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任何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孩子学习做人,从“自然人”转向“社会人”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良好的社会交往能扩大孩子的视野,使他从生活中学习到一些书本上所没有的,在实际生活中又确实需要的知识。
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习惯和能力,为他们的将来的个人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懂交往影响孩子发展
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都是一个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个是群体性,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伙伴,再好的父母都没有办法替代伙伴的作用;第二个是实践性,孩子需要在体验中成长,与小伙伴交往是孩子最初的社会人情实践。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交往习惯很重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不但影响了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有这么一个故事:
宁夏有一位叫王希(化名)的高材生,从小就绝顶聪明,得到全国中学生化学大赛宁夏赛区理论和实践技能测试一等奖,数学和物理成绩也非常好。后来,王希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系。
这是一件何等荣耀的事情,王希的父母走出去自然也觉得脸上有光。可是,在王希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不幸的消息传来了,他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消息传到王希的家乡,他的父母一听就晕了过去。多优秀的孩子呀,怎么会犯故意杀人罪呢?
原来,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王希,在小学、中学阶段,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学习上了,和别人没有什么交往,也不懂得怎么与别人交往。
到了大学以后,环境变了,王希觉得没有朋友的日子过不下去了。他希望有朋友,但他不会交朋友。后来,他和同宿舍的一个男同学形影不离,这个男同学到哪,他就跟到哪儿,非要跟人家交朋友不可。那个男同学怕男生之间走得太亲近会被人议论,所以不愿意跟他这么接近,后来索性不理睬他了。这让王希非常失落。
他就偷偷弄来一种剧毒化学品——铊,投到了这个同学的水杯里。这个同学没有防备,喝下了铊水,痛疼难忍。这时候王希良心发现,赶紧把同学送到了医院抢救。在医生的追问下,王希承认自己往同学的水杯里放东西了。经过抢救,这个同学的命保住了,但是休学一年,住院治疗,花了不少钱。
出院后,这个同学就把王希告上了法庭。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王希的悲剧为广大父母揭示了一个道理,对于孩子来说,学会交往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一个不懂得与人交往的孩子,即便学习成绩很多,也不可能获得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与成功有关的“好东西”,大都是给人缘好的人所准备的。反之,一个人如果不善于与人交往,人缘差,他即便拥有再高的才华,也只会错失成功的良机。
霍华德·加德纳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的教授,他是一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曾经追踪研究了很多孩子,发现那些从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以后却反而不是最有成就的人,那些存社会上取得了莫大成就的人,学生时的成绩普遍是中上游。一开始,加德纳觉得很费解,为什么那些学习成绩最好的孩子反而不是最有成就的呢?
经过反复的调查,他才搞明白了其中的蹊跷。原来,那些成绩排名前列的孩子学习虽然很好,但因为他们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书本上,结果变成了性格有些孤僻甚至怪异的“书呆子”,不善与人相处。当这些孩子踏入社会后,因为不善和别人合作,无法融入团队,往往容易成为集体中被孤立、被排挤的对象,得不到很多的支持与援助。而那些排名中上游的孩于,成绩虽然不是最好,但他们大多性格开朗、活泼,豁达大度,喜欢与别人合作,很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可以轻而易举地融入集体当中,可以借助集体的合力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事半功倍。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老张夫妇俩都没念过多少书,辛辛苦苦大半辈子也没“混”出个名堂。老张干的是钳工,爱人原先是纺织厂的女工,后来下岗再就业,成了公交车的售票员,俩口子吃够了没知识的苦,决心不能让儿子小张“再走自己的老路”。于是,他们拼命供小张读书。而小张也不负众望,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走来,成绩都相当优秀,最后,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某名牌大学。
儿子上了名牌大学,父母的心愿终于变成了现实。老张夫妇还没为此高兴几天,就接到了小张的坏消息:和同学吵架了。原来,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小张,无论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包办。父母处处让着他、护着他,他只需要一心一意读书就行了。
以前,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学习上了,和别人没有什么交往。在大学里,环境变了,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去面对,小张一下子感到非常不适应,不懂得如何和他人相处。大学住的是集体宿舍,同学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小张因为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派头,在学校里有些吃不开了。
结果,不到一个学期,小张就把宿舍里的其他7位同学都给得罪了。同学们都有意疏远他,以规避彼此产生矛盾。由于没有朋友,小张形单影只,有事只会给家里打电话,向妈妈诉苦……
其实,对于那些能够恰当地与别人交往的孩子来说,同学之间的事情都是一些很容易处理的小事。相互协商一下,彼此退让一下,也就解决了。可是对这个小张来说,因为父母从来没有引导他去掌握这些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常识,培养他这些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能力,导致他不懂人情世故,让自己陷入了孤独的僵境里。从小张身上,我们亲眼目睹了一个高分低能的“才子”演变成“愁子”的全过程。
正因为与人交往的能力如此重要,难怪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与得到其他本领相比,我愿意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获取与人相处的本领。”而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则说得直截了当:“在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
此外,善于与别人交流、交往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感情的交流,更多的快乐。心理学家发现,善于交往的孩子容易形成快乐健康的性格。如果孩子总是被抛弃、被拒绝于集体之外,就会产生孤独感,感情会受到压抑。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心灵,感到寂寞、空虚和无聊,始终处于孤独、封闭、退缩的状态,如同置身于一个“孤岛”之上。这种状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已经成为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凡有大成就的人都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能力,其实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比如如何去感受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与合作等,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对于孩子来说,交往和其他任何习惯一样,应该从小培养起。如果错过了童年这个关键期,它就没有一个深厚的交往经验的积累,养不成一个很好的交往习惯,那今后就是一个麻烦事。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个交流对象,启蒙老师——家长,应懂得积极、主动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及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协助、引导孩子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礼貌”是孩子与人交往的通行证
“礼貌”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表情、行为、态度表示相互尊重和友好的言行规范。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中,一个人展示给他人的首先是其文明礼貌方面的素养。要想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应该先学会礼貌待人。
一个举止得体,待人彬彬有礼的孩子,必定深受他人的欢迎,对他来说,人际交往说并非难事。反之,一个举止粗俗、满嘴脏话的孩子,即使学识渊博,满腹经纶,也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因为,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人的。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礼貌的习惯很重要。
生活中,孩子不讲礼貌的现象有很多,比如见人不打招呼、不会礼貌用语、不懂得致谢、在公共场合吵闹等;此外,还有一些孩子用粗话骂同学、去他人家做客随便翻东西……此类行为,让他人不堪其烦。其实,孩子不懂礼貌与家庭教育或多或少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首先:家长缺乏引导。在生活中,许多家长能意识到要培养孩子礼貌的行为,让孩子学会跟别人打招呼、问好、道谢等,但没有告诉他这样做的重要性和意义。这样,孩子缺乏目的指引,自然不会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其次,家长自身的行为缺乏说服力。如果家长平常不注意用“礼貌”去要求自己的言行,反而告诉孩子要讲礼貌,这对孩子而言,是强人所难。而如果家长自己有礼貌,家长互相之间有礼貌,之后要求孩子也这么做,孩子自然而然也就很容易学会了。
最后,家长忽视了“礼貌”的重要性。孩子年龄尚小,分辨“对”“错”的能力不够强。而家长们往往以为孩子说脏话、乱翻别人东西等都是一些小事情,不需要斤斤计较。只要孩子学习好,这些小问题都可以忽略。于是,在生活中,这些家长对孩子一些不礼貌的行为总抱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正是家长的这种态度,导致孩子的行为越来越恶劣!
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不讲礼貌的行为习惯时,做家长的一定要追究自己的责任。对于孩子来说,礼貌的习惯是在家长长期的教育与熏陶下形成的。要培养孩子礼貌的行为习惯,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礼貌的可贵
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在孩子面前骂人、说粗话;不争抢;给老人让座等,这些行为的影响远比语言更有力。孩子耳闻目睹家长礼貌的言行和举止,不但受到了熏陶,还会更加地服从和尊重家长。
2.在生活中多给孩子讲一些礼貌规则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了解一些起码的礼貌规则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应从小就让孩子知道哪一种行为是有礼貌的,而哪一种行为是没有礼貌的。比如,在公共场合,安静是礼貌的,吵闹、奔跑是无理的;买东西的时候排队是有礼貌的,反之就是没有教养没有礼貌等行为……让孩子学会礼貌用语和举止,这样才能慢慢成为一个有礼貌、知书达理的好孩子。
3.注重孩子个人礼仪的培养
个人礼仪包括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几个方面。
从仪容仪表说,主要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等都要洗得干干净净;从仪态举止上来说,主要从、站姿、坐姿、行以及神态、动作方面提出要求,要求站有站相,坐有作相,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忌讳随便剔牙、掏耳、抠脚等不良动作习惯;从谈吐方面讲,要求讲话态度要诚恳、亲切,使用文明语,简洁得体,不能沉默无言,也不能喋喋不休或者东张西望,翻看其他东西;从衣着方面说,要求干净、整洁、得体、不要皱皱巴巴。
4.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少一些批评和指责
当孩子有一些有礼貌的行为时,家长尽量用鼓励和表扬去强化他的行为,让孩子认识到“嘴巴甜”的好处。如果孩子有一些不尽人意的举止,尽量与孩子开诚布公地交谈,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会让人不高兴的。让孩子将心比心,体会别人的感受与反应,可问孩子:“如果别人也这么说你,你会不会很难过?如果会,就不要这么说。”也要提醒孩子,常常说这种话会得罪人,没有人喜欢跟他做朋友。和孩子讨论他的情绪感觉,建议他使用其他文雅有礼的语句,会比纯粹的斥责更有效。
5.让孩子学会做小主人
如,客人来了,要打招呼问候。还可以让孩子请客人坐到椅子上,给客人倒茶、送水果等。孩子从他人激赏的目光中意识到“礼貌”的好处,自然就更喜欢表现了。
6.带孩子作客,家长应该教育孩子作客的基本知识
让孩子明白好东西要分享。无论作客也好,做主人也好,给孩子打支讲礼貌的预防针是十分必要的。童年学会讲礼貌,是为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7.让孩子在分析与比较中认识到什么是礼貌
分析、比较他人的行为,从而得出结论:什么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又是没有礼貌不正确的。
总之,孩子礼貌的行为习惯,只有在家长有意识的监督下,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让孩子学会致谢和道歉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社交场合中,礼貌用语十分重要。它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是友好关系的敲门砖。多用礼貌用语不仅表示尊重别人,还表明自己有修养;多用礼貌用语,不仅有利于双方气氛融洽,而且有益于交际。而“谢谢”、“对不起”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貌用语。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无论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是多么微不足道,都应该诚恳地说声“谢谢”。被感谢的人不但能够感受到你的诚意、尊重、礼貌,还能感受到你温暖的情谊与有教养的心。而这些,都是生活中必备的做人素质,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