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1000000006

第6章 孟子与告子上篇(1)

告子的人性论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在诸子百家中,他本身的著作并不多,仅在其他的子书中,见到一点点有关他的思想言论。他之所以声名宏大于后世,是因为孟子批驳他的学说所造成的。告子讲的人性学说,究竟是什么呢?

告子的理论,说人性像杞柳树一样,一棵树长大成材了,将来或做成茶杯,或三夹板,或其他器具,预先并没有决定。也就是说,人性本来就没有定型,后来因为人为的教育关系而有善恶是非、道德仁义之别,就如同用杞柳木已制成了餐具“桮棬”那样。现代因为石油化学工业的发达,塑料餐具美观而价廉,所以陶瓷、玻璃杯、盘、碗、盏等餐具,已渐被舍弃,成为有钱人家的摆设,木制餐具更为少见。但是几十年前的乡下,还可见到木制的酒杯、餐盘。

我们用的碗,本来都是写作“案”或“椀”,这里的“桮棬”也都是木旁,从字的构造上就表明了,古代的餐具多为木制,面盆、澡盆等等,许多器皿,都是木制的。当石油化学原料以及玻璃器皿初上市时,多是西方国家的工业成品进口来的,外国来的东西价格高昂,而被视为奢侈品,很稀奇。经过几十年来的演变,木制的手工艺品,反而身价更高了,外国人甚至买回去作“摆设”,陈列在客厅中当古董、艺术品赏玩,观念上相差很远。

告子这里说:一株杞柳,不能说是方的,也不能说是圆的,经过人工砍下来以后,再把它雕凿,才成为一个或方或圆的杯子。人性也一样,本来没有善恶的,经过父母、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培养,人就有思想分辨的能力,知道哪个是“善的”,哪个是“恶的”,就有了是非的观念。人之有道德仁义,也就好比是杞柳树,经过人工的雕刻而后成了杯子。

现代对于儿童的教育,有所谓性向的测验,以决定其“可塑性”。例如有的小孩喜欢在墙上乱画,有的小孩欢喜玩机械,看见手表的指针会走动,觉得稀奇,就拿小螺丝刀去拆开来玩。有些讲究性向问题的家长、老师们,就让他去拆,认为这孩子将来可能成为一个发明家。

可是,假如我是这孩子的家长,则不一定让他去拆,最多是破旧不堪的废弃物,才让他去拆。因为小孩子天生有一种破坏性,人性中是具有反动成分的;尤其小孩好动,看见稀奇的东西,非打烂来看看不可。不过也有人生来想当领袖的,也有人生来想当和尚或神父的,这就是性向问题。所以教育孩子,要从其可塑性方面去培养。有时候父母看到子女是不可造就的,就要赶快给予他职业教育,使他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能够有饭吃;对于造就不了的,如果一定要他有很高深的学问,出人头地,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成功,各有各的道理,不一定要书读得多,这就如中国的谚语:“行行出状元”,也就是现代的理论,要注意性向问题,与告子所说的差不多了。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是讲“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引用《论语》上所记载孔子的话,至于“人之初,性本善”,并非孔子所说,是宋儒加上去的,后来打倒孔家店时,都归到孔子头上去了,孔子很是冤枉。在孔子以后,战国时代的孟子,走的是孔子的路线,也是主张“性相近,习相远”的。

同样,儒家另外有一个人荀子,也是学孔子的路线,但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善”是后天的教育改造,和告子说的,把杞柳树做成杯子的比喻差不多。例如一个婴儿刚生下来,如果饿狠了,就会伸手猛抓母亲的乳房,不管母亲不母亲,只是自己要吃,所以人性本来是如此的。假使是双胞胎,一个吃饱,一个没吃饱,饿的一个一定会去抢来吃。有一位同学生第二胎前,头胎的女儿只一岁多,似乎知道将有另一个孩子出来,分享她的母爱,所以对母亲特别拍马屁、讨好,也就是在吃醋。所以荀子说,人性本来是恶的,要靠后天的教育改良去转恶成善,这是教育的重要。教育的功能,是把恶的人性改变为善的,荀子的说法,好像是与孟子唱对台戏。

第三派是告子,主张人性不善亦不恶,像树木一样,将来成为什么器皿,做什么用途,都是人为后天的塑造而成的。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之后,孟子之前,有另外一派理论,就是墨子。他对于人性的说法,后世称之为“染丝论”,他主张人性原来是纯白的,如蚕丝一样,没有任何颜色在上面,而要看环境、家庭、父母的教育、社会的背景、学校教育等等客观条件决定。如白丝一样的人性,没有颜色,染灰色就成灰色,染红色就成红色,染绿色就成绿色。这还是承认先天本来的人性,并无所谓的善恶是非,问题是在后天的教育。

这四派的主张,一直争论到现在,几千年来,成为东方文化中对于人性哲学上的大问题。

现在回头来看《孟子》书上的本文:

孟子说“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不要看了杯子,就认为杞柳树也是那样方圆的形状,因为杯子的方圆之形和中空,都是经过人工塑造的。这也就是说,人性和杞柳一样,它未来的价值与用途,事先是无法预知的,他的善恶是非,也是无法事先确定的,这是告子的理论。

孟子当然反对他的说法,因此讲:依你这样说,你把杞柳树砍下来做酒杯,是顺着杞柳树本身纹理性能来做吗?还是改变了柳树原来的纹理做成的呢?

要注意这两句话,杞柳树的纹理,是直线长的,一个杯子的中间,硬是用凿刀把它挖空的,这是“戕贼”杞柳之性了;那么人生下来的善良心理,是用人工刻木头的方法,改变了他的本性而塑造出来的吗?你这种思想太可怕、太厉害了,会害了天下的人,会率领天下的人,残害人性的善良面。换言之,这等于近代西方各种主义的思潮,影响中国,影响世界,乱了一百多年。

现在过安定生活的青年,对于这种话,也许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事实上,这是人类社会文化思想的大问题,年纪大的人所关心的,正是这件事。因为历史的演变,时代的推动,并不是经济的发达、钞票的力量、武器的威力,这些只是思想运用的工具而已,而迁动时代变易的根本,是人类的思想。看起来思想是抽象的、无形的,但思想的正与反,只要偏差一点,就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祸福。

孔子当年做鲁国的司寇时,一上台就杀掉少正卯,就是因为少正卯的思想问题影响力太严重了。西方文化在过去对于人性哲学方面的讨论,太少也太浅了,可以说他们没有历史文化的深厚根基,没有“内明”之学,所以才会产生各时各国各种纷纭的思想。

我们先了解了这一段,就可以讨论了。当然我们的讨论不能偏私,不能说孟子和告子谁对谁错,我们是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作研究。

我们先研究孟子自己的话,在《离娄》下篇中,孟子曾经说:“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以现代语言说出来,就是世界上一般人谈人性的问题,多半说人性的本然而已。他原文的“故”字,很难用现代的任何言辞来表达,因为它代表了很多意思。时隔两三千年,在当时的社会,这个“故”字作什么用,表达什么意思,与现代我们对这个“故”字的用法,并不完全一样,甚至差别很大。

例如古代的“毒”字,同时有治疗的意思,而现代治疗是治疗,毒是毒,没有人以“毒”字来表达治疗的意思了。而且文字与语言是密切关联的,而语言又因区域不同而有异,所以研究文字,还要研究语言。例如“没有”这一口语,闽南人的口语为“莫”,客家人则说成“毛”,温州一带则和英文的“No”很相近,讲作“喏”;江西人则如北京人将“不用”说成“甭”一样,把“没有”两个字,拼成一个音说出来,而且创了一个新字。这些不同的语言,都表达“没有”这一意义,怎能说是谁对谁不对呢?所以语言文字的研究,是一件很烦琐也很难的事。

这里孟子说“故而已矣”,这个“故”字相当于“本然”一词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人谈人性,只是谈人性的本然而已矣。换言之,人性为什么是这样,本来是这样而已。至于“本然”是什么?后面发动那个“本然”的又是什么?没有进一层的讨论。孟子说:世界上的人讨论人性,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利用现成的资料讨论而已。但都是以有利于自己的说法为根本,其实就是想当然地讨论这个(本然)的人性。例如搞宗教学说的人,对于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就加以引用;对于不利的,那就不引用了。

现在我们“借用婆婆的帕子向婆婆拜年”,引用孟子自己的话,来看他与告子的辩论,那么孟老先生批评人家的话,也是“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了。告子讲杞柳与茶杯,孟老夫子也讲杞柳与茶杯,告子的话是对或是不对,暂且不说,而孟子这种说法,仍大有讨论的余地。

告子以人性比杞柳,仁义比茶杯,仁义等于说是人为的,就像把杞柳人为制成茶杯一样。孟子批评告子的说法,问告子以杞柳制茶杯,是照杞柳木的纹理去做成的呢?还是不顾纹理,硬用人工去雕凿而成的呢?如果是硬雕凿而成的,那你告子的这种主张,是天下的祸害。孟子先用一顶大帽子,把告子的话压下去,盖住了。不过,如果讲论辩的逻辑,孟子这个譬喻是不大合适的。

至于告子的话,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人的天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还是不善不恶,都是可以讨论的。

水流的问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又用另一个譬喻,他说人性就像是流得很急的水,就像瀑布那样,急湍而来,注入了潭中,东方有缺口,就往东方流;西方有缺口,就往西方流;而自己并没有意思向哪里流,只是哪里低洼,就向哪里流。所以人性,无所谓善,无所谓恶,等于水一样,并没有向东流或向西流的本意。

孟子说:你说水不分东西,流东流西,不是水的本意,这话或者可信,但是难道不分上下吗?

我们以佛家的因明学来说,孟子和告子两家的辩论,在形而上最高哲学引用的逻辑,所应用的逻辑方法,是属于因明学中的“比量”。这是很可惜的错误,因为在论辩学上,“譬喻”本身就是靠不住的。佛家亦常常用水来譬喻人性,但譬喻完了要赶快扫开这个譬喻,所以用譬喻来辩论,或打笔仗,有时是不合理的。这种辩论方法,也犹如诸葛亮说刘禅的话叫做“引喻失义”,就是引用的比喻并不完全恰当的意思,在譬喻上打笔墨官司或口舌官司,往往失去了哲学真正的意义。

就像这里孟子的引喻,他说告子你说得对,水是不分东西,那么水不分上下吗?假如我是告子,我就告诉孟子说,水也不分上下,水是喜欢平的,水之分上下东西,都是势流的关系,是客观的因素,并不是水的本性,水只是平的,所谓水平,是水向上、下、东、西、南、北乱流,那是水势的轨道。

可见孟子是天天希望天下太平,拼命说人心本来是善的,但是,有一点他讲错了,有些急不择言,别人打了一个譬喻,他也跟着人家的比喻去说。古人读他的书,深信不疑;可是现代我们读这些书,就会产生评论。就像儿童时期,背诵、默写,并不懂它的意思;老师说“你大了就会懂”,后来长大慢慢懂了,可也就越看越有问题,越想讨论了。

孟子说,人性天生就是善良的,等于水性,天生就是喜欢向下流的。

水性是不是喜欢向下流,这是很难肯定的。我们中国文学中有两句诗说:“天上众星皆拱北,人间无水不流东。”研究天文,在北半球看北斗星,是定在那里不动的,其他的星都对着它转,差不多一年就周而复始,转动一周。第二句“人间无水不流东”,这是中国人说的,严格地说,中国境内的水也并不完全东流,在云南一看,横断山南将地势切断了,山上的茶花延伸数十里如霞如锦,真美;但是怒江的水,湍急如箭,飞鸟难渡,人也根本不要想去采到花了;而那里的河川溪溪,就成为“人间无水不流南”了。在广东也是一样,因为五岭之南,山势向南倾斜下去,到了中东一带,则是“人间无水不流西”了。这些都是地球上知识范围的事,人文文化因时间、空间的扩展,知识也因之扩展而有所变迁。所以今日文化所肯定的观念,说不定将来在另一太空、另一星球上,果真有生命的话,他们的文化也许根本上会影响整个地球的人类文化,这都是且看下回分解的未知数。

孟子又说,水急流下来,我们将它一挡,它就冲到头顶上去了。如果用“马达”机械的力量,也可以把它一激,送到山上去;可是这并不是水的本性,而是另外一股力量加上去的。一个好人有时会对别人使坏,不一定是他的本性,而是受刺激变化而导致的。所以,人一受刺激,什么都可能干得出来,但这不是人的本性。

告子和孟子的这种用比喻的辩论,好像双方都对,也好像都不大妥当。对于孟子所讲的话,我们也可以对他说:“孟老夫子呀!夫子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但是你不仍是因现象来讲人性的吗?你讲的还是形而下的,是以现实资料来讲的。所以现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不管孟老夫子在天上也好,在孔庙东庑也好,西庑也好,假如可能,很想请他来,向他请教一番。

到这里,他总算批驳了两次告子,但并无告子答辩的记录。看上去告子已经吃了两次瘪了,现在第三次又要挨打。

同类推荐
  • 白沙心学

    白沙心学

    白沙心学是明代著名哲学家陈白沙创立的新的心学哲学形态。白沙心学以“自得之学”为核心价值,以心与理的关系为基本内容,强调心自得于道,自得于理,形成了“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内外合一、心理合一的新哲学思想体系。它是明代哲学发展链条中新的心学思想路线。白沙心学“内外合一”的新“心本论”哲学思想体系超越了程朱理学“是外非内”的“理本论”思想体系与陆王心学“是内非外”的“心本论”哲学思想体系,它是对程朱理学“是外非内”的“理本论”与陆王心学“是内非外”的“心本论”的综合与创新,从根本上体现了白沙心学的本质特征和理论特色,奠定了白沙心学在明代哲学史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们30年来上下求索、深刻反思的思想历程,是作者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心灵写照和诚实记录。在这里,作者们以“客观的理解”为准绳,力图用简洁的语言、适当的叙述、合理的逻辑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部著作完全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本来面目”,这些解释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因为我们深知解释学的合理性,深知我们与马克思之间存在着“文化差”、“时代差”,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理解的难度也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辨认一样。
  • 菜根谭

    菜根谭

    《菜根谭》涵盖了中国人处世哲学的方方面面,如果能读透这一本书,那么便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能够让自己在这纷繁多变的世界里从多个方面感悟、体谅、修行,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热门推荐
  • 恶魔王子野蛮公主

    恶魔王子野蛮公主

    海归大小姐,改头换面本想低调进入校园,不想遇到极品,想欺负我,那我就拽给你看,本小姐就是拽,你要把我怎样啊?还有那个校草王子,你该不会是看上我了吧,NONONO要是喜欢你,那你太伤我的心了,再说了,你要死了我不就守寡了?
  • 解读自身的人体科学(科普知识大博览)

    解读自身的人体科学(科普知识大博览)

    人体科学是研究人体的功能,如何保护人体的功能,并进一步发展人体潜在功能,发挥人的潜力,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
  • 黛色正浓

    黛色正浓

    庆功会上有人问:“陆总谈过恋爱吗?”陆迟淡漠答:“没有。”沈黛腹诽:当年谁抱着她喊宝宝了?慢慢轮到沈黛:“最喜欢男票什么?”沈黛甜蜜笑:“高大英俊,温柔体贴。”陆迟点评:眼瞎心瞎,明明他更好。沈黛嫌弃脸:最不喜欢你这种高冷款!陆迟扯领带:我现在就热给你看。
  • 20岁开始,30岁成功

    20岁开始,30岁成功

    成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20岁,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是我们精心设计人生的地方;20岁,我们又站在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起跑若能领先一小步,人生必将领先一大步,甚至在而立之年就开垦出一块属于自己的黄金宝地,戴上成功的光环。那么,在这至关重要的十年,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清楚些什么呢?我们有没有清楚的目标去为之努力奋斗,有没有设计好人生?我们缺少什么,要学习什么?我们的时间在哪里,要取得的成就在哪里?我们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我们30岁以前,能不能掌握财富的密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又在哪里?我们现在最应该做什么,做什么才对整个人生有价值?
  • 火影之我有位面系统

    火影之我有位面系统

    那些被“他们”毁掉的,就由我复仇吧!我没有强大忍术,我没有出色天赋,我有的,只有控制力,小看我?我能把每一丝查克拉用的精准!我是一个聪明人,我很坏,我知道原剧情,所以我会把“你”的东西抢走。
  • 改革大师:王安石

    改革大师:王安石

    改革家王安石,锐意富强,勇于冲破旧俗樊篱,指引新路,政治家王安石,特立独行,别于流俗腐儒,务实精进,文学家王安石,笔力冷峻深刻,文坛领袖名至实归!《中国古代文臣谋士:改革大师(王安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迷宫街物语

    迷宫街物语

    " 绮丽学院的优等生魏星空同学,在父母失踪后变得性格孤僻。总是独来独往,她没有朋友,也不需要朋友,在这点上,倒是和班长时川有点像。在伦敦的夏令营活动中,两个死对头结成了和平友好的“互帮互助”小组,可惜啊,刚到伦敦,星空同学就给班长时川惹下了麻烦。 因为她看到了自己送给妈妈的高跟鞋!为了寻找妈妈。星空不顾危险,一步步走进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之中。天才迷宫设计者“银色时针”、复杂的白木兰与红木兰、新世界计划、一个个圈套接踵而至,一个个奇怪的人接连出现。什么是勇气?什么是亲情?记忆重现,原来一切早已注定。 这不仅仅是一次冒险,也是,一场寻找爱的旅程。"
  • 厨房技艺指南(家庭实用生活百科丛书)

    厨房技艺指南(家庭实用生活百科丛书)

    厨房技艺指南(家庭实用生活百科丛书)介绍了厨房里的各种技艺, 包您成为家庭中的大厨。
  • 天地诛戮

    天地诛戮

    荒古逝去,近古走向终点,一个少年肩负着天地的使命。他迈过众生的尸骨,踏过诸天万界的残骸,独自漂流过界海,穿行未知的世界。那是一个人孤凉的旅程,一个人独自血战。如今,三千纪元已到末路,他依旧在走。无尽星空诸圣争霸,乱天动地谁主沉浮!一个少年从璀璨乱世中崛起,一切,从这里开始...
  • 脑洞演绎法

    脑洞演绎法

    意识是散落在宇宙中的沙粒,每一颗沙粒都有可以意象出宇宙可能呈现的模样,只要你脑洞够大,够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