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王羲之若无其事,悠闲地到了乡绅那里。乡绅早就仰慕王羲之的大名,很想求他的墨宝。于是盛情款待。谈话间,乡绅提出求写墨宝的意向,王羲之并不推辞:“那好办。”于是挥笔写了《禾毅论》。乡绅喜出望外,为了表示对王羲之的谢意,乡绅问应送点什么礼品,王羲之顺口说出:“只要一活鹅。”乡绅暗暗心喜:“那算得了什么?”第二天,乡绅就提一只活鹅送到官府,王羲之把脸一沉:“当时说好一河鹅,现在怎么送来一只鹅?”原来当地“活”“河”同音,乡绅辩解道:“大人,鹅是以只计数,从不以河计数的呀!”王羲之反问:“既然鹅以只计数,难道酒是以湖计数的吗?”乡绅恍然大悟,从此再也不向年轻人讨债了。
妙用绰号趣味生
几乎每个人都可能给人起过绰号,也都有可能被人起过绰号,总之都同绰号打过交道。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以及各行各业,很多人都有本名以外的绰号。
绰号多多少少都表达了某个人的一些特征,比如张三老流鼻涕,就封他个“鼻涕虫”;李四爱传播小道消息,就名以“扩音器”……诸如此类,应有尽有。我们读过很多的古代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里边就有很多非常贴切的绰号,可以说是恰当、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外貌特征、身份、武功绝技等。像: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双枪将-董平;青面兽-杨志;神行太保-戴宗等等;《西游记》中孙悟空有美猴王、孙行者、弼马温、齐天大圣、孙长老、斗战圣佛五个绰号;猪八戒有天蓬元帅、猪悟能、净坛使者三个绰号;沙僧(也称沙和尚)有卷帘大将、沙悟静、金身罗汉三个绰号;唐僧有陈江流、金蝉子、玄奘、唐三藏、玉帝哥哥、旃檀功德佛五个绰号。
鲁迅一生喜欢给别人起绰号,而且小说的人物命名也善用绰号。可是生活中,别人也曾给他起了一些有趣的绰号。鲁迅最早的绰号叫“胡羊尾巴”,这是他幼年的时候邻居们送的,意思是短小灵活,敏捷利落。鲁迅另一个比较早的绰号是“富士山”,这个绰号始于日本留学时期。据他的同学沈瓞民说,“大家听到他描摹留学生盘在顶的丑态形如‘富士山’时,都不忍喷饭。我有一位同学王立才,为人风趣……就因此叫鲁迅为‘富士山’,‘富士山’的绰号,在同学中传得相当广。”
1909年,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新任学监夏震武无礼于教师,因夏氏不明时务,木然逞强,鲁迅等一般教师皆呼夏为“木瓜”。后来夏辞职后,鲁迅、许寿裳等同志二十余人曾为纪念合影一张。当时的参与者张宗祥称此次行动为“木瓜之役”。后来,凡在这张照片上的人,相遇都互称“木瓜”。鲁迅当然也被这些同志戏称为“周木瓜”。
鲁迅的另一个绰号叫“猫头鹰”。沈尹默在《忆鲁迅》一文中写到:“豫才的话不甚多,但是每句都有力量,有时候要笑一两声,他的笑声是很够引人注意的。玄同形容他神似‘猫头鹰’,这正是他不言不笑时凝寂的写真。”说鲁迅神似猫头鹰,应该说比喻得非常准确。
鲁迅从小就喜欢给人起绰号,最早可追溯到小时候给三弟周建人起“谗人”、“眼下痣”的绰号。小时候因冬天吃冰,被房客沈四太太阻拦,挨了母亲的骂,就给沈四太太起“肚子疼”的绰号。到三味书屋读书时,曾“教唆”同学用“四眼狗”对寿镜吾老师的“比目鱼”,他还把好哭鼻子的女生叫“四条”,意指眼泪鼻涕一块流,真是生动顽皮之极。后来,鲁迅与许广平相爱,就给她起“害马”的绰号。甚至在给母亲写信时说:“母亲放心,害马现在很好……”他在北大讲课,当时北大有位青年教授叫川岛,留了个学生头,他便给人家起了个绰号“一撮毛”,见面时还亲切地叫他“一撮毛哥哥”。
无论是别人给鲁迅起的绰号,还是鲁迅给别人起绰号,一般来说充满善意,总是事出有因,含有丰富的生活情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从一个细小的方面可以看出鲁迅做人的风趣幽默。
名人“爱绰号”,我们普通人当然也一样。我有一位忘年交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记得在读高中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位刘姓同学,年龄最大,威信最高,思想超前,工作能力强,且品格高尚。完全超脱低级趣味,被我们尊为兄长。便与***相对应,取绰号“刘老怪”。其名常叫不衰。至今我与老同学间交流,仍称“老怪”。
有两位同学性格相近,聪明活泼,学习成绩都很好。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睡姿团身状如猫,便逐步演化为“三毛”。比他大一点的就叫做“二毛”。三毛爱睡觉是出了名的,有人说他,一天24小时,有23小时睡觉,剩下1个小时打哈欠。其实他的学习成绩相当好,可能在睡梦中把书都看了吧?
三毛当了一个地级市的秘书长。有一次,我和妻子途经彼地,他来迎接我们,妻子当着他的下属面,脱口而出:“三毛!”我欲制止也来不及了。在场人很惊诧,三毛却直说:“没事,没事!”
班里的生活委员掌管着班费,有什么活动花点钱,我们就想动用班费。他却把得很紧。我们便喊他“老葛朗台”。后来变成“老葛朗”“老葛”。他很委曲,说:“都说我是葛朗台,就那么点钱,乱花能行吗?”
有一位同学钟于古文字的研究,床头总摆着一部《康熙字典》,加之其人老成持重,便被称为“老康”。
林林总总,诸多绰号皆无辱没之意,当常常勾起当年的快乐时光。
由于给人起绰号几乎都是强调对方的丑而非美,故在很多场合都会引起人的反感,所以,我们在用绰号来表达幽默效果时,最好不要拿身边的人开涮,可以用电视里的明星或一些不认识的人过过瘾,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的,也尊重了别人。要像鲁迅先生那样,无论是你给别人起绰号还是别人给你起绰号,都充满善意。
临场发挥巧幽默
事事都求“自然成文”为好,幽默也是如此。有准备的幽默当然能应付一些场合,但难免有人工斧凿之嫌;临场发挥的幽默才更为技巧,更见风致。
谈到男人时又往往会是这样:粗心大意,不够体贴。“你太沉迷于高尔夫球了。”太太抱怨:“你连我们的结婚纪念日都不记得了。”
“我当然记得,”丈夫抗议:“就是我挥出35尺一杆进洞的那一天。”
1935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法国主考人向陆侃如先生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里,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
陆侃如应声答道:“西北有高楼。”
有一家人家决定进城里,在到处找房子。全家三口,夫妻与一个五岁的孩子。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愿意出租房子的主人,于是敲门,小心问道:您可以把房租给我们吗?房东遗憾地说:啊,实在对不起,我们不想租给有孩子的住户。夫妻一听,不知如何是好。
那五岁的孩子想了半天,又折回去敲开房东的大门,精神抖擞地说:老大爷,那个房间我租了,我没孩子,只有两位老人。房东听了高声大笑,小孩因此租到了房子。
男人的风趣,陆侃的应答,五岁孩子的聪明机智,都体现了临场发挥的幽默技巧。就连要饭的乞丐,有时也能临时发挥过人的幽默来,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两个要饭的朋友,这天上午在一座餐厅门口相遇了。
其中一个说:快祝贺我吧,我终于为女儿订婚了。
衷心地祝贺你!新郎是谁?
左耳有点聋的比格。
一个好小子。你给了他多少嫁妆?
快别问这个!我将把整个米特尔街和半个牛宁街交给他。以后,我再也不能去那里乞讨了。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一位教师朋友给我讲过这个几个临场发挥的小故事:
教《在仙台》,一个学生问:“老师,北京的大白菜运到浙江怎么便‘尊为胶菜’?您不是说,胶州出的大白菜才叫胶菜,才有名的吗?”
“嗨!冒牌货吗!不然,为什么要‘打假’呀!可见,那时就有假冒伪劣商品。”接着是一片笑声。
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中的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我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经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
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我表扬说:“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起。
模拟幽默笑常在
南方人都把甲鱼叫做团鱼,很少叫鳖的。其实甲鱼俗称王八,其味鲜美,介格也很昂贵。在人际交往中,都说“吃的不买,买的不吃”,意思就是说这类东西是送礼的佳品。
乡下人如果能给人送甲鱼,那就是极高的送礼档次了。据说有一个乡下人想为自己的儿子在某大公司谋一个职务,于是带着甲鱼去公司送礼。因为甲鱼的大小重量有差别,他于是想出一个法子,按职务大小不同分配送礼,官大的送大一点的,官小的送小一点的,为了避免记错,他还在甲鱼背上贴上了纸条。
到了公司大楼前面,天色已晚,不料竹篓倾覆,篓内甲鱼全跑出来了,争相逃命。乡下人惊慌失措,急忙呼叫儿子:
“吴总经理”跑啦!那个块头最大的。
抓住“钱经理”——那个肥嘟嘟的。
那墙角黑呼呼的一团,莫非是“孙主管”?
“孔秘书”个头小,爬得快,怕是找不到了……
这就是生活中的模拟幽默,主要是把大家熟悉的语言或情境,移置成新意与原意形成了对照,从而产生了不协调的趣味。比如有些人精力过剩,浪费过度,有劲没处使,有力没处用,整天泡在麻将里,于是便有了:
春眠不觉晓,时间何时了,夜来麻将声,输赢知多少。
有人把《陋室铭》作了一番模拟,讽刺我国机构臃肿、处处大锅饭的弊病:
才不在高,应付就行;学不在深,奉承则灵;斯是科室,惟吾聪明。庸俗岂有趣,流言作新闻。谈笑无边际,往来有后门。可以打毛线、练气功。无书声之乱耳,无国事之劳神;调资不落后,级别一样升。古人云:乐在其中。
模拟幽默都是出人意料地把毫不相干的事扯到了一起,内容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有幽默效果。
有人模拟老歌词,讽刺时下的某些公务员的营私舞弊作风: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私事不登门,虽说是亲眷也是生人,可他比办公还热心……都有一颗为“我”的心。
也有人模拟现代流行歌词:
当几何没有棱角的时候/当物理不再难/当细胞停止不再分裂/当化学试验化为虚有/成绩还是没有提高/还是没有提高/残酷分数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