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56100000008

第8章 天下有亟事(3)

五大臣到日本后,便上书朝廷,盛赞日本的立宪政治,认为日本所行之宪法,是参考了欧洲宪政的结晶,至为致密。五大臣回国后,端方认为应仿效日本明治维新之先例,先宣布六条誓文。载泽等也认为为了防止革命,舍立宪而外别无他途。于是清廷下定决心,实行“宪政”。

清政府在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十四日(1905年7月16日)下了一道上谕,宣布派员考察西洋各国政治。这一事实表明清政府的政策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准备由政治上闭关转变向开放,由恪守祖制转而进行改革,由“中体西用”转向效法“西体[75]”。

1905年9月24日上午,考察政治五大臣载泽、徐世昌、绍英、戴鸿慈与端方一行启程,京师各学堂师生、绅商界人士、大小官员以及驻京各国公使均前往送行。五大臣肩负着改革中国的使命登上火车,十一点钟,火车正似开动,忽然一声巨响,革命党的恐怖分子吴樾制造了炸弹爆炸恐怖事件,当场炸死和炸伤十余人,吴樾也被当场炸死,五大臣中载泽受轻伤,绍英受伤严重。结果第一次由清政府派出考察宪制的活动就半途夭折于恐怖活动中,中国的宪制改革又被迫推迟。

《时报》评论说:“五大臣此次出洋考察政治,以为立宪准备,其关系于中国前途最重且大,凡稍具爱国心者宜如何郑重其事而祝其行。乃今甫就道,而忽逢此绝大之惊险,虽五大臣均幸无恙,然此等暴徒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其罪真不容诛哉!”《大公报》亦惊呼“此真出乎人情之外而莫能索解”,同时提出政府不应畏难而退,而应“奋勇前进”,“急行其志,无俟踌躇”。端方在致上海报界电中说:“炸药爆发,奸徒反对宪政,意甚险恶,然益征立宪之不可缓也[76]。”一些督抚、将军和出使大臣致电政府说:“此事必是革命党人中所为,盖恐政府力行新政,实行变法立宪,则彼革命伎俩渐渐暗消,所以行此狂悖之举,以为阻止之计。当此更宜考求各国政治,实行变法立宪,不可为之阻止[77]。”

1905年10月18日,为了预防革命党的破坏,清廷设立巡警部,任命徐世昌为尚书,徐一时难以脱身;绍英创伤未愈,不便远渡重洋。同月,改派山东布政使尚其亨和顺天府丞、新任出使比利时国大臣李盛铎代之。11月25日,清政府下令设立了考察政治馆,这是一个在政务处直接领导下,研究、编选各国宪政资料供朝廷参考的新型机构。

鉴于爆炸事件的教训,考察政治大臣商定分别出京,属员人等一律免送。12月7日,戴鸿慈、端方乘车出京,19日由上海放洋。载泽、尚其亨、李盛铎十一日出京,1906年1月14日由上海放洋。随同考察的还有湖北、奉天、广东、湖南、江西等省派出的官绅。

此次出访的重点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德国和日本,主要任务是考察政治。载泽、尚其亨、李盛铎一行于1906年1月16日抵达日本,后经美国赴英国,再赴法国,最后到比利时。6月6日考察完毕,李盛铎赴比利时出使大臣任,载泽、尚其亨7月12日回到上海。

戴鸿慈、端方先到日本参观,1906年1月23日抵美,后取道英、法抵达德国,继之考察奥、俄、意,并经丹麦、瑞典、挪威、荷兰、瑞士,其间于6月初在布鲁塞尔与载泽等会晤,商定回国后应行各事。7月21日回到上海,张謇、汤寿潜、赵凤昌等先后四次与之讨论立宪问题。8月6日到达天津,同袁世凯讨论了筹备立宪及改革官制等事。8月10日回京复命。

考察政治大臣出访为时半年左右,他们考察了十四个国家,考察的范围很广,概括起来,活动有四个方面:一是参观,如议院、行政机关、学校、警察、监狱、工厂、农场、银行、商会、邮局乃至博物馆、戏院、浴池、教会、动植物园等,几乎无所不包;二是请政治家、学者讲解宪政原理;三是调查各项制度;四是搜集翻译各类图书和参考资料。

这个宪法考察团成员的背景是耐人寻味的。载泽同慈禧关系密切,正因为如此,他被任命为此次考察研究宪政任务的主导者。他是个聪明、有眼光的满族官员,对国外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端方,也被慈禧给予高度评价,也是热衷于接受西方先进的技术。戴鸿慈是一位资历很深的官员,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他就成为改革的支持者。对于李盛铎和尚其亨并没有太多的介绍。不过,在五人中,李是唯一有过国外经历的。成员的背景对此次考察宪政改革的出访有着非凡的影响,大体而言,这些人既不是彻底反对改革的传统主义者,也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改革派,而是希望集中在传统框架内进行改革[78]。

回国后,载泽等派人编辑书籍67种,并将其中30种分别撰写提要,进呈慈禧和光绪阅览,另将400余种外文书籍送交了考察政治馆。戴鸿慈、端方也带回许多资料,为供朝廷采择,他们赶写出《欧美政治要义》一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欧美各国的政体和制度,之后又编撰了《列国政要》一百三十三卷。这些书籍和资料大致叙述了各国政治的源流与概况,便于改革政治之参考,而且也使慈禧和光绪帝等开始注目世界大势[79]。不过,清政府对宪政运动的影响也疑虑重重,甚至警告绅商不得干预政府事务,并指出在君主立宪的各国,主权是属于君上的,虽然“庶政公诸舆论,而施行庶政,裁决舆论,仍自朝廷主之”[80]。这一表述说明清廷依然是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着所谓的欧美式改革。

中国语境

清中叶以前,中国的知识者对未来的发明与想象主要是围绕着“中国”的历史经验,然而随着清中叶以来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这一发明与想象的场域在空间上得到了延伸,透过传教士和中国知识者的译介,西方的历史经验(包括思想经验)被引入中国,它们和传统中国的历史资源一样,成为人们建构未来的素材。于是,像议院、宪法等新词出现了。新的政治词汇的出现表明,中国已经不再拥有一个无须解释的过去。因此,执着于一个无须解释的中国本土的过去,而削弱一个译介过来的西方的存在,或者仅仅视西方为近代中国历史的起点,这两种尝试都无法解释“现代”和“西方”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政治—法律话语中获得合法性地位的过程[81]。

对此,西洋的中国学学者柯文(Paul A.Cohen)提醒我们从中国语境中存在的中国问题(不管这些问题是由西方造成的,还是与西方毫无关系)开始,而不拘泥于外在的标准,也就是说要从置身于中国语境(Chinese context)出发来寻求中国史自身的“剧情主线(Story line)”,因为“这种新取向(指从中国内部研究的取向——作者注)的主要特征,是从置身于中国历史环境中的中国问题着手研究。这些问题有的可能受西方的影响,甚至是由西方造成的;有的则和西方毫无联系。但是不管怎样,它们都是中国的问题。说它们是中国的问题有两重涵义:第一,这些问题是中国人在中国经历的;第二,衡量这些问题之历史重要性的准绳也是中国的,而不是西方的[82]”。

在这一问题上,王人博先生的解读更为透彻: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宪政哲学”实际上只是对西方政治哲学的一种诠释,我们所扮演的只是一个跟随者的角色。当然,这并不是说西方的宪政原理不需要中国的解释。理解西方,特别是真正理解西方宪政的真正知识,这是中国宪政化的一个逻辑上的前提。毕竟,中国的宪政化是中国人的,也是中国性的,也许它自身就存在一个如何完成西方宪政哲学的本土化复述的问题,需要西方宪政被中国重新定义的一系列的事件[83]。

事实上,当时的很多中国士绅也正是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思考西方式的新问题。光绪三十三年(1907),《新译界》刊载了汤化龙的《议会论》。在这位改良派的“进步”士人看来,“立宪政体之至理,固不外吾孔教所提倡之王道也”。

旅人涉沙漠,跨骆驼而前,途次蒸炎如燬,飞风卷尘,目眩喉暍,望呵须野斯而不至(呵须野斯为沙漠中清泉涌出,椰子繁茂之地),困顿疲惫,几于欲死。未几至矣,憩绿阴,酌清泉,神苏心爽,英气快复。念永留于此,非其初意,复跨骆驼,背呵须野斯而前进。吾数千年之历史,何相似耶?其时代则大沙漠也,社会则旅人也,王道则呵须野斯也,历朝则呵须野斯与呵须野斯之间也,霸术则骆驼也。社会者其初傲然驱霸术,意气扬扬而发轫,未几乱交至,霸术之力不能及,乃低徊顾步,俯思王道,至于命穷势亟,溃裂四出,渐返省而挹王道之涓滴。姑苏其消沈颓废之气,以为后图之备,既再发韧,亦终役于霸术。文化不进,千年如一日。王道之所谓至理,与霸术不得分袂,故历朝惟异偏重势力之人,偏重势力遂长为立国之基础。社会久彷徨于偏倾之状态,然王道之至理,既发明于近世文明以前,近世文明,复载王道之至理以实现,动机所迫,不能强也,及至于今立宪政体之议喧阗朝野,使立宪政体而果行于吾国也,则自今以往,到于立宪实行之日[84]……

这一段阐释表明欧美只被中国视为某种手段,立宪也仅仅是解决治乱问题的新方法,“立宪政体者,永绝乱萌之政体也[85]”。陈顾远先生认为,从法律层面来看,清廷“随同欧美”进行变法的根本目标在于:循王道,行霸术而后建立“中国本位的新法系[86]”。换言之,立宪话语被政治化了,化约为中国王道的一部分。

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1906年9月1日,清廷发布上谕宣布预备立宪,上谕中说:

我朝自开国以来,列圣相承,谟烈昭垂,无不因时损益,著为宪典。现在各国交通,政治法度,皆有彼此相因之势,而我国政令积久相仍,日处阽险,忧患迫切,非广求智识,更订法制,上无以承祖宗缔造之心,下无以慰臣庶治平之望,是以前派大臣分赴各国考察政治。现载泽等回国陈奏,皆以国势不振,实由于上下相睽,内外隔阂,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卫国。而各国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以及筹备财用,经画政务,无不公之于黎庶。又兼各国相师,变通尽利,政通民和有由来矣。

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徒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明悉国政,以预备立宪之基础。着内外臣工,切实振兴,力求成效,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着各省将军、督抚晓谕士庶人等发愤为学,各明忠君爱国之义,合群进化之理,勿以私见害公益,勿以小忿败大谋,尊崇秩序,保守平和,以豫储立宪国民之资格,有厚望焉[87]。

诏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及时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88]”,以立国家百年有道之基;第二,因目前百废待兴,民智未开,故须改革官制以除积弊,广兴教育以启民智,厘财备武,以资立宪之基;第三,待预备工作初具规模,再为妥议立宪之期,期限长短俟机而定。

1906年11月,颁禁烟章程,严禁鸦片;1907年7月,下诏满汉平等;8月,筹立资政院以为议院基础;9月,新修刑律草案,命各省筹设咨议局,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这道上谕,可以说是清末预备立宪的“总纲”。

首先,预备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也就是说,立宪的大政方针的决定权掌握在清廷之手。这表明清廷从一开始就紧紧控制了立宪的内容与进程,一切都是根据清朝统治者的意志和“需要”来进行的。这事实上决定了这场立宪的性质。

同类推荐
  • 温故(之八)

    温故(之八)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每年出版四辑。《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本书表达了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历史的投影有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的渺然足迹,近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却如醍醐灌顶……
  • 大业宏图:1954年的中国

    大业宏图:1954年的中国

    “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选择在共和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转折或引起过社会加速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2个年份为切入点,一年一本,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了这一年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描述其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和社会风貌,论述其在新中国65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 诸葛后传

    诸葛后传

    十几年前的阴谋,一个难以逃脱的命运,让一个本迷失在乱世的年轻人明白了生存的意义,为了伟大的梦想,三国之后真正的乱世才刚刚开始!君主们心中的小算盘,征服与背叛,奇攻妙计,强横的军队并不一定可以战胜少数人的智慧,和平的愿望是否可以实现呢?……
  •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60个重大事件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60个重大事件

    愿这些动人的故事如同清泉般自然地流淌,直过你我的心灵。让我们一同感动于我们民族的伟大力量,分享那些永远美丽的人生。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标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历史中那些最耀眼的亮点,呈现出贯穿其中的中华民族振兴崛起的强大力量。
  • 三国之妖才

    三国之妖才

    中午,太阳晒着吕睿的屁股,掌门令牌被吕睿的脚趾勾着!徐庶在门外说:“大人,丞相又找你了。”房内,曹节摇晃着吕睿说:“夫君,快起来,父亲又派人找你来了!”“爹爹,曹丕舅舅找你上朝呢!”“咳咳,苦命啊,又要上朝,哎,没办法,为了家人,谁叫一个是我岳父,一个是我大舅子。”曹操:吾婿多谋,孤百年后,可为托孤之人!诸葛亮:大魏鬼才郭嘉,毒士贾诩,智计荀攸,王佐荀彧,狼顾司马,吾皆不惧,唯妖才吕睿乃我大患!孙权:江东基业,毁于一江湖游侠!陈寿:文信侯,吕睿,字不凡,性懒惰,智计百出,天下俊杰!80后吕睿穿越三国,当个妖才谋士,弄个掌门玩玩,搞个候爷当当,没事弄下发明,欺负千古风流人物........等等,更多精彩,尽在三国之妖才
热门推荐
  • 重口味经济学

    重口味经济学

    在当今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存在很多奇怪的人和事,如果你看不懂,那么很有可能糊里糊涂地被利用。本书便结合社会现实,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各种重口味经济现象,少了些小清新,多了些重口味,给大家新鲜刺激的阅读感受的同时,让你花钱有门道,赚钱有套路。
  • 万古狂尊

    万古狂尊

    一代杀神江枫,叱咤十方风云,却在探索仙古遗迹之时,被红颜知己暗算,携旷世古经,重生八千年后!一世情断,三生缘尽,心怀无上杀意,江枫强势崛起,凝聚九龙星象,淬炼不灭之躯,以无敌身姿,暴揍各路天骄!我意,神不可挡,我念,天不可灭,这一世,吾必杀他个血染青霄,不上九天终不还!!
  • 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

    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价之“薪”:工作中的心理管理

    无价之“薪”:工作中的心理管理

    《无价之"薪":工作中的心理管理》基于作者十多年来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以通俗的语言和多样化的形式介绍了管理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内容体系和自它产生以来所取得的丰硕的研究成果。
  • 一二

    一二

    作者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雷力母亲的一生。这个女人怨恨自己的丈夫却依然选择撑起整个家;与儿女关系恶劣却依然不顾一切地为女儿讨回公道;厌恶妹妹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侄女,却依然收留并照顾她。这样一个在雷力眼中的“女魔头”,骨子里却有着不为外人道的坚强。而与母亲关系僵持、已有十年不来往的雷力,在为母亲奔丧期间,也慢慢地了解了母亲的一生,释然了很多道理。
  • 夜话安倍晴明

    夜话安倍晴明

    日本古代著名的阴阳师安倍晴明,在众多的传说以及书籍记载中,只要涉及到“阴阳道”这个名词,首先让人联想到的便是那犹如晨星般闪耀的人物--安倍晴明。阴阳师安倍晴明和武士源博雅都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两个男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 大学生村官十年扶贫笔记

    大学生村官十年扶贫笔记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号角吹响,是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发展史上一曲极为重要的时代强音,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重大主题,重大政策,是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除绝对贫困的大国行动,具有重大而悠远的历史意义!本书是网络作品中首部精准扶贫、脱贫为题材的网络文学,侧重这一重大事件的过程和成果的描述,积极宣传国家和人民的声音!
  • 大泽地(短篇小说)

    大泽地(短篇小说)

    我的记忆始于一九六八年。那年,我六岁,我爸带着我们全家,从山东到了关东。我家来关东,只有一个目的,找活路。在哈尔滨,爸有个从小光屁股长大的哥们儿。爸让我管他叫四大爷。我只记得四大爷头上戴着个黑毛狗皮帽。看到那样的帽子,我就觉得冷。四大爷是个电工,三十多岁了还没成家。他领着我们到了哈尔滨城郊,给父亲找了一份差事,在一个农场当帮工。他说,先将就着混口饭吃,待有了机会,再换地方。我们在那里住了不长时间,妈就死了。妈死的那天,我没有哭,我只有冷,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只想找个暖和地方烤烤火。
  • 晚安我的星星

    晚安我的星星

    【快穿+甜宠1V1,本文纯属虚构】琼汐平生三大爱好:吃,睡,美人。即便是玉帝遣兵围了她的朱雀宫,琼汐也能做到雷打不动地翻个身,继续睡。结果就是……自己被迫绑定了某个小系统,还要去帮助实现别人的愿望。对此,琼汐追悔莫及。直到,遇到某个清冷矜贵的美人,琼汐开始了追(撩)人之路。嘿,这系统好像还不错。
  • Man and Wife

    Man and Wif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