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94800000005

第5章 心灵咏叹调(4)

此时,我忽然悟出了宗教的含义,宗教的教义正好是与商品经济相悖的:一个要出世,一个要入世;一个教人超脱忘我,一个教人斤斤计较;一个教人崇尚自然,一个教人崇尚金钱。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对于受难者、穷困者、弱小者,宗教就是最好的慰藉。

记得自己年轻时曾有相当一段时间在挫折痛苦中度过,渐渐产生了对宗教的皈依感:学会了忍让、宽容;学会了用心专一,心无旁骛,“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变得冷静、超然,把许多事情看得很淡;瞧不起追名逐利争风吃醋,于是逃避竞争,寻求心灵宁静和自我解脱;赞美急流勇退,崇尚视富贵如粪土,敬佩“面对孤灯伴寂寥”的修行功夫;有意寻求痛苦的折磨,以为借此会变得崇高……所有这些与宗教相关联的情感和思想渐渐沉淀,形成当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以为在精神上达到了某种境界。以后,这“境界”愈是在利益角逐的情场、官场、生意场中,愈反衬出孤独、高傲和凄凉。

近些年来,由于不屑追逐,由于被冷落、被轻视、被欺骗,往往又产生了耿耿于怀的困惑,对以往所谓精神境界的正确性和永恒性表示怀疑,不知在“利”与“义”这两者之间,应该向哪一方倾斜。

这次去深圳的第三个感受是,新闻界一些不好的现象时有发生。从事新闻工作八年,类似的走穴活动大约参加了三次,这第三次使我对新闻“走穴”的印象坏透了。打个比方,好比一群强盗,打着一个冠冕堂皇的旗号,到处吃喝,还要让企业掏钱、送东西。装模作样请人家介绍情况,记上几笔,其实心里早就清楚那些东西根本发表不了,如果能发也是关系稿。更可恶的是那些从中牵线搭桥的新闻掮客,以帮助联系“新闻发布会”或“首都记者团”的名义向企业要钱。一伙人白吃白喝白参观之后,一拍屁股走人了,到头来企业啥也见不到,当了冤大头。

此外,有个“时装模特大赛”,企业主办费赞助费花了200余万,可组委会的几个人原来是一群光拿钱不干事的混混,组织工作做得乱七八糟,谁都对这次活动不负责,却都想趁机捞一把。有个姓陈的,原是歌舞团吹黑管的,前几年跑到香港,仗着国内的老关系,两头吃,大赚其钱;有个姓胡的,自称部队领导,搞军事情报,兼做反间谍工作,父亲是某部副部长,说话口气大得能一口吞下大象。“我有多重身份,如果把特殊身份拿出来,到哪儿都得放行”,吹得天花乱坠。还有个利女士,金鱼眼睛又描又画,像个妖精,然而活动能力超强,今天领你去国贸大厦顶层吃早茶、观市景,明天联系去卡拉OK跳舞唱歌,半夜喝了酒回家,第二天一早爬起来又来了,不知哪来那么多精力。我们这些“记者团”的人,就像一群木偶被人家牵着走,又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被人家领着进行现代都市消费启蒙。

仅仅几天,见识了各色人等,发觉深圳这个地方真乃全国“各路英豪”汇聚纠缠之地。骗子多得很,可有关系、有本事、手眼通天的也大有人在,要想混得好,须八面玲珑、四处出击、巧舌如簧、左右逢源。这里没有同情,没有怜悯,没有谦恭礼让,只有利益关系。混得好就混,混不好就滚蛋,“深圳不相信眼泪”。

这是一座大熔炉,各色人等经过这熔炉的冶炼,才算在商品经济的初级班毕业出师。

在深圳,遵循商品经济的游戏规则,那些受传统教育较多的年长者往往不适应,常常抱怨人心不古,而年轻人就较能理解,较能适应。深圳商店里商品标价是没准的,按标价拦腰砍一刀,商家仍大有赚头。在深圳买东西要会砍价,不会砍价就会吃大亏,恰恰是那些年纪稍大些的老实人不会砍价,让人家轻易地就给涮了。而小年轻就可以拉下脸,分毫不让连蒙带唬,哪种人更适合在商品经济中生存呢?

所以,深圳那地方有人爱,有人恨,有人一头扎进其怀抱,有人避之唯恐不及。在那里生存没有安全感,但处处存在机会。所以有人说,那是年轻人的世界,是冒险家的乐园。对于老年人、传统型的人,懒散的人,说得夸张些:犹如进了刑场。

有时我想,中国改革开放引入商品经济,也无形中带来了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和道德准则。这些以利益为原则,以金钱为尺度的行为规范,对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强大的冲击。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普遍推开,新兴资产阶级以其精明强悍登上经济和政治舞台,而那些没落贵族尽管抱着尊严、风度、自认高尚的道德,无可奈何花落去,这种旧道德的丧失令很多贵族青年文人困惑不解,于是用文学形式对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批判,形成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中国是否也在经历着由传统道德观向现代道德观的转变呢?

这又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命题:在“义”与“利”之间,是“重利轻义”,还是“舍利取义”?

理智告诉人们:“利”往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它像一柄冷光森森的长剑,带着邪恶、丑陋与血污,但披荆斩棘所向披靡;而“义”尽管崇高伟大,寄托善良美好的愿望,产生文化、艺术与宗教,但它却像一层温情脉脉的纱,一片虚无缥缈的雾,遮挡了历史前进的轨迹。

(1990年12月)

关于善恶报应

古今中外,恶人当道、好人遭殃的事,多得充斥于整部历史,挤得那些善恶报应、因果相依的故事只占很小一个角落。对当道的恶人,尽管人们心存鄙夷,但仍有不少人要表面上赔笑脸,献殷勤,甚至表忠心。

大多数人只承认现实、承认结果、承认权力、承认金钱。那些道德、善良、同情、无私之类的字眼儿,只对某些人的心灵和多数人的嘴巴有用。在现实利益的角逐中,在生存的竞争中,只能靠实力说话,而且强权总是会占上风。有时觉得,那些针对弱者的所谓赞美之词,其实是一种虚伪,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这与其说是规律,不如说是例外,是那些软弱无力的人们的美好愿望或自我安慰,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源于同一心理基础。假如现实不去“报应”,善良的人们便会进一步麻痹自己:“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假如仍然无效,便只好寄托于宗教,寄托于来世,祈祷好人都升天堂,恶人都入地狱……

(1993年4月)

关于命运

命运这东西真令人琢磨不透。她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有时对你表面亲热,有时又拒人千里之外;你想追求她时,她突然跑掉了;你心灰意懒时,她又纵容你、诱惑你,让你心旌摇荡;有时,她突然跳到你眼前,投入你的怀抱;有时,她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之后,又让你备尝失恋的苦果。

如果说人生有什么最难把握的东西,那就是机遇和命运。你不知道怎样行动才对,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数。就算有了结果,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你认为得到了什么,其实失去的更多;明明失去了,但无形中又得到了别的什么。总之,说不清,道不明。很多人既不愿意盲目瞎撞,又不知如何行动,往往在蹉跎之中,一辈子就耽误过去了。

我的一个堂姐因车祸去世了,留下一个男孩。丈夫与她感情甚笃,尽管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一家三口很愉快。妻子故去给丈夫带来的伤痛自不待言。然而时隔不久,有人上门提亲。那女人也是一个丧偶者,同病相怜,一拍即合。她丈夫在国外开车,因车祸身亡,单位给她的抚恤、赔偿金十多万元。这个女人的文化层次、工作性质都强于堂姐,而且还有宽裕的住房。对于我这个姐夫来说,丧妻固然痛苦,但得到的却加倍丰厚;命薄的先去了,留下的往往因祸得福。

以往数十年中,中国人活得很拘谨。国家的大环境把每个人管得死死的,个人选择的余地很小。如今不同了,世界变化很快,各种各样的机遇跳到人们面前,供人们去选择、去把握。许多新观念、新思想对原有的价值观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对于机遇,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他们可以轻易地改变过去追求的目标,去追求新的目标,他们未来的天地很广阔。对于中年人、老年人,再改变就不那么容易了。

由于以往所受的教育,本人过多地接受了比较保守的人生哲学,信奉知足常乐、顺应自然、鄙薄物欲、淡然处之,同时讲究执着追求、用心专一、有所不为。以为人的一生只能干一件事情,于是死守着过去曾经追求的东西,把种种新的机遇,统统视为诱惑,或不屑一顾,或背过脸去,装作看不见。我追求得并不狠,不像某些人那样玩命;我比较散淡。另一方面,我又很执着,不愿轻易放弃,总是一点一点地接近目标。

如今,外面的诱惑越来越大,新的机遇越来越多,常常搅得我心神不宁。于是,我找出种种理由来自我安慰,说服自己入定,就像佛教徒一样眼观鼻,鼻观心。然而,常常是一遇新的刺激又把持不定。于是我这样想:其实人生有许多种哲学,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积极,一类消极,关键看本人的处境和心境。如果觉得自己有力量,有能力,不安于目前的境况,可以选择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如果自己觉得软弱,受过不少挫折,便自然用“知足常乐”、顺天应时、执着专一来安慰自己。执着是对的,固执就不好;灵活好,变化无常就不好。怎样掌握分寸?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从来没有永恒的一成不变的真理。也许我上次改变是错的,这次改变就不一定错,关键看结果。

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常常令我的思想发生各种变化,渐渐觉得过去执着追求的一些东西,是不是那么回事,值不值得。自以为精神高尚,也许并不如此。

前不久,一个大学同学向我诉说了他的苦恼:他看到不少人发了大财,腰缠万贯,觉得自己十多年孜孜追求伏案写作得到了什么?不值。人生这辈子不就是让自己活得舒服些吗?想想我们这些小知识分子,为了职称,为了房子,争呀,奔呀,到头来,不知赔了多少笑脸,多少精力,领导高兴,才赏你那么一点儿;再看那些私营业主、小老板,想咋干就咋干,谁也管不着,手头有几十万存款,就不再受那窝囊气了。

他的话确有道理。现在正是好时候,改革的潮流使很多人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年前我到大连采访,一个养鸡个体户的经历令很我感慨。钱有了,贡献大了,各种名誉也跟着来了,记者、官员轮番上门。过去他的领导,一个区团委书记,也辞掉公职跑到他手下,给他做部门经理去了。过去的一条小虫,如今成龙。

(1993年6月)

贫困的哲学和哲学的贫困

依本人目前的收入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公职人员而言,也就这些,跟发财比相去甚远。今日听说单位里一人拉来赞助款25万元,仅提成一项就抵本人几年的收入。所以要想赚钱,就得像这位哥们,利用工作机会,结识名流,特别是企业家,只要马屁拍得好,喇叭吹得响,到时自然会分得一杯羹,或赏得一块肉骨头。

时下社会上纷纷扬扬的下海经商热,烧得人们晕晕乎乎。朋友相聚,三句话便扯到赚钱上。东一笔买卖,西一桩生意,钢材、汽车、化肥、水泥,从大宗生产资料到小型家用商品,在曾经的一群笔杆子、书呆子口中滚来滚去,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其实多数是空头支票,最终的结果就像肥皂泡——吹大到一定程度,自然破灭,踪迹全无。

然而,人们仍乐此不疲,似乎十桩里面总有一桩能成,成一桩就是一笔大买卖,顶好些年工资。细想想,在神聊中沟通了信息,开阔了视野,还激发了想象,促进了消化,总不是件坏事情。

过去追求精神生活的知识分子如今面临选择的困难,在知与行、精神与物质、自我修养和利益角逐之间左右徘徊,犹豫不定。一些人毅然下海,赢得一阵掌声和暗暗的妒忌;过后有人呛了海水,迫不得已爬上岸,又换来一阵嘲笑和私下的庆幸。当然,也有少数人乘上大轮船远航,或沉入海底被“淹死”。

就大多数知识分子而言,基本上是一种矛盾心态:面对日益窘迫的收入,的确想改变一下。当为生活所迫时,那点面子就顾不得了。君子不言利?当今的君子就该言利,理直气壮地言利。教授卖茶叶蛋并不丢人,家里寒酸表面愣充有钱才丢人。对有些人而言,除了内心里胆怯以外,还觉得生活的目的还不能仅仅为了几个钱。过去写作、做学问、搞研究,如今虽然不实惠了,但那毕竟是一种事业,一种精神追求,乃至一剂自我安慰的心灵良药,如果一下子抛弃了,有些舍不得。一切围绕着金钱和利益打转儿,把赚钱当成过去写文章做学问一样去追求,总觉得丢面子、不甘心。

时下最聪明的解决办法,就是“脚踩两只船”,利用工作之利业余之便,寻找赚钱的机会。如今提倡第二职业,提倡经济活动中的中介行为,似乎没什么不光彩的;同时,本职工作照做,文章照写,精神追求、道德修养,并不因为赚了点小钱而不安。其实一切都很正常,甚至精神产品因有参与经济活动的实践而更丰富、更实际,没有了浮夸和虚伪。

当然,两全其美是很难了,其结果也许是:赚钱不多,学问也做不好。但这样总比“贫困的哲学”和“哲学的贫困”都要强些。

(1993年2月)

梦幻少年

少年时代有一段日子,常常睡午觉,而且睡得很沉很沉。一睡半个下午,魂魄不知到何方远游。当触电般醒来时,半个脑袋总是木木的,仿佛知觉一时不知去向。迷迷怔怔地坐上好一会儿,那飞去归来的魂魄才慢慢地聚回脑窝。

同类推荐
  •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收入了中国当代经典名著《活着》作者余华的随笔作品:《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音乐的叙述》《高潮》《否定》《灵感》《色彩》《字与音》》《重读柴可夫斯基》《消失的意义》《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人类的正当研究便是人》《韩国的眼睛》《灵魂饭》等13篇。
  • 啊,桑梓

    啊,桑梓

    郑通和编著的《啊桑梓》为散文集,分两部分:前部分《桑梓的年轮》为主,是系列散文,写作者家乡龙海市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史迹。后部分写家乡的人事物。《啊桑梓》从内容到语言,都具乡土色彩、地方个性。反映桑梓的风物及其艰难的历程,注意史料的准确性,又注意散文的真实性、形象性。都是作者亲身察访、查考,并经历的。
  • 十生评论集

    十生评论集

    本作品包含影评、乐评、时评和书评,我希望我所写作的《十生评论》能被视作文化研究的实践。马修国的《西方文论史》介绍“文化研究”的起源、分析“文化研究”的文化背景时指出:“当时英国的精英主义的文化和文学批评传统(以利维斯主义为代表)受到了新通俗文化的冲击,需要一种新的立场来看待过去被精英主义所排斥的通俗文化现象,关注通俗文化中所蕴蓄的力量,分析其复杂的结构与生态。”实际上,利维斯本人在其精英主义立场下却也说过“对文学的严肃兴趣不应只局限在于对‘纸上文字’微小关系的细察,还应包括对人、社会及文明的兴趣”。
  • 玫瑰的秘密

    玫瑰的秘密

    希望和记忆的女儿名为艺术,她建造的住所远离那片绝望的战场,在那片战场上,人们在分叉的树上晾挂他们的衣服于是衣服便成了战斗的旗帜。啊,心爱的希望和记忆的女儿,请在我身边停留一会儿吧!
  • 愿你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人

    愿你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人

    我希望你不怨世俗、不惧前行,最终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人。这是22个传奇女人在权谋的天地中寻求人生意义的故事。世间女子的爱恋何其相似,她们不再是戴着假面的剧中人,而是与每个人都有共通的人生。本书谈的是名著中光怪陆离的故事,可初衷却是人生俗世的喜怒沧桑。这一类女子或美丽,或智慧,或泼辣,或大气,她们的人生选择和际遇让后世赞叹又唏嘘。原来生活的不如意不是我们背叛初衷的理由,透过她们的人性姿态,我们会懂得在与我们相同的人生际遇里,她们更懂得努力和坚忍的意义。
热门推荐
  • 西夏事略

    西夏事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坑人的学习系统

    坑人的学习系统

    【1V1】系统流,都市异能,各种阴谋,专宠!!!31世纪人类用来学习用的软件不幸穿越到了21世纪。女主:“小说里出现的空间,系统都能让主角称霸世界,富可敌国。怎么我就遇到个系统是专门坑人的呢?”系统:“你刚刚说我什么?信不信我秒秒钟发射导弹让XXX国山峰变盆地?”跟随着学习系统一同穿越过来的“病毒君”带着贾水灵开启新一代坑人故事。系统:贾水灵小样,我玩不死你。贾水灵:我就不信我耗不死你。
  • 最强女主播之全民热追

    最强女主播之全民热追

    这是一个女职业选手成为游戏主播的故事她不会卖萌,不会撒娇,不会穿着暴露,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但是,犀利的操作,稳重的心态,以及那逆风时不屈不挠。她是最强女主播,她是全民偶像,她是国民女神。她叫赵夕颜。主播房间号:582107160
  • 慈禧的雪梨花玉枕

    慈禧的雪梨花玉枕

    咸丰十一年夏。娄月仰带了他的“皮黄”班子“仰月班”在恭亲王奕沂的府里出堂会,是为了奕沂跟英法联军签定条约的事情做准备。皮黄就是现在的京剧,当时叫京调或者皮黄。他领手下住在恭王府里的一个小院;子里准备节目。咸丰皇帝前些日子突然在热河驾崩。娄月仰想恐怕唱戏的事情就要蒋空了,就叫手下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可是一直没等到王府管家让他们走的话,到了这天晚上,恭亲王让他去见他。
  • 爷,福晋又有喜了

    爷,福晋又有喜了

    三岁那年,二人御花园初遇,他一眼认出,欣喜若狂。八岁那年,二人湖边再遇,她的一颦一笑,都刻在了心底。九岁那年,二人月下谈话,他道一句,心仪之人闺名唤做锦娘。……一刻心动,两颗心慢慢相遇,遇见彼此,何止有幸三生。〖小剧场一〗“额娘,阿玛什么时候回来陪悦儿啊?”。“唔,你阿玛去后院除草了,很快。”〖小剧场二〗“阿玛,额娘肚肚里终于有小妹妹了吗?”。“乖,相信阿玛,这次还是个弟弟……”〖小剧场三〗:“笨阿玛,为了我的妹妹,弟弟们归我,额娘归你,剩下的你自己看着办!”【重生+穿越+宠文+一对一】【卿卿初入江湖,文笔不精之处,还望指教】
  • 美人为祸,夫君宠妻成瘾

    美人为祸,夫君宠妻成瘾

    听闻沈府有位丑公子,整日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世人皆说沈公子生的面目全非,新婚之夜吓死了新娘子。*听闻道观的小姑子去了长安觅良人。被骗进了杏花楼,却入了沈府做了侍妾。世人皆称,小姑子命苦,不仅给人做侍妾还是个奇丑无比的丈夫。多年以后男人邪魅一笑将她抵在墙壁与怀抱之中:“为夫丑么?命苦?”小姑子苦笑一声,对于某人的眼神选择视而不见,谄媚道:“不苦不苦,夫君美若天仙,跟着夫君哪有苦字之说。”“娘子不苦,可为夫,憋得辛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隐婚娇妻:总裁宠你没道理

    隐婚娇妻:总裁宠你没道理

    一夜迷醉,睡了陌生男人,看着他帅气迷人的模样,她魅惑地让他做她的情郎。没想到他竟是和她结了一年婚都未曾谋面的老公……“你要包养我?”他眸子里满是怒火。她妩媚一笑:“你包养我也可以啊。”……
  • 大高原

    大高原

    一群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下放到黄河滩农场,前途迷茫。冬夜里,农工为保卫大学生,率领猛犬和狼群惨烈搏杀;苦难中,他们相互同情,组成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抚慰彼此的心灵;土屋里,飘溢着炖牦牛蹄子的醇香,农工的秦腔大学生的歌唱;黄河上,摆渡羊皮筏的落难活佛,得到农场救济的砖茶羊腿;荒原上,看到吆狗撵兔、弱兔蹬鹰的壮观;秋汛时,农场少年为救大学生,跃入激流的悲壮;潇雨里,绝食多日的义犬,爬进黄河追随主人而去的情义;隆冬时,几乎饿毙的母狼,将野兔送给救命恩人……
  • 洪荒截教仙尊

    洪荒截教仙尊

    青牛新书,圣禁之门已发布,希望兄弟们支持一下,感谢
  • 名门小萌妻

    名门小萌妻

    一场交易,她日渐习惯,他却突然翻脸。“我最讨厌你这种女人!”英俊冷漠的脸孔像撒旦一般让人心寒,一场阴谋,让他们陌路,几年后等他们相逢,她已经华丽变身,看他们怎样再次折腾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