆匆地问了声阿姨好后,就追自己的玩具汽车去了。妈妈叮嘱他:“慢点。”
稍迟,客人离去后,妈妈把青青叫到面前,给他讲了一个不讲礼貌的故事,其中就有今天来客人时的场景。然后,妈妈问青青:“你说这种做法对不对呢?”青青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不对,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妈妈一听这话,欣慰地笑了,并且不失时机地鼓励孩子:“我就知道青青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以后,只要家里来了客人,青青都会上前很有礼貌地问好!客人们都夸奖青青是一个懂事、有礼貌的好孩子!还羡慕青青的妈妈教育得好!
同样是孩子不讲礼貌的表现,但青青的妈妈却采取了积极的教育态度。先用故事教育孩子,让孩子能够理性地分析、判断自己的做法,之后又不失时机地给孩子“戴高帽”,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以后,孩子自然就会表现得更好!
以上的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长,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得更加出色,那么就应该给孩子积极的引导与暗示!这样,孩子才能长成出色的模样!具体的做法是:
1.不要过于看重孩子的错误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一种有偏差的认识是:“找出错误,才能进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推动下,许多“恨铁不成钢”的家长们似乎都成了专门从鸡蛋里挑骨头的专家,动不动就指责挑剔孩子,造成很多孩子不必要的挫折和信心丧失;更有一些孩子非常害怕犯错,但越是害怕犯错,就越容易犯错!如果孩子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时间久了,他们自然就开始破罐子破摔,一错到底了!
因此,作为家长,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进步,就不要尽挑孩子的错误,也不必对孩子的错误耿耿于怀,相反,你应该鼓励孩子把错误当成成功的一块跳板,这样,在错误中,孩子学会的是总结与跳跃!一个善于从“错误”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2.相信孩子,给孩子以积极的期待
成人积极的期待会导致儿童积极的发展趋向;反之,消极的期待则会导致儿童发展趋向于消极。如果一个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可能做好某件事,得到的结果通常就是如此。
赵明想参加学校足球队的选拔,爸爸觉得他才三年级,各方面的条件还不够,于是对赵明说:“明明呀,我觉得你今年是选不上的,为什么不等明年再参加呢?等到明年的时候,你的年纪大一点,技术更成熟一点,选上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但是,固执的赵明不听爸爸的话,他坚持今年一定要参加。
爸爸见赵明这么坚决,只好无奈地说:“好吧!那你想参加就参加吧,不过你可别说我没有事先提醒过你。”
到了选拔时,赵明“果然”如爸爸预料的没有选上,他因此非常沮丧,觉得自己不是踢足球的料,从此,对足球失去了兴趣!
其实,故事中的爸爸并不是要泄他的气,他只是希望赵明准备好以后才参加。然而,赵明却觉得爸爸是在暗示自己没有能力!在这种消极的情绪的影响下,赵明失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事实上,家长的期望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当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能力,预期孩子会失败时,孩子就会在心理或者言行上表现出没有信心,最终导致失败!反之,如果家长相信孩子的实力,鼓励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期待,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成功!因此,相信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期待吧,别让你的孩子成为负向期望的牺牲品。
3.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这是两个经历相似、学历相同、社会地位同等的父亲。
然而,面对生活中不如意的时候,第一个父亲往往是乐观、公正地看待它,分析造成眼前不利的原因;而第二个父亲表现出来的则是麻木和消极抵抗。
两个父亲各有一个男孩,他们一样的健康、聪明。上学后,他们却不可避免地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着老师的误解和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这时候第一个父亲往往静下心来,帮孩子一起寻找症结,教他解决的方法。第二个父亲则是当着孩子的面狠狠地诅咒社会和老师,仿佛所有的挫折都是有意让他们父子难堪。
一次,发生了地震,两个孩子都被埋在废墟下。他们周围没有人,没有食物,只能等外面的救援。第一个孩子表现得很冷静,他尽量减少活动,保持体力和足够的氧气,然后用砖头不断地敲击楼板,发出救援的信号;而第二个孩子当时就吓蒙了,他绝望地哭了起来。等救援队找到他们时,第一个孩子还顽强地活着,第二个孩子却离开了这个世界。
你看,家长的处世态度对孩子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呀。一个心态消极、总喜欢抱怨的家长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给他们的心理带来阴影,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和自己一样消极,而心态积极乐观的家长,也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向上!
因此,作为家长,特别是心态消极的家长,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力图调整好心态,使自己具备达观的人生态度,起到好的榜样作用!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塑造优秀人格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