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的关角山,像一座天然屏障,横亘在天峻草原和柴达木盆地之间。它是外界通向柴达木的东大门,也是青藏铁路的必经之地。
关角,藏语称为“登天的梯”。
闻名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关角隧道,就是修建在这“天梯”中的地下长廊。
关角隧道全长4010米,轨面海拔高度为3700米,是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之一,也是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中的“咽喉”和重点控制工程。
如果火车以100公里的时速通过,仅需要2.4分钟。
为了这2.4分钟,当年,铁道兵第十师的官兵们(现中国铁建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
此刻,记者站在关角隧道的出口,手里仅端着一台相机,都感到心慌气喘,真不知当年铁十师的战友们,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是以怎样的毅力,打通这道天然屏障的。
1974年3月,铁道兵第十师集结两个营的精兵强将,在关角山展开决战。
人们把凿通关角隧道,比作是“从老虎嘴里拔牙”,艰险异常。
早在50年代,铁路工程局有关施工单位,就在关角隧道的出口掘进了一千多米,后因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而停工封闭。经过地下水13年的浸泡,隧道地质裂变,挡墙、拱顶多处变形开裂,到处塌方,千疮百孔,洞内积水最深处达3米多,比重新开一条隧道还要艰难。
铁十师的官兵们为了早一天建成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把火车提前开进格尔木,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向”。为了给施工制定方案收集可靠的技术数据,铁十师组织了一支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勘测小分队,分乘两只小木筏,忍受着高原缺氧和随时都可能遇到塌方的危险,深入洞内探险。铁十师从营长到团长、到师长,都先后进洞里勘察过,轮流在工地蹲点,与战士们同吃住,同施工。
担负关角隧道攻坚任务的一营副营长苌根京,人称“自学成才的隧道掘进专家”。他先后参加过贵昆、成昆、襄渝等多条铁路施工。在隧道施工实践中,他善于动脑子、找窍门,探索总结出一套专门对付节理发育、地下水丰富、围岩软弱破碎隧道的治理经验和掘进办法。
因长期从事铁路隧道掘进施工,苌根京不幸患上了矽肺病。组织上为照顾他的身体,不让他再进隧道施工,而让他负责较为轻松的生活管理和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可苌根京说啥也不干。他主动向团领导请缨,说:“是钢要用在刀刃上;革命战士越是困难越向前。我对石质软弱、富水隧道掘进施工有经验,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我时候,我怎能躲清闲、当逃兵。”
为了摸清隧道内的实际情况,给制定施工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苌根京带领干部党员组成的探险突击队,戴着安全帽,拿着手电,划着用临时用床板扎成的木筏子,冒着洞顶不断掉下来的土石,第一个进入又黑又深的隧道里进行观测。接下来,他又多次身先士卒,带领战士进入隧道完成了最危险的套拱任务。在隧道掘进中,他采用“短进尺、弱爆破、衬砌紧跟”的方法,创造了人工掘进月单口成洞百米的好成绩。
十七连是关角隧道掘进的“尖刀连”。在施工最紧张的时刻,连长陈超,每天背一壶水,带几个馒头,连续十几个小时蹲在掌子面,组织战士们掘进。由于洞内缺氧,再加上过度劳累,一次上夜班时,他昏倒在隧道水沟边。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才脱离危险。领导叫他休息一个星期,可是第二天,他就支撑着还很虚弱的身体,住着根棍子,摇摇晃晃来到工地,要进隧道。
在隧道工地驻工作组的师、团首长,在洞口挡住了他,劝阻他,让他回去休息。
陈超说:“全连同志都在隧道里,不进去我不放心啊。我就是坐,也要坐在掌子面上,和我的同志们在一起。”
关角隧道里地下水特别丰富,一昼夜最大涌水量达1万多立方米。因隧道轨面海拔高,洞内的含氧量仅有平地的一半。不要说干活,就是人坐在那儿,就相当在上海负重100多斤重的东西。因缺氧,洞内火柴划不燃,打火机打不着,人在里面时间一长,就会因缺氧而昏厥。在隧道掘进中,最多的一次,官兵们曾一次昏倒过32人。
更为严重的是洞内有多条断裂带,岩石破碎风化严重,极易塌方。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先后发生过大小塌方130多次。
1975年4月5日10时40分,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距隧道出口100多米处,突然发生不可遏制的大塌方。1500多立方米土石从洞顶倾泻而下,把正在洞内施工的127名官兵,严严实实封堵在隧道里。
险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紧急的情况迅速传向四方。从干部到战士,从军队到地方,一支支抢险队迅速组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抢塌方、救战友的战斗打响了。
据参加过关角隧道抢险战斗、原铁十师副排长、现任西宁铁路分局岳家村工区工长张生林回忆说:当时抢险的气氛非常紧张,由党员干部组成的抢险敢死队,冒着涌水和随时都可能有新塌方的危险,一排排、一队队开到隧道塌方处,展开抢险激战。
在抢险中有些地方用不上铁锹,官兵们就用手扒,有许多官兵手指甲都扒掉了,鲜血染红了山石,就这仍不停歇。大家此时此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抢通塌方,救出战友。
塌下来的山石把电线砸断,造成断电,隧道里一片漆黑。塌方掀起的烟尘,在狭小的隧道空间四处弥漫,呛得人呼吸都十分困难。塌方的石块,把排水道堵死了,地下水排不出去,隧道里的水位不断上涨,严重威胁着堵在洞内127名干部战士的生命。
堵在洞内的官兵们,面对生与死的危急关头,首先想到的是保护施工机械设备。藏族战士多吉才让,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洞内,摸着把施工工具一件件收拢到一起。抽水机司机覃达树,怕地下水上涨,泡坏电机,他摸黑把一百斤重的电动机卸了下来,搬到高处。
有人说:“死活还不知道,忙这些干啥?”
覃达树回答:“电机是国家的财产,是用外汇从国外买回来的。就是我们牺牲了,也要保护好电机,留给以后施工的同志使用。”
堵在洞内的8名党员、干部,自觉地聚拢到一起,组成临时党支部,带领大家抢险自救。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临时党支部召开了紧急扩大会议,并作出了两项决定:一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稳定大家的情绪;二是发挥干部、党员模范榜样作用,带领大家寻找横通道,积极自救,突围出去。
隧道里的横通道找到了,但被塌方的山石堵得严严实实,进口处的支撑木也已经断裂,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这时,许多干部战士走上来,争先恐后要求承担打通横通道的任务。
老战士们说,新同志施工经验少,这个任务我们包了。
新战士们说,我们入伍时间不长,更需要经受锻炼和考验。再说,我们年青,比老同志们有力气,这项任务交给我们来干。
最后,临时党支部做出决定,组织了一支以干部、党员为骨干、新老战士结合的突击队,承担这项最危险的任务。
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127名官兵组成梯队,摸黑爬上拱顶扒碴,拼命向外寻找出口和通气孔。抢险中,官兵们是那样英勇和无私,人人都争着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经过洞内和洞外官兵们14个小时的奋力抢险,终于在52米长的塌方体上,挖出了一条通道,使堵在洞内的127名官兵,安全脱险。
战胜了那次大塌方后,经过铁十师官兵们3年的艰苦奋战,关角隧道终于在1977年6月胜利贯通,在中国和世界的铁路建设史上,写下了壮丽的一章。
今天,我们站在关角隧道前,望着那高高的关角山和山上那悠悠飘移的白云,回想起当年隧道激战的日子和抢塌方的惊险情景,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和感慨。在英勇的铁道兵面前,没有越不过的高山,跨不过的江河,不论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我们想到,青藏铁路二期工程马上就要动工修建。虽然,铁道兵脱下了军装,告别了军旗,但我们的队伍还在,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我们仍是一支所向披靡的铁军。
2001年5月6日于关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