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49200000006

第6章 辑二(2)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印了80万部,1980年还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英汉对照本,其他两本也都曾再版。陈毅夫人张茜就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陈毅曾称赞《好兵帅克》的译笔,说文字幽默俏皮,表达了原著的风韵。

我对陈毅元帅居然有时间看翻译小说感到吃惊,然而一时语塞。张茜接着又补充了一句:“下面还有呢。陈毅还说:‘不像某些人的译文那样佶屈聱牙。’”

解放初期学习俄文蔚然成风。我之所以和俄语编辑张茜同过一间办公室,是因为1954年至1957年间我曾在苏联东欧编辑室凭着半路出家现啃的俄语做过4年编辑工作。1958年资深老编审张梦麟生重病后,才把我调去接替他的工作,负责日本文学这一摊。

萧乾告诉我,他自己搞翻译是游击式的。就是说,并不抱住一位作家的作品译。但他更尊重阵地式的译法,就是集中译一位作者的全集,比如译契诃夫的汝龙和译巴尔扎克的傅雷。这么搞翻译,对作者理解更深,译笔也能更贴近原作。

反对死译和硬译

他反对死译或硬译,认为译文学作品,首先要抓住原作的精神。如果原文是悲怆的,译文却激发不出同样感情;或者原作幽默,译文却干巴巴,再忠实也是不忠实。

1957年7月他开始受批判,直到1979年2月他的右派问题得到改正,这漫长的二十二年,对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困难重重,谈不上什么成绩。1958年4月他到唐山柏各庄农场劳动去了,前途渺茫,但当时幸而我能继续留在出版社工作,尽管多次搬家,总比流浪到外地要强多了。

萧乾的最大志愿还是搞创作,没有条件从事创作时他才搞翻译。1961年春天,我听到一个可靠消息,说要把他从农场调回来翻译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便作为一条特大喜讯,写信告诉他。他的反应之冷淡,使我大吃一惊。他在回信中写道:“我对翻译这部小说,兴趣不大。”

他是最早调回来的一个,后来从其他人的工作安排中,他才知道能够搞翻译,算是最可羡慕的了。

严守文学工作

1980年在香港回顾这段生活时,他是这么说的:“我从1957年被打成右派以后……以为自己从此不能再搞文艺了……没想到还会有今天!当时要不靠那点外文,也许早就卖酱油去了。真的啊,1957年以后,重新分配工作时,不少人改了行。我始终没离开文学工作,只不过从创作退到翻译,靠的还是我懂得点蝌蚪文吧!”

1966年以前,向我约稿的还真不少,萧乾常劝我少揽一些。我说我是“有求必应”,练练笔也是好的,熟能生巧。50年代初期我译《日本劳动者》时,曾五易其稿;十年后,萧乾在农场期间,我为《世界文学》杂志突击翻译的《心河》(宫本百合子著)、《架着双拐的人》(远藤周作著)都是一遍定稿,连底稿都未来得及打。

最有成果的时期

当然,萧乾回到北京后,我又产生了依赖心理,总想请他润色一遍再送出去。他也常说:“我这辈子就准备给你当ghost了。”指的就是做些默默无闻的工作。

1979年2月,情况变了。对我们二人来说,这段岁月是最有成果的时期。尽管这期间我们各出了七次国(六次是一起去的,另外,他单独去了一次美国,我单独去了一次日本),他还动了大大小小五次手术,他却把旧作全部整理出来,由几家出版社分别出版。另外还新写了几十万字,大部分是由我誊清的。

其实,外面不难找到抄稿者,费用也不高,但是如果让别人抄,就得注意把字写得工整,免得人家认不得。这样,思维就受到限制,效率也会降低。不论他写得多么潦草,我都能辨认,而且总能找出一些问题,他说我有看家本领。

他常念叨要跑好人生这最后一圈,我也感到惊讶,想不到他还真有股后劲。在美国的小儿子多次劝他把自己看作一个提鸟笼逛公园的老人,做工作是饶的,不做工作是应该的。但我不能想象一个头脑完全静止下来的萧乾。他固然也去公园散步,打打太极拳,那都是为了更好地写作。

近几年我才译了几部真正有艺术价值的日本作品,如泉镜花的《高野圣僧》、幸田露伴的《五重塔》等,但不再给他看了。我写的随笔、评论、序言等,则仍请他寓目。

三十几年来,我不断地向他学习写作方法。我没当过记者,但我知道他最反感的是那些对他一无所知的采访者。

1985年6月至1986年6月,我只身重返日本东京,研究日本文学。

夫妻合作无间

一次,香港《文艺》杂志约我写一篇远藤周作访问记。我事先把几家图书馆所藏的二十几本远藤的作品全看了,想好了问题,按照电话里约定的那样只采访了一小时,便写出一篇3000字的访问记《早春东瀛访远藤》,编辑部一字未改地予以发表了。

我们二人最喜欢用的字是“team work”(合作),每逢我们一方有了紧急任务,就共同协助完成它。老三桐儿还没正式学英文就听懂了这个字。他小时看见我成天伏案工作,就说:“我长大了,当什么也不当编辑,太苦啦!”他确实没有当编辑,然而如今在美国费城,还是经常作画到深夜。

我有时想,倘若孩子不是生长在这么个环境下,而耳濡目染的是赌博、吸毒,他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有时两三点钟才睡,萧乾则习惯早睡早起,我几乎刚躺下,他已起床到书房去写作了。

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目前我们这套普通单元房里,依然像我小时候那样,间间屋子都摆满了书。所不同的是,其中不少是我们自己所写、所译、所编的。三个儿女均不在身边,有一个去年夏天才成家。从人口看,我们家可以说十分冷清,含饴弄孙还不知是何年何月的事。然而我们并不寂寞,因为我们有做不完的工作,并且生活在书丛中。

萧乾常说:“搞文字工作的人退休后照样能写能译。”我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埋头笔耕。我们合译的《尤利西斯》问世后,我就投入了六十几万字的日本长篇小说《东京人》(川端康成著)的翻译工作。萧乾则继《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后,又写了几十篇“余墨”,为他即将出版的多卷集作注脚,我们的家就像是座文字作坊。

我于十年前退休后,一天也没闲,反而比在职时更忙了。萧乾则早在70年代初就曾被动员退休,本人也同意了,只因当时他在北京根本没有落脚之地,民政局不接受,只好继续待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没承想,87岁的今天,他仍在任上,在写作之余,不时地还得接受采访,开会,总是忙个不停。

我们常常说,现在过的也许是平生最美好稳定的日子了。最主要的是两个人都还能工作,也真有的可干。只要有活儿干,又还能干,我就心满意足。我珍爱我们这个小作坊。

1997年4月15日

温馨的回忆

我和萧乾一道生活的45年间,相片可没少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联袂出国九次,国内也跑了很多地方,到处留影。然而我对婚后他自拍的一张黑白照,情有独钟。因为只要瞧见它,就会勾起我一连串温馨的回忆。

我们连一天婚假也没请,更不曾举行任何仪式。1954年4月30日,利用午休时间,我们去领了结婚证。下班后,就又前往东四八条30号中院的小耳房。打从我参加工作起,我和姐姐、母亲就住在那里。萧乾雇来了两辆三轮车,我坐上一辆,脚底下放了一只装有随身衣物的小黄皮箱。另一辆载着旧衣柜——我唯一的嫁妆。他骑着那辆1946年从英国带回来的半旧自行车在前面引路,穿过北小街、南小街,来到了东总布胡同46号的作家协会宿舍。分给他的是后院的三间小西屋,每间不足10平方米。南头是保姆房兼厨房。在当中那间吃饭,沿墙摆了张小床,给幼儿园大班夜,我还在灯下突击一部等着退厂的校样,不看完不上床,使第四次做新郎官的萧乾目瞪口呆。

第二天是五一节,我照例去游行,他上了观礼台。下午,我们以那只衣柜为背景,他坐在单人沙发上,我坐在沙发扶手上,照了张合影。

40年后,萧乾因《一对老人,两个车间》一文获双星杯“中国人一日”征文荣誉奖。其实,自从我搬进了那间小西屋,它就成了我们的第一个车间。日后,萧乾曾把我比作蜜蜂、蚂蚁、拖着他跑的“火车头”。他也变得跟我一样勤奋,工作效率却比我高多了。西洋古典音乐和中国相声,小动物和花草,只不过是用来调剂生活的,他用文字构筑着金字塔。能搞创作最为理想,不让搞创作,就退而求其次,埋头搞翻译。在这间西屋里,短短的三年之内,他译完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好兵帅克》《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均出版于1956年。还写了《幸福在萌芽》《关于亨利·菲尔丁》《好日子》《亨利·菲尔丁》《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菲尔丁》《文艺小品哪里去了》《一篇拒绝“点题”的文章》《凤凰坡上》《萧伯纳二三事》《大象与大纲》《餐车里的美学》《草原即景》《万里赶羊》《初冬过三峡》《人民教师刘景昆》《时代正在草原上飞跃》等16篇随笔、散文、特写、论文。连写带译,统共约达66万字。那是他情绪饱满、精力旺盛的三年,不论写还是译,都游刃有余。像《好兵帅克》,他有时每天能译7000字,而《餐车里的美学》《初冬过三峡》等文,都是一气呵成。倘若我们婚后的45个年头,一直允许他照这个势头工作下去,他的创作全集和翻译全集的字数原是可以翻一番的。

萧乾去世后,我从他的遗物中,找到了一封他留给我的短信。200字的信中,三次提到“家”:

洁若,感谢你,使我这游魂在1954年终于有了个家——而且是幸福稳定的家。同你在一起,我常觉得自己很不配。你一生那么纯洁、干净、忠诚,而我是个浪子。

谢谢你使我的灵魂自1954年就安顿下来。我有了真正的家。我的10卷集,一大半是在你的爱抚支持下写的,写得太少了,很惭愧。能这样,还不能不感激你。

1998年12月12日

我和萧乾结婚后,多半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1957年、1966年),辗转搬了10次家。复兴门外的这个平民楼,是他唯一住满过14年(1983——1997)的地方。今年2月5日,当他进入半昏迷状态后,不断地念叨“回家,回家”,我想他指的就是这四室一厅的单元房了。我把小九妹(我大舅最小的女儿)替我们放大成十二寸并上了色的这幅照片挂在客厅最醒目的所在,每次看到它,就觉得老伴儿依然和我在一起。他没有走,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痕迹,他将和喜欢他的作品的读者一道进入21世纪。

1999年6月19日

萧乾、铁柱、桐儿还有荔子

我们的女儿出生的当天(1955年1月30日),萧乾在台历上写道:“荔子诞生了。”由于离了婚的前妻留下个儿子,作爸爸的一直盼望要个女儿。我们早就说好,如果是女儿,就取名荔子,那是他的短篇小说《俘虏》的女主人公的名字。当时我们住在作协宿舍的三小间西屋里。萧乾和我住一间,在堂屋吃饭,摆张床给7岁的老大睡。另一间是保姆房兼厨房。我抱着荔子出院后,直接到母亲家去,交给她和三姐常韦照看。产假期满后,我回宿舍去住,每周去看娃娃两次。萧乾把老大惯得不像样子,所幸他爱听故事,所以我每晚给他讲故事,直到他入睡。多年后,我才意识到,三个子女中,最被忽略的其实是萧荔。然而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失去了的光阴,没有办法换回了。

1956年6月,我姐姐住院去治足疾。幸而这时老大已住宿,只是周末和寒暑假回家。我们把荔子接回宿舍,由保姆照看。院子里的人都说:“这孩子真像爸爸。即使独自走到街上去都丟不了,准会有熟人认出是作家萧乾的女儿给送回来。”

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萧乾最忙碌、多产的一年。国庆节前夕,他从内蒙古回来了,准备写《万里赶羊》。这时从学校回家度假的铁柱突然发起高烧来。经作协医务所的孟大夫出诊来诊查,患的是猩红热。她说孩子小,不宜送传染病医院,她有特效药。每天上门给打针,等烧退了,就没什么问题了。确诊为猩红热后,我马上雇辆三轮车,抱着荔子躲到母亲家去,由萧乾在保姆的帮助下护理病儿。到了10月4日,萧乾打电话到我的办公室来说,至今他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想次日一早到西山作协招待所去写,问我能否自当天晚上起就回宿舍来住。

其实,当时我正怀着身孕,但我完全没考虑胎儿的命运,一口就答应了。因为我知道,他多渴望去搞创作。《万里赶羊》是10月12日搁笔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曾在读者当中引起强烈反响。铁柱进入恢复期后,我还每天给他补习国语和算术。乃至他三周后回学校,在家学习的进度竟超过了学校所教的。这时萧乾正陪着西德作家在全中国到处转悠。当他抵达广州时,收到老三桐儿出生的电报:“男,八磅。”桐儿是比预产期提前二十天,于11月10日来到人间的,生后二十天,他爸爸才回到家里。

同类推荐
  • 延安记忆

    延安记忆

    作为散文集,《延安记忆》可以说是容量巨大。洋洋洒洒百多篇文章,基本上概括了人世间的全景:从官员到诗人,从普通百姓到亲人邻居,从中国内陆到世界各地,善与恶,爱与憎,理想与现实,梦幻与人生,生与死的感慨,灵与肉的较量,生活的厚重与追求的执著,都浓缩在他时而深刻朴素时而空灵清妙的文字中,让人在惊心、嗟叹、颔首、解颐之余,感到大气恢宏,气象万千。但一个不能忽略的情况是:由于忽培元从政的阅历和“为官”的视角,使得他的文字时常显现着一种深刻的认识水准和思想高度,我以为这是他散文的极为重要的特色。
  • 胡适文选:倡导与尝试

    胡适文选:倡导与尝试

    《胡适文选:倡导与尝试》收录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之初,倡导文学革命的论文及其尝试以白话文为载体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领略作为文学大师的胡适的风采。
  • 带露的草芥

    带露的草芥

    每当诗意来临,我总被一种巨大的幸福和感动包围,我觉得这是伟大的造物主赐予我的最荣耀的恩典和眷顾;每当诗意来临,我觉得这是生我养我的这块淳朴土地给予我的最大程度的偏爱和关照;每当诗意来临,我觉得自己是在享受生命里最自由最浪漫的一件事。
  • 玉米玫瑰

    玉米玫瑰

    发现新事物新感觉是好的,似乎觉得在旧的事情上又有了一点新的意思更是深厚的甜蜜。
  • 踏着鲁迅的脚印:鲁迅研究论集

    踏着鲁迅的脚印:鲁迅研究论集

    本书收集了作者半个世纪以来鲁迅研究的散篇文章,内容包括对鲁迅思想、生平的研究,有关鲁迅创作的总论和具体作品的分析,有关鲁迅的学术随笔,以及为别人的鲁迅论著所作的序跋等。文章虽非宏篇谠论,然而观点明晰,文字朴实。在许多问题上,作者不跟风、不随众,勇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观点,或多或少可为几十年的鲁迅研究留点微弱的印痕,并于“众声喧哗”之中,保有小小的一席之地。
热门推荐
  • 方等三昧行法

    方等三昧行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俄罗斯通史:1917-1991

    俄罗斯通史:1917-1991

    本书以追求历史的原本和真实为职志,以历史发展的重要进程为线索,以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人物、重要事件和焦点问题为主题,即从沙皇俄国覆灭、十月革命爆发、苏俄政权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集体化时期、苏联卫国战争、战后开启冷战、美苏全球争霸到最后的苏联解体,从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到最后的戈尔巴乔夫,条理清晰地叙述了1917年至1991年这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即苏联的历史。
  • 校草:万有引力少女

    校草:万有引力少女

    年幼的她曾遭遇车祸,被人绑架,被他所救,他们相遇相知相识,而她却又被迫丢弃,失去记忆,她能否再找回最初的温柔?牛顿的万有引力,是否会牵引她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情……
  • 儒道至圣

    儒道至圣

    这是一个读书人掌握天地之力的世界。才气在身,诗可杀敌,词能灭军,文章安天下。秀才提笔,纸上谈兵;举人杀敌,出口成章;进士一怒,唇枪舌剑。圣人驾临,口诛笔伐,可诛人,可判天子无道,以一敌国。此时,圣院把持文位,国君掌官位,十国相争,蛮族虎视,群妖作乱。此时,无唐诗大兴,无宋词鼎盛,无创新文章,百年无新圣。一个默默无闻的寒门子弟,被人砸破头后,挟传世诗词,书惊圣文章,踏上至圣之路。感谢阅文官方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民间球王

    民间球王

    天才足球少年,逆风翻盘!从被人看不起到受人追捧,他一直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征战球场,最终加冕为王!
  • 昆虫记:松毛虫的行进行列(第6卷)

    昆虫记:松毛虫的行进行列(第6卷)

    《昆虫记》是一部涵跨文学与科学领域的经典巨著,百余年来一直誉满伞球。本套全译插图珍藏本在最大限度重现《昆虫记》原著全貌的同时兼顺原著的文学性、可读性,特别插入了近1800幅细致的于绘图以及精准的图说,力求将一部完整美妙的《昆虫记》奉献给读者。相信这一切精心的编辑将带给您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昆虫记》卷六中,法布尔悉心研究了松毛虫、埋葬虫、白面螽斯、蝗虫等,昆虫的生活习性,以及潘帕斯草原的食粪虫的美貌,并针对昆虫着色的议题展开讨论……语言优美,妙趣横生!
  • 老公,别装啦

    老公,别装啦

    热带丛林里的逃亡!天色越来越晚,蓝色的雾气渐渐在眼前成型。茂密的丛林里地形很复杂,地上铺满了厚厚一层的树叶,每踏一步就会有松脆干枯的树枝在脚下碎裂……有时,惊起一两只飞鸟,一两只飞虫,甚至是一两只从眼前闯过的蜘蛛,都会让人的神经在瞬间绷紧到极致。过分的寂静和突如其来的响声都会让人警惕,用八个字形容此刻现在的状态就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点儿都不为过。……
  • 素手妙心

    素手妙心

    无背景,无异宝,无姿色的平凡女子李妙青,如何用纤纤素手开启另辟蹊径的修仙之路……友情提示:本文有男主
  • 你是渣男,我不是白莲花

    你是渣男,我不是白莲花

    丈夫出轨闺蜜,却故意让我捉奸在床,为了逼我离婚,闺蜜居然给我下药。一怒之下,我睡了公司最大的客户老板,却怎么也没想到,老公会因此威胁我,非但不准我离婚,还意图逼我利用大老板给他升职。一场官司,一纸离婚协议。就在我以为事情结束的时候,没想到等待我的却是更大的阴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铁手魔尊

    铁手魔尊

    迎面天下第一的杀意,名门正派的追讨,看孟朗如何独霸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