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听话真的就好吗?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教育观念显然已经落后了。其实,听话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淘气的孩子也不等于是坏孩子。
这里有两则外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故事——
故事一:
有一天,妈妈让孩子画太阳,孩子画了一个蓝太阳。
妈妈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
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
妈妈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故事二: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
幼儿教育专家不解:“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
老师笑着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瞧,家长如此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在外国家长看来,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有人曾在幼儿家长中作过一次调查:
“你认为自己孩子主要的优点是什么?”——80%以上的家长选择“听话”、“懂道理”,而对“独立性强”、“有礼貌”、“和同伴友好”、“胆大”及“不怕困难”等5项的选择率极低。
“你孩子的缺点是什么?”——40%~50%的家长列出“不听话”、“任性”,5%的家长将“爱动”这一幼儿的特点视为缺点。
可见,多数家长都把教育重点放在要求孩子“听话、老实、懂道理”上,而对孩子的独立性则要求不高或不作要求。事实上,“太听话”的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总有些不足。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我的孩子太听话、胆子太小,都快高中毕业了,遇到啥事都没主意往后缩。”一位家长向某报记者抱怨,孩子一点不听话让家长担心,同样,孩子太听话没主见也让家长担心。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听话是好事,太听话就不见得是好事了。对此,有关心理咨询老师谈到,一些家长开始满足于孩子“听话、懂事、省心”,到了小学中高年级甚至初中时才发现孩子缺乏在家、学校、社会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同龄人相比显得退缩、不自信,以前的优点现在变成了需要克服的缺点。
综合来看,“乖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不多,他们大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出尖子。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动、鬼主意多,家长应做出正确的引导。比如,当孩子出鬼主意时,家长应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般来说,因小时候受到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或受父母太多的保护而表现出听话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独立性要求的剧增,内心所受到的压抑和潜在的危机就会充分地爆发,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欲。然而,由于他们所受教育的偏差,能力的不足,又会使他们遇到挫折,有的会因此郁郁寡欢,遇事犹豫不决,严重的还会出现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障碍;还有的则出现大量的反社会行为,以自己的格格不入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许多父母抱怨孩子一长大就越变越“坏”,殊不知,这正是他们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果。
那么,家长应如何平衡孩子“听话”与“不听话”的天秤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五大主张”,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作紧张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陶行知在传统思想禁锢国人时就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鼓励父母让孩子放开手脚地活出自己的天真活泼的生活。今天,我们年轻一代的父母还要犹豫在传统观念与竞争机制之间摇摆不定吗?有位儿童心理专家这样描述过:一个“太听话”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压抑”的孩子,他认为不听话是危险的,只有听话才能得到父母的爱。所以,不要再对你的孩子说“宝宝,听话!不听话,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之类的话了,这只会让你孩子的心灵受到弯曲、压抑。
放开手吧,孩子不听话,不一定是坏事!
喜欢“出格”的孩子才会有出息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也许会在一件刚买来的白衣服上或刚装修的房屋里留下他的“美术作品”;也许会把刚买回的电动玩具拆得七零八落;也许会在一盆水里加上洗衣粉、食盐、油墨,然后尝尝味道;也许会把家长刚丢弃的垃圾又搬回来捣鼓……对于孩子的这些“出格”行为,很多家长都是斥骂、痛打。虽然孩子是“乖”了,可是孩子的创造力也可能受到了压抑。其实,孩子的这些“出格”行为,是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世界的表现,其中孕育着丰富的创造因素。
在语言活动“我喜欢我自己”的最后一环节,为了让孩子进一步认识、了解自我,大胆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韦遂莹老师首先组织孩子互相讨论:你有哪些地方值得自豪或你喜欢自己的哪些优点?孩子们讨论得非常激烈,江洁说:“我喜欢我自己,因为我会讲好多有趣的故事。”郑毅国说:“我喜欢我自己,因为我认识许多字。”沈婷说:“我喜欢我自己,因为我会孝敬爷爷奶奶”……对此,韦老师一一作了回应并表扬。
这时,一向活泼好动的王梦圆把手举得很高,示意老师叫他。老师迟疑了一会儿,说:“王梦圆,你说说你喜欢自己的什么地方?”他站起来说:“韦老师,你为什么总是叫我们说优点啊,我爸爸说,每个人都有缺点,我想说缺点,大人有缺点,老师也有缺点”。说着,她登着眼睛,调皮地笑着。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韦老师傻愣了一下并没有阻止,而是给了大家半分钟的时间思考。并说:“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包括老师也有缺点,比如韦老师经常会忘了小铃放在哪里了?让小朋友帮忙找,做事有时会丢三落四。韦老师现在每天都在注意改正这个缺点,也请你们经常帮助我噢!”接着韦老师说:“那下面就请你们来说说不喜欢自己的什么缺点并怎样改正吧。”孩子们听后纷纷议论开了。
后来,韦遂莹老师总结道:“王梦圆是一个很聪明但也很调皮的孩子,在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出格’现象。这不,今天她又出格了。但她今天的‘出格’使我觉得这个活动更有意义。虽然我预设中没有这个环节,但我想我以这样的方式处理了她的这个‘出格’。一方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另一方面,可以就王梦圆的问题,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们在谈自己优点的同时,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缺点改正了,变成优点,孩子们的自信心会更强。假如当时我认为王梦圆所提问题和我预设的目标背道而驰,担心会破坏课堂气氛,不予正面解答而加以阻止的话,这样做会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不仅伤害到孩子的自尊,更扑灭了孩子创造思维的火花。如此,不仅影响王梦圆一个孩子,而且全班孩子都会以此为戒,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萌发这样的想法:‘一切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做。’”
现在的孩子接触社会、接触新事物更早、更广泛,这使不少孩子容易突发奇想,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出格”的事。不少家长为此非常苦恼,甚至严历斥责孩子。但是教育专家认为,只要孩子的“出格”没有超出合理限度,家长都应该宽容对待,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有利于将“出格”的孩子培养成才。
教育专家之所以没有简单否定孩子的“出格”行为,是因为适当的“出格”有利于发展孩子的独立创造性,有利于调节孩子的情绪,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使其朝着富有建设性的健康方向发展。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离经叛道”行为呢?教育专家为广大家长们提供了如下对策。
第一,正确理解孩子的“出格”。家长要知道孩子的一些“出格”行为,其实是对于自己生理心理成熟的一种尝试性反应。绝大多数并非家长所想象的那样,“孩子学坏了”,而只是孩子个体成熟的心理反映而已。
第二,正确应对孩子的“出格”。家长发现孩子的“出格”行为时,的确需要表明态度,但是,方式方法非常重要。应该给孩子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避免因为简单粗暴而伤害了孩子的感情,甚至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推动孩子走向家长希望的反面。建议家长在这个时候,可以采取“主动式聆听”,最好由父亲来处理儿子的问题,母亲来处理女儿的问题,这样的共同语言会多得多。家长可以坐在孩子身边,主动和孩子聊聊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