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论语·泰伯》篇,是曾子的一句话的节选。这句话的全文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它的大意是: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推而广之,不唯实行仁道如此,古往今来,任何事业都是任重而道远的,而做事的人,没有坚强的意志,则是绝对成不了事的。三十的男人或女人,正是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好季节,“负重远行”又何惧哉!
让心灵走一次长征
“路漫漫而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便发出了这样的呼声,而他的一生也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屈原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在担任左徒、三闾大夫期间,他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的耿直加上他人的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以至于到了后来,一腔热血抱负的屈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纵然是遍尝艰辛,但屈原始终心怀故国,不敢忘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看到国破家亡,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最终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贤人已矣,但精神永存。屈原的故事和他的话语,对于我们后来人来说,是宝贵的财富,他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困苦磨难,都要顽强而坚韧的走下去。就像是巴尔扎克说的那样:“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晋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唯有在这一场长征中,坚忍地坚持下来,才能获得人生的大成功。
但我们要明白,这样的成功不在于一时一地、一分一寸,也不是财富的积累和物质的充实,更不关乎头衔的多少与名声的大小。它是一种人生境界上的完满,或者说,这是我们心灵的胜利。
《读者》上曾经有过这样一则故事:
希拉里·利斯特是一位33岁的英国妇女。她自幼喜爱运动,然而17岁时,她却被确诊为患有罕见的“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征”,也就是说,她的运动能力出现了问题。到了1999年,利斯特结婚时,连胳膊也不能动弹。现实的巨大打击,让利斯特难以承受,一天晚上,不堪痛苦折磨的利斯特准备自杀。可这时候她发现,自己居然连自杀的体力也丧失了。
2003年,一位邻居为了缓解利斯特心中的郁闷,带她去做了一次航海旅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利斯特由此居然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航海,并重新恢复了对生活的希望。不久,沉浸在航海兴趣中的利斯特萌生了一个念头——独自驾驶帆船横渡英吉利海峡。然而,这个念头却吓了众人一跳,利斯特的丈夫很担心地对她说:“你难道疯了吗!”但利斯特已经义无反顾了,她决心完成她的“疯狂之旅”。
利斯特热情高涨,可困难像是冰冷的海水一般横亘在现实中,并不因为热情而有丝毫缩减。对于利斯特而言,她的手与脚无法运动,能够活动的只有头部、眼睛和嘴,她只能利用这些去航海。所以,别出心裁的利斯特让人特制了两根导管,她准备通过这两根特制的导管,仅靠吸气和呼气来控制帆船。然而可想而知,这有多么艰难。利斯特一次次艰难地训练,一次次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不断地跌倒再爬起,她始终没有放弃。
终于到了起航的日子。在特别设计的“吸吹式”重型帆船上,利斯特连同她的轮椅一起被牢牢固定在驾驶位置上,船上有两根与控制台相连的塑料吸管。其中一个用来拉制船舵,吸气时帆船右转,呼气时帆船左转;另一根吸管则用来控制调整帆船两张帆的绞盘,使风机伸缩自如。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33岁的利斯特从英国东南部港口城市多佛出发,开始了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航程。经过长达6小时13分的独自航行,终于利斯特顺利抵达了法国的加来港。
抵达加来港时,码头上响起了《我们是冠军》的激昂乐曲和胜利号角。欢呼的人群将利斯特团团簇拥了起来,如同在欢迎一位凯旋的英雄。
利斯特成功了。她不仅用顽强坚忍的意志超越了自己生理上的局限,更是用一次心灵上的胜利长征,给自己的人生探索出了一条坚实的通道。
平凡但不平庸
在人生中奔忙求索,也如古人说的“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时候虽然我们努力了,但功名荣耀却往往还是没有将眷顾我们。这时候,不要着急,更千万不要颓唐,请牢记一句话:一个人,可以平凡,但决不能平庸。
有人说了,平凡和平庸,这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平凡和平庸主要是一种心态上的不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其实真正能功成名就者稀,我们更多的人都不过是凡人一只,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和平凡的人相处,过着平凡的生活。当然,也没有三头六臂,缺乏仙风道骨,不是皇亲国戚,更鲜有惊天动地和轰轰烈烈。但是,这不等于说我们便可以人有自己生命随波逐流,或者丧失理想。我们依旧可以在平凡之中默默努力,慢慢积累,做一只蚕蛹,逐渐褪掉自己身上沉重的茧皮,化身为美丽的蝴蝶。这便是平凡人的华丽转身。然而平庸者呢?他们在沉重的生活前软弱了下来,不再去努力向高处冲刺,而是匍匐在地上,蜗居在满足之中,自甘堕落去了。这样的话,他们也就只能成为厕所中的蛆虫,蠕动着腐烂的灵与肉,充当连自己也嫌恶的角色。这是多么可怕啊!
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到应该以此为警示,不要堕入平庸的河流。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给自己找任何理由。许多到了老大也一无所成的人,在谈到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总是喜欢找一堆的理由,责怪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比如天生的贫困、家庭的牵绊、社会的黑暗等等等等,然而他们“灯下黑”的眼睛,却唯一疏漏了自己。我们可以断言,这些人一辈子都不会有任何出息。因为他们只学会了给平庸不断地找理由,而始终学不会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搏击向上,在他们的心中,平凡并不是他们人生的温床,而只是一个错误。
其实,平凡从来不是错误,我们大多数人的平凡,也绝不是一生平庸的理由。如果我们能够安于平凡,在平凡的生活中做着不平凡的努力,谁说平凡就不会变得不凡,乃至孕育出伟大的花朵呢?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三个建筑工人在共同砌一堵墙,这时,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呀?”第一个头也没抬,没好气地说:“你没看见吗?在垒墙。”第二个人抬起头来说:“我们当然是要盖一间房子。”第三个人边干活边唱歌,脸上满是笑容:“我在盖一间非常漂亮的房子,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变成一个美丽的花园,人们会在这里幸福的生活。”10年以后,第一个人仍是一名建筑工人;第二个人成了建筑队的带班队长;第三个人成了他们的总经理。
在这个故事中,三个人干的都是平凡的工作,但为什么10年之后三个人的命运如此不同呢?其实,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差别,那就是,只有第三个人在做着不平凡的努力,所以他也得到了不平凡的报偿。
每天进步一点点
成功是能量聚积到临界程度后自然爆发的成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一个人眼界的拓展,学识的提高,能力的长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工作成绩的取得,都是一个持续努力、逐步积累的过程,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总和。每一个重大的成就,都是由一系列小成绩累计而成。如果我们留心那些貌似一鸣惊人者的人生,就会发现他们“惊人”并非一时的神来之笔,而是缘于事先长时间的、一点一滴的努力与进步。
洛杉矶湖人队的教练派特·雷利在球队最低潮时,告诉12名球队的队员说:“今年我们只要每人比去年进步1%就好,看有没有问题?”球员一听:“才1%,太容易了!”于是,在罚球、抢篮板、助攻、抄截、防守一共五方面都各进步了1%,结果那一年湖人队居然取得了冠军,而且是最容易的一年。
由此可见,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最后会发现,原来遥不可及的梦想居然如此唾手可得。这对于团队如此,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
他是一个让很多老师都头疼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他的成绩在班里都是倒数。初中毕业后,他连一所高中也没考上。家人于是很无奈地把他送到了当地一所私立学校,家人找到校长,希望校长能够帮孩子一把。
校长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这个孩子酷爱长跑。于是第二天早上,校长就出现在那条跑道上。他见到了这个孩子,还叫出了他的名字。孩子很是惊讶,从小到大,除了接受别人冷漠的目光,他还从来没有被哪个人关注过。他的心里起了一种很微妙的感动。
一个又一个星期过去了。一次跑步的时候,校长装作很不经意地说:“孩子,我想给你提个小小的建议,如果一个月后你做到了,我就满足你一个愿望!那就是:从今天开始,你能不能坚持坐在教室里?当然,只要不影响别人上课,你在教室里干什么都成。”
孩子想了想,答应了下来。接下来的一星期里,孩子真的都坐在了教室里。不过,他基本上也没怎么听课。
第二个星期,校长说:“从今天开始,你是不是开始写点儿东西了?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孩子想:就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抄抄吧!
第三个星期,校长说:“从今天开始,你可以找自己喜欢的学科听一听,顺便记一下笔记,好吗?”孩子又答应了下来,并照着做了。
到第四个星期的时候,校长说:“从今天开始,你试着去听听你不喜欢的课吧,其实有些东西也很有意思的。”孩子再一次应允了。
于是,就在着不知不觉中,孩子逐渐改变了,他喜爱上了上课,也喜爱上了学习,他的成绩也由于他的认真听课大幅度地提高了。
这时候,到了满足孩子愿望的时候了。校长向孩子揭开了谜底,孩子终于了解到了校长的良苦用心,他非常感动,希望与校长照一张相。校长说:“这好办!不过我希望与你的第二张合影是你考上大学的时候!”孩子又答应了。
三年过去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这个孩子竟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某重点大学体育系!以往瞧不上孩子的人大为惊讶,当他们向孩子问起成功的秘诀时,孩子答道:“给自己一个大目标,向着那个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
不用一次大幅度地进步,一点点就够了。不要小看这一点点,每天小小的改变积累下来会有大大的不同。而很多人在一生当中,连这一点进步都不一定做得到。人生的差别就在这一点点之间,如果你每天比别人差一点点,几年下来,就会差一大截。
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诱人的硕果,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地琢磨一下: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简直又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料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朱学勤先生说过一句话: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要想水滴石穿的威力,就必须连绵不断的的毅力。一个人的努力,在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看不见想不到的地方,会生根发叶,开花结果。
要知道,许多时候,我们人生的差别,往往就在那每天的一点点上。
一条大马林鱼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这本小说用充满象征性的笔触,像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古巴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84天的一无所获之后,他驶入远海,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甚至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这条大马林鱼的劲儿非常大,它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圣地亚哥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后,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开始返航。然而就在这时,鲨鱼却出现了。圣地亚哥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虽然胜利地赶跑了鲨鱼,可大马林鱼却也被鲨鱼吃光了。故事的最后,老人拖着一副光秃秃的大马林鱼骨架和一身的伤回到了村子,没想到却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
在小说之中,大马林鱼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象征。在圣地亚哥老人与之搏斗的时候,它是老人的敌人,是老人要征服的对象。在这一角度,可以说,它印证了老人的意志与勇气。而在鲨鱼到来的时候,它则与老人一体了,这时候,大马林鱼变成为了老人顽强生命的明证。那就是圣地亚哥的那句名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其实,在每一个生命中都有这样的一条大马林鱼。
台湾残疾作家郑丰喜先生的生命中便游趟着这样一条鱼。他所撰写的《汪洋中的一条船》,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故事与回顾。郑丰喜先天身患小儿麻痹,生下来就是双腿残疾,差一点就被家人抛弃,幸而爷爷与母亲等人的呵护与庇护,才得以新生,并能从艰难困苦的人生境遇中成长起来。因为家里贫困,幼年的郑丰喜曾经跟随着耍猴人街头卖艺,养鸭的时候又几乎在洪水的激流里丧生,艰苦的人生磨难,孕育了丰喜自强不息的毅力与求存的积极精神。他不但靠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社会上生存了下来,还逾越了种种障碍走进了学校求学,在一边要奉养家庭的压力下取得了让人无法想象的优异成绩。因为自身的残疾,丰喜也遭遇到了一些老师的刁难以及同学的侮辱,但郑丰喜宠辱不惊,以他的聪慧及过人的勇气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为了完成中学学业,丰喜到处打工,他以一篇题目《汪洋中的一条船》的作文参加了作文比赛,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反响,许多人表示愿意资助他完成学业,但是他却不想过多依靠他人,只想凭借自身努力取得自己的美好未来。结果他不负众望,考上了中兴大学法律系。郑丰喜的坚强毅力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同校法律系女同学吴继钊,他们相爱了。但继钊的父母坚决反对这门婚事,但两人冲破重重阻挠,还是走到了一起。大学毕业后,他们结为夫妻,一同回到了丰喜的家乡,成为了中学老师。
在这里,作者为了生存,为了克服残缺,并没有去当乞丐,去争取他人的同情和施舍;相反的,他却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了下来,靠做苦工、做买卖来赚取学费,纯粹是自力更生。他凭着自己的双手、信心、毅力,迎向一切挑战,最终终于成功了。
所以,任何一条卑微的生命,纵使渺小,也都有着坚韧的伟力,而所有顽强的生命都是值得赞颂的。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面对灿烂的生命,都应该不抛弃,不放弃,在苦难的面前不轻易低下头颅。我们要高扬起人生的风帆,迎着汪洋中的狂风暴雨,驶向太阳和彩虹,驶向生命中的那一条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