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1、以假乱真。
2、虚实互变。
3、以真乱真。
原文: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古人按: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
注释:
1、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诳,欺诈、诳骗。实,实在,真实,此处作意动词。句意为: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真相。
2、少阴,太阴,太阳:此“阴”指假象,“阳”指真相。句意为: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相。
古文今解:
首先说说原文中的“诳”,是诳骗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说白话,编瞎话”,但是这个瞎话不是毫无意义的信口开河,而是具有一定“含金量”和“威慑力”的。就像“狼来了”的故事里讲的,第一次,小孩喊“狼来了”的时候着实吓着了一些人,因为狼确实是凶猛的动物。这说明,“无中”生的“有”必须有一定的份量和影响力,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我们可以发现,小孩在喊了几次狼来了之后,人们发现是他在搞恶作剧,便不再害怕。如果此时利用此心理特点,再让“狼来了”变为事实,肯定能达到让他们毫无防范的真正目的。
言归正传,原文大意是:用假象欺骗敌人,但并不是完全弄虚作假,而是要真、假相互为用,巧妙地由假变真,由虚变实,以各种假象掩盖真象,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少阴、太阴、太阳互相转化的道理。
所以,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让敌人真假莫辨,假时让其以为真,真时又让其以为假,这是再出其不意地真刀真枪地攻击,等敌人还没整明白咋回事的时候,我方已旗开得胜了。
无中生有,这个“无”,指的是“假”,是“虚”。这个“有”,指的是“真”,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此计可分解为三部曲:第一步,示敌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这样,敌方思想已被扰乱,主动权就被我方掌握。使用此计有两点应予注意: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的,此计特别奏效。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
古人按:无,故意说成有,这是诳骗。但是诳骗只能用在一时,久了一定会穿帮,所以不能一直以无欺有,老是用假象骗人。怎么办呢?就要在根本没有之处,捏造事实,让它看起来若有其事,对手会被虚实莫辨中受骗,终而信以为真。如果全是大白话,肯定制不住敌人,还要制造一些假象、再加点真料——事实,交互运用,这样子无中生有,就可以制敌了。
简评:
《三十六计》中的“无中生有”与我们现在常说的“无中生有”意义大不相同。我们现在常说的“无中生有”往往与“无事生非”、“捏造罪名”、“栽脏陷害”等词连用,而《三十六计》中的“无中生有”则是一条运用有无相生原理进行诳骗敌人达到致胜目的的军事欺骗谋略,其手段和方式是灵活多变的,有可能是“无中生有”,也有可能是“有中生无”或是“有中生有”,总之用种种假象和欺瞒的手段蒙骗对方,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此谋略不仅在军事上得以运用,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中也屡屡运用。古代官场有人用此计打击和排队异己,经济领域用此计来加强竞争和吸引消费者等。
要点解析:
1、以假乱真。
俗话说打肿脸充胖子,在生活中确实没有必要。但是在决定存亡的战场上,还是有使用的必要的。关键不能让敌人看出脸是打肿的就可以。当敌强我弱或是当我方缺兵少粮、缺马少枪时,为了不给对方可乘之机,我方就得通过一定的手段示“有”,以假乱真。等到敌方发觉上当的时候,我方已经脱离了困境。
事例一:张飞三声断喝收奇效。
话说当年刘备背离曹操投靠袁绍、刘表,刘表死了以后,曹操进兵荆州,刘备又跑到了江南。曹操追刘备,追了一天一夜,到了当阳的长坂坡,终于追上了刘备。刘备知道曹操追兵到了,把老婆孩子全撇下不管,撒丫子就跑,并且让张飞带领二十个骑兵断后。要知道后面可是曹操数十万追兵,多大的差距悬殊,张飞再有一股蛮力,即使曹兵全站在那让他砍,不等他砍完他就得累死。所以,是决然不能作战的,张飞这个大老粗居然粗中有细,急中生出一智来。
张飞先命人去把河上的桥弄断,然后让二十个军士砍下树枝,拴在各自的马尾上,在树林中往来驰骋,扬起尘土,造成千军万马奔腾之势(合着电视里这种镜头都是这么出来的,张飞是个天才啊!),然后张飞骑马横长矛立桥头大喊:“老子我就是传说中杀人不眨眼人见人怕鬼见鬼愁的张飞张翼德,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张飞连着大喊三声,声声震耳,如虎啸,似雷鸣,曹操身边的夏侯杰被惊得肝胆破烈,大叫一声“俺的娘啊!”,大头朝下从马上跌了下来,其他的曹军将士也都被吓得灰头土脸,不寒而栗,哪里还敢与张飞决一死战,赶紧掉头撤兵才是正经的。
画龙点睛:
“假”常表现为可爱的机智。如三国时期张飞在长坂桥上喝退曹军,就靠“作假骗人”。他虚张声势,以疑兵制敌,制造的假象甚至达到了真象亦不能到达的效果,二十军士退数十万追兵,这是用硬拼或者别的计策都不能达到的胜利,所以这个“假”有必要,有价值。
事例二:小店主导演王妃购物秀。
你有没有见过无声的电视新闻?没有吧,但这却真有其事。英国伦敦的电视台就曾播放了没有一句话、也没有解说词的新闻,更加搞怪的是,新闻的主角是大众痴迷的偶像戴安娜王妃很有兴致地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珠宝店选购珠宝饰品。电视台这唱的哪出戏呢?这让人们一头雾水,好奇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来到这家珠宝店一近邻究竟,看看是怎样的珠宝迷住了自己的偶像,结果珠宝店的生意也跟着红火了起来。
这样的结果正在珠宝店老板的预料之中,因为这则“新闻”就是他精心策划的广告。话说回来,他怎么能把戴安娜王妃请来为他作宣传的呢?原来,这个王妃是以假乱真的。
这家小型的珠宝店开张后经营一直不景气,已经快要关门大吉了。店主抓破了头皮,总算想到了一条妙计。他想戴安娜王妃是很多青年人尤其是爱美的女孩崇敬的偶像,如果能让她带来引领效应,必定能使自己的珠宝店摆脱困境,大发其财。
珠宝店的老板于是四处搜罗跟戴安娜王妃长得相像的年轻女子,后来找到了一个相貌酷似戴安娜的时装模特。他重金聘用这个模特,对她进行了严格的模仿训练。待到已经真假难分时,店老板便向电视台记者发出了暗示:明晚将有英国最著名的嘉宾光临自己的珠宝店,采访这条新闻的条件是电视片中不得加入解说词。第二天晚上,珠宝店里装扮一新,灯火辉煌,衣冠楚楚的店老板精神抖擞地站在店门口,恭候着要人的光临。此番景象吸引了许多过往行人驻足观望。不一会儿,一辆豪华的轿车开过来并缓缓停在门口,车刚停下来,店老板便立即迎上前去,彬彬有礼地打开车门。那位相貌酷似戴安娜王妃的模特从容地从车上走下来,面带微笑,还向聚拢来的行人点头示意。有人喊了一声:“看,戴安娜王妃。”这引起了人群的轰动,大家蜂涌而上,争相一睹“戴安娜王妃”的风采,签名的签名,拍照的拍照。电视台的记者更是忙得热火朝天,跑前跑后地录像。“王妃”进店后,店老板笑容可掬地引她参观,热情地介绍项链、耳环、钻石等名贵饰品,“戴安娜王妃王妃”则面露欣喜,边挑边称赞,偶尔还兴致勃勃地试戴一下。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第二天,这则以假乱真的无声新闻录像成了电视台的新闻头条,人们纷纷议论,并打听这家珠宝店的地址,都想到“戴安娜王妃”去过的珠宝店里买一件首饰,以显示自己的品味。小小的珠宝店起生回生了,从原来的惨淡经营变成了门庭若市,让老板和店员们忙得团团转。短短的几天内,珠宝店就获利10万英磅。
画龙点睛:
真正的戴安娜是不可能进小珠宝店选购结婚首饰的,珠宝店的老板无中生有,利用假王妃大肆制造社会新闻,使得伦敦全城沸沸扬扬,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目的,珠宝店也因此而名利双收,绝处逢生。
2、虚实互变。
此计的关键在于真假要有变化,虚实必须结合,一假到底,易被敌人发觉,难以制敌。先假后真,先虚后实,无中必须生有。虚实互变,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此计可分解为三部曲:第一步,示敌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这样,敌方思想已被扰乱,主动权就被我方掌握。使用此计有两点应予注意: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的,此计特别奏效。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
事例一:张巡草人借箭,真人出击。
唐朝安史之乱时,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靠安禄山、史思明。唐将张巡忠于唐室,不肯投敌。他率领二三千人的军队守孤城雍丘(今河南杞县)。安禄山派降将令狐潮率四万人马围攻雍丘城。敌众我寡,张巡虽取得几次突击出城袭击的小胜,但无奈城中箭只越来越少,赶造不及。没有箭只,就很难抵挡敌军攻城。张巡想起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计。急命军中搜集秸草,扎成千余个草人,将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绳子慢慢往城下吊。
夜幕之中,令狐潮以为张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袭,急命部队万箭齐发,急如骤雨。张巡轻而易举获敌箭数十万支。令狐潮天明后,知已中计,气急败坏,后悔不迭。第二天夜晚,张巡又从城上往下吊草人。贼众见状。哈哈大笑。
张巡见敌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勇士,敌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护下,迅速潜入敌营,打得令狐潮措手不及,营中大乱。
张巡乘此机会,率部冲出城来,杀得分狐潮大败而逃,损兵折将,只得退守陈留(今开封东南)。张巡巧用无中生有之计保住了雍丘城。
画龙点睛:
无,却显示出有的样子,这是一种欺骗。这种欺骗不能长久,长久了就很容易被敌人察觉,所以要无中生有,就是由假变真,由虚变实。无是不能打败敌人的,无变成了有,就可以打败敌人了。
事例二:贺若弼晃点敌军。
隋文帝杨坚为了攻陈,早在开皇元年(581年),就命令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守广陵(治今江苏扬州),做灭陈准备。贺若弼为了迷惑陈军,只买了五六十只破旧船只放在陈人能看到的地方,于是陈人一直认为贺若弼无船渡江,因而放松戒备。临战前,贺若弼让沿江各部队在换防时都到广陵集结,广插旗帜,遍布营垒。陈人以为隋朝大部队到了,赶紧发兵备战,后来听说是隋军换防,才又散去。隋军这样搞过几次以后,陈人再碰到这样的情况,就见怪不怪,以为隋军又是在蒙人,也就不再做防卫的准备了。贺若弼还经常让士兵沿江打猎,故意让人马大声喧闹,不时地放几枪,陈人开始看到这种情况时很紧张,后来也就孰视无睹了。
由于贺若弼采取了这种“有”而示“无”的策略,使陈军放松了警惕,所以贺若弼在开皇九年正月初一乘陈朝上下欢度元旦之际,率军轻而易举地渡过了长江,攻下了京口(在今江苏镇江),为攻占陈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了前进基地。
画龙点睛:
隋军这一计,利用的是“狼来了”的效果。刚开始,狼来了是实,出动是虚;如此虚虚实实,让敌人确信是虚的情况下,再真正出击,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成功。所以,这一计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在于“示无”能否奏效,即是否使敌确信你“无”,如果达到了这一目的,“无中生有”之计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大半。
3、以真乱真。
以真乱真。示人以真,以求掩示另一真相。通过真与真的变戏法,达到争取主动的目的。能达到以真乱真的关键在于,两“真”之间有相关或是统一的关系,所以能达到以此“真”掩彼“真”的目的。
事例一:陈平示穷躲灾难。
西汉名相陈平发迹前曾经遭人追杀,只好跑路。逃亡时只带了一柄值钱的宝剑。
这天陈平来到了一条河边,用身上仅有的几块钱雇了一条船准备过河。船夫是个抢劫惯犯,见陈平仪表不凡,一人独行,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腰中藏有金玉宝器,顿生杀机,试图谋财害命。
陈平从船夫的眼神中看破了他的动机,便号啕大哭起来,边哭边诉说着:“我好大的一包钱都没了,在临上船钱被几个长胡子强盗给抢了去,这可咋整啊,回家后我娘非打我不可……”哭了一通,陈平见船夫依旧用半信半疑的眼光打量着他,心里这个发毛啊!一不做二不休,陈平索性便解下上衣,光着膀子去帮船夫划船。
这回总算可以了,船夫疑心顿释。陈平也得以逃过一劫。
画龙点睛:
韩非子有一句名言叫“巧诈不如拙诚”。陈平能够化险为夷的关键,就在于他及时地解下上衣,令人觉得他真不是带财而逃的将领,真而不假,实而不虚,无可怀疑。他上身无金玉宝器是真,但其是逃亡的将领也是真,他先发制人,脱下上衣,示人以真,用真诚的一面骗过了隐藏的真实,才躲过了一劫。
事例二:石显以真讹真。
西汉宦官石显虽然做不成男人但特爱摆弄权术,阴阳怪气地经常受到大臣们的指责。他很担心有朝一日被告倒失宠,因此使出了苦肉计,骗得汉元帝对他更加信任。
这一天,石显奉命出宫办事。他事先就禀告元帝,说恐怕回宫时时辰已晚,宫门关闭,请皇上命令掌管宫门的官吏开启宫门。皇上自然应允了他。石显公干完毕时是下午时分,回宫还来得及,但他故意不归,在菜市场转了一圈又一圈,接着又去大牲口交易所看毛驴儿,和人打赌母驴肚子里的崽儿书公是母……如此这般,直等到天黑透了才回宫,称皇上有旨,令宫门官开门而入。
事后,果然有人向皇帝告状,说石显专权,假传圣旨开启宫门。元帝见事情果然不出石显所料,便笑着拿出告发信给石显看。石显故作悲戚地哭诉道:“陛下平常私爱小臣,让我管理事务,惹人妒忌,他们时常想谋害小臣,类似这样检举攻击的事情我想不止一件!只是明君知我忠诚,才能保护小臣平安。但小臣惟恐一人难称万人之心,请求准我归还职权,即便在宫里做些杂役也心甘情愿。望陛下哀怜,让我活命。”一席话说得元帝心里戚戚然,认为石显为主子办事得罪了大臣,受了许多委屈,因而更加怜爱和信任石显。
画龙点睛:
石显平时在“无”圣旨时经常假传圣旨,这本来是真事;在告发他的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他讨得圣旨,来了一回真传圣旨,那些告发他的人就中了他的以真乱真之计,本来是确有其事却落了个“无中生有”的骂名,石显却因此不但免遭弹劾,还达到了固宠和打击异己的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生活中的职业骗子把“以真乱真”之计运用到了骗术中,最常见的就是骗子内部人出来做“托”的骗术,那些托表面上跟你一个战线,跟骗子不认识,结果却是在帮骗子说话、做事,我们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