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近30年来,这个进程似乎已演进为每五年左右就呈现一个全新时代的特征。人们也习惯用趋同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将人群划分为“80后”“85后”或者“90后”。
我读小学那会儿,小学是5年,现在是6年,中学6年,大学4年加硕士2年共6年,由此可见,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是在五年左右的时间里。一群人在同一个环境里经历同样的社会变化,受同样的影响,听同样的歌,用同样的工具,听同样的老师讲同样的课本,逐渐形成趋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汇溪成河便成了那个年代的特征。
这个现象与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隔空相应,即一个人熟练掌握一门技艺所需要的时间是一万小时,不论你想成为一位音乐家、一位画家,还是一位运动员。比如学生每天学习所花的时间大约是5小时,那么一年所花的时间大约是1825个小时,6年所花的时间大约是一万小时。著名的邵阳老乡申音,在与《罗辑思维》分手后,便以“想见10000分之1的你”为招募口号,创办了一万小时练习的互联网真人秀节目《怪杰》。
还有,几乎每隔五年左右便会有颠覆性的产品横空出世,从E-mail到BBS、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莫不如此,它甚至也与现代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活动方式吻合,毕竟,一个产品使用了一万小时后,人们也开始厌倦了。这也是一个年代常常看不惯另一个年代的原因,只是时代依然如此固执地前行着。
人们常说: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故须拓展生命的宽度。
往上多了解几个5年,就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往下多穿越几个5年,就能规避被更新的年代抛弃。我以为,此为生命的宽度。
30后曰 “五”是中央之数,《说文》曰:“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交午即和谐相处。阴阳和谐,则万物生焉。
40后曰 良以为除所谓“生命之长度”以外,还有“生命之密度”。以盛产名士之魏晋为例,有“服药派”,还有“饮酒派”。服药派如何晏等,讲究炼丹服散,追求生命之长度。饮酒派如竹林七贤,整日痛饮狂歌,追求的是生命之密度。拙著《陈书良说六朝》对之述之颇详。
60后曰 张爱玲好像说过:“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五年太难熬了,一脱成名,分分钟搞定,还是“潜规则”来得快。
80后曰 早知道有“一万小时定律”就好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做太多,看着没希望就撤了。
90后曰 旧时候大概是社会在顺应人的发展,现在却是人要赶超社会的步伐。这其中有些人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而另一些人则变成了沧浪之上的一叶扁舟,随波逐流。
读者曰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