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2200000005

第5章 八佾第三

3-1

【原文】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也,孰不可忍也?”

【注释】

[1]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与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掌握着鲁国国政。[2]八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个人叫一佾。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即六十四个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3]可忍:可以容忍或可以忍心。

【译文】

在谈论到季氏时,孔子说:“季氏用天子八佾的舞蹈在家中宴乐,如果这样的事情都能够忍受,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忍受的呢?”

【历代论引】

朱子曰:“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或曰:‘忍,容忍也。’盖深疾之之辞。”

范氏曰:“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可以毫发僭差也。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

谢氏曰:“君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弑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

【评析】

这一章中,孔子谴责当时鲁国官员们如季氏等超越等级名分的无礼行为,用以说明不同等级的官员只能享受不同的礼遇。应该指出,孔子与季氏的矛盾并非个人之间的利害冲突,而是集中表现在一个“礼”字的道德原则上。

3-2

【原文】

三家[1]者以《雍》[2]彻[3]。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4],奚取于三家之堂[5]?”

【注释】

[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仲孙、叔孙、季孙。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2]《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是周天子祭祀宗庙后撤去祭品的乐歌。[3]彻:撤除。[4]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诗经·周颂·雍》中的诗句。相:助。辟公:诸侯。[5]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

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祭祀家庙,歌奏《雍》诗撤出祭品。孔子说:“‘助祭的是诸侯,天子肃穆地主祭’,难道这是能用于三家大夫的庙堂上的祭礼吗?”

【历代论引】

程子曰:“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之分所当为,鲁安得独用天子礼乐哉?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非也。其因袭之弊,遂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彻,故仲尼讥之。”

朱子曰:“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

【评析】

这一章中,孔子讥讽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严重违礼的行为,实质上是孔子为周礼正名定分,呼吁社会遵守周朝的礼乐制度,抨击混乱的社会现象和时常发生的非礼之事。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因为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只有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百姓和睦、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3-3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存心不仁,怎么来对待礼呢?人如果存心不仁,怎么来对待乐呢?”

【历代论引】

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言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

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评析】

在这里,孔子谈到了“礼”“仁”和“乐”的关系,他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大致来说,“仁”的思想早在西周就已经开始孕育了,后来在社会动荡、诸侯兼并的不稳定局势中,有识之士开始大力呼吁并提倡“仁”,其中的重要代表就是孔子。“仁”既包括同情人、尊重人,又包括博爱、谦让、宽容等许多个性优点,这就从更多层面上蕴含了人道和人权。

3-4

【原文】

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注释】

[1]林放:鲁国人。具体事迹不可考。[2]易:铺张。[3]戚:心中悲哀。

【译文】

林放请教礼的本质。孔子说:“你提出的问题意义重大,问得好!就礼来说,与其奢侈铺张,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来说,与其铺张,不如悲伤。”

【历代论引】

朱子曰:“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

范氏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丧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

【评析】

孔子虽然十分重视礼仪,但却反对形式主义的排场,而强调内心和感情上符合礼仪的要求。礼的精神就在于,凡事宜其适度。孔子说礼仪的过分铺张是不合情理的,宁可简单庄重。“丧以哀为本”。丧事太简易了是违心,太奢靡了也不好,宁可取悲戚的态度。

以我们今天的社会风气对照圣人的要求,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礼仪不从简而尚奢,越奢侈越有排场就越体面越风光。丧礼更是铺张而无真正的悲哀。

丧礼仪式的隆重,只是一种作秀式的矫情,是做给人看的表面虚饰,并不能证明是否孝敬。真正的孝敬深存于心,表面的文饰是虚假的,是一种恶行。如果心存真正的孝敬,其心哀戚惨痛,哪里还有心思在表面上做足文章给人们看呢?

提倡朴素庄重的社会风气,崇尚节俭真诚,是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奢靡之风的盛行,必将导致竞相仿效攀比,必将造成社会财富极大的无序浪费,也会无端地耗损民力、民财,损伤经济元气,导致人心涣散。以我们现在的社会心态,我们所推崇的礼恰恰与此相悖,以奢侈排场为人称道。家人弃世,借口得其天年,扬扬之意见于容色,丧事不显其哀戚而办理豪侈,致祭接待,不见忧悲,形同儿戏。形式的作秀结束后,便如释重负,即刻又笙歌燕舞,乐也融融,实为寡情薄义。

3-5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1]之亡[2]也。”

【注释】

[1]诸夏:指周朝分封的大小诸侯国。[2]亡:同“无”。在《论语》中,“亡”字之后不带宾语,“无”字后带宾语。

【译文】

孔子说:“夷狄部族都有君长,不像中原各国,君主已经名存实亡了。”

【历代论引】

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

尹氏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亡,非实亡也,虽有之,不能尽其道尔。”

【评析】

这一章是讲孔子对当时各路诸侯不讲礼乐制度、违反礼仪规定不满而发出的感慨,用以说明礼乐制度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老百姓的重要性和作用。

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素质,一种生活态度。任何丰功伟业,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所以,有哲人说:“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危险的,而一个拥有良好礼仪文化底蕴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民族。”

3-6

【原文】

季氏旅[1]于泰山。子谓冉有[2]曰:“女弗能救[3]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释】

[1]旅:古时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2]冉求:孔子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仲弓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岁。春秋末鲁国人,多才多艺,以政事著名,尤擅长理财。仕为季氏宰,进则理其官职,退则受教圣师。为性多谦退,故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致力于田赋的改革,被孔子斥为聚敛之臣。[3]救:劝阻、阻止。

【译文】

鲁大夫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能够劝阻他的这种僭窃的罪过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哎呀!神明有知,也是不会享用非礼之祭所敬献的供奉,林放尚且知道礼之大节,何况明察如泰山之神,难道你还不如林放吗?”

【历代论引】

范氏曰:“冉有从季氏,夫子岂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圣人不轻绝人,尽己之心,安知冉有之不能救、季氏之不可谏也?既不能正,则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诬,是亦教诲之道也。”

【评析】

这一章中,孔子说明了他坚决反对诸侯、卿大夫不遵周礼,超越等级名分,搞那些越轨的事情。从孔子的语气中,我们感受到了孔子的无奈,其中也包含着讽刺、谴责。

3-7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1]射:古代的射礼。起源于人们借田猎而进行的军事训练活动,进而发展为以习射观德、求贤选能为目的的礼仪形式。[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是没有什么要与人争胜的。如果有所争,一定像比赛射箭一样,互致揖让之礼,然后走到校位,射毕而退,共同饮酒。这种竞赛活动都不失为君子。”

【历代论引】

朱子曰:“君子恭逊,不与人争,惟于射而后有争。然其争也,雍容揖逊乃如此,则其争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争矣。”

【评析】

孔子在此说明,礼让是君子立身处世的风度,礼让是个人内在自动自发的道德精神。

君子之学是为了进德修业,与人无争,与世也无争。孔子以当时射箭比赛的情形,说明君子立身处世的风度。现代社会的人们,虽大多并不讲什么“君子风度”,但“游戏规则”还是要遵守的,否则,将难免会四面楚歌,被“请”出局。

3-8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3]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三句:前两句是《诗经·卫风》中的诗句,第三句是佚的。[2]绘事后素:绘画的工作在素地上进行。[3]起:启发。

【译文】

子夏问:“‘盈盈笑语惹人怜,默默凝睇频顾盼,纯稚如花自天然。’这句诗中所传述的深意是什么呢?”孔子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画五彩。”子夏说:“那么,礼是在仁义之后产生的吗?”孔子说:“能够阐发我的意思并能给我启示的卜商呀!从此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历代论引】

谢氏曰:“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

杨氏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其质,礼不虚行。’此‘绘事后素’之说也。孔子曰‘绘事后素’,而子夏曰‘礼后乎’,可谓能继其志矣。非得之言意之表者能之乎?商、赐可与言《诗》者以此。若夫玩心于章句之末,则其为《诗》也固而已矣。所谓‘起予’,则亦相长之义也。”

【评析】

孔子赞扬子夏聪明有悟性,也提倡一种教学相长的精神。只有教学相长,互相切磋,交流心得,才能互相启发,得到真正的知识学问。孔子在这里还阐述了一个人的“礼”只有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才是真正的君子的哲学思想。

3-9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征[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征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

[1]杞:国名,夏禹的后代所建,故城在今河南杞县。[2]征:证明。[3]宋:国名,商汤的后代所建,故城在今河南商丘。[4]文献:文,典籍贤才;献,即通晓历史掌故的人。

【译文】

孔子说:“夏代的礼法仪制,我能讲述,但它的后代杞人不足以证明。殷商的礼仪法度,我也是清楚的,但它的后代宋人不足以证明。这都是两国的典籍和贤才不足所造成的。如果充足,那么我就能够引以为证了。”

【历代论引】

朱子曰:“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

【评析】

本章表明两个问题:第一,孔子对夏周商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能恪守礼仪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第二,孔子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这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和对历史文献的重视态度,这种求实、重视的态度对于我们后人研究历史有借鉴的作用。

3-10

【原文】

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注释】

[1]禘(dì):祭名。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2]灌:裸(guàn)祭,祭祀中的一个程序。用活人(一般为幼年男女)代替受祭者,叫作“尸”。禘祭要向尸献酒九次,第一次献酒叫裸。

【译文】

孔子说:“禘祭的礼仪,自第一次献酒开始,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历代论引】

谢氏曰:“夫子尝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又曰:‘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考之杞、宋已如彼,考之当今又如此,孔子所以深叹也。”

【评析】

这一章是说,孔子认为鲁国当时祭拜上天的仪式,严重违反了周礼,因而表示十分不满。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贵者、尊者。

3-11

【原文】

或问禘之说[1]。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2]诸斯乎!”指其掌。

【注释】

[1]禘之说:关于禘祭的规定。[2]示:显示、展示。

【译文】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祭大奠的事。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治理天下,就好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夫子指着自己的手掌说。

【历代论引】

朱子曰:“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禘。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禘之法,又鲁之所当讳者,故以‘不知’答之。”又曰:“盖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

【评析】

孔子在此表达了对鲁国的禘祭不满,因而故意说不知道禘祭的由来和道理。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因为知道禘祭的意义之所在的人,才是贤明的人,才有传统文化根底,才懂礼乐治国的方略,才有孝悌化国的办法,才能遇事不会手足失措,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3-12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1]祭,如不祭。”

【注释】

[1]与:参与。

【译文】

祭祀天地祖先,就如同被祭祀的英灵就在面前一样。祭祀神灵就如同神存在。孔子说:“我如果不能参与祭祀,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

【历代论引】

范氏曰:“君子之祭,七日戒,三日齐,必见所祭者,诚之至也。是故郊则天神格,庙则人鬼享,皆由己以致之也。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可不谨乎?‘吾不与祭,如不祭’,诚为实,礼为虚也。”

苏轼曰:“神不可知,而祭者之心,以为如其存焉。”

【评析】

本章说的是孔子对祭祀祖先和祭祀宗庙都是诚心诚意、亲自参加且毕恭毕敬的。信则有,不信则无。既献祭,必信其有,诚怀其心。无诚,何须祭?祭,在于心诚,礼仪只是形式。代祭乃虚设形式,诚不至,神明不享。做人贵在诚敬。无论是对于生者或死者,都要心怀诚敬,不相欺蒙,体现我们内心的诚敬。

因此,待人处世之“礼”,关键就在一个“诚”字。诚会让人感到得到了尊重,从而感到身心愉快,乐意为你尽心尽力,所谓以心换心便是如此;而不诚之“礼”,则会让人感到被戏弄,受了污辱,因此非但不帮忙,反而怀恨于心,伺机报复。

3-13

【原文】

王孙贾[1]问曰:“‘与其媚[2]于奥[3],宁媚于灶[4]’,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注释】

[1]王孙贾:卫国大夫。[2]媚:谄媚、巴结。[3]奥:屋内的西南角叫作奥,为室内最尊贵的处所。[4]灶:灶神。

【译文】

王孙贾问:“‘与其取悦于屋内西南角的神,不如尊祭自家的灶君。’是这样的吗?”孔子说:“不对。如果违逆天理,祈祷也没有用了。”

【历代论引】

谢氏曰:“圣人之言,逊而不迫。使王孙贾而知此意,不为无益;使其不知,亦非所以取祸。”

《太平御览》曰:“明当媚其尊者。夫灶者,老妇之祭。”

【评析】

这里孔子用比喻的手法讽刺告诫王孙贾们,不要因为巴结上司攀结权贵而忘记天理。其实,孔子在这里要说的,还是一切要遵从“周礼”行事,要堂堂正正做人,不要违反道义。

世间万物都有一种标准,儒家将其提取、归纳、上升到理论层面上就是道义、礼节等标准。这其实也是一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一旦严重偏离,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比如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殚精竭虑,而自以为得计。即使于蝇营狗苟、纷纷扰扰之际得蝇头微末之利,却也丧失了长远根本之利;更有以邪恶手段攫取财富,到头来难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贪利损身、求荣反辱的事,古往今来,还见得少吗?

3-14

【原文】

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

【注释】

[1]监:通“鉴”,借鉴。[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3]郁郁:丰富、浓郁。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法度取法借鉴于夏、商两代,多么丰富啊!我崇尚周朝的文化礼制。”

【历代论引】

尹氏曰:“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文而从之。”

【评析】

这一章是讲孔子高度赞美周代的礼乐制度。孔子认为,“周礼”是在夏商两朝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是非常丰富完美的,但孔子也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也应有所损益。因此,我们在接受事物时,也应察今鉴古,肯定它的精华,否定它的糟粕。

3-15

【原文】

子入太庙[1],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2]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1]太庙:古代开国之君太祖之庙。鲁国的祖庙是周公旦的庙。[2]鄹(zōu)人:鄹,是孔子的出生地。鄹人:孔子的父亲鄹梁纥。

【译文】

孔子晋谒太庙,每件事都要请教。有人就说:“谁说鄹大夫的儿子是深知礼仪的?他进到太庙中,每件事都问别人。”孔子听到后,就说:“这就是礼仪所确立的精神实质。”

【历代论引】

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

【评析】

孔子到太庙,每事都问,正是表明孔子谦虚恭敬、虚心好学的品格。

知识不惧多,学问无止境。虚心求教、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不仅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修养和深厚的内涵,而且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让自己受益匪浅。古今之伟人、名人,在学业、事业上有造诣的人,莫不具备这种精神。

3-16

【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1],为[2]力不同科[3],古之道也。”

【注释】

[1]射不主皮:不专以是否射穿箭靶子的中心为善。[2]为:因为。[3]同科:同等。

【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射穿箭靶的中心,因为各人的气力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矩。”

【历代论引】

朱子曰:“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

杨氏曰:“中可以学而能,力不可以强而至。圣人言古之道,所以正今之失。”

【评析】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只要有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更何况,衡量箭术的主要标准本来就在于能否射中靶心,是十环还是九环,何必要去苛求他能否射穿靶心呢?

射箭如此,为人处世也是如此。有的人对别人太过苛求,别人也反过来苛求于他,结果等于他自己作茧自缚,活得非常拘谨非常累。

所以,我们对人对事都要多一分理解,少几分苛求。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宽松,人际关系不那么紧张,大家心情愉快,过得轻松自在。

3-17

【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1]之饩羊[2]。子曰:“赐也,尔爱[3]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1]告朔:古代的一种制度。每年秋冬之交,天子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布给诸侯,历书中说明那一年有无闰月,每月的初一是哪一天,这个过程称为“颁告朔”。诸侯接受历书后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以一只羊为牺牲祭于祖庙,这个过程称为告朔。[2]饩(xì)羊:活羊。饩:作为牺牲的活物。[3]爱:爱惜、顾惜。

【译文】

子贡打算把每月初一祭庙的活羊免去不用。孔子说:“赐啊,你爱惜的只是一只羊,我珍惜的是那种祭祀之礼啊。”

【历代论引】

杨氏曰:“告朔,诸侯所以禀命于君亲,礼之大者。鲁不视朔矣,然羊存则告朔之名未泯,而其实因可举。此夫子所以惜之也。”

【评析】

这一章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不要随便改变过去的那些礼仪规定,而要保护爱惜过去的那种礼仪规定,说明孔子时时事事处处都在维护周代的礼乐制度。

传统的礼仪和文化是我们中华五千年发展的文化遗产,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和保护,以便今后借鉴。

3-18

【原文】

子曰:“事[1]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注释】

[1]事:侍奉、服务。

【译文】

孔子说:“以礼仪之约敬事君王尊长,但有人认为你这是谄媚求荣。”

【历代论引】

黄氏曰:“孔子于事君之礼,非有所加也,如是而后尽尔。时人不能,反以为谄,故孔子言之,以明礼之当然也。”

程子曰:“圣人事君尽礼,当时以为谄。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尽礼,小人以为谄’。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宏,此亦可见。”

【评析】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侍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条。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这就像现在的人际关系,与人亲近,别人会以为你巴结他;与人疏远,别人会对你心怀抱怨,所以,如何才能把握其中的分寸,得到别人的理解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

3-19

【原文】

定公[1]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2]臣以[3]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1]定公:鲁君。姓姬,名宋。昭公之弟,继昭公而立。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495年在位。“定”是谥号。[2]使:驱使、使用。[3]以:按照。

【译文】

鲁定公问:“国君任用臣僚,臣属侍事君上,各自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任事臣下应该以礼待之,臣下敬事国君应该忠心耿耿。”

【历代论引】

吕氏曰:“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礼之不至;事君不患其无礼,患忠之不足。”

尹氏曰:“君臣以义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

【评析】

这一章是讲孔子针对“时臣失礼,君不能使”的情况,强调所有君主大臣都要按照周朝的礼仪制度行事,各自都尽到应尽的职责礼节。对于处理君臣关系,孔子要求双方都要有自律精神。

这种“礼”和“忠”的双向伦理关系,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有重要的启发。将心比心,即使是上下级关系,也要“使人以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对方的忠诚效劳。

3-20

【原文】

子曰:“《关雎》[1]乐而不淫[2],哀而不伤。”

【注释】

[1]《关雎》:《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2]淫:过分而失当。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一乐章,热情明快而有节制,哀婉但不伤感。”

【历代论引】

朱子曰:“《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

【评析】

《关雎》是一首欢乐的情歌,距今已有3000年之久,流传至今,仍大放异彩。它是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它对爱情的描述真挚自然,妙韵天成,所以孔子对它的评价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认为这样做正符合中庸之道的原则。

3-21

【原文】

哀公问社[1]于宰我[2]。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3]。”

【注释】

[1]社:土神,是国家的象征。这里指社主。古代在祭祀土神时要立一个木质的牌位,称之为“主”。[2]宰我:孔子弟子。姓宰,名予,字子我。[3]既往不咎:既,已经。往,过去了的。咎,职责、追究。

【译文】

鲁哀公向宰我问立社时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说:“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寓意是使百姓战栗害怕。”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告诫宰我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再规劝了,对于过去的事不要追究了。”

【历代论引】

朱子曰:“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历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

尹氏曰:“古者各以所宜木名其社,非取义于木也。宰我不知而妄对,故夫子责之。”

【评析】

孔子不满意宰我关于“使民战栗”的解释,因为它不符合德政爱民的思想。但周代又确实用栗木做的土神牌位,所以孔子也不好正面批评宰我,而只是从思想方法上来说,既然已经过去了的事,就不要去追究它了。

孔子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强调的是往事本身的“不说、不谏、不咎”,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抓住过去的事不放,后悔、自责、抱怨,却因此而耽误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有些东西,虽然你可能很不愿意放弃,但是为了做事,为了有更大的空间容纳更多的东西,我们必须得丢掉它。

所谓破镜难圆,覆水难收、生米既已煮成了熟饭,说也无益,劝阻徒劳,追究也于事无补,不如当作一次心灵的清扫,该丢弃的就丢弃,不让心灵背负太重的负担。这样才能轻松赶路,快乐做事。

3-22

【原文】

子曰:“管仲[1]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2],官事不摄[3],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4],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5],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1]管仲: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谥号敬。颍上人。早年贫困,曾经商。后由鲍叔牙推荐,于周庄王十二年相齐桓公。执政四十年,辅佐齐桓公在内政外交上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桓公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2]三归:市租。[3]摄:兼职。[4]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5]反坫(diàn):坫,用以放置器物的设施,用土筑成,形似土堆,建于两槛之间。献酬饮之后,将酒杯放回坫上,即反坫。

【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气量小啊!”有人说:“管仲节俭吧?”孔子说:“管仲娶有三室妻妾,政事方面机构臃肿、官员冗余,这哪里能说得上是节俭呢?”有人又说:“那么管仲是识大礼的吧?”孔子说:“国君在门前设立照屏,管仲也设屏以别内外。国君为了和别国的友好交往,在堂上设有放置酒杯的反坫,管仲也同样设置。如果说管仲是识大礼的人,那么还有谁不识礼仪呢?”

【历代论引】

朱子曰:“孔子讥管仲之器小,其旨深矣。或人不知而疑其俭,故斥其奢以明其非俭。或又疑其知礼,故又斥其僭,以明其不知礼。盖虽不复明言小器之所以然,而其所以小者,于此亦可见矣。故程子曰:‘奢而犯礼,其器之小可知。盖器大,则自知礼而无此失矣。’此言当深味也。”

苏氏曰:“自修身正家以及于国,则其本深,其及者远,是谓大器。扬雄所谓‘大器犹规矩准绳,先自治而后治人’者是也。管仲三归、反坫,桓公内嬖六人,而霸天下,其本固已浅矣。管仲死,桓公薨,天下不复宗齐。”

【评析】

这一章讲孔子从礼仪的角度批评管仲的为人,认为管仲气量狭小,不懂礼仪,是一个没有理想和远见的“庸俗小人”。孔子的批评是严谨的,批评也是采用反诘语气,真正做到了言不苟出、言不过辞、言必有据。所以,当我们要批评别人时,也不妨采用此种方式,一定会比直来直去效果好。

3-23

【原文】

子语[1]鲁大师[2]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3]如也;从之,纯如也,皦[4]如也,绎[5]如也,以成。”

【注释】

[1]语:告诉。[2]大(tài)师:乐官之长。[3]翕(xī):合、聚、协调。[4]皦(jiǎo):明晰。[5]绎(yì):连绵不绝。

【译文】

孔子告诉鲁国太师演奏音乐的奥秘,说:“音乐的原理是可以明了的。开始演奏,乐声很热烈,继续下去,乐声纯静和谐,清晰明快,连绵悠长,如此以至曲终。”

【历代论引】

谢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浊高下,如五味之相济而后和,故曰纯如。合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曰皦如,然岂宫自宫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连,如贯珠可也,故曰‘绎如也,以成’。”

【评析】

所谓音乐,只是一种个体情绪、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自在的韵律,与音符无关。在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之下,特定的情感促使你有一种抒发的激情,于是你便可以随口吟出一段无韵的旋律,而且会令你自己感动,这就是音乐,而且是深入心灵的音乐,是音乐最自然纯真的境界。

3-24

【原文】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2]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3]。”

【注释】

[1]仪封人:仪,地名。封人,镇守边疆的官。[2]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3]木铎(duó):铜制木舌的铃铛。古代颁布政令时要摇木铎,召集大家来听。

【译文】

仪地的边防官请求面见孔子。孔子说:“凡是有道德的君子到这里来,我没有不会见的。”孔子的随从弟子来带他去见孔子。他出来对孔子的学生说:“你们何必忧虑失掉官职呢?天下的道德沦丧已经很久了,上天将把你们的老师作为传播教化的‘木铎’,以警世人啊。”

【历代论引】

朱子曰:“乱极当治,天必将使夫子得位设教,不久失位也。封人一见夫子而遽以是称之,其所得于观感之间者深矣。或曰:木铎所以徇于道路,言天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铎之徇于道路也。”

【评析】

这一章是通过仪封人之口,说明当时天下很乱,是因为天下无道,而要天下太平,就要复兴圣道,孔子将成为复兴圣道的一面旗帜。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孔子的仁丰德厚,以及他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3-25

【原文】

子谓[1]《韶》[2]:“尽美[3]矣,又尽善[4]也。”谓《武》[5]:“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1]谓:评论。[2]《韶》:舜时的乐曲名。[3]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4]善:指舞蹈的思想内容而言。[5]《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

【译文】

孔子评论《韶》说:“优雅到极致了,也完美到极致了。”评论《武》说:“优美至极了,但是却还不是非常好。”

【历代论引】

程子曰:“成汤放桀,惟有惭德,武王亦然,故未尽善。尧、舜、汤、武,其揆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时然尔。”

朱子曰:“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

【评析】

孔子对音乐,提出了“善”和“美”两条标准。因为,他不仅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只有达到“尽善、尽美”才是上乘之作。

但我们觉得每种事物都有其缺点,也有其优点,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这也是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我们应该尊重每种事物的优缺点。当然,我们还应该凡事都力求尽善尽美,这是人的普遍心理。

3-26

【原文】

子曰:“居上[1]不宽[2],为[3]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注释】

[1]居上:身居高位的人。[2]宽:宽厚。[3]为:实施。

【译文】

孔子说:“身居上位却不宽厚,秉执礼仪却不严肃,身处丧祭之事却不哀痛,这样的人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历代论引】

朱子曰:“居上主于爱人,故以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既无其本,则以何者而观其所行之得失哉?”

【评析】

宽厚爱人,恭敬有礼,祭丧哀戚,为人之本。

只有做人的基本素质具备了,然后才可以为官,才可以治事,才有可能成就事业。

做人失败了,其他的一切也就不值一提。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宽则得众”的著名典故和故事,诸如楚庄王绝缨尽欢,孟尝君不杀与自己夫人通奸的门客,汉高祖重用陈平,曹操下《求贤令》选拔那些虽然有这样那样缺点但确有才干的人,唐太宗不追究郭子仪的儿子得罪自己,宋太祖宽容受贿的宰相赵普,宋太宗宽容酒醉的功臣孔守正和王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与此相反,因“居上不宽”而自食其果的例子也同样是不胜枚举。

因此,可以说“居上不宽”是领导者的致命伤,而宽容的肚量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起码要求。越是进入民主的时代,这一点就越发突出。这是所有领导者或想做领导者的人必须牢牢记在心上的信条。

同类推荐
  • 名字与文化

    名字与文化

    名字与文化密不可分,名字透射着社会秩序、礼节礼仪、价值判断、宗教信仰、群体审美等文化信息。一些人的名字简直就是时代变革和发展的关键词,透过他们的名字我们可以追寻历史发展的轨迹,体味不同时代的风貌。本书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中西人名,包括真实名字、绰号、外号、笔名、庙号、谥号、年号等。通过对名字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精彩纷呈的文化表征。
  •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 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宁夏文化蓝皮书》是宁夏第一本文化发展的研究报告。以加快宁夏文化发展为研究主题,通过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战略与策略的结合,对五年来宁夏的文化建设作一总结、分析和概括;对任重道远的文化体制改革,以专家的视角,对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对探索进行理论的指导;对今后我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探索,积极提出思路、途径、对策和建议。
  • 庄子一日一讲

    庄子一日一讲

    本书充分吸收和阐释了庄子关于“自由、无为、生死、智慧、养生、有用与无用”的思想,尤其是对庄子的人生哲学进行了平实而深刻的阐述。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一本了解和理解庄子思想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读本和参考读物。
  • 子曰论语(套装共2册)

    子曰论语(套装共2册)

    《子曰论语》所阐述的《论语》有别于程朱以来的旧批注。《子曰论语》作者许仁图先生为清朝礼亲王代善裔孙、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亲传弟子之一。爱新觉罗·毓鋆说:“一个人至少要读懂一本书。”《论语》就是其中之一。爱新觉罗·毓鋆在台湾成立私塾,教学六十年,训诲学生要学会造就苍生,读古文要用古人的智慧来启发自己的智慧。许仁图先生遵师命,用笔代读,完成《子曰论语》。《子曰论语》解读的是孔子所说的《论语》,也是毓老所教导的《论语》。书名“子曰”,是“孔子曰”,是“毓老曰”,也是“作者曰”(即文中自称“小子曰”是也)。
热门推荐
  • Richard Sandoval's New Latin Flavors

    Richard Sandoval's New Latin Flavors

    In New Latin Flavors, award-winning chef Richard Sandoval offers more than 125 vibrantly seasoned Latin dishes, inspired by his popular restaurant fare but carefully streamlined for the home cook. Quesadillas, ceviches, arepas, and enchiladas are offered with Sandoval' s signature flair and bold flavors. The book also presents delectable cocktails featuring traditional Latin spirits that are beloved in the world of mixology —tequila, mescal, cachaca, rum, and pisco —and a variety of salsas, guacamoles, and other cocktail snacks. Whether the food is comfortingly familiar, like the Mahi-Mahi Tacos, or unex?pected, like the Beef Tiradito with Wasabi Dressing, these recipes offer an exciting new vision of contemporary Latin cooking.
  • 锦绣阖欢

    锦绣阖欢

    【推荐笛子年代新文《在八零呗大佬宠成小祖宗》】,苏爽甜文。 一场穿越,连锦不单名字多了个字,身边也多了一些人。偏疼她的公婆,顺从她的夫君,还有一个萌哒哒的小包子。连锦绣表示,挺好!就是地方差了点儿,穷山恶水一贫如洗,不过没关系,她可是二十一世纪的全能农家女,会种地,能持家,更擅圈钱和养娃,外带虐得极品叫呱呱!本文主打温馨接地气,穿越女不是万能的,谢谢!
  • 冲天卡灵王

    冲天卡灵王

    【爱情版】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你是我永远不倒的旗帜。答应我,让我爱你,像爱生命一样。【基情版】邪灵当道,青释...我说过要带你杀回灵界的!一张祖传黑卡,启动系统,重生未来世界。全新卡片流世界,超灵体战斗体系。在这个时代,我没有任何遗憾,我要冲天而起!(向多年前热爱的动漫:《游戏王》致敬之作!)【书友群】:535969371
  • 重走荣华路:腹黑相公的福气娘子

    重走荣华路:腹黑相公的福气娘子

    慢热[双处双洁双重生1V1]“乖,吞下去……”“嘤嘤嘤,娘子,这药好苦!”被毒渣将军算计至死,重生在傻子身上。她得到了家人的疼爱和老天爷的额外眷顾。因缘际会下,嫁给傻子秀才她怡然自得。谁能想到,傻子相公有一天竟然不傻了,还腹黑的要死,一步步走上那权利的巅峰,为她带来无尽的荣华。大家都说,她是最有福气的人儿了。但是她知道,只要跟这个人在一起,不论在哪里,她都甘之如饴。上天眷顾福气爆棚娘子&深情上进腹黑相公前期乡村种田,后期庙堂之争。
  • 石头怪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石头怪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我,石头怪,无敌!重生成一块石头,怎么办,吃吃吃,变身石头怪,不服?一口一个神技,开局就是满级,修炼?这辈子都不可能修炼的!——弄了个QQ沙雕网友唠嗑群——今晚点(613411011)等小红点小胖石头嘟嘟嘟,不好意思,石头怪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 恋上盛夏恋上你

    恋上盛夏恋上你

    遇上御司夜的苏玥表示,哪哪都不舒服!某日,她把大总裁堵到门口,“御司夜,我要跟你离婚!”御大总裁表示,结婚可以,离婚,“没门!”几个月后,苏玥旧事重提,“御司夜,我要跟你离婚!”御大总裁懒懒斜了她一眼,“证都没有,离个屁的婚?”苏玥傻眼,默默将行礼收拾好后,“我要离家出走。”听到她改变主意的御大总裁火速将行礼收拾了一遍,“儿子都带上了,不介意带上我吧?!”苏玥,“……”***这是一个齁甜齁甜的甜宠文,前期有点虐,后期非常甜。没有小三,没有白月光,放心入坑!另,作者玻璃心状态,不喜勿喷!!!!!
  •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

    该书是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所选的案例基本上是近几年体现转型与融合发展实践的代表性案例。全书八篇,聚焦新闻生产、新媒体平台、全媒体采编、媒体融合、传播效果及其测定、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成功案例解析等问题。在对“总书记赞的12位优秀党员”的特别策划、“东方之星”救援报道带来的过亿、湖北随州二中校长演讲刷屏朋友圈、微博直播市委书记讲话等一批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的典型案例行全面解析的同时,作者还对网络时代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的转型行了探析。
  • 安龙纪事

    安龙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背后有大能

    我的背后有大能

    心中有道不尊佛,不拜观音不拜佛。西游路上炼真心,四海八荒遍显踪!
  • 先生,请收留小女子

    先生,请收留小女子

    她在最狼狈的时候被他施以援手,从此一步步攻城掠地俘获她芳心,可在抱得美人归时,却突然放了手。是真爱,是阴谋,是利用?还是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