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权时代,皇帝级别的人出逃,或是遇大难,多用隐语,称为“狩”,打猎去了,请百姓们不要胡乱猜想啊!像宋朝皇帝被金兵掳走,那叫北狩,打猎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呢!人与兽来对抗嘛!既骂了人,又保住了脸面,中国的文字该有多么神奇!慈禧逛趟西安城,也算是西狩吧,跟旅游差不多,既见风又见光,多“风光”啊。
不管怎么用言辞粉饰,反正慈禧太后真的是仓皇出逃,终于体验到了落架凤凰不如鸡的滋味。
沿途是饥一顿,再饥一顿,偶尔尝到了民间的小米粥,才知道绿色食品原来是这么香啊。
当銮驾跑到河北怀来境内时,怀来县令吴永照顾得非常周到细致,呈给太后一件皮衣,老太太欢喜得不得了。吴县令又把夫人和媳妇的居室让出来,给太后和皇后住。
沿途奔跑之际,各地的勤王之师陆续赶来。有的人是真心救驾,也有的人是真的想巴结。
甘肃布政使(布政使为巡抚的僚属,相当于近代的副省长和民政厅长)岑春煊,大老远地赶到河北地区迎驾,让太后很是感动。晚上睡觉时,岑春煊就拿根木棍在房外站岗守夜。慈禧从噩梦中惊醒,大喊大叫。这个时候,岑春煊在门外高喊:有臣等在此护驾,太后请勿担心。
老太太感动得眼泪哗哗的。这样的干部要是不升官,那还有天理王法吗?小李子,你把这个人的名给记住了啊。
当北方数省不是遭受拳民攻击,便是遭受洋人攻击,糜烂不堪之时,袁世凯的山东境内一片祥和,当太后向陕西方向行进时,袁世凯知道,这回该是自己出手的时候了。
西行的銮驾到太原时,袁世凯派人追上,奉上二十万两白银,先解燃眉之急,又源源不断地供上各种绸缎、日用品。
人在逆境中,还真是容易感动啊。
十一国联军敢动中国,袁世凯感动慈禧太后。
岑春煊和袁世凯,荣幸地被评为年度感动大清十大人物之一、二。
……
皇帝和太后就这样连滚带爬地跑到了西安城。
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贞。慈禧太后终于知道谁是忠臣了。
李鸿章啊,那个直隶总督的位置还给你啊,你快点儿把事儿摆平吧,花多少钱无所谓,我们中华物产丰饶,就当是破财免灾了。
多灾多难的中国,除增添许多屈辱条件之外,还有一项就是应洋人之令,把那些鼓动义和团的守旧派大臣以罪魁祸首论处。
这一下,一大批人倒霉了。
端郡王载漪、镇国公载澜发配边疆;
庄王载勋自尽,军机大臣赵舒翘赐令自尽;
山西巡抚毓贤正法,军机大臣刚毅幸好死在西行路上,要不然也是赐死的对象;
围攻使馆的董福祥革职查办;
……
经过这一番较量,她也终于知道自己到底是雄是雌了。
最后,1901年9月,经过一次次讨价还价,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是按当时的人口来计的,每人一两,分39年还清,本息加在一起共9.8亿两。此外,拆除大沽到北京的各处炮台,天津城方圆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
这就是慈禧太后冲动的代价。
这就是糊涂大臣瞎鼓捣的代价。
不过,与甲午战争赔款又割地相比,李鸿章在临终之前与十来个国家吐血周旋,落得只赔款不割地的结果,已经是外交史上的奇迹了!
袁世凯就任直隶总督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1901年11月初,北京方面全权大臣把战后之事也处理完了,慈禧太后和光绪“旅游”得差不多了,开始从西安返回。袁世凯赶紧派张勋前去护驾,又派姜桂题等人前往接驾,同时安排自己的下属沿路按地段迎驾。
当着领导的面干活,容易出成绩啊。
不过,这种为了讨好太后和皇帝,按不同将领负责不同区域的迎驾方式,差点儿捅出大娄子来。
当銮驾到段祺瑞的迎驾区时,段祺瑞没同任何人商量,也没有上报迎驾方案,别人都是跪拜迎接,他把自己从德国学来的军礼军仪给用上了。让将士持枪列队,击鼓吹号,自己全副武装,腰挎军刀,傲然耸立,像仪仗队队长似的,来了个标准的西方军礼。
随驾的王公大臣头一次在中国的土地上见到如此迎接圣驾的方式,不行跪拜礼,简直是大逆不道。在不明白的人看来,在路边刷刷耍刀,以为是耀武扬威,要谋刺太后呢,不禁勃然大怒。——都成了落魄的“鸡”了,还这么摆臭架子。
幸好慈禧太后经此大变,回驾时看见还有如此军威严整的军队,心中欢喜,还夸奖了几句。
满朝文武也终于认识了这个人称“段二愣子”的人。
11月7日,李鸿章眼见多年的心血被这帮败家子折腾个精光,连气带病,没等回到京城,就死在了半路上。
李鸿章临终前,留下绝笔诗句,读起来可感可叹:“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这与他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临终前还留下遗言给太后:环顾宇内,无出袁世凯之右者!
要袁世凯出任直督,代替自己。慈禧太后自然恩准。
这样,刚刚42岁的年轻干部袁世凯成了国内最有权势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因为直督要负责京师及周围地区的治安、防务、军队、行政、税收、教育等,其位置之重,权势之盛,人称天下第一督。
慈禧身边的大红人荣禄就任这一职位时,已经快七十岁了。而袁世凯,正当壮年,提升的速度,堪比坐飞机。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时候,有一本名不见经传的小说《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其开篇是这样写的:
凡事分已定,穷通自有时,不独常人而然也。即出类拔萃之人,亦命难与时争。历观千古之将相,其于未幸时,抵捱多少困乏,靡所依栖。莫不自劳苦一番,磨勘多秋。然后做出一场掀天揭地事业,轰轰烈烈惊人之举。大抵天将降其大任于斯人,靡不因磨练如斯,后能发奋于有为之大志耳。
其实,剥离开里面模糊而又充满神秘感的“时”的成分,用最科学的解释方法便是,人的发达与否,是与主客观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欠缺哪一方面,人都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也写道:“甘罗早达子牙迟,迟早穷通各有时,请看春花与秋菊,时来自发不愆期。”
袁世凯的时运,终于到了。
袁世凯离开山东,到天津就任直隶总督,慈禧太后给他加赏太子少保,赏穿黄马褂和在紫禁城内骑马,以示恩宠。此后,人们称袁世凯为袁宫保,他也对这一荣誉称号非常满意。
用《易经》的理论来说,袁世凯是得其时,乘其位,可以施展拳脚,大展宏图了。
从1901年到1907年,袁世凯就任直隶总督期间,可以用“政绩卓著”这四个字来形容。他把天津建成了全国模范样板城,当年天津城只要你能想到的东西,多数都是袁世凯在任上时完成的。
警察局是他办起来的;
女子教育是他首创的;
提倡义务教育他是第一个;
联名上奏废除科举考试;
开办全国最早的电话局;
首次进行地方选举;
任命詹天佑为工程师设计京张铁路……
能让合肥李鸿章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年轻人——袁世凯的确有才,不服不行啊。李中堂在这么重大的人事任命问题上不会看走眼的。
其中,警察局的开办显示了袁世凯的机敏过人。
《辛丑条约》规定,天津方圆二十里不许驻扎军队,袁世凯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他从自己的新建陆军中抽出3000精锐,编为“巡警营北段”,由段芝贵带领,1500人以维护治安的名义进驻天津城,另1500人分别驻在塘沽、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巡警事务的总办由赵秉钧担任,负责管理大事小情。袁世凯后来当总统时,赵秉钧当过内阁总理,刺杀宋教仁一案就是在赵秉钧总理任上发生的。而这个段芝贵,幼年时是李鸿章的侍童,因为十分聪明,被李鸿章送到武备学堂学习,袁世凯编练新军时他跟随了袁世凯。
这些经过老袁严格训练和调教的陆军,只不过换了身衣服,威风凛凛、斗志昂扬地走马上任了。
袁世凯觉得不过瘾,又招人组建马队巡警、消防巡警等,还添小汽船用来巡查河防。
这还不算完,袁世凯又组建了巡警学堂,聘请外国教师来让这批人接受正规的警察教育。
一口气打完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中国以前没有警察这项制度,袁世凯从《辛丑条约》的条文中钻出这么个大空子,既突破了《辛丑条约》的限制,又维护了中国主权,把洋人气得干瞪眼。
袁世凯重视对女子的教育,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袁世凯说:“女子教育是家庭教育之根源,是培植人才之基础。”
袁世凯的这个观点,是非常有远见的,也是常人所理解不到的。
据统计,袁世凯在直隶兴办了数千所学校,有7391所小学、30所中学、20所大学、12所大专、13所师大、121所女子学堂以及技校、医大、军校,如今许多学校都可以在袁世凯这里找到源头。他说:“宁可压缩军队,也要推广全部免费的国民学校。”
袁世凯在直督任上时,还加强军事教育,成立北洋参谋学堂、武备学堂、测绘学堂,吴佩孚就毕业于测绘学堂。此外,他又开设北洋武备速成学堂,并开设军事留学预备班,蒋介石就是在这里被送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段祺瑞失势落魄时,当时如日中天的蒋介石对他仍然恭敬地以师生之礼拜见。周围的邻居才知道,原来这个下下围棋、打打台球的干巴小老头,居然就是当年“啸”傲江湖的北洋之虎!
袁世凯对天津的城市建设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天津最早的电灯和电车、自来水都是他兴建的,其中自来水、电灯都是全国最早的,北京的自来水企业也是他兴建的。
1905年,袁世凯拨钱督造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詹天佑是他向朝廷举荐的。要不然,慈禧太后上哪里去知道这些小人物。
1905年,袁世凯提出废除科举,他认为科举一日不废,国家就永无救时之人才,并与张之洞等封疆大吏联名上奏。此后,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从此终止。
这位四十刚过的直隶总督果然是年富力强,不光是妻妾多,人家干活也多,各项事业在他手里蒸蒸日上。
袁世凯和老太太一起变革
《易经》告诉我们,君子有智不如乘势。
袁世凯能够在直督任上干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也恰好是国家的大形势所致。这一时期,正是所谓的“清末新政”时期。
经过八国联军这一场仗,慈禧老太太终于清醒了过来。经过八国联军进北京这番祸害,加上自己在民间的所见所闻,她终于有所触动,认为不改革的确是不行了,不主动变革就极有可能被变革。江山一旦垮了,自己就真的会像一个普通民妇一样东奔西窜了。
看来啊,小至一人,大至一国,只有从自身经历的挫折和错误中,才能真正吸取经验教训。古人说的“吃一堑,长一智”,的确是至理名言。而在其他时候,只要不是亲身经历过,就根本引不起共鸣和兴趣,你告诉他多少东西都是耳旁风,还嫌你唠叨。
以写《历史研究》闻名于世的汤因比大师的话非常精辟: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再继续解释一下就是:人们只有自己撞墙,才能明白别人的好话。
在皇帝下“罪己诏”,公开承认有愧于祖宗和黎民众托之后,太后宣布实行新政。一把手敢于承认错误,人家态度还是相当不错的。
清末新政所采取的措施,基本上就是把被扼杀的戊戌变法措施重新恢复一下,开国会、畅言论、废科举、行立宪,由此又重新启动了政体改革的航程。
经常有人说清末是假新政、假立宪,实质是为巩固统治,这种说法其实是没有道理的,是带着偏见来看问题的。
新政是不错的,立宪是搞的,加强统治也是必然的,没有谁的改革目的是为了使政治混乱。从当权者来说,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形式为内容服务,不论如何变换管理方式,最终目的肯定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和治理,这不是必然的吗?
而且,新政的实施,已经一改传统死气沉沉的样子了;清末人们的自由程度,远远超过我们在书本中所见到的情景。
更重要的是,就慈禧太后本人来说,中国自秦始皇以来,作为最高统治者,敢于突破祖宗成法,主张改革,尤其是改变国体,从君主专制初步实行君主立宪的,她是第一人。况且慈禧也没有像吕后那样,在刘邦死后于朝中大量安置家人当官,没有形成以往历代形成的外戚干政。清末新政举措所迈出的步子,也是非常大的。
再举个例子,就更明白老太太的思想转变和突破祖宗成法的力度和勇气了。顺治五年(1648),清军入关的第五个年头,清廷发布了三大禁令: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违犯三令者,杀无赦。
因此,慈禧新政的开国会、畅言论等条令的颁布,对于一个行将就木、思维保守的老人来说,已是实属不易了,我们也不能指望她的小脚一步就超过英国吧!
清末君主立宪学说在中国流行起来,主要是日俄战争的意外结果。
八国联军侵华正热闹时,老毛子忙里偷闲,两不耽误,派了数十万大军,霸占东北,同样的烧杀淫掠,比其他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