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2900000010

第10章 择官第七

【题解】

《择官》这一篇在强调帝王任人唯贤、敢于采纳谏诤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如何用人,如何合理分配官职等问题,进一步阐述了“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治国思想。官吏担负管理百姓的职责,任用不当,就会祸国殃民。太宗强调选择官吏要德才兼备,并特意精简官员人数,这也是贞观年间天下大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文】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1]。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2]?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诗》曰:‘谋夫孔多,是用不就。’又孔子曰:‘官事不摄,焉得俭?’且‘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3]。’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4]辈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5]。”

【注释】

[1]审:审察。[2]奚为:奚,疑问词。奚为即有何用处。[3]腋:狐腋下的皮毛,纯白珍美。[4]侪(chái):同辈,同一类的人。[5]耻累:负担,包袱,拖累。

【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审慎。要根据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授予官职,务必使官员人数精简。所以《尚书》说:‘只选取贤良和有才能的人做官。’同时《尚书》还说:‘官员不在多,在于用人得当。’如果任用了好官,尽管人数不多也可以让天下得到治理;用了不好的官,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古人说不根据才能选择官员,就像在地上画饼不能充饥一样。《诗经》有句话:‘参谋的人如果多了,决策的时候反而不知所从。’孔子说:‘官员不处理政务,官吏怎么会得到精简呢?’孔子还说:‘一千头羊的皮,不如一只狐狸的毛。’这些至理名言都载入了史册,数不胜数。现在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你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确定官员的人数。”房玄龄等人于是拟定出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接受了这个数额,并对房玄龄说:“从今以后,如果谁有音乐、杂艺等一技之长,超过一般人的,只可以赏赐给他们钱财丝帛,一定不可奖赏过度,授予他们官职,从而让他们和朝廷的栋梁之才并肩而站,同桌而食,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杜如晦曰:“公为仆射[1],当助朕忧劳,广开耳目,求访贤哲。比闻公等听受辞讼[2],日有数百。此则读符牒[3]不暇,安能助朕求贤哉?”因敕尚书省,细碎务皆付左右丞[4],惟冤滞大事合闻奏者,关于仆射。

【注释】

[1]仆射:唐时负责行政的尚书省最高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2]辞讼:诉讼状文。[3]符牒:公文。[4]左右丞:唐时尚书省仆射之下的官职。

【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帮助我排忧解难,广开耳目,求访贤能之人。听说你们每天要处理几百件诉讼,这样整天阅读公文都来不及,怎么能够帮助我寻访贤才呢?”于是唐太宗下令尚书省把细碎的事情交给左右丞处理,只有冤案被延误应该奏请皇上这样的大事,才交给仆射处理。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夜恒思百姓间事,或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1]、刺史[2]堪养百姓以否。故于屏风上录其姓名,坐卧恒看,在官如有善事,亦具列于名下。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3],尤须得人。”

【注释】

[1]都督:唐武德七年,改总管叫“都督”,掌督诸州兵,马、甲、械,粮廪等,总判府事。[2]刺史:官名。隋初罢郡,以州统县,州的长官,除雍州称牧外,其余称刺史。唐时改郡为州则称刺史,改州为郡则称太守。[3]治乱所系:关系国家的太平和动乱。

【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每天晚上都要思考百姓的事情,有时候到了深夜都无法入睡。害怕都督、刺史不能够体恤百姓,所以我就把他们的姓名写在屏风上,不管是坐着还是躺着都能够看到。如果哪位官员有好的政绩,也全都记录在他的名字下面。我居住在深宫之中,所见所闻都非常有限,治理国家所依靠的就是都督、刺史这些地方长官,他们的工作关系着国家的太平与动乱,尤其需要用人得当。”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1],逢吕尚[2],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3]而退。

【注释】

[1]傅说(yuè):商代贤相。相传原是傅岩地方从事板筑的奴隶。商王武丁梦中得一圣人叫傅说,乃派人寻访,果得到傅说。传说被任为大臣,治理朝政。[2]吕尚:本姓姜,名望,又称姜子牙。其祖原居东方,与禹一起治水有功,封于吕,遂从其封姓。传说,吕尚早年贫穷,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虽有才华,然怀才不遇。后听说文王求贤,遂到渭水支流钓鱼,果为文王所赏识。民间常称他为“姜太公”。[3]惭赧(nǎn):因羞愧而脸红。

【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右仆射封德彝说:“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近来我让你向我推荐人才,却不见你有所行动。天下的事情如此繁重,你应当为我分担忧虑,你不向我推荐贤才,那我又能向谁询问呢?”封德彝回答说:“臣虽然不才,怎么敢不尽心尽力呢?只是现在我还没有发现出类拔萃的俊杰。”唐太宗说:“过去圣明的君主很善于使用人才,从众多的人才中选拔杰出者加以重用,不一味地依靠前朝的遗老遗少。哪里像商代的国君武丁在梦中见到了他以后的丞相傅说,周文王占卜到了将要辅佐他的姜太公,然后才开始治理国家呢?况且哪一个朝代没有贤才,恐怕是被遗漏不被发现罢了。”封德彝听后,惭愧地退了下去。

【原文】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1],不悉其景行[2]。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3],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4],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注释】

[1]刀笔:本文泛指文章。[2]景行:崇高的德行。[3]乡闾:即乡里。[4]铨简之理: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

【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我发现吏部选择官员,只看他文才是否出众,而不看他的道德品行。几年之后,这些人的劣迹渐渐败露,虽然对他们进行了处罚,但是对老百姓已经造成了伤害。那么,如何才能够选拔到优秀的官员呢?”杜如晦说:“西汉和东汉选择的官员,他们的美德闻名乡里,成为众人的楷模,然后他们被州郡推荐,最后才被任用,所以两汉以选拔人才出众而著称。现在每年所选的人才,多达数千人,这些人外表谨慎忠厚、言语巧加掩饰,不可能很全面地了解他们。吏部只能做到授予他们品级和职位而已。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实在不够完善,所以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太宗于是打算依照两汉时的法令,改由各州郡推荐人才,但因为功臣等人将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这件事就中止了。

【原文】

贞观六年,太宗谓魏徵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1]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2]。”徵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3]黜陟,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注释】

[1]造次:鲁莽、轻率。[2]弥须慎择:特别要慎重选择。[3]考绩:考察政绩。

【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魏徵说:“古人说,君王必须根据官职选择官员,不可以轻率地任命官员。现在我每做一件事情,都会被天下人看见;每说一句话,都会被天下人听见。用人得当,做善事的人就会受到鼓励;误用一个坏人,其他的坏人就会都来投机取巧。依据功劳行赏,无功之人自然会退却;根据罪过进行惩罚,作恶的人自然会受到警戒。所以赏罚都不可以轻易实行,用人特别要慎重选择。”魏徵回答说:“正确地了解一个人,自古以来就是很难的,所以用考察政绩的办法来观察人品善恶,决定升迁或是降职。现在要访求人才,必须审察他的品行。只有品行好,才可以任用。即使不能做成大事,那只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不会造成大的危害;如果误用了坏人,倘若他又精明强干,那么危害就极大了。在天下大乱的时候,用人只求才能,不用过多地考虑品行。天下太平的时候,必须德才兼备,才可以任用。”

【原文】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1]马周上疏曰:“治天下者以人为本,欲令百姓安乐,惟在刺史、县令。县令既众,不可皆贤,若每州得良刺史,则合境苏息。天下刺史悉称圣意,则陛下可端拱岩廊之上,百姓不虑不安。自古郡守、县令,皆妙选贤德,欲有迁擢为将相,必先试以临人,或从二千石[2]入为丞相及司徒[3]、太尉[4]者。朝廷必不可独重内臣,外刺史、县令,遂轻其选。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太宗因谓侍臣曰:“刺史朕当自简择;县令诏京官五品已上,各举一人。”

【注释】

[1]侍御史:为御史台中的官员,主管审讯案件,弹劾百官。[2]二千石:汉时称郡守为二千石。[3]司徒:官名。西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空、大司马合称“三公”。东汉时改称司徒,与司空、太尉合称三公,历代相因。在汉代,大司徒(司徒)居宰相要职,国有大事,三公共议。三国以后多以丞相掌握实权,司徒成为虚衔,授予有资望的大臣,无实职。[4]太尉:武官名。秦朝时中央设太尉,掌全国军事,以后历代都设太尉,辅佐皇帝处置军政要事,掌握兵权。

【译文】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书说:“人才是治理好天下的根本。要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关键是选好刺史和县令。县令那么多,不可能都是贤才,如果每个州都能有一个好的刺史,那么整个州就可以安定繁荣了。如果全州的刺史都符合皇上的心意,那么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百姓就不用忧虑不能安居乐业了。自古以来,郡守、县令都是精心挑选德才兼备的人担任,打算提拔为将军或宰相的,一定先让他们做一段时间的地方官进行考察,有的从郡州官员升为宰相、司徒或太尉。朝廷千万不要只注意皇帝身边大臣的选拔,而忽视州县两级主要官员的选拔。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恐怕与此有关。”于是太宗对侍臣说:“刺史由我亲自挑选,县令就由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每人推荐一人。”

【原文】

贞观十一年,治书侍御史刘洎以为左右丞宜特加精简,上疏曰:“臣闻尚书万机,实为政本[1],伏寻此选,授任诚难。是以八座比于文昌[2],二丞方于管辖,爰至曹郎,上应列宿,苟非称职,窃位兴讥。伏见比来尚书省诏敕稽停,文案壅滞,臣诚庸劣,请述其源。贞观之初,未有令、仆[3],于时省务繁杂,倍多于今。而左丞戴胄、右丞魏徵并晓达吏方,质性平直,事应弹举,无所回避,陛下又假以恩慈,自然肃物[4]。百司匪懈[5],抑此之由。及杜正伦续任右丞,颇亦厉下。比者纲维不举,并为勋亲在位,器非其任,功势相倾。凡在官寮,未循公道,虽欲自强,先惧嚣谤[6]。所以郎中[7]予夺,惟事咨禀[8];尚书依违[9],不能断决。或纠弹闻奏,故事稽延,案虽理穷,仍更盘下。去无程限,来不责迟,一经出手,便涉年载。或希旨[10]失情,或避嫌抑理。勾司[11]以案成为事了,不究是非;尚书用便僻为奉公,莫论当否。互相姑息,惟事弥缝。且选众授能,非才莫举,天工人代[12],焉可妄加?至于懿戚元勋,但宜优其礼秩,或年高及耄,或积病智昏,既无益于时宜,当置之以闲逸。久妨贤路,殊为不可。将救兹弊,且宜精简尚书左右丞及左右郎中。如并得人,自然纲维备举,亦当矫正趋竞,岂惟息其稽滞哉!”疏奏,寻以洎为尚书左丞。

【注释】

[1]政本:施政的根本。[2]文昌:星官名。[3]令、仆:指尚书令和仆射。[4]肃物:本文是整肃和顺的意思。[5]匪懈:不敢懈怠。[6]嚣谤:浮薄的诽谤。[7]郎中:官名。唐代在六部各设四司,每司置郎中一人主事。[8]咨禀:请示汇报。[9]依违:犹豫不决,模棱两可。[10]希旨:观望、顺从上司的旨意。[11]勾司:审案的官吏。[12]天工人代:指君主代天理物,官员所做的事都是天事。

【译文】

贞观十一年,治书侍御史刘洎认为尚书左右丞应该格外慎重选任,于是上书说:“我听说尚书政务繁重,对国家政务影响很大,因此尚书的任命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八座,即左右仆射被比喻为文昌星,左右二丞被比喻为管辖,至于曹郎,被比喻为天上的各个星宿,如果众官员不称职,滥用职权,就会遭到天下人非议。近来我发现尚书省连陛下的通令指示都不能及时发出,文件堆积如山。我虽然才能有限,但还是想向陛下分析一下弊病的根源。贞观初年,没有设置尚书令和仆射这些职位,当时尚书省政务繁杂,是现在的几倍。但是左丞相戴胄、右丞相魏徵二人断处有方,性格方正耿直,凡应弹动举荐之事,都不回避,陛下又施加恩德和仁慈于天下,这自然让百官肃然起敬。各部官吏没有懈怠的,就是这个原因。一直到杜正伦接任了右丞相一职,还是很有威信。可是后来国家的纲纪法规开始废弛,都是因为皇亲国戚占据了官位,他们的才能并不能胜任这些职位,并且还利用权势互相争斗。这使得官员们无可奈何,无法秉公办事,虽然他们想摆脱这种影响,却害怕被人诽谤。所以郎中的职权被剥夺了,凡事只知向上司禀报;尚书被别人的意图所左右,对政务不能决断,或者有意拖延办案的时间,案子虽然已经清楚了,但是还要下面再三盘查。要下面查案子却不规定期限,等到下面的人终于交差了,也不责备他们办事太拖沓。就这样,一件案子一经审查,往往要拖上好几年的时间,或者审查的结果与实情不符,或者为了避免嫌疑故意歪曲事实。有关部门只求事情了结,根本不管情况是否属实。尚书省把皇亲国戚徇私舞弊当作理所当然之事,也不管是否问心无愧。就这样,官官相护,彼此包庇纵容,风气越来越坏。官员应该由大家推举出来,只有有才能的人才可以被授以官职,君主治理国家是替天办事,官员所处理的事情也是上天委派的事情,怎么可以胡乱地交给别人去办理呢?至于皇亲国戚、开国元勋这些人,应该在礼仪上给予优厚的待遇,他们现在不是年事已高,就是体弱多病,已无法为国家效力,应该让他们处于闲职,很久以来,他们阻碍了后来者中贤能人才的选拔,这样对国家是非常不利的。要消除这种弊端,应当精简尚书左右丞和左右郎中。如果各个职位都能做到人尽其用,国家就可以纲纪严明,而且朝廷应当肃清风气,让那些为自己的利益奔波的蝇营狗苟之辈偃旗息鼓,只是改变臃肿无效的官僚机构还是不够的。”看过这篇奏书,唐太宗很是欣赏,不久就封刘洎为尚书左丞。

【原文】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1],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徵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2],恐长浇竞[3]之风,不可令其自举[4]。”

【注释】

[1]遍识:一一考察。[2]矜能伐善:以为自己有才能而忌恨别人。[3]浇竞:轻浮地竞争。[4]自举:自我举荐。

【译文】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太平之后必然天下大乱,大乱之后,必然又复归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要想使国泰民安,只有任用贤才。你们既然不知道贤才,我又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这样下去是永远得不到贤才的。现在我下令让人才自我推荐,你们看怎么样呢?”魏徵回答说:“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了解别人很不容易,了解自己就更为艰难。并且愚昧无知的人,都自以为了不起,时常打击比自己有才能的人。这样恐怕会助长世人攀比竞争的不良风气,我认为陛下不可这样做。”

【原文】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徵上疏曰:

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俊乂在官,则庶绩其凝,无为而化矣。故尧、舜、文、武见称前载,咸以知人则哲,多士盈朝[1],元、凯[2]翼巍巍之功,周、召[3]光焕乎之美。然则四岳、九官、五臣、十乱[4],岂惟生之于曩代[5],而独无于当今者哉?在乎求与不求,好与不好耳!何以言之?夫美玉明珠,孔翠犀象,大宛之马[6],西旅之獒[7],或无足也,或无情也,生于八荒之表,途遥万里之外,重译入贡[8],道路不绝者,何哉?盖由乎中国之所好也。况从仕者怀君之荣,食君之禄,率之以义,将何往而不至哉?臣以为与之为孝,则可使同乎曾参、子骞[9]矣;与之为忠,则可使同乎龙逄、比干矣;与之为信,则可使同乎尾生、展禽矣;与之为廉,则可使同乎伯夷、叔齐矣。

【注释】

[1]盈朝:充满朝廷。[2]元、凯:八元、八凯,传说为舜的贤臣。[3]周、召:周,周公,名旦,武王之弟。召,召公,名爽,为周太保。二公曾辅成王。[4]四岳、九官、五臣、十乱:均指古代传说中的著名贤臣。[5]曩(náng)代:从前的朝代。[6]大宛之马:大宛,古代西域囤名。汉武帝时,李广利破其国,得汗血马献于朝。[7]西旅之獒(áo):西旅,西夷国。獒,大犬,武王时,西旅贡獒。[8]重译入贡:指言语不通,借助翻译而献贡。[9]曾参、子骞:曾参,字子舆。子骞,姓闵名损。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

【译文】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徵上书说:

我听说,了解臣子莫若君主,了解孩子莫若父亲。父亲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就无法使家庭和睦;君主不了解自己的臣子,就不能治理国家。而要使天下太平,皇帝无忧无患,那就要忠臣辅佐。贤臣在朝就会政绩卓越,这样就可以无为而治了。所以尧、舜、文王、武王能名存千古,他们都有知人之明,使贤才汇聚于朝廷。舜派八凯管理农耕,制定历法,让八元散布教化,使国家内外归顺,建立了赫赫功业。周公、召公辅佐周成王成就一代帝业,美名传扬。难道“四岳”“九官”“五臣”“十乱”这样的贤臣,只能生活在前朝,而当今唯独没有吗?这只是在于国君求与不求、喜好与不喜好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像那些美玉明珠、孔雀翡翠、犀牛大象、大宛的宝马、西夷国的獒,它们不是没有手足,就是无情之物,出产在蛮荒的地方,离这里有万里之遥,但是还是有人源源不断地把这些东西带进来,为什么呢?是因为这里的人喜好它们罢了。况且做官的人都仰慕陛下的盛德,享受君主赐予的俸禄,如果君主用道义引导他们,他们怎么会不尽职尽责呢?我认为如果导之以孝,那么就可以使他们像孝子曾参、子骞那样得到重用;如果导之以忠,就可以把他们当作龙逄和比干那样的臣子而加以提拔;导之以信,就可使他们像尾生、展禽一样,导之以廉,就可以使他们像伯夷、叔齐一样。

【原文】

然而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勖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1]其所短;进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

【注释】

[1]掩:掩盖,遮蔽。

【译文】

然而今天的群臣,洁身自好、才能出众的人非常少有,恐怕是因为朝廷求贤之心不急切,没有鼓励劝勉他们的缘故。如果用公正忠诚去要求他们,用建功立业去激励他们,让他们各尽其职,各安其位。处高位看其举荐的人,身富则看其养育的人,闲居时看其所好,学习时看其言语,穷困时看其气节,卑贱时看其德行。量才录用,发挥他们的长处,克服他们的短处。用“六正”去勉励他们,用“六邪”去警戒他们。那么,即使不严厉地对待他们,他们自己也会振奋;不用苦口婆心地劝勉,他们也会自己努力。

【原文】

故《说苑》曰:“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何谓六正?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预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尽意,日进善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数称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成败,早防而救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事,不受赠遗,辞禄让赐,饮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六曰家国昏乱,所为不谀,敢犯主之严颜,面言主之过失,如此者,直臣也。是谓六正。何谓六邪?一曰安官贪禄,不务公事,与世浮沉,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1]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2],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也。三曰内实险诐[3],外貌小谨[4],巧言令色,妒善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5]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内离骨肉之亲,外构朝廷之乱,如此者,谗臣也。五曰专权擅势,以轻为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擅矫主命,以自贵显,如此者,贼臣也。六曰谄主以佞邪,陷主于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是谓六邪。贤臣处六正之道,不行六邪之术,故上安而下治。生则见乐,死则见思,此人臣之术也。”《礼记》曰:“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然则臣之情伪,知之不难矣。又设礼以待之,执法以御之,为善者蒙赏,为恶者受罚,安敢不企及乎?安敢不尽力乎?

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言之是,则出乎公道,行之非,则涉乎邪径。是非相乱,好恶相攻。所爱虽有罪,不及于刑;所恶虽无辜,不免于罚。此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者也。或以小恶弃大善,或以小过忘大功。此所谓君之赏不可以无功求,君之罚不可以有罪免者也。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然后取其实,不尚其华,处其厚,不居其薄,则不言而化,期月而可知矣。若徒爱美锦,而不为民择官,有至公之言,无至公之实,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远忠良,则虽夙夜不怠,劳神苦思,将求至理,不可得也。

书奏,甚嘉纳之。

【注释】

[1]具臣:白吃饭的大臣。[2]偷合苟容:装样子迎合讨好别人。[3]险诐(bì):邪恶不正。[4]小谨:小心谨慎。[5]匿:隐藏。

【译文】

因此汉代刘向在《说苑》中写道:“臣子的行为,表现为六正六邪。实行六正则臣子光荣,犯了六邪之罪则臣子耻辱。什么是六正呢?一是有先见之明,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臣子能够预见到得失存亡的利害,使君主免于祸患,永保江山稳固,这样的臣子,是圣臣。二是虚心进谏,劝告君主实行礼义,帮助君主成就善事,避免君主犯错误,这样的臣子,是良臣。三是废寝忘食,兢兢业业,不断地为朝廷举荐贤才,不断用古代圣贤的楷模来勉励君主,励精图治,这样的臣子,是忠臣。四是明察秋毫,防微杜渐,断绝祸患产生的根源,转危为安,使君主高枕无忧,这样的臣,是智臣。五是奉公守法,不收贿赂,谦让节制,这样的臣子,是贞臣。六是国家混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当面指出君主的过错,这样的臣子,是直臣。那么六邪是什么呢?一是贪得无厌,不务正业,苟且偷生,没有立场,这样的臣子,是具臣。二是认为君主说的话都是好的,君主的行为都是对的,只会趋炎附势,助长君主的逸乐,不顾严重后果,这样的臣子,是谀臣。三是内心阴险,外表拘谨,八面玲珑,嫉贤妒能,要想提拔谁,就只说好的,隐瞒过失;要想排挤谁,就夸大他的缺点,掩盖他的优点,致使君王赏罚不明,下达的命令又不被执行,这样的臣子,是奸臣。四是凭着自己的机巧辩才,掩过饰非,对内离间骨肉之情,对外制造朝廷混乱这样的臣子,是谗臣。五是专权霸道,不可一世,私结友党,聚敛财富,伪造君主的诏令,以显贵自居,这样的臣子,是贼臣。六是用邪道歪门迷惑君主,陷君主于不仁不义之境,蒙蔽君主,使他不辩是非曲直,臭名昭彰,这样的臣子,是亡国之臣。如果贤臣做到六正,避免六邪,那么朝廷就会安宁,国家也会太平。生为百姓造福,死后被人追忆思念,这就是为臣之道。”此外,《礼记》说:“秤杆一提,物体的轻重就称出来了;绳墨一拉,曲直就显示出来了;规矩一比,方圆也就清楚了。有德之人都明白事理,不能妄说他们奸诈。”可见臣子尽忠与否,其实不难辨别,如果朝廷能够对他们以礼相待,以法约束,行善的能够加以褒奖,作恶的能够处以刑罚,他们怎么会不尽力呢?

朝廷想要提携忠正善良的大臣,贬斥不贤之臣,已经有十几年了,但是为什么没有落实呢?是因为只说不做。表面上是行公道,实际上行为不端。自己喜欢的人即使有罪,也不会受到处罚,自己不喜欢的人即使清白无辜,总会有罪名上身。这就是喜欢他就会使他存活,憎恨他就会将其置于死地。或者因为小小的过失而忘记巨大的功劳,因小小的缺点而忽略良好的品行,所以君主不可以奖赏无功之人,君主的刑罚不可以漏掉有罪的人。赏赐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善行,刑罚的目的是为了惩治恶迹,从而希望臣下明白忠奸正邪。如果赏赐时不忘被疏远的臣子,处罚时不庇护亲近的人,做到公平仁义,实事求是,那么邪恶就会无处藏身,善恶自然泾渭分明。崇尚质实,不慕虚华,观察官员是否仁厚,用不了一个月就会清清楚楚。如果只爱徒有其表的人而不注意为民选官,只有至公之言而无至公之行;喜欢臣子就对他们的缺点视而不见,厌恶他们就认为他们一无是处,只从个人私欲出发去亲近奸邪的臣子,背离公正之道而疏远忠臣良将。一旦如此,即使夜以继日地为政务操劳,苦若思考,想要天下大治,那也是不可能的。

看过奏书后,唐太宗欣然接受。

【原文】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在翠微宫[1],授司农卿[2]李纬户部尚书[3]。房玄龄是时留守京城。会有自京师来者,太宗问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如何?”对曰:“但云‘李纬大好髭须’,更无他语。”由是改授洛州刺史。

【注释】

[1]翠微宫:在长安县,武德八年建,贞观十年废,贞观二十一年复修。[2]司农卿:唐时掌仓储等事的官职。[3]户部尚书:户部长官。

【译文】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在翠微宫加授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房玄龄当时留守在京城任职。有个官员从京城来,唐太宗问他:“房玄龄听说李纬出任尚书之后,有什么意见呢?”那个官员回答:“只听到房玄龄说李纬喜欢留胡子,再没有其他评语。”唐太宗听后,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

【评析】

《择官》这一篇在强调帝王任人唯贤、敢于采纳谏诤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如何用人,如何合理分配官职等问题,进一步阐述了“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治国思想。为了实施“公为仆射,当助朕忧劳,广开耳目,求访贤哲。”的原则,唐太宗下令尚书省把细碎的工作交给左右丞,以掌握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的选拔、管理。他认为:“朝廷必不可独重内臣,外刺史、县令,遂轻其选。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

这一篇实际上强调的是工作整体部署与具体分配的问题。我们现在有些企业中仍然存在“扎堆干活”的现象,岗位分工不合理、职责范围不明确,导致企业内部人浮于事,不能各司其职,这对企业稳定发展非常不利。“择官”所体现的就是太宗皇帝善于整体布局、合理分配的管理才能,管理者不仅要“知人”,还要“善任”,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员工的潜力,达到优化整合的目的。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有些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是交叉的,如市场部门要负责产品的策划、调查、推广,销售部门要在充分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制定有目的性的营销战略,这就需要高层领导者具备“择官”的战略性思想,合理精简,重新整合,避免权责不明、相互干扰制约的用人模式出现。另外,对于固定不变的岗位,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换、轮岗,以便更好地挖掘每一个员工的内在潜能。

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证明:合理的人才组合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关键,也是一个企业能否发挥最大潜能的关键。合理的人才组合可以使人才在引导和激励下释放出最大的能量,从而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同类推荐
  • 战国策:超越国界与阶级的计谋全书

    战国策:超越国界与阶级的计谋全书

    一群没有绝对是非观念的人,竟然成为那个时代的明星和英雄!《战国策》是一部来历不明的书。书中记录的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事,然而此书流传的版本,顶多只能溯至西汉。形式上,《战国策》是战国中纷纭事件的片段记录;内容精神上,《战国策》选择记录的,不见得是对这个国、那个国有重大变化意义的事件,而是纵横策士对各国政治、军事的游说、影响。《战国策》的主角,不是国与国君,不是历史变化发展,而是纵横策士。《战国策》的重点,在于保留当时有名的纵横家的言谈、行为,凸显在那个时代,这些人曾经如此有势力、如此重要。
  • 金融雏形:当铺与质库(文化之美)

    金融雏形:当铺与质库(文化之美)

    我国的当铺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千年以前的汉代,典当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了,到了宋代,由唐代的专营与兼营并立,逐渐向专营发展,正式成为了一种行业。这是中国典当业发展史上的又一大变化,虽然它们曾经备受争议,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它们以超前的经济意识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最终促进了现代金融业的发展。
  •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宋元卷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宋元卷

    论述传统伦理思想的定型对道德生活的影响;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道德在道德生活中的表现;元朝种族歧视政策、民族矛盾对道德生活的影响;蒙古族的道德生活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中原地区的道德生活对蒙古族道德生活的影响,揭示这一历史时期道德生活的发展状态及其特点。
  •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尼采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遭到了一些人的歪曲和误解,为了让现代读者摒弃错误的观念,更好地了解尼采,我们重新编译了这本论文集,旨在帮助广大读者理解先哲意在改变人类思想面貌的人生哲学与审美观,重塑一个美丽的,而非面目狰狞的尼采。就像他的思想一样,他的一生是其作品的最好注释,很少有人能潜心参悟他的作品,但大多数人都非常欣赏他的近似癫狂的酒神精神。人生难免有不得意的时候,人生无法回避悲剧的冲击,只有那些富于激情的表现,才是美丽动人的东西。
  • 哲人孔子传

    哲人孔子传

    本书更主要从《论语》取材,参酌《史记》《孔子家语》《四书》《春秋》等典籍,加上推论引证,排出孔子一生言行的时序,夹叙夹议至圣在华夏文明集大成复创新局的不朽地位。针对一些旧说也提出质疑,而孔子从年轻至耄耋,一生思想的蜕变历程也依经解经,清晰呈现,合乎夫子自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热门推荐
  • 双生双妃

    双生双妃

    新书《斩清愁》请多捧场!https://wkkk.net/info/1015567014楚小溪陪伤心的好友泡吧,却遇到无良的哥!莫名其妙的来到一个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朝代,成了相府庶长女!穿越了?可为什么总有些奇怪的梦境伴随自己?梦里很多事情居然还能和现实衔接上!自己到底是谁?
  • 品读台江

    品读台江

    品读台江,才只开了个好头。地处海峡西岸感潮地带,有活泼源头,有海涌回澜,风景无限,逝者如斯,可别打盹!漏了一组新镜头,便会遗憾凝眉
  • 我依然在你身边

    我依然在你身边

    ——来年,我们一起看樱花吧。——好。一年开一次,一次仅盛开一周。樱花树下的相约,原本就是很难的。那时年纪小,喜欢一个人,还很傻很单纯。怎会想到,他会转眼消失不见。后来的很多年,她都在寻找有关他的踪迹。当箱根的大雪落在苏黎世的夜,当采尔马特的星空燃起了爱丁堡的烟火。
  • 脾气没了,福气来了!

    脾气没了,福气来了!

    《脾气没了,福气来了!》向坏脾气下逐客令,好福气才会来做客!不让坏脾气鸠占鹊巢,好福气自会大驾光临!添福宝典 多福圣经 聚福法则让你从发脾气到好脾气,从好脾气到好福气。
  • 小山猪逃亡记

    小山猪逃亡记

    《动物自立童话》之一,《小山猪逃亡记》是一部中长篇童话。小山猪三兄弟在严重干旱的季节出生了。为了给他们增加营养,妈妈在抓捕蛇的过程中,死于非命。为了填饱肚子,三个年幼的山猪稀里糊涂地来到山下,偷吃了庄稼地里的红薯,被一群狼犬发现了,一场围猎和突围的较量开始了。这篇童话使小读者们了解了智慧和勇敢的意义。
  • 谁走在你向往的路上

    谁走在你向往的路上

    谁的青春不迷茫。踏上青春的不归路,我们不怕动荡,不怕转机,不怕突然,只怕还没有出发,只怕孤零零地被遗忘在世界的角落。青春,不是用来忧伤的,再多的感叹调,也谱写不出绚丽的乐章;远方,不是用来遥望的,脖子伸得再长,也看不见远方的风景。出发吧,追随那些已经走在你向往的路上的执着身影,去见识未曾见过的风景,去结识未曾相遇的人。梦里能达到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能达到。
  • 陆九渊集

    陆九渊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对狂神

    绝对狂神

    在武者的世界,拳头大就是老大,夜飞羽不甘平凡,自从获得一枚龙形琥珀后,快速崛起为一代狂神。
  • 盗梦工厂

    盗梦工厂

    工业化的学校模式已有将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它还能满足今天的需要吗?学校的职能究竟是什么?赛斯·高汀在这篇三万字的意见书里指出,互联时代需要的不是读死书的考试冠军,不是听指挥的产业工人,而是独辟蹊径的追梦者,是敢于打破成规的领袖、企业家、创业者、艺术家。本书于2012年2月27日发表在作者的博客上,由多篇短文和博客文章集合而成。作者在书中简述了现代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对教育体制(包括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很多大胆而独到的设想和建议,并开放版权,以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 晗琰

    晗琰

    我的晗是天将明的晗,你的夜却是黑夜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