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放下家长的架子,接受孩子的批评
要建立一个民主型家庭,不能因孩子小就忽视她的家庭地位,与孩子有关的事要与她商量,使她感到自己是家里的小主人。每天尽量抽出一点时间跟她聊聊在学校里发生的事,这样不仅加深了同孩子的感情,而且还可以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另外,孩子犯错误时要允许她申辩。张妈妈这人脾气不太好,多数时间又是一个人带孩子,所以碰到女儿做的什么事跟自己的要求不一样就喜欢发火,有一次女儿哭着说:“我没法活了,哪有你这样当妈的,我做错事你就不能好好地跟我说吗?”张妈妈听后震动很大,当时眼泪就流出来了。说心里话,张妈妈以前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承受能力,但从那以后就很注意批评方式,做错事也不再发脾气,而是采取比较委婉的方式指正孩子错误的原因,耐心的教育孩子如何改正错误。
第六,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
家长的责任是唤醒孩子们的权利意识,而不是将它扼杀在萌芽的状态。一个明确自己的权利的孩子才会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才能变得真正勇敢起来。
总之,做家长的,应该学会尊重孩子,体察孩子的需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家庭中一名成员,不仅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怀和爱,而且受到尊重。建立了这样的亲子关系,孩子就有了比较宽松良好的成长环境,也就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
每逢冬天来临,父母都会给孩子穿得暖暖的、捂得严严的,以抵御寒风暴雪的袭击。可是,身为父母,在为孩子的身体保暖的时候,可曾想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那里是否一样温暖如春?
其实,每个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我们的中国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将来比自己生活的更好,家长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为孩子的学习、生活操碎了心。在家长们看来,孩子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了,因此,他们关心孩子的吃住穿行冷暖,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惟独忽略了孩子同样也有七情六欲,同样也要承受压力与挫折,同样也会有苦痛与悲伤……
因为家长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的内心需求,把孩子的情绪变化看做是“无理取闹”,看做是孩子的“不懂事”而加以训斥,很多孩子只好把自己的伤心、困惑、不安与愤怒深深地埋在心中,不敢对他人倾诉。长此以往,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对孩子人生观的培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有害无益的。其实,孩子也有情绪的波动,他们也需要发泄情绪,需要理解、需要安慰,更需要交流。而倾诉是孩子内心获得平和的一种发泄方式,倾听孩子的倾诉则是家长了解孩子的最好途径。
然而,不会倾听却是很多家长的常见病,因此,学习倾听就成为父母的必修课。在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中,有几种常见的错误方式:
■家长不用耳朵只用嘴,把孩子的头脑当做无底洞,每天喋喋不休,塞进去无数的训诫,不管他们是否能消化、吸收。
■家长在对待孩子时,要求孩子只用耳朵不用嘴,只准他们用耳朵听,不理会或不准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
■有些家长会说:“我不是不听他们的话,可越听越生气:”这第三种家长犯的是另一种错误:用不正确的态度倾听。
事实上,倾听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它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尤其是家长倾听孩子说话,更要注意掌握好听的方法:
首先,对于孩子的话,家长应用心听
用心听的意思是真心实意地听孩子说话,而不是形式上的用耳朵听,而是要让孩子感到“爸爸妈妈正在认真听我讲”。这就要求家长做到:
1.孩子交谈的时候要暂时放下手上的事情,专心地交谈。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的爱心。
2.看着对方的眼睛听。尤其是听小孩子讲话,要蹲下来,和孩子的眼睛平视,看着他听。
3.边思考、边感觉地听,不要带上自己既有的观点去听。
4.带有反馈地听,让你的表情、动作像一面镜子似的反映出对方的话,用哦、啊、是、噢、喔、好等字或点头表达你的回应,让说话者感觉多你的认同。
其次,别打断孩子的话
我们时常能看见孩子刚刚要说话,妈妈就在一旁打断孩子,自己说自己的。比如,孩子刚说一句“妈妈,在学校里,我和小朋友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真有意思。”妈妈马上打断孩子说:“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了?妈妈也喜欢玩……”妈妈的打断有可能让孩子忘记自己刚才想说什么了。
再次,在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让孩子难堪
一些家长因为没有注意自己的听话习惯,难免让孩子尴尬、难堪。
有一次,月月从外面跑进来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刚才去了文具店,看到一种神奇的组装机器人。”
月月的妈妈马上认为孩子想要买那个机器人,赶紧打断孩子说:“妈妈没有钱,你该知道吧。”结果,孩子不高兴了,他撅起嘴巴气愤地说:“我又没有说我想买,你每次都没听完别人说什么就发表意见,我讨厌你!”
顿时,月月的妈妈也愣住了!
其实,即便孩子想买,家长也应该等孩子把话说完了,再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用自己的理由说服孩子,而不是武断地掐断孩子的幻想,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第四,不要轻视孩子说的话
还有一些家长,因为觉得孩子幼稚,对孩子的话持轻视或旁观的态度。这在生活中很常见:
珍珍13岁时,有一天她告诉妈妈,她“爱”上一个男孩,并且要跟他结婚。
母亲用略带嘲笑的眼神听女儿叙述,似乎是听童话故事。但是珍珍讲得很认真,她把自己的“爱情”第一次讲给她最亲近、最信赖的人听。
然而,有一天放学回家时,她却听到母亲正和一位朋友在电话中谈到她:“你猜我家发生生了什么事?珍珍告诉我她在恋爱了,她认定那个男孩就是‘白马王子’,你说好不好玩?”
不管这位母亲怎样看这件事,实际上她伤害了珍珍。对母亲来说,这件事不过是很好玩;但对13岁的珍珍来说,这绝对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妈妈的轻视,让珍珍从此以后不再相信自己的妈妈,因为妈妈不懂得尊重她的隐私,她的感情。
第五,家长可以学会重复孩子说的话
有时候简简单单地重复一下孩子的话尾,也能让孩子打开心扉说出心里话。
如:
A:我昨天去看电影了。
B:看电影了!
A:人真多呀,我朋友说,前天排了一晚上的队。
B:排了一晚上?
重复孩子的话,可以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在认真倾听自己讲话,这能激发孩子倾诉的欲望。使孩子更愿意与你沟通和交流!
第六,家长还应该在倾听的时候,善于发现
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如孩子向你诉说高兴的事,你应该表示共鸣;孩子告诉你她在学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你应该用欣赏的口吻说:“噢,真棒,下次你一定会做得更好。”
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但要认真倾听,而且要善于思考,注重在谈话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比如,发现孩子能够独立地讲述简短的故事时,要及时给予赞赏:“你讲得真不错!”这样,不仅使孩子乐意向你倾诉、沟通,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在孩子紧张、不安或者苦闷的时候,家长的倾听还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理解,在内心产生欣慰之感,进而使紧张情绪得到缓解。
总之,倾听是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有效手段,是高明的家长培养自信、独立、勇敢、善于表现自我的孩子的最佳策略。因此,家长应养成倾听的习惯,做孩子心灵上的导师与朋友。
多与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近日,在杂志上读到柳亚子回忆鲁迅的这样一件小事:
有次,鲁迅有一次在家里宴请几位作家。席间,鲁迅的独子将一颗丸子咬了一口,又吐了,说是变了味,而客人们当时都没有觉得。许广平便怪海婴调皮,客人们也都在想,这孩子怕是被惯坏了。鲁迅却不然,他夹起海婴丢掉的丸子尝了尝,果然是变了味的,他感受慨地说:“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
读到此时,心里是一份感动,而且久久不能平静。从此小事可感受到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和善良的体贴。在众人之面前鲁迅没有摆了家长的尊容,没有照大人的常情,勃然大怒,伸出大手在海婴的屁股上猛击几下,或是横眉冷,几声呵,吓得海婴有言难辩。我深感触于鲁迅那句:“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懂得这个道理的。
数学单元考试的试卷发下来了,一脸喜悦的阳阳回到家里,一踏进房门就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昨天我们班数学单元考试,今天试卷就发下来了,您猜我考了多少分?”
“猜不出来,你到底考了多少分?”妈妈问。
“82分,比上次单元考试的成绩高出10分呢。”阳阳有几分得意地说。
“哦,你知道邻居家的婷婷考了多少分吗?”妈妈又问。
“大概是90分吧。”阳阳满脸不高兴地回答。
母亲似乎并没有察觉到孩子脸色的变化,接着说道:“怎么又比她考得差呢?你还得努力追赶人家才行啊!”
“您凭什么说我没有努力呢?这次考试成绩比上次提高了10分,老师都表扬我进步了,而您总是不满意,永远不满意!”阳阳生气了,他提高嗓门冲着妈妈大声地喊起来。
“你怎么这样不懂事,我这样说也是为了你好。你看人家阳阳,每次都考得那么好,哪像你时好时差,也不知道争气。”妈妈喋喋不休地说。
“我怎么不争气啦?您嫌我丢您的脸是不是?人家婷婷好,那就让她做您的女儿好啦,省得您总是唠叨。”阳阳怒气冲冲地走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就知道分数、分数,您关心过我吗?您知道我内心的感受吗?我都烦死您啦!”就这样,母子间的一场隔着门的争吵又开始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家庭也时有发生,本来很平常的对话,说着说着两代人就吵起来。孩子为什么这样不听话呢?与孩子对话为什么就这么难以沟通呢?孩子怎么就不能理解父母的心呢?像阳阳的母亲一样,很多父母不止一次地自问。这样的家庭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就上例而言,孩子不领情,母子俩对话不欢而散,主要原因是双方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换位思考。这样就很难体会到对方的内心感受,导致双方心理活动的错位。母亲想的是阳阳应该马上把学习搞上去,却不知道孩子此时最需要的是妈妈的表扬和鼓励;阳阳觉得妈妈应该为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感到高兴,却不懂得母亲把自己的孩子与邻居家的孩子比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大的进步。由于母子俩内心的想法不同,彼此都沿着自己的思维方向与对方谈话,所以就出现了对话双方的不满甚至反感。由此,一场母子间的“舌战”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家长要想与孩子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很重要,即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内心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说好每一句话。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因此,在不经意间,说错了一些话。仔细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经常说下面一些话:
(1)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刚睡过了,不可能累的。
孩子:(大声的)我就是累了!
妈妈:(有点生气)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快换衣服吧。
孩子:(哭闹)不,我就是累了!
(2)孩子: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快穿上毛衣。
孩子:我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大声的)不!我热!
(3)孩子:这个电视节目真无聊。
妈妈:不会吧?它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个节目真傻。
妈妈:别乱说,它很有教育意义。
孩子:这个节目真烂。
妈妈:(有点生气)不许你乱说话!
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多家长自以为自己是成人,是家长,自己“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都多”因此,总用大人的眼光看问题。用自己成长中累积的生活经历来评定孩子之中的是是非非了,对于孩子的世界,孩子的感受不屑一顾。这就导致很多时候与孩子的交谈不欢而散。
因此,家长在指责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孩子们内心的想法?是不是应该经常做一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的话,我会怎么做?只有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才能避免和减少对话双方的戒备和猜疑,弱化和消除对话过程中的不愉快情绪。家长学会换位思考,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从而使对话朝着家长期望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