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1000000010

第10章 孟子与告子上篇(5)

孟子性善说的疑点

至于孟子所强调的性善之说,在前面他就举例说,人们看见残忍的事情,个个都会觉得可怜,会有同情的心;他更提到,假如看到一个婴儿掉到井里了,不管是仇人或坏蛋的孩子,都会去救。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并不一定。像越南这一次逃难,人掉到海里却没有人救,而且还吃人肉。或者说,这情形特殊,因为是在逃难的当中,是环境的关系才有这种现象;可是在承平的时候,有人看到仇家的孩子落水淹死,还会认为这是报应,心里可能暗自高兴呢。

再说,若看见残忍的事掉眼泪,就是仁慈,这种理论不但我们存疑,明朝的张燧也曾提出意见。他认为别人读书看事情都没有眼睛,只有他这个人,有千百只眼睛,读书看事情最清楚透澈,所以他著的书,题名《千百年眼》。他书中说,孟子的性善说,并无定论,孟子自己说来说去,也拿不出标准。他说:

性相近一语,千古论性之宗,不可易也。孟子道性善,然亦不能尽废或人之说。玩其言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曰“乃”,曰“可”,皆拟议推敲之辞,即性相近之意。言及声色臭味,则曰:“性也,有命焉。”又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孩提之爱生于欲,所欲在乳,顺之则喜,拂之则啼,与告子“食色性也”何殊乎?其曰性善,或是言性之原耳。朱元晦无极太极之辨,此为鼻祖。

张燧认为,孔子说的“性相近”这个道理,是千古以来讨论人性所遵从的,而且是无法推翻变动的;但是孟子主张的性善,却无法说服其他人,推翻不了别人的主张。仔细研究孟子的话:“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这三句话中的“乃”字“可”字,都不是肯定词,只是“也许”“可能”这种两可之词,这种话,是不能确定一个事实或真理的。如果打官司的话,这种用词不会被法官接受,因为这类话是靠不住的,也没有证据力量。

张燧文中又说:孟子认为,眼睛欢喜看漂亮的东西,耳朵欢喜听好的音乐,鼻子欢喜香气,嘴巴欢喜吃好的,这都是属于人性;其实这与人性是不相干的,只是官能上的一种反应而已。

他指出孟子所说:孩子没有不亲爱母亲的,便说这是性善的表现;其实孩子们喜欢亲近他们的母亲,只是为了要吃妈妈的奶水。现在更看得清楚,如果妈妈不亲自哺乳,而用奶瓶喂牛奶,那么这孩子喜欢的,是那个奶瓶和喜欢含奶嘴了。所以他说,孟子以现象来解释人性是善的,也是说不通的。

不过,张燧最后也说一句原谅孟子的话,他说:不过孟子也许是对的,孟子所说性善的性,是形而上的,是父母未生以前的,那个人性是善的。这样的理由是可以的,像朱熹提出来讨论无极与太极的道理,就是根据孟子所说这种形而上的性善之说来的。

张燧的《千百年眼》中,又引用了另外一只眼睛,此人也是明朝的一位才子,也是在当时学说界中反对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李卓吾的好友袁中郎。因为他在三兄弟中居次,所以人家称他为中郎,名石公。他说:

孟子说性善,亦只说得情一边,性安得有善之可名?且如以恻隐为仁之体,而举乍见孺子入井以验之,然今人乍见美色而心荡,乍见金银而心动,此亦非出于矫强,可俱谓之真心耶?

这是说:孟子讲了半天性善,他引用的资料,都不是性的问题,而是人的感情作用,性哪里能说是善或不善!人性本来是寂然不动。——李卓吾、袁中郎他们本来是学禅的,对于形而上学有更高的见地,孟子如果与他们同时的话,孟子一定吃瘪,无话好说了。——如果在此寂然不动上,再加一点什么,就已经非本性了。

他说:孟子认为,“恻隐之心”就是“仁”的开始,孟子曾举例说凡是人,见到一个孩子掉到井中,不问是邻人或仇人的孩子,就会惊呼为孩子求救,或自己伸出援手。如果这种行为就是人的本性,那么,看见漂亮女人就想追求,看到钱就想据为己有,这些很自然的事,难道都可以说是人性吗?

袁中郎这些话,亦很有道理,我们在街上看见汽车轰然一声相撞,也会很自然地大叫一声哎哟!难道这就是“仁”吗?这只是害怕而已。饿了看见馒头咽口水,那也只是肚子饿而已,不会看到馒头就想到别人的饥饿,而是恨不得一口吃下去,别人没看见最好了。

从这些理由中指出,孟子所讲的人性,就有这许多问题。但是,我们回过来看,孟子在《告子》这一篇书中,为什么一开始强调人性问题,把人性问题说得那么严重?这个问题,使我们不由产生了感慨,人类的历史,到了最困苦、最紊乱的时代,哲学就出来了,因为要研究人性,人为什么要战争?人为什么要如此残忍?社会为什么如此动乱?

这篇书连下去,就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在战国时代的国际间,所发生的问题,也等于我们现在国际间的利害冲突,和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现代的人,也提出人性、人道、人权问题,跟战国时代,完全是一样的。

接着孟子就提到青少年问题,由此可知那个时代的动乱。几百年动乱下来的结果,到了孟子的时代,人的悲哀痛苦,达到了极点。所以一般学者就热衷研究人类的基本问题,人为什么会这样?于是这些学说就产生了。由于孟子倡导仁义,而讨论到人性的基本,当然也涉及到青少年的问题。

年景好坏 子弟不同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富岁”与“凶岁”,代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经济状况。遇到丰收之年,社会经济就安定,再经过十几年经济安定的社会,所出来的年轻子弟,没有出息。像目前二三十年来,台湾生活安定,青年由幼儿园直到大学毕业,虽然看到航天员登陆月球,看到开井勘采石油,知道了物理上的天高地厚,可还不知道事理上的天高地厚。

多年前我就说过,我们这一代青年,实在很可怜,越来越没有用了。不要只看教育普及,学校增多,国家始终离不开军备,青年近视如此之多,射击训练不能瞄准,加上优裕的生活,一点传染病都抗拒不了,真是不得了的糟。所以安定社会,富庶生活中培养出来的青年,会越来越糟,国家社会富庶到极点时,下一代自然就会衰败。再看家庭艰难困苦,父母节约俭省,有钱以后,就搞四个子,房子、车子、妻子、儿子,有了“四子”,就无子可玩了。

说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如果看作个人治家的理论,则可改为“富家子弟多赖”,但是下面则应该改作“贫家子弟不一定多暴”了。

孟子说,“赖”与“暴”,并不是天生如此,不会是父母的营养好,生的孩子就一定多赖皮,营养差的父母,生的孩子就“多暴”,这是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不同作风。

到了这里,孟子自己的理论,也有了矛盾。只有自圆其说了,他也承认,人的个性是受了环境的影响。

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他举的例子说:比如种麦子,种子是一样,地点相同,播种时间相同,但收成时则不全同,这是由于人为的因素。有的人施肥恰当,就收成多;施肥过多或过少,收成就不同了。对于人,有的家庭教育恰当,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好;对孩子管教过于严或疏于管教,孩子的品性又不同,这都是人事的问题。

他归纳说:同类都是相似的,本性差不多一样,所以我们不需要怀疑,圣人是人,我也是人,凡是人都可能成为圣人。

这是孟子的理论,道理也不错。不过,我们看到有些人的头脑,的确与众不同,如果根据孟子比喻的逻辑来说,是大有问题的。一个麦子,或萝卜,或甘蔗,总之任何一种植物,种的地方相同,气候也相同,一切都相同,当然还要看人工的管理,管理好的,种出来特别好;管理不好的,当然质量都不好。

可是,相反的论调也多,例如:种在马路上的树,有人专门管理,可是种下去不到两三个月,就枯黄凋谢了;而在深山中的神木,谁也不去理会它们,可是它活了几千年,仍然枝繁叶茂,这又怎么说呢?——这是反对理由之一。再仔细去看麦子、谷子,在同一茎稻麦上,有几粒稻麦长得特别肥,有几粒则其中是空虚的,只有一个壳子,而它们又都是同一株根长出来的,这又怎么说呢?由此而推论人,同一对父母,生下来的子女,在同胞兄弟姊妹中,有的非常聪明,有的却十分愚笨。个性内向的,一句话都不说,个性外向的,说话滔滔不绝,在人际间活跃非常。这又是什么道理?难道也如种麦子一样,给了两样的肥料,人事不齐吗?父母对他们都一样啊!所以你说人都是人类,圣人是人,我也是人,恐怕圣人生来的时候,他里面就带了一个“圣”,而我里面没有带“圣”来,怎么办呢?这些都是相反的理论。几千年来,和孟子唱反调的非常多,后世对孔子比较更多谅解,而对孟子不大谅解。

我们现在,只举出古人这些与他相反的理论,但不下评断语,不去说哪一方面对。

性质与本性

孟子又引用古代一位贤人龙子的话,来支持他自己的理论,他说龙子说的,制鞋子的人,并不知道谁的脚有多大,但他做鞋子,绝对不会做成一个畚箕那么大。而他做出来的鞋子,始终卖得掉,可知天下人的脚是相同的。

事实上,孟子说这些理论,只是说明,人性有其基本相通的地方,只要说这么一句话就对了。换言之,犬性与犬性之间也有基本相通的地方;猫性与猫性之间,也有基本相通的地方。而这一个“性”字,以后世的学说来说,是指“性质”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形而上那个本体的“本性”。孟子谈性,可就把“性质”的性,引用到本性上去,这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我们先把他的数据放在这里,暂不作结论。

孟子接下来的譬喻是讲吃,讲易牙。

吃美食 听美乐 看美人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易牙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大厨师,专门做菜给齐桓公吃。告子说的,“食色,性也”,齐桓公对这两样都嗜好,尤其好吃。有一天他说天下好吃的美味,都已经吃遍了,可是没有吃过人肉,不知道味道如何。第二天易牙就端了人肉上来,齐桓公吃了,果然味道不错,问起哪里来的,易牙告诉他,是将自己的婴儿杀了,做菜给他吃。这就是易牙,可以说是拍马屁的祖师爷。不过自古以来,中国人只知道他最会调味,菜做得最好。

孟子说,一样东西好吃不好吃,大家的说法都一样,像易牙做的菜,大家都觉得好吃,是因为他知道人的口味是一样的。但同是易牙做的菜,狗去吃,马去吃,是不是觉得好吃,就不一样了。

孟子这一段话的问题太大了,如果我是孟子的老师,一定用红笔把它勾掉。易牙做的菜好吃与否,当然我们没有吃过,但齐桓公是山东地方的人,大概也喜欢吃大蒜大葱的,如给南方人就不会喜欢;南方人喜欢吃鱼腥海鲜,别地方人怕死了;四川人喜欢吃辣椒,江浙人碰也不敢碰;咸、甜、苦、辣、酸,五味俱全的怪味鸡,川湘人士所爱好,江浙人吃了要昏倒。所以天下的异味,好吃或不好吃,完全是习惯养成,不能用来讨论人性。再说,人觉得好吃的,差不多狗也喜欢吃,外国人专门饲狗的罐头食品,人闻起来还是蛮香的。所以用这个来讨论人性,作为答辩书的理由,法官看了这一条,在判决书上,一定用“显无理由”四个字,批驳回去。

孟子又说,耳朵对于音乐,也是一样的。

他又举出春秋时的师旷来。师旷为了研究音乐,故意把眼睛弄瞎,专门用耳朵来辨音,孔子为了学音乐,还曾经拜这个人为师。

同类推荐
  • 每天读点哲学

    每天读点哲学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人生的规律,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每天读点人生哲学,其内容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从这意义上来讲,人生哲学都已经被读了几千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书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纵横古今,横跨中西,齐集史上最权威的关于爱的学问,将爱的真谛通过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高亮之,福建长乐人。江苏省农科院院长,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哲学爱好者,在长期阅读大量古今中外哲学原著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先后出版《综合哲学随笔》、《漫游西方哲学》、《浅谈中国哲学》三本大众类通俗哲学著作,获得各地读者好评。
  •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天下第一法术:王阳明心法

    天下第一法术:王阳明心法

    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他认为,心,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也是其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知行要合一,言行要一致,每个人都要践行自觉的道德规范。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善与恶产生的源头是人们自己的心,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
热门推荐
  • 案例:用户至上(第23辑)

    案例:用户至上(第23辑)

    用户至上的年代,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用户至上”不再作为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方法论。用户、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也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对企业来说,真正了解用户需求,保证用户价值实现,成了共同追求的目标。谁能适应这种变化,谁就能走在时代的前端。
  • 萨尔茨堡的树枝

    萨尔茨堡的树枝

    舒教授说,他用全世界的狗粮发誓,他对某人的爱是认真的。一生两人三餐四季,外加一条爱凑热闹的狗。狗脸懵逼:跟人家有什么关系啦?严肃一点就是一个原生家庭带来的创痛与疗愈的故事。不严肃一点就是表哥帮着表妹拐到表妹夫的故事。很多时候,我们只有活过才知道要怎么生活。
  • 破天战神

    破天战神

    一个少年,一把剑,一根项链牵扯出一段恩怨情仇,谱写出一个少年的崛起。本书结合了中西玄幻,绚烂的魔法、武技带你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 语文探谜

    语文探谜

    《中国学生探索发现奥秘:语文探谜》是《中国学生探索发现奥秘》系列之一,包括:体育探谜、文化探谜、文明探谜、文学探谜、文艺探谜等。
  • 尸鬼仙道

    尸鬼仙道

    此书违规太多,在半屏蔽状态,已经停更了,新书《道天争仙》,请多多支持! 翻手尸如潮水,揭棺而起!覆手百鬼夜行,万修退避!绣口一吐,剑海如龙!振臂一呼,法相乱舞!柳回峰赶尸赶入修仙界,从白手起家,到名震天下!步步升仙,证道长生!
  • 佣兵九剑

    佣兵九剑

    于万丈深渊,求剑道之巅,这就是我的剑道。——苏子崖
  • 制霸江湖之楼外楼

    制霸江湖之楼外楼

    江湖扛把子楼外楼出了无数武圣武尊,破虚成空的大金腿更是不少,这一代却偏偏出了个异类。武道绝世废材,亦是阵法大触。大触,你缺腿部挂件吗?
  • 漫步末日路

    漫步末日路

    末世不等于末路,漫步末日路,末日路,末路,路,……靠,一条路都不给留?
  • 幽冥主宰

    幽冥主宰

    昔日,无上剑帝一剑戮神,天地飘血。曾经,绝世战帝乘青铜战车,横推万万里,碾压诸天神魔。如今,天才少年崛起莽荒之地,得后土化轮回道景,开辟六道世界,掌控天地轮回,一路碾压,终成幽冥主宰。
  • 妖孽仙医

    妖孽仙医

    【免费精品】意外获得最强仙医传承的吴良,回到故土。曾被夺走的一切,如今他要百倍讨回。财富,美女,权势,一个不少。他是一个妖孽,一个妖孽般的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