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孩子成长必需的“心理营养”,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如果你的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处世必定乐观开朗、从容淡定;做事必会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
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未来的世界充满了竞争和挑战,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能使他们拥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扬起自信的风帆,乘风破浪,驶向理想的彼岸。
自卑使人怯懦,自信成就勇敢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分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一个孩子如果被自卑的心理笼罩,就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变得胆小、怯懦、孤独、沉默……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因为“害怕”面对而逃避现实。小丹红就是其中一个——
小丹红是个四年级的女生,因为又黑又瘦,又长了两颗大虎牙,所以常常遭到男生们的取笑。因此,小小年纪的红红表现得比一般的同龄人沉默、内向、稳重。她总在不苟言笑,默不作声地躲在角落里看书、学习,鲜少与班上的同学打交道。因为红红的学习成绩不错,所以,妈妈并没觉察到红红的性格问题。
有一次,学校举行知识竞赛,一个班级选3名学生参赛,丹红也被选中了,可是她却说什么也不去。老师动员丹红的妈妈做小丹红的思想工作。在妈妈的再三追问下,小丹红这才吞吞吐吐地告诉妈妈:“我害怕他们取笑我,而且,如果比赛输了,同学们不是更会看不起我吗?”
因为自己的长相不甚令人满意,小小年纪的丹红产生了自卑、退缩的心理。她逃避同学、逃避任何一个让自己“出丑”的机会,以为这样,别人便会忽略她,忘记她的长相上的不足。可以说,正是自卑,让小丹红成了一个畏手畏脚,不敢面对生活,争取成功机会的“胆小鬼”。难以想象,一个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自卑的阴影里,又如何能获得进步与发展?与小丹红一样,书慧也是一个缺乏自信、不敢表现自己的孩子:
书慧是一个聪明但内向的小女孩。在课堂上,她很少发言,老师不点到她的名,她就从不主动发言。就是万不得已举手,也是举得很低很低,生怕老师看到叫她站起来回答问题。其实,很多时候,老师提出的问题,书慧都懂得,只是她总是羞于启齿,怕自己回答不好,怕自己说的普通话不好听,所以不敢举手罢了。很多时候,书慧也懊恼,也责怪自己没有勇气,但心里那道“不自信”的槛就是没有办法越过去。正因为缺乏自信,缺乏勇气,她失去了很多可以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更成了班里一个除了成绩以外,其他都默默无闻的人。
生活中,像小丹红和书慧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因为缺乏自信,不管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以“我不能”、“我不行”、“我做不到”、“我不敢上台发言”、“我害怕别人的议论”之类的话当挡箭牌,百般推诿。有些时候即便是恰好遇到了自己擅长的方面,他们也不敢轻易去表现自己。因此,这些孩子往往被边缘化,被忽视,成了团体当中可有可无的人。长此以往,孩子往往很难振作起来,成为一个被自卑感笼罩着的人。这不但会延迟进步,有的还会因此导致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这种后果无疑是很可怕的。相反,自信则能催生勇气,使孩子获得成功。
这是一个日本教育专家曾做过的试验:
这位日本教育专家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班级的学生,当作学习优秀班级的学生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班级学生的,当作问题班级来教。
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原来成绩距离相差很远的两班学生,在试验结束后的总结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
原因就是差班的学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师对他们所持信心的鼓励(老师以为他所教的是一个优秀班),学习积极性大增;而且,在表现上明显更活跃,更积极,更勇于接受挑战。而原来的优秀班学生受到老师对他们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被挫伤,致使转变学习态度,影响了学习成绩。
这一实验验证了一个事实,自信能催生力量,产生勇气,使人获得进步与发展;而缺乏了自信,则可能导致消极、颓废,影响孩子向上的积极性。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自信是他们获得勇气,赢得成功的保障,是开启孩子生命潜能大门的钥匙。一个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时能沉稳以对;在被失败或者挫折击倒以后,依然能够高举自信之剑,继续为成功打拼。在自信的驱使下,这些孩子敢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以下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刘铭性格内向,且自信心不足。对于刘铭而言,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书了。因为爱看书,学习认真,刘铭的学习成绩一向不错,但他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自信。
后来,班上的同学选刘铭当上了学习委员,班主任老师又把班里的很多工作交给他做。刘铭这下是赶鸭子上架——没办法了,只能硬着头皮开始按老师交待的小心翼翼的干。慢慢的,刘铭发现自己还是有点小本领,他的工作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老师的赞赏。刘铭也慢慢匾额的自信起来。……
老师鼓励刘铭,相信他一定能成功。在老师的鼓励下,刘铭鼓足勇气走上了讲台,虽然当时他因为紧张,身体还在颤抖,但他最终还是战胜了自己。他极力稳住自己,很快就平静下来,精神也放松多了。他越讲越投入,把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描述的栩栩如生……
毫无悬念地,刘铭的演讲成功了!
以后,再有一些类似的活动,刘铭总会积极地去参加,去表现自我。对刘铭来说,是自信开启了他内在的勇气,使他变得勇于拼搏了。
刘铭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因此,家长——孩子生命的导航者,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理,帮助孩子去争取成功,去获得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勇气。
认定自我才能变得自信
从心理学角度解析,“自我认定”它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的孩子往往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地进行“自我认定”,而自卑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过低,他们的自我肯定是脆弱的、飘摇不定的。
因此,要想你的孩子变得自信起来,家长应引导孩子认真地剖析自己,全面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短处,更应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了,才能扫除对自我的偏见,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最后取得巨大的成功。
那么,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认定自我,树立起信心呢?正确的做法是:
1.让孩子学会全面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家长不妨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兴趣、嗜好、能力和特长全部列出来,哪怕是很细微的东西也不要忽略。这时,孩子会发现自己有很多优点。当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时,家长应对让孩子对自己的不足持理智和客观的态度,既不要自欺欺人,也不要把自己的缺点看得过于严重,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现实,这样自卑便失去了温床。
2.教孩子扬长避短,学会心理补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如果一个人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能重新树立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家长要教育孩子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学会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不足。寻找合适的补偿目标,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这样,孩子就能把自卑转化为奋发图强的动力。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变得自信的关键。
3.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让孩子学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激励自己,家长就要转变孩子的思维方式,让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发现自己的优点,让孩子产生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孩子以后取得成功奠定思想基础。
小雨的字写得很糟糕,爸爸妈妈为她找了一个书法教师教她学写字。开始。孩子写一篇字的时候,整篇字的确很差,这位老师并不是挑剔地指出哪些字写得不好,让小雨改正,而是非常仔细地在这篇字里找出了一个相对比较好一点的字用红色的笔圈上,然后对小雨亲切地说:“你这个字写得很好,坚持!”小雨的脸上浮出一丝笑容,信心倍增。后来,小雨在写字的时候就老盯住那个被红笔圈上的字,照着写。这样老师开始圈两个、三个……更多,渐渐地小雨的字也写得越来越漂亮了。
小雨之所以在写字上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这位书法老师挑出小雨写的好的字加以夸奖,使孩子在别人的眼光里看到了自己的某些优点,并以这一优点为突破口,将成功的希望无边延伸开了。
此外,家长还可以用“毛遂自荐”的故事来激励孩子。告诉孩子,千里马难寻,而伯乐更难寻,不要等待别人来发掘,要自己发掘自己。
4.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
强化孩子自我肯定的方法很多,例如,家长可以为孩子专门设置一个“功劳簿”,让孩子每周至少一次写上(或画出)自己的“功劳”,并让他讲述是怎么取得这个“功劳”的。当然,所谓的“功劳”,并不一定非得是很大的成绩,任何一点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作的任何小小的努力,都有资格记载人册;也可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小的奖品(如画片、玩具、小人书等)。每当孩子做出了一点成绩,或一件令他感到自豪的事,他就有资格获奖。
5.教孩子经常给自己打气
聪明的父母会经常帮助孩子总结一些积极的语言,让它成为孩子日常生活或学习中的激励语,形成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在考试前,父母可以给孩子在书房贴一些标语,像“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让孩子晚上睡觉前或早上起床的时候,对着镜子大声地说出来;或者当孩子生病时,父母在孩子的床头贴上字条“我的身体很健壮!”“我很快就可以痊愈了!”当孩子遇到困难踌躇畏缩时,你不妨鼓励他自己对自己鼓劲:“我可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好孩子,来吧,让我再作一次努力吧!”等。如果孩子经常用这些积极的话语给自己打气,这些话就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中,成为孩子战胜困难的动力之源。
“认识自我”这句镌刻在古希腊戴尔菲城那座神庙里惟一的碑铭,犹如一把千年不熄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尼采曾说:“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可以说,孩子的平庸抑或杰出皆来自于他的自我意识如何,取决于孩子是否拥有真正的自信。一个孩子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变得更自信。
胜任感是自信心产生的关键
胜任感,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某事并且做好了的真实感觉。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着的某件事情充满了胜任感,那么,他不但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充实,更能因此赢得更多的自信;反之,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力不从心,觉得自己无法胜任的话,就可能导致自卑、退缩的心理,从而更加无法胜任自己所做着的这件事。
孩子们的反应能力极大地依赖于他们的胜任感。一个能在自己所选择追求的活动领域里,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功的孩子,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胜任感。一个对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有信心的孩子,能够正面的看待自己的弱点,并能够看见自己在那个领域的弱势,如果努力改善,就会提高取得成功的能力。相反的,一个不能确定自身胜任感的孩子,会以负面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弱点,把弱点当做一种对自尊的威胁,当做会导致他失败的问题。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胜任感。
家长对孩子胜任感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对孩子在成就性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如何反应,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胜任感的形成。对于他们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如果孩子得到的是始终如一的正面反馈,那么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对未来努力的把握能力就会形成坚定的信念。这种胜任感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降低行为焦虑。这种信念对他们的成就水平也有一个积极的影响。
要帮助还形成胜任感,家长应做到:
1.正面鼓励
家长的正面鼓励,在孩子积极的自我观念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整合作用。通过言语行动鼓励他们,给他们示范,这些都影响着他们自我观念的建立,形成感知自我的方式。“你是有能力的”这句话对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这信息通过几种方式被传递。首先,你必须在孩子的心理建立起这样的信念:不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不会失去父母的关爱,你永远是他可以停靠的安全的港湾,在那里他可以感到安逸,可以自由地探索,可以考验他的能力。这种信念是通过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平静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逐渐形成的,孩子可以感觉到,你就在他的身边,随时准备提供帮助,满足他的需要,帮助他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