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2900000009

第9章 君臣鉴戒第六

朕克己为政,仰企前烈。至于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四者常以为称首,朕皆庶几自勉。人苦不能自见,不知朕之所行,何等优劣?徵对曰:“德、仁、功、利,陛下兼而行之。然则内平祸乱,外除戎狄,是陛下之功。安诸黎元,各有生业,是陛下之利。由此言之,功利居多,惟德与仁,愿陛下自强不息,必可致也。”

【题解】

论“君臣鉴戒”,重点是以历史为镜子,引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来说明“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的道理。君臣之间利益攸关,可以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国家兴旺,君臣共享荣华;国家混乱,君臣同受其害。贞观君臣以史为鉴,相互劝诫,同心同德,肝胆相照,其情义与成就足以彪炳青史。

【原文】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原文】

贞观四年,太宗论隋日。魏徵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1]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2]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元济因此更事究寻,二千人内惟九人逗遛[3]不明。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4],苟求悦誉[5]?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6]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注释】

[1]於士澄:原为隋将,后降唐。[2]大理丞:大理,大理寺,即最高法院。大理丞,隋时大理寺的副职。[3]逗遛:本文是地址不明,形迹可疑的意思。[4]谄佞:奉承,谄媚。[5]悦誉:本文指得到君上的欢心和称誉。[6]囹圄(líng yǔ):牢狱。

【译文】

贞观四年,唐太宗和大臣们谈到隋朝的兴亡,魏徵说:“我在隋朝的时候,听说有一次有人盗窃,隋炀帝让於士澄追查。只要有可疑的人,就严加拷打,最后屈打成招了两千多人,隋炀帝下令一天之内将他们全部处死。大理丞张元济感到奇怪,便试着查阅这些人的案卷,发现其中有六七个人,在盗贼闹事那天还被关在别的地方,刚刚被放出来,也遭到审讯。因为受不住严刑拷打,被迫自认是盗贼。张元济从这件事上查起,结果两千人中只有九人形迹可疑。官员中有人认出这九人中有四人不是盗贼。负责监斩的部门认为隋炀帝已经下令处斩,就不再将实情上奏,将这些人全都杀了。”唐太宗听后感慨地说:“不仅仅只是隋炀帝残暴无道,他手下的臣子也没有尽到责任。臣子应该纠正君主的过错,而不应该只是明哲保身,害怕遭到惩罚。做臣子的怎么能只知道谄媚逢迎君主,博得君主的欢心呢?君臣之间如此,国家怎么能不灭亡呢?我有幸得到各位大臣的辅佐,所以全国犯罪的人很少。愿你们能够善始善终,一如既往地大胆进言。”

【原文】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1],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2]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3]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4]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魏徵对曰:“臣闻鲁哀公[5]谓孔子曰:‘有人好忘者,移宅乃忘其妻。’孔子曰:‘又有好忘甚于此者,丘见桀、纣之君乃忘其身。’愿陛下每以此为虑,庶免后人笑尔。”

【注释】

[1]惟善是务:凡是好事,就认真去做。[2]福祚(zuò):江山基业。[3]桀、纣:桀,夏末代国王,名履癸。剥削残酷,暴虐荒淫。后被商汤所败,出奔南方而死,夏亡。纣,商末代国王,名受辛。嗜酒好色,残暴无道。周武王伐之,兵败自焚而死,商亡。[4]颜、闵:指孔子的弟子颜回、闵损,二人以德行著称。[5]鲁哀公:春秋时鲁国君,名蒋。公元前477年秋,鲁哀公被鲁大夫三桓(孟孙、叔孙、季孙三家贵族)赶出国外。不久回国,死于有山氏。

【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而秦朝恣意妄为,骄奢淫逸,所以只经历了两代帝王就灭亡了。这难道不是行善可以延长福祚,作恶可使国运衰败吗?我又听说桀、纣是帝王,但是凡夫俗子都对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颜回、闵损是普通百姓,但帝王却以他们的言行为荣耀。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被人耻笑。”魏徵听后,意味深长地说:“我听说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人很健忘,他换了住宅就把自己的妻子给忘了。’孔子说:‘还有比这个人更健忘的,我看桀、纣这些君主连自己都给忘了。’希望陛下以此为戒,以免被后人耻笑。”

【原文】

贞观十四年,太宗以高昌[1]平[2],召侍臣赐宴于两仪殿,谓房玄龄曰:“高昌若不失臣礼,岂至灭亡?朕平此一国,甚怀危惧,惟当戒骄逸以自防,纳忠謇[3]以自正。黜邪佞,用贤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以此慎守,庶几于获安也。”魏徵进曰:“臣观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荛之议,从忠谠之言。天下既安,则瓷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张子房[4],汉王计画之臣,及高祖为天子,将废嫡立庶[5],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终不敢复有开说。况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之,彼不足准。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6],今又平殄[7]高昌。屡以安危系意,方欲纳用忠良,开直言之路,天下幸甚。昔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8]四人饮,桓公谓叔牙曰:‘盍起为寡人[9]寿乎?’叔牙奉觞而起曰:‘愿公无忘出在莒时,使管仲无忘束缚于鲁时,使宁戚无忘饭牛车下时。’桓公避席而谢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社稷不危矣!’”太宗谓徵曰:“朕必不敢忘布衣时,公[10]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

【注释】

[1]高昌:西域国名。[2]平:征讨平定的意思。[3]忠謇(jiǎn):正直的言论。[4]张子房(?-前186):即汉初大臣张良。[5]废嫡立庶:嫡,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正支,跟庶出相对。本文中废嫡立庶是指汉高祖刘邦打算废掉妻生的太子盈,立妾生的赵王如意为太子。[6]圣德光被:君王的恩德像阳光一样普照天下。[7]平殄(tiǎn):平定消灭。[8]管仲,鲍叔牙,宁戚:三人都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大臣。[9]寡人:古时帝王、诸侯的自称,意谓寡德之人。[10]公:对人的尊称。

【译文】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因为平定了高昌,在两仪殿招待各位大臣。席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高昌如果不丧失作为臣子的礼节,怎么会遭到灭亡呢?我每次平定了一个地方,都心怀畏惧,勉励自己切莫骄奢淫逸,应该把接纳忠言、纠正自己的错误作为自己的责任。治理国家就要任用贤良正直的人,罢免奸邪谄媚的人,不要听信小人的谣言,以免误解了正人君子。无论做什么都谨慎,国家就有望得到太平。”魏徵趁机进言道:“我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他们在创业的时候,都能够有所警戒,倾听老百姓的呼声,采纳忠臣的意见。天下太平之后,他们就开始穷奢极欲,只喜欢听谄媚讨好的话,厌恶逆耳的忠言。张良是汉代的开国元勋,汉高祖称帝之后,想废掉嫡出的太子另立庶出的公子,张良说:‘这件事不是口头说说就可以决定的。’之后,张良就再也不敢开口提这件事了。况且陛下目前功德这样卓越,汉高祖还不足以与你相提并论。陛下即位已有十五年,圣德广播,现在又平定了高昌,还能够心怀忧患意识,采纳忠言,广开言路,真是国家的大幸。过去齐桓公和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个人一起饮酒,齐桓公对鲍叔牙说:‘我的国家能够长寿吗?’鲍叔牙举起酒杯站立着说:‘愿主公不忘过去逃亡在莒时的情形,管仲不忘在鲁国被囚禁的情形,宁戚不忘当年在车下喂牛时的情形。’齐桓公听后,站起来感激地说:‘我和管仲、宁戚如果能不忘你这番话,那么国家就不会有危险了。’”唐太宗听了,感激地对魏徵说:“我一定不会忘记自己身为平民的时候,你也一定不要忘记鲍叔牙的为人,那我们的江山就不会有危险了。”

【原文】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徵上疏曰:

臣闻君为元首[1],臣作股肱,齐契同心,合而成体,体或不备,未有成人。然则首虽尊高,必资手足以成体;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礼》云:“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2]。”《书》云:“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士康哉!”“元首丛脞[3]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然则委弃股肱,独任胸臆,具体成理,非所闻也。

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以石投水[4],千载一合,以水投石,无时不有。其能开至公之道,申天下之用,内尽心膂[5],外竭股肱,和若盐梅[6],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昔周文王游于凤凰之墟,袜系解,顾左右莫可使者,乃自结之。岂周文之朝尽为俊乂[7],圣明之代独无君子者哉?但知与不知,礼与不礼耳!是以伊尹[8],有莘之媵臣;韩信,项氏之亡命。殷汤致礼,定王业于南巢,汉祖登坛,成帝功于垓下。若夏桀不弃于伊尹,项羽垂恩于韩信,宁肯败已成之国,为灭亡之虏乎?又微子,骨肉也,受茅土于宋;箕子,良臣也,陈《洪范》于周,仲尼称其仁,莫有非之者。《礼记》称:“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为旧君反服,古欤?’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队诸渊。毋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如之何?”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公曰“裂地以封之,疏爵而待之,有难不死,出亡不送,何也?”晏子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谏而见纳,终身不亡,臣何送焉?若言不见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谏不见纳,出亡而送,是诈忠也。”《春秋左氏传》曰:“崔杼弑齐庄公,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为己亡,非其亲昵,谁敢任之?’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虽臣之事君无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缘恩之厚薄,然则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

【注释】

[1]元首:本文指人的头。[2]容敬:容仪端庄。[3]丛脞:细碎,无雄才大略。[4]以石投水:把石头投到水中,遇不到什么阻逆。借喻君臣关系协调。[5]心膂:本文指聪明才智和浑身力气。[6]盐梅:盐味咸,梅味酸,皆为调味所需。比喻国家需要各种人才。也用来赞美做宰相的人。[7]俊乂(yì):有才德的人。[8]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是官名。一说名挚。传说奴隶出身,原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汤用为“小臣”,后来任以国政。帮助汤攻灭夏桀。汤去世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其侄太甲当立,他篡位自立,放逐太甲;七年后,太甲潜回,把他杀死。一说仲壬死后,由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不理国政,被他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接回复位。死于沃丁时。

【译文】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徵上书说:

为臣听说国君就像是一个人的脑袋,大臣就像是一个人的四肢,只有同心协力地配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脑袋虽然高贵重要,但必须有四肢的配合,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国君虽然英明,但必须依靠大臣的辅佐才能把国家治理好。《礼记》上说:“百姓把国君看成是自己的心,国君把百姓看成是自己的身体,内心端正,身体才会舒畅健康,内心肃穆,面容才会恭敬。”《尚书》上说:“国君英明!大臣贤良!百姓安康!”又说:“国君无能,大臣懒惰,万事不成!”所以,国君抛开大臣而独断专行地把国家治理得很有条理,这样的事从来没有听说过。

君臣要配合协调相得益彰,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难事。就像把石头投进水中,让石头顺从流水,千年才能碰上一回;而让流水顺从石头,则时刻都在发生。君臣能够秉持公正的道义,让天下人才发挥各自的才能,国君在内尽心尽力,大臣在外竭力辅佐,二者融洽得就像汤中的盐和梅,坚固得就像金石一样。达到这样的境界,不在于高官厚禄,而在于以礼相待。过去周文王游凤凰台时,系袜的带子开了,他看了看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可以使唤的,便自己把袜带系好了。难道周文王的朝臣全都贤良,而今天的圣明时代倒没有君子吗?只不过是了解不了解,礼遇不礼遇罢了。伊尹是有宰国的陪嫁之臣,韩信是从项羽手下逃亡的大将,商汤给伊尹以礼遇,在伊尹的帮助下,成就了帝业。如果夏桀不嫌弃伊尹,项羽施恩于韩信,难道会丧失已成之国而做亡国之虏吗?还有微子,他是商纣王的骨肉同胞,武王灭商以后受封于宋;箕子是位良臣,为周武王陈述《洪范》,孔子称赞他的仁德,没有人不赞成。《礼记》上说:“鲁穆公问子思:‘被放逐的朝臣,仍为原来的君主服丧,古来有这种情况吗?’子思说:‘古代的君主,用人时以礼相待,辞退时也以礼相待,所以虽不在朝,仍有为君主服丧的礼仪。然而现在的君主,用人时恨不得搂在怀里,辞退时恨不能推下深渊。不兴兵讨伐他就不错了,还谈得上什么服丧之礼?’”齐景公问晏子:“忠臣是如何对待君主的?”晏子说:“君主有难不以身殉,君主流亡不相送。”齐景公说:“君主为臣子分封土地,加官晋爵,为什么臣子要这样对待君主呢?”晏子说:“忠臣的建议被采纳,君主就会终身无难,忠臣还为谁而死呢?忠臣的规劝被接受,君主就会终身太平,臣子又去为谁送行呢?如果忠言不被采纳,有难而死,这是妄死;如果臣子不进献良言,等君主死了去相送,那是虚伪的忠诚。”《春秋左氏传》上说:“崔杼杀死了齐庄公,晏子站在崔府大门外,有人问他:‘齐庄公死了吗?’晏子说:‘难道只是我的君主死了吗,我也死了。’那人又问:‘送别了吗?’晏子说:‘是我的罪吗?君主为了国家而死,我也会跟着死。如果君主是为了自己死的,不是他的亲戚,谁会为他痛哭,为他而死呢?’于是开门而入,抱着齐庄公的尸体痛哭,过后,又站起来大步离去。”孟子说:“君主把臣子看成手足,臣子就会视君主如心腹;君主把臣子看作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视作陌路人;君主把臣子看作粪土,臣子就会把君主视作仇敌。”虽然臣子对待君主没有二心,至于进退的礼节,应当以君主对臣子的恩德而定,然而作为君主,怎么可以对臣下无礼呢?

【原文】

窃观在朝群臣,当主枢机之寄者,或地邻秦、晋,或业与经纶[1],并立事立功,皆一时之选,处之衡轴[2],为任重矣。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节义不立,则名教不兴。名教不兴,而可与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之有也。又闻国家重惜功臣,不念旧恶,方之前圣,一无所间。然但宽于大事,急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之心,不可以为政。君严其禁,臣或犯之,况上启其源,下必有甚,川壅而溃,其伤必多,欲使凡百黎元,何所措其手足?此则君开一源,下生百端之变,无不乱者也。《礼记》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若憎而不知其善,则为善者必惧;爱而不知其恶,则为恶者实繁。《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然则古人之震怒,将以惩恶,当今之威罚,所以长奸。此非唐、虞之心也,非禹、汤之事也。《书》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荀卿子曰:“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故孔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故唐、虞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安可不深思之乎?安可不熟虑之乎?

【注释】

[1]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也指政治才能。[2]衡轴:本文指中枢岗位。

【译文】

“我私下观察在朝身居要职的众大臣,有的是在西北地区担任过边防的重臣,有的是在朝廷参与朝政的要员。他们都建功立业,功勋卓著,都是当代优秀的人才。他们处在最关键的位置上,责任非常重大。朝廷给他们的责任虽然重,但对他们的信任却不深。这样就会使人有时产生疑虑,有疑虑就会怀有得过且过的态度,怀有得过且过的态度,就树立不起忠君报国的节义,节义树立不起来,纲常名教就不能振兴,名教不能振兴,而想巩固太平基业,保住七百年的大唐国运,是不可能的事。我又听说国家爱惜功臣,对他们过去的过错不在计较。这与以前圣明的国君所做的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陛下对大事宽大,对小过错反而严厉处理,有时发脾气训斥人,不免带有偏见。这样是不能处理好朝政的。国君法令严厉,还有些臣子敢于触犯,更何况在上位的人带头违犯,下面就更加不可收拾了。就像河水冲垮堤坝,泛滥成灾,伤害的人一定很多。那黎民百姓又该怎么办呢?这就是说,国君开启了一个弊端,下面就会出现一百个弊端,这样一来,天下就没有不乱的地方。”《礼记》上说:“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如果憎恶一个人就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做善事的人一定会产生恐惧情绪;如果喜爱一个人就包庇他的缺点,那么做坏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诗经》上说:“国君如果发起怒来,作乱者就会很快收敛。”然而,古人的震怒,是为了惩处邪恶的人,当今的严厉惩罚,却助长了奸邪的风气。这不是尧、舜那样圣明君主的本意,也不是禹、汤那样贤明的国君所应该做的事。《尚书》中说:“爱抚我的人就是我的国君,残暴地对待我的人就是我的仇人。”荀子说:“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所以孔子说:“鱼失去了水就会死,水里没有了鱼还是水。”所以,尧、舜这样圣明的君主总是小心翼翼地治理国家,一天比一天谨慎。因此,治理国家怎么可以不深思?怎么可以不熟虑呢?

【原文】

夫委大臣以大体[1],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治之道也。今委之以职,则重大臣而轻小臣;至于有事,则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轻,疑其所重,将求至治,岂可得乎?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今或责小臣以大体,或责大臣以小事,小臣乘非所据,大臣失其所守,大臣或以小过获罪,小臣或以大体受罚。职非其位,罚非其辜[2],欲其无私,求其尽力,不亦难乎?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责以小罪。任以大官,求其细过,刀笔之吏,顺旨承风,舞文弄法,曲成其罪。自陈也,则以为心不伏辜;不言也,则以为所犯皆实。进退惟谷,莫能自明,则苟求免祸。大臣苟免,则谲诈萌生。谲诈萌生,则矫伪成俗。矫伪成俗,则不可以臻至治矣。

【注释】

[1]大体:本文指重要的,关系大局的事情。[2]辜:罪。

【译文】

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也是处理政务的正确法则。现在委任职权时,却是重视大臣而轻视小臣,遇到事情时,又轻信小臣而怀疑大臣。这是信任自己所轻视的而怀疑自己所重视的。这种做法,怎么能实现天下大治呢?再者,朝政贵在有稳定的规范,不能经常变化。现在有时责令小臣办大事,有时又责令大臣去管理小事,小臣处在他不该占据的位置,而大臣又失去他应当担当的职责。大臣或者因为小过错而获罪,小臣或者因为大事故而受罚。职责和职位不相符合,所惩罚的事情,不属于他们各自的职责。要求他们没有私心,竭尽全力,岂不是很难吗?小臣不可以让他们做大事,对大臣不能因为小过错就治罪。给予很高的职位,追究细小的罪过,于是那些刀笔小吏就会顺着陛下的旨意,捕风捉影,舞文弄法,曲成其罪。大臣为自己辩解表白,就认为他是不肯服罪;不辩解表白,就以为都是事实。真是进退两难,不能自己分辨,于是只好苟且免祸。大臣苟且免祸就会谲诈萌生,谲诈萌生就会虚伪成风,虚伪成风就不能实现天下大治啊!

【原文】

又委任大臣,欲其尽力,每官有所避忌不言,则为不尽。若举得其人,何嫌于故旧。若举非其任,何贵于疏远。待之不尽诚信,何以责其忠恕哉!臣虽或有失之,君亦未为得也。夫上之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矣。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礼》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矣。当今群臣之内,远在一方,流言三至而不投杼者[1],臣窃思度,未见其人。夫以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庸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寄同鱼水。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2],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乎!以陛下之圣明,以当今之功业,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

太宗深嘉纳之。

【注释】

[1]流言三至而不投杼者:杼,织布的梭子。这句话出自这样一段史实:秦甘茂告诉秦王说:“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参的母亲,其母正织着布,听后泰然自若。后来第三次有人来报告这个消息,其母扔下梭子,越墙而走。臣之贤赶不上曾参,王之信不如曾母,怀疑臣的人也不止三个人,臣恐怕大王‘投杼’啊。”借喻流言经多次重复就会令人相信。[2]稷、契:稷,古代主管农事的官。契,传说中商的始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

【译文】

朝廷任命大臣,都想让他们竭尽全力。而大臣却有所避讳不敢讲话,这就叫未尽全力。如果选拔的官员得当,即使是故旧又有什么关系。如果选拔的官员不得当,即是关系疏远也不算可贵。自己不给予别人充分的信任,又怎能要求别人忠恕呢?臣子虽然有时会犯过错,可是国君如此对待也不算得当!皇上既然对臣下不信任,那么必然认为臣下无可信之处。如果臣下都不值得信任,那么皇上必然也有让人可疑的地方。《礼记》上写道:“地位高的人互相猜疑,那么百姓就感到无所适从;臣子言行莫测,那么国君就会不放心。”国君与臣子之间互相不信任,就谈不上天下大治了。如今诸位臣子天各一方,相距遥远,对于三番五次的谣言而不信以为真的人,据我所知还未曾有过。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难道连一两个值得信赖的人都没有吗?用信任的态度去选择人,就没有绝对不能用的人;用怀疑的态度去选择人,就选不到信得过的人,难道这只是臣子的过失吗?即使普通人,一旦结为朋友,都可以用生命来报答,纵然死也不会改变,更何况君臣之间默契得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呢。如果国君像尧、舜那样,臣子像稷、契一样,怎么会有遇到小的事情就改变志向,碰到小的利益就变心的道理呢?这虽然是由于臣下不够忠心耿耿,也是由于国君心怀猜疑、对待下属过于苛求的缘故造成的。这怎么谈得上君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呢?凭陛下的聪明才智和现在的成就,要是能诚恳广泛地寻求贤能的人,君臣同心同德,就会天下大治,就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了。夏、商、周、汉,又算得了什么!

太宗十分赞许并采纳了这个意见。

【原文】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特进魏徵曰:“朕克己为政[1],仰企前烈[2]。至于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四者常以为称首[3],朕皆庶几[4]自勉。人苦不能自见,不知朕之所行,何等优劣?”徵对曰:“德、仁、功、利,陛下兼而行之。然则内平祸乱,外除戎狄[5],是陛下之功。安诸黎元,各有生业,是陛下之利。由此言之,功利居多,惟德与仁,愿陛下自强不息,必可致也。”

【注释】

[1]克己为政:克制自己的私欲,努力治理朝政。[2]仰企前烈:仰慕效法前代圣贤。[3]称首:作为首要之务。[4]庶几:也许可以。表示希望。[5]戎狄:泛指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译文】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特进魏徵:“我克制个人的私欲,仰慕效法前代圣贤。至于积德、累仁、丰功、厚利,我时常把他们放在首位,用于勉励自己。世上每个人都苦于不能全面的了解自己,不知这四个方面,我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差呢?”魏徵回答说:“德、仁、功、利四个方面,陛下都在做。在我看来,陛下对内平定各种祸乱,对外消灭了戎狄对边疆的威胁,这是陛下的功劳。安抚百姓,使他们生活有依靠,这是陛下的功德。从这方面看,陛下的功利占了多数,只是德与仁这两方面,希望陛下自强不息,必定可以做到。”

【原文】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1]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2],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3]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4]。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即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5],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曰:“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注释】

[1]司空:唐时司空为大臣崇高的虚衔。[2]才行:才能德义。[3]化及:即宇文化及。隋相宇文述之子,为右屯卫将军。武德初,杀炀帝于江都,立秦王浩。后又杀浩自立,称许帝。二年,窦建德破宇文化及于聊城,将他杀死。[4]弑逆:杀君、反叛。[5]玄感:即杨玄感。隋相杨素之子,曾为大将。大业九年,起兵黎阳,围东都。隋主命宇文述等讨伐他,后被杀死。

【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臣说:“自古以来,朝政从草创之主传到子孙手中,大多成了乱政,这是什么原因?”司空房玄龄说:“这是由于太子从小生长在宫里,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不能识别人间的真假以及国家安危的道理,所以他们一旦坐上国君的位置,就容易发生祸患,甚至国破家亡。”太宗说:“你把亡国的过错归于幼主,我却把它怪罪于大臣。王公大臣的子弟大多数品行不端,没有才能,全凭借前辈的功劳做大官,不注意加强品德修养,一味放纵奢侈。国君年小懦弱,臣子又没有才德,国家危险而不去辅佐,国家焉能不乱?隋炀帝为表彰宇文述的功劳,提拔他的儿子宇文化及做高官,宇文化及不但不报恩,反而杀害了国君,这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我这样说,是想让你们勉励告诫子弟,使他们不要重蹈覆辙,这就是国家值得庆贺的事呀。”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受隋朝恩惠最多的大臣子孙,可他们却都造反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岑文本回答说:“凡是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永远记住别人的恩德并知恩图报,但玄感、化及都是小人。这是古人之所以尊敬君子而轻视小人的原因。”太宗说:“你说得对!”

【评析】

论君臣鉴戒,重点是以历史为镜子,引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来说明“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的道理。唐太宗从多方面引用历史事件,提醒臣下尽为臣之道;魏徵等大臣也以历史鉴戒,要唐太宗做一位善始善终的有道明君,要他看清“首虽尊高,必资手足以成体,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的道理。

联系实际来说,一个企业要发展,领导和下属就像“君”与“臣”的关系一样,必须群策群力,互相监督,互相借鉴,形成上下一心、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企业风气。如果仅仅依靠一方面的力量,领导事必躬亲,下属懒散怠慢,得过且过;或下属兢兢业业,领导不闻不问,都不能使企业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整体。另外,不论是企业的领导还是下属员工,都应该具备丰富且广博的知识,能够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及时总结,“以史为镜”。

这一章节中对于“大臣大用”与“小臣小用”的论述非常精辟。所谓“大材小用”是指企业中一种将高级人才“小用”的现象。所谓“小材大用”则是指企业中一种将某些低水平、低能力的人员“大用”“重用”的现象。

有一句歇后语,“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周瑜病死后,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不用他。鲁肃就推荐庞统去投奔刘备,庞统没有交出鲁肃及诸葛亮的荐举信,以致刘备大材小用,误任他为耒阳县令。庞统不悦,他到了任上,“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刘备得知,特派张飞去荆南诸县巡视。庞统衣冠不整,扶酒而至。张飞见状大怒,“汝焉敢尽废县事?”庞统佯笑曰:“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断决?”他当着张飞的面处理积压的公文,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了毕。张飞回去细说庞统之才,刘备顿悟,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庞统出类拔萃,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而刘备只让他做了个小小县令,对这种“大材小用”的任用,庞统自然心怀不满,实际上这是一种人才的浪费。

关于大材小用的危害,著名管理学家理查·柯乃洛曾说过:“将小问题交到‘解决大问题’的人的手里,比之将大问题交到‘解决小问题’的人的手里还要糟。将小问题交给‘解决大问题’的人物,他们必将厌烦乏味,不仅把兴趣转移到别的方面,而且还会离你而去,那就等于糟蹋人才。”

在我们的企业管理中,也经常有这样的现象:真正有能力的人怀才不遇,做着非常琐碎基础的工作,而那些才干平庸的人却被委以重任、呼风唤雨,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观念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作怪。对“大臣”求全责备,斤斤计较,对“小臣”则估量过高,最终一事无成,这就造成了“大材小用”与“小材无用”的结果。

因此,从用人者的角度看,企业管理者应善于把握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和擅长领域,从而给他一个合适的职位。小材大用、大材小用,都不是理想的用人之策,唯有因才施用,才能发挥人的最大能量。

同类推荐
  • 金融雏形:当铺与质库(文化之美)

    金融雏形:当铺与质库(文化之美)

    我国的当铺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千年以前的汉代,典当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了,到了宋代,由唐代的专营与兼营并立,逐渐向专营发展,正式成为了一种行业。这是中国典当业发展史上的又一大变化,虽然它们曾经备受争议,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它们以超前的经济意识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最终促进了现代金融业的发展。
  • 桂学元研究

    桂学元研究

    《桂学元研究》以“桂学”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研究视角评述桂学研究发展状况及其研究现状,阐发“桂学”概念内涵、外延及其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与文脉精神,辨析桂学作为广西地方学学科性质、特征与定位及其与百越文化、骆越文化、岭南文化、粤西文化、八桂文化、广西民族文化等关系,确立桂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学理依据,夯实桂学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为桂学学科发展及其桂学研究提供学科基础、文献资源与理论支撑。
  • 不可不知的美国常识

    不可不知的美国常识

    美国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国度,不仅是世界上的强国,也常常引领着世界的发展潮流。走进美国、了解美国,可以开阔视野和提高个人的认知,可以让每一位读者在短时间内认识美国。本书从签证移民、教育、留学、旅游、历史、文化等十一个方面,系统地介绍美国。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广泛收集美国的相关知识,然后精心遴选,书中所涉及的一些知识点均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在全球化的今天,读这本书,最大的益处是帮助读者对美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大洋彼岸的国度不再神秘,为那些还未做好前往美国的人们提供及早认识美国的契机,同时为即将前往美国的人们提供更可靠的行动指南。
  • 百家姓:古代最流行的启蒙读物(国学网原版点注,党明德审定)

    百家姓:古代最流行的启蒙读物(国学网原版点注,党明德审定)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华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热门推荐
  • 浅浅动情

    浅浅动情

    太平盛世下的二货编剧,因为写剧本足不出户,于是乎,闺蜜看不惯,金口一开,送了她一个外号:“古墓小龙女”因为皮肤白。秦若书不服,说这是捂的,虽然我的确很白。竞争对手,落选金牌编剧,于是造谣:“你是抱上了盛宸铭的大腿,上了他的床,才有了今天这个位置。”sorry,说什么?明明是你想上他的床上不去,就把我拉下水,你心眼瞎不瞎呀?她同样是老妈心头的一块心病,26岁了,嫁不出去。excuseme?妈,我才26岁,93年生。秦若书自白:我爱过一个人,全身心的爱上他,所以即便她不在了,我也不想选择除他以外的任何人。然而,忽然有一天,庆功宴上被人设计,和一个人上了床,做了事。第二天醒来之后,欺负了她的男人说:“我们结婚吧!”秦若书:“慢走不送谢谢。"是她太单纯还是男人太狡猾,第二天竟主动找上门,用一枚有钥匙的戒指威胁要上节目的她:结婚,我帮你摘下来,不结婚,你就一直带着它。民政局门前,两张红本,某男一脸骄傲:“简太太你好!”男主:“鄙人简安之,23岁,交大医学博士,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心外科大夫,往后多多指教,我亲爱的简太太。”秦若书:“滚,你个花狐狸!”但实际上,花狐狸不花,花狐狸是奶狗戏美男子。
  • 嘿呀我的男孩

    嘿呀我的男孩

    夏敏,完美少女变成A爆肥姐!以前的校花,如今的阿姨,那个曾经青梅竹马的王子,十年后重逢是否还能重新认爱?Ohno,与其哭哭啼啼被动等爱,看我们的夏小雪(夏敏)改名(改命)之后如何再次收复赵子晗这只小妖!说好的情深款款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她把渣男活生生洗脑成了十全美男!
  • 弃女琉月

    弃女琉月

    当重生遇上穿越,当腹黑遇上狡诈,谁技高一筹?她是名门贵女,出生于鬼节,世人眼中的不祥之女,爹不疼娘软弱。嫡女之尊,却人人轻贱,欺辱之,命如草芥,卑如尘埃。她是隐世家主,暗夜修罗,狡诈如狐,面如天使,心如蛇蝎,空有驭兽之能,却天命不寿。当她成为她,有如凤凰涅槃,耀了多少人的眼,又入了多少人的心?当她用优雅无双,绝代风华的姿态站在权利的巅峰,谁又能与她比肩执手而行?他是兰姿玉树,风华绝代,睿智无双,引无数女儿家朝思暮想的太子。却频频拒婚,引人无限遐想。然,无人知道他挟怨重生而来,所做的这一切,只不过为报仇雪恨,以及报那前世的埋骨之恩。当他终于找到她,当他请旨赐婚,朝堂震动,百姓哗然,对方竟然是……
  • 快穿系统:宿主别冲动

    快穿系统:宿主别冲动

    006系统绑定了这么天使的一位宿主,可爱,温柔,又霸气。可是,一不小心宿主受到刺激就……团子:宿主,不可以!!玖熙:为什么不可以呢?团子:因,因为主角死了位面会崩溃!玖熙:那就换掉TA的主角再杀了TA
  • 快穿:为了活着而奋斗

    快穿:为了活着而奋斗

    余淼淼不知道自己倒了什么霉,走在路上也能被人一枪崩了,她上有五十余岁的老爹要照顾,下有,呃,刚成年的自己要养,她还不想死啊啊啊啊啊!什么?可以不死?说来听听。签契约,一个积分换一天阳寿?我签,我签,我都签!从此以后,每天都为了活着而奋斗(划掉)挣积分。 本书有男主,1v1,啵唧各位小天使
  • 将军娘子喜种田

    将军娘子喜种田

    一级品酒师桑栀穿越了,而且还是女穿男,哦不对,是个女扮男装的小村姑。大姐软弱可欺,二姐泼辣嫁不出去,病娇桑栀不得不扛起家里的重担,养养猪,种种田,酿酿酒,撩撩妹,虐虐渣,日子过得逍遥自在。自带千杯不醉属性,喝遍天下无敌手,误惹了黑脸将军,桑栀一不小心就给自己赢了个相公回来,不服输的两个人都想看看到底是东风压倒了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了东风。江行止一脸苦逼:他家小娘子貌美如花,性格可爱,招男人喜欢也就罢了,怎么一个个的女人也要扑过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母亲在左,我在右

    母亲在左,我在右

    实际上,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犹如“母亲”的成长,她也有她的痛苦,只因“她”很少向“我”描述,虽然在一个阳光暖暖的午后,她轻描淡写地向“我”诉说,但终究是时过境迁,物影渐淡,导致“我”不能彻底体会到“她”那个时代的痛,正如“她”不能体会“我”这个时代成长的痛一样。“小西施”只是想穿一条带口子的牛仔裤,却遭到母亲的责骂,她没有权利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更没任何办法去争取到那条牛仔裤,也许她索要的不是一条牛仔裤,只是一种“正常家庭”的温暖,一种“不被扭曲的童年”的渴望。而“母亲”呢,她只需要稍微发发慈悲,就可以满足“小西施”的愿望,可她偏偏没有“慈悲”的意识,造成了母女之间相互排斥、相互抵触的局面。不是“偷窥”问题,即使没有“偷窥”问题的矛头,“小西施”也需要那条牛仔裤。不过还好,小说中并没有出现“冷漠”二字,因为最无可救药的不是恨,而是比恨更糟糕的一种东西,叫“冷漠”。
  • 拼搏创新,兴旺发达

    拼搏创新,兴旺发达

    事实上,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它是理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的综合体。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是指企业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通过各组成要素来激发员工动机与潜在能力的作用,属于精神激励的范畴。具体来说,企业文化能够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调动员工的精神力量,使他们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企业文化是否能产生它所应有的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一旦员工对企业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么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就具有持久性、整体性和全员性的特点和优势。我们看到,在盘锦兴达集团,这样的企业文化正在形成,我们也相信,有了这样的企业文化,盘锦兴达集团势必会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为盘锦的发展,为辽宁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 名人演讲词大全集(优秀青少年必读)

    名人演讲词大全集(优秀青少年必读)

    演讲是时代的音符,是历史的记录,是才情的展示,是艺术的杰作。出色的演讲犹如滔滔江河,震撼人心,也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能让现场欢声雷动,也让现场鸦雀无声;能让人笑声不断,也让人泪流满面。古往今来,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名人们,以他们杰出的演讲口才,点燃了人们的激情,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征服了历史的狂澜,推动了文明的前进,留下了一代人的传奇,书写了一代人的辉煌。本书精选世界政坛领袖、思想先哲、科学巨匠、文艺泰斗、商界精英、社会名流等各类名人的演讲佳作。这些经典之作,有的高屋建瓴、气势逼人;有的引经据典、高谈阔论;有的慷慨激昂、奔放热烈;有的低回舒缓、委婉哀怨;有的汪洋恣肆、游刃有余,各领风骚。
  • 佛说当来变经

    佛说当来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