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门是对名士们作出的鉴赏和赞誉。和“识鉴”不同的是,它不包括对于事态发展的预见,而是从不同侧面单独对于人物品格、才华、风度去进行评论和赞誉。
陈蕃评周乘
【原文】
陈仲举尝叹曰[1]:“若周子居者[2],真治国之器。譬诸宝剑,则世之干将[3]。”
【注释】
[1]陈仲举:即陈蕃,字仲举。[2]周子居:即周乘,字子居。汝南安城人,天资聪颖。[3]干将:宝剑名。相传春秋时吴国干将和妻子莫邪为吴王阖闾铸成阴阳宝剑,阳者名干将,阴者名莫邪。
【译文】
陈仲举曾赞叹地说:“像周子居这样的人,的确是治国的人才。如果用宝剑来比喻,就是闻名于世的干将。”
【评析】
陈仲举是怀着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志向出仕的,他本着为民的态度,为官清廉、正直无私,赢得世人的赞赏。他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他评价周子居是治国的人才,是闻名于世的干将。而周子居是一个地方长官,是一个品行端庄、励精图治、为人称道的好官,他为官时经常反省、检查自己的过失,以求达到提高修养、不断进步的目的。
世人评李膺
【原文】
世目李元礼[1]:“谡谡如劲松下风[2]。”
【注释】
[1]目:品评;评价。李元礼: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人,曾任司隶校尉。当时朝廷纲纪不振,他独持法度,名声很高。后因反对宦官专政,未成被杀。[2]谡谡(sù):形容风声疾速强劲。
【译文】
世人评价李元礼说:“他的风度犹如劲松下的风。”
【评析】
历史上的李元礼,懂得礼贤下士且为官清正廉明。他本身已经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为官后为了增强国力,还不遗余力为朝廷搜罗人才。他为官清正冷峻,惩治阉人、宦官、贪污腐败手不留情,曾经还被一个贪官反咬一口而被罢官,后来陈蕃等很多当时非常有影响的高级官员反复上表为李元礼陈诉冤情,不但要求把他放出来,还要求升他的官。终于李元礼被释,“复拜司隶校尉”。放出来了还是照样耿直威正,一如既往地追查官场里的贪污腐败现象,被誉为“天下楷模”。
公孙度评邴原
【原文】
公孙度目邴原[1]:“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2]。”
【注释】
[1]公孙度:字叔济,东汉襄平人,曾任冀州刺史、辽东太守。邴原:字根矩,东汉朱虚人,曾官任中郎长史。避乱到辽东公孙度处,后想回乡里,公孙度不许,便设计离开。手下人要追赶,公孙度说,云中白鹤不是捉小鸟的网所能捕到的。[2]罗:网罗、局限住。
【译文】
公孙度评论邴原说:“他就是人们所说的云中白鹤,不是用捕捉燕雀的罗网所能捉到的。”
【评析】
这既是对邴原的褒扬,也是对公孙度善于誉人的褒扬。魏晋以后的人物品评有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在预言性和政治、道德的评议外,增加了许多审美的成分,为已经享有盛名的人物用形象的语言、比喻象征的手法加以品题。公孙度以云中白鹤来评邴原,意在能更好地说明邴原的英雄气概和伟大志向。年轻时,邴原与管宁就以德行高尚齐名,州府辟命都不接受。黄巾之乱爆发,邴原带领家人到海上,住在郁洲山中。当时,孔融担任北海相,举荐邴原道德高尚。后来黄巾规模越发展越大,邴原避居辽东,与同郡的刘政都具有勇略雄气,名声重于一时。
钟会评二童
【原文】
王濬冲、裴叔则二人总角诣钟士季[1]。须臾去,后客问钟曰:“向二童何如?”钟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2]。”
【注释】
[1]王浚(xùn)冲:即王戎,王安丰。裴叔则:即裴楷。钟士季:即钟会。[2]滞才:遗漏的人才。
【译文】
王戎和裴楷在童年时去拜访钟会。不久他们离去,后走的客人问钟会:“刚才那两个孩子如何?”钟会说道:“裴楷清晰通达,王戎简明扼要。二十年后,这两位贤人应做吏部尚书,希望那时候天下再没有遗漏的人才。”
【评析】
钟会才华横溢,被人比作西汉谋士张良。而裴楷,少时聪悟有识,很早就以善谈《老子》《易经》而知名于世。他与当时善于清谈、以精辟的评论和识鉴闻名的王戎一齐去拜访了钟会,得到了钟会的大力赞扬。裴楷后来由大将钟会推荐,做了辅政的大将军司马昭的僚属,后升为尚书郎。司马炎即帝位后,他先后做过散骑侍郎、散骑常侍、河内太守,后入朝为屯骑校尉、右军将军、侍中。与山涛、和峤等人同为司马炎身边近臣。后来,他还参与了晋朝法律的制定,并且在朝臣中宣读。满朝文武都为裴楷的口才而叹服。在跟随晋武帝司马炎期间,裴楷能拾遗补缺,以朝廷大局为重,抑制权臣,悉心于西晋王朝的治化。而王戎,承袭父亲的贞陵亭侯爵位,历仕吏部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以事免。又迁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咸宁中伐吴,王戎遣军进攻武昌,吴江夏太守刘朗降。吴平后,进爵安丰县侯。
裴楷品评人物
【原文】
裴令公目夏侯太初[1]:“肃肃如入廊庙中[2],不修敬而人自敬。”一曰:“如入宗庙,琅琅但见礼乐器[3]。见钟士季,如观武库,但睹矛戟。见傅兰硕[4],汪廧靡所不有[5]。见山巨源[6],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7]。”
【注释】
[1]裴令公:即裴楷。夏侯太初:夏侯玄,字太初。[2]肃肃:严正的样子。廊庙:本指殿下屋和太庙,是君臣议论政事的地方,这里指朝廷。[3]琅琅:形容玉石的光彩。[4]傅兰硕:即傅嘏,字兰硕,三国时魏国人,官至尚书。[5]汪廧(qiáng):同“汪翔”,与“汪洋”同义,指宽广无边的样子。[6]山巨源:即山涛,字巨源。[7]幽然:深远的样子。
【译文】
中书令裴楷品评夏侯玄说:“见到他那严正的样子,就像进入朝廷一样,令人肃然起敬。自己不造作,却让人自然而然地敬重。”还有一种说法是:“就像进了宗庙,看到的都是琳琅满目的礼乐之器熠熠生辉。”“见到钟会,就像参观武器库,只看到到处都是矛戟之类的兵器。见到傅嘏,令人感到宽广无边,无所不有。见到山涛,就像登上高山往下看,幽远深邃。”
【评析】
当时的官僚文人都喜欢这样互相吹捧,以抬高身价。裴楷当时极高地评价了夏侯玄、钟会、傅嘏、山涛。夏侯玄少时博学,才华出众,尤其精通玄学,被誉为“四聪”之一,他和何晏等人开创魏晋玄学的先河,是早期的玄学领袖。在政治上,他提出“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制度,被司马懿认为“皆大善”。钟会,年少的时候就聪明且受众人赏识,还精通数般技艺。但是他也是个有野心的人,结交蜀将姜维,欲谋反魏,准备出其不意进军长安,再占洛阳,司马昭对此早有准备,率大军十万屯长安,并令中护军贾充领兵入斜谷。钟会自知事情泄露,诈传郭太后遗诏,宣布讨伐司马昭,并把入蜀魏军将领扣押。魏军向钟会进攻,钟会与姜维均被杀。山涛,虽居高官,却贞慎俭约,俸禄薪水散于邻里,当时的人把这叫作“璞玉浑金”。武帝时任尚书之职,凡甄拔人物,各有题目,称“山公启事”。他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
璞玉浑金
【原文】
王戎目山巨源[1]:“如璞玉浑金[2],人皆钦其宝[3],莫知名其器[4]。”
【注释】
[1]王戎:即王安丰。山巨源:即山涛。[2]璞玉浑金:未经雕琢的玉和未经冶炼的金,比喻人品真诚质朴。[3]钦:钦佩,敬重。[4]器:器量、才识。
【译文】
王戎评论山涛:“山涛就像未经雕琢的玉和未经冶炼的金子,人人都敬重他是宝物,但就是不能形容他的气度。”
【评析】
山涛出身贫寒,但是为人很有气量,他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尽管他很有学识,但是常常刻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显山露水,不被别人所知,不像别人一样故意卖弄以求身价倍增。他和当时的名流嵇康、阮籍等意气相投,便结为竹林贤士。为官以后也是清正廉洁,不搞裙带关系,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什么事情总是亲力亲为,赢得人们的一致好评。后来王戎评价山涛的这句话也被人们认为是至理名言,“璞玉浑金”的成语就是出自他的这个评语中。
山涛评阮咸
【原文】
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1],目曰:“清真寡欲[2],万物不能移也[3]。”
【注释】
[1]山公:即山涛。阮咸:字仲容,陈留人,当时世人都认为他的行为很怪。官为散骑侍郎。[2]清真:纯洁质朴。[3]移:使……移,作动词。
【译文】
山涛推荐阮咸担任吏部郎,并评价阮咸道:“他纯洁质朴,清心寡欲,没有什么能够改变他高洁的品格。”
【评析】
阮咸性情放达,为人不拘礼法、狂浪不羁。尽管世人都笑他行为荒诞,但是他从不为外界所扰。他才高八斗,且善弹琵琶。他所用的琵琶与后来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琶不同,唐时以他的名字为他所弹的乐器命名为“阮咸”,宋时简称“阮”。以人名来给乐器命名,在中外音乐史上仅他一个。
庾敳品评和峤
【原文】
庾子嵩目和峤[1]:“森森如千丈松[2],虽磊砢有节目[3],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注释】
[1]庾子嵩:即庾敳,字子嵩。和峤:字长兴,晋汝南西平(今河南舞阳东南)人。武帝时任中书令,因母丧离职;惠帝即位,拜为太子少傅。他家境富有,却为人吝啬,因此受到世人讥讽。[2]森森:树林茂盛的样子。[3]磊砢(kē):树木多节的样子。节目:树木枝干交接之处为节,纹理纠结不顺的部分为目。
【译文】
庾子嵩品评和峤:“他就像繁密茂盛的千丈高的大松树,虽然树上多节,树干交叉,但如果建造大厦,却可以用它来做栋梁。”
【评析】
和峤少年时代已很有才华。他为政清廉,享盛名于朝野,深得百姓颂赞,懂得珍重自爱,累迁颍川太守。和峤在朝当职的时候向皇帝谏言上策直言不讳,并且能够切中要害。但是和峤唯一的一个缺点就是一生吝啬异常,爱钱如命,杜预曾经认为他有钱癖。这就是庾敳评价他的“他就像繁密茂盛的千丈高的大松树,树上多节,枝干交叉”,也许是因为这一点,使和峤最终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污点。
王戎评王衍
【原文】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1],如瑶林琼树[2],自然是风尘外物[3]。”
【注释】
[1]太尉:指王衍,字夷甫。高彻:超脱通达。[2]瑶林琼树:比喻人之品格如美玉般高洁。[3]风尘:世俗,尘世。
【译文】
王戎说:“太尉王衍风采超脱通达,就像美玉一样高洁,自然是超脱人间世俗之外的人物。”
【评析】
王衍出身于名门望族,才华横溢,容貌俊雅,聪明敏锐有如神人,精通玄理,专以谈论《老子》《庄子》为事。他本质上是一个文人,崇尚玄谈,讲究风度,然而,他生活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中,时代需要的是具有经世才能的人。王衍以清谈名士出仕正好是当时的一种风尚,自然就被大家赞誉为仙人一般了。
王湛为王济叹服
【原文】
王汝南既除所生服[1],遂停墓所。兄子济每来拜墓[2],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3],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4],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5],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6]。”于是显名,年二十八始宦。
【注释】
[1]王汝南:即王湛,字处冲,太原人。[2]兄子济:即王济。[3]懔(lǐn)然:敬重的样子。[4]回策如萦:挥起马鞭来盘旋萦回。[5]调:开玩笑。[6]魏舒:字阳元,任城人,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之节。官历相国参军、侍中、司徒。
【译文】
王湛为母亲服丧三年,脱掉丧服后就在墓地居住。他兄长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都不去看叔叔,而叔叔也不去问候他。王济偶然来探望一次,不过寒暄几句而已。后来王济随意问了一些最近的事情,王湛回答得言辞很有意味,出乎王济预料,令其大吃一惊。继续与他谈论下去,越谈越精深微妙。这之前王济对王湛完全没有子侄应有的恭敬,听完他的言辞,王济敬畏之情顿生,从内心到外表都严肃起来。于是留下来一起谈论,一连好几天都是通宵达旦。王济虽然才华出众,性格豪放,但是还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他长叹了一口气说:“家里有位名士,三十年来却都不知道。”王济告辞时,叔叔将他送到门口。王济的随从中有一匹马,不好驾驭,很少有人能骑它。王济就顺便问叔叔道:“您喜欢骑马吗?”叔叔答道:“也喜欢啊!”王济就让叔叔去骑这匹难骑的马。他发现叔叔跨上马背的姿势妙不可言,挥起马鞭来盘旋萦回,即使是著名的骑手,都很难超越他。王济越发赞叹叔叔的高深莫测,其才能并非仅仅表现在某一个方面。回家后,父亲王浑问王济:“怎么去了这么久?”王济说:“我方才找到一位好叔叔。”父亲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就边赞叹边叙说自己的见闻。父亲又问:“跟我比如何?”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人物。”以往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都会拿王湛跟他开玩笑,问他:“你家的那个痴叔死了吗?”王济往往不知怎么回答。重新认识了叔叔以后,当晋武帝又像往常那样问他时,王济便说:“我叔叔并不痴。”他称赞叔叔确实很优秀。晋武帝问:“可以与谁相比呢?”王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王湛从此闻名于世,二十八岁开始做官。
【评析】
王湛很有学识风范,也有度量,但是不喜欢多说话,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以为他是个痴呆,连晋武帝都知道他们家有个“痴叔”。他的侄子王济先前也完全没有表现出晚辈对长辈应有的敬意,等到和王湛随意交谈过后开始慢慢发现了王湛的才华,与之深谈,便不觉对王湛肃然起敬。在看到王湛美妙精湛的骑术后,才醒悟,原来自己的叔叔是个高深莫测的名士,于是就向晋武帝推荐,而且对他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不鸣不跃
【原文】
张华见褚陶[1],语陆平原曰:“君兄弟龙跃云津[2],顾彦先凤鸣朝阳[3]。谓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褚生。”陆曰:“公未睹不鸣不跃者耳!”
【注释】
[1]张华:即张茂先。褚陶:字季雅,吴郡钱塘人,聪明绝顶,曾官居太守。[2]陆平原:即陆机。龙跃云津:像龙从天上银河跃出。比喻英才崛起。[3]顾彦先:即顾荣。凤鸣朝阳:像凤鸟在早上鸣叫。比喻贤才遇时而起。
【译文】
张华见到褚陶后,对陆机说:“你们兄弟俩就像飞龙从天上银河跃出,顾荣就像凤鸟迎着朝阳鸣叫。我本来以为东南的珍宝已经全在这里了,没想到现在又见到了褚先生。”陆机说:“那只是因为您没有看到不长鸣、不腾跃的人才罢了。”
【评析】
这段写的是张华用陆氏兄弟的才气做铺垫介绍了另外一个东吴的人才褚陶。采用对话的形式,从侧面赞扬了吴国的人才,而陆机的回答意在说明人才辈出,只是没有全部被发现罢了。
披云雾而睹青天
【原文】
卫伯玉为尚书令[1],见乐广与中朝名士谈议,奇之曰:“自昔诸人没已来,常恐微言将绝[2],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镜也[3],见之若披云雾睹青天[4]。”
【注释】
[1]卫伯玉:即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曹魏明帝时,官历尚书郎、中书郎。高贵乡公时,官任散骑常侍。陈留王时拜侍中、廷尉卿,后为镇西将军、镇东将军等官。入晋官历征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州牧、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等职。[2]微言:指清谈中的精微之言。[3]水镜:以水和镜子的清明比喻人的明鉴或性格开朗。[4]披:拨开。
【译文】
卫瓘担任尚书令时,看到乐广与西晋的名士清谈议论,感到非常出乎意料,他说:“自从过去那些名士去世以来,我总是担心玄学清谈会断绝,如今又从您这里听到了这种谈论。”于是他就命弟子去拜访乐广,并说:“此人是人中的水镜,明鉴开朗,见到他就仿佛拨开云雾见青天一样。”
【评析】
乐广从小家境贫寒,寄居在山阳。他不仅有见识,眼界深远,而且总是清心寡欲,不被世俗所烦扰,尤其善于清谈。裴楷等名士们经常和他谈论,也都自叹不如,卫瓘出身书法世家,擅长隶书、章草,师承张芝书法传统,自称得张芝之筋,风格流畅秀美。他称赞乐广是人中的水镜,总是能让人随之清心寡欲,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王衍兄弟互评
【原文】
王平子目太尉[1]:“阿兄形似道[2],而神锋太俊[3]。”太尉答曰:“诚不如卿落落穆穆[4]。”
【注释】
[1]王平子:即王澄,字平子。太尉:指王衍,王澄的哥哥。[2]道:有道者。[3]神锋:神采气概。[4]落落穆穆:疏淡端庄貌。
【译文】
王澄评价太尉王衍:“哥哥外貌像是有道之人,只是神采气概太俊秀了。”王衍回答说:“我的样子确实不如你疏淡端庄。”
【评析】
王澄和王衍是亲兄弟,其家门是著名的琅琊王氏。出身于这样的名门望族,王衍外表清明俊秀,喜欢吟咏诗赋,清谈玄虚。而且他才华横溢,在那样一个注重清谈学说的年代里,不免就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所以平步青云直至担任宰相。但是王衍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是却不认真考虑国家的治理,他本质上是一个文人,崇尚的是玄谈,讲究风度,然而,却让他去当了宰相,动乱的时代需要的是具有经世才能的人。王衍以清谈名士出仕是当时的一种风尚,但同时也是一种悲剧。他弟弟王澄为人一生放荡不羁,不被世俗的礼节所牵制,而且生性自负,很少推崇别人却善于品评人物。正是如此,兄弟二人都互相给了对方中肯的品评。
竹林七贤各有俊才子
【原文】
林下诸贤,各有俊才子:籍子浑[1],器量弘旷;康子绍[2],清远雅正;涛子简[3],疏通高素;咸子瞻[4],虚夷有远志,瞻弟孚,爽朗多所遗;秀子纯、悌,并令淑有清流;戎子万子[5],有大成之风,苗而不秀,唯伶子无闻[6]。凡此诸子,唯瞻为冠[7],绍、简亦见重当世。
【注释】
[1]籍子浑:即阮籍的儿子阮浑。[2]康子绍:即嵇康的儿子嵇绍。[3]涛子简:即山涛的儿子山简。[4]咸子瞻:即阮咸的儿子阮瞻。[5]戎子万子:即王戎之子王绥。[6]伶:即刘伶。[7]冠:第一。
【译文】
竹林的各个贤才都有才智出众的儿子:阮籍的儿子阮浑,器量宽广恢宏;嵇康的儿子嵇绍,清雅高远、耿直正派;山涛的儿子山简,宁静淡泊、高洁通达;阮咸的儿子阮瞻,谦逊平和、志存高远;阮瞻的弟弟阮孚,坦率开朗,而对世务多不放在心上;向秀的儿子向纯、向悌,都善良美好、品行高洁;王戎的儿子王绥,气度非凡,足以成就大业,但可惜英年早逝;唯独刘伶的儿子默默无闻。在这些人的儿子中,只有阮瞻堪称第一,嵇绍和山简也被世人推重。
【评析】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个极为特殊的时期。而“竹林七贤”就是活跃在这个动乱年代中一个极不平凡的群体,是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有自己的才识,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思想,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他们的作品揭露和讽刺了司马朝廷的虚伪。虽然他们生性不羁,但是他们却给整个朝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的后代传承了上一辈的高深涵养与优良品格,同样被世人所传诵夸赞。
司马越教子
【原文】
太傅东海王镇许昌[1],以王安期为记室参军[2],雅相知重[3]。敕世子毗曰[4]:“夫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闲习礼度[5],不如式瞻仪形[6];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王参军人伦之表,汝其师之。”或曰:“王、赵、邓三参军,人伦之表,汝其师之!”谓安期、邓伯道、赵穆也[7]。袁宏作名士传[8],直云王参军。或云赵家先犹有此本。
【注释】
[1]太傅东海王:即司马越。[2]王安期:即王承。[3]雅:甚,很。[4]毗(pí):即司马毗。[5]闲:熟习。[6]式瞻:即“瞻”,瞻仰。式:发语词。[7]邓伯道:即邓攸。赵穆:字季子,汲郡人,才识清通,官历尚书郎、太傅参军。[8]袁宏:即袁虎,也称为袁彦伯。
【译文】
太傅东海王司马越镇守许昌时,任命王安期为记室参军,非常赏识敬重他。司马越告诫自己的儿子司马毗说:“从书中学来的东西比较肤浅,亲身体验到的感受比较深刻。熟习礼仪法度,不如亲眼去瞻仰礼仪形式;吟咏品味古训,不如亲身接受贤人的教诲。王参军是众人的表率,你要向他学习。”还有一种这样的说法:“王、赵、邓三位参军是人民的表率,你应学习他。”说的就是王安期、邓攸、赵穆。袁宏撰写《名士传》时,就只提到了“王参军”。有人说:“以前赵穆家里还保存着这个本子。”
王导评王衍
【原文】
王公目太尉[1]:“岩岩清峙,壁立千仞。”
【注释】
[1]王公:即王导。太尉:即王衍,王夷甫。
【译文】
王导评价王衍说:“他高高地耸立,仿佛千仞峭壁似的矗立着。”
【评析】
王导和王衍同属一个家族,而且是名门望族,魏晋是一个尊崇名士也产生了众多名士的时代。名士的特征主要是善于清谈,而且行为举止潇洒风流。王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名士,不但生得俊美,而且擅长老庄学说,喜欢清谈玄学。这也成了当时的一个主流,所以,王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自然就被抬高了。
庾亮评庾敳
【原文】
庾太尉目庾中郎[1]:“家从谈谈之许[2]。”
【注释】
[1]庾太尉:即庾亮。庾中郎:即庾敳。[2]家从:我家堂叔。
【译文】
庾亮评价庾敳道:“我家堂叔是清谈之祖。”
【评析】
能被庾亮赞叹为“清谈之祖”的人必定是有着他不为人知晓的才学和品性。
庾敳善自藏
【原文】
时人目庾中郎[1]:“善于托大[2],长于自藏。”
【注释】
[1]庾中郎:即庾敳。[2]托大:支撑大局。
【译文】
当时的人们评价庾敳道:“他善于跻身大道而超脱俗世,长于韬光养晦而不露锋芒。”
【评析】
当时庾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声誉,赞扬他虽然位高权重却能超脱官场的那些俗人俗事,能在济济的人才中崭露头角却又不露锋芒。
王澄赞子
【原文】
王平子与人书[1],称其儿“风气日上,足散人怀[2]”。
【注释】
[1]王平子:即王澄。[2]风气:风度气质。散:排遣。
【译文】
王澄给朋友写信,称赞他的儿子“风度气质每日进步,足以让人内心的苦闷消散。”
【评析】
王澄在信中称赞他的儿子风度翩翩,看样子是很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骄傲。
王导赞时贤
【原文】
王丞相云:“刁玄亮之察察[1],戴若思之岩岩[2],卞望之之峰距[3]。”
【注释】
[1]王丞相:即王导。刁玄亮:即刁协,字玄亮,深得晋元帝信任重用,官至尚书令。察察:分析明辨。[2]戴若思:即戴俨,字若思,东晋广陵人。多才善辩,风采过人,官至征西将军。被王敦所害,赠左光禄大夫。岩岩:高峻挺拔,比喻人态度严峻。[3]卞望之:即卞壸。峰距:山峰高尖突出,比喻人严峻而有锋芒。
【译文】
丞相王导说:“刁协分析明辨,戴俨态度严峻,卞望之锋芒毕露。”
【评析】
王导是一个执政为民的好官,上能忠君,下能爱民,一生都为了家国社稷奔波。这里他对刁协、戴俨、卞望之作出了中肯的赞誉。
王敦赞誉王羲之
【原文】
大将军语右军[1]:“汝是我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2]。”
【注释】
[1]大将军:即王敦。右军:即王羲之。[2]阮主簿:即阮裕。
【译文】
大将军王敦对王羲之说:“你是我家的好子侄,应该不落后于阮裕。”
【评析】
阮裕为人爽快无私,深得王敦的器重。王敦是琅琊王氏的主导人物之一,琅琊王氏是当时的大贵族,所以王羲之身上所承继的才华,再加上他的天分就足以让人为傲了。王敦的话中既有对王羲之的殷切希望,也包含了对阮裕的赞赏。
周顗嶷如断山
【原文】
世目周侯[1]:“嶷如断山[2]。”
【注释】
[1]周侯:即周顗,周伯仁。[2]嶷(nì):高耸的样子。
【译文】
世人评价周侯,说:“他峻拔的样子如同高高耸立的孤山。”
【评析】
这里是评价周顗为人正直且办事果敢,不含糊。用高峻陡峭的大山来比喻他,证明他在大家的心目中已然建立了一个很有威信的形象。
王述为人晚成
【原文】
王蓝田为人晚成[1],时人乃谓之痴。王丞相以其东海子[2],辟为掾。常集聚,王公每发言,众人竞赞之。述于末坐曰:“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丞相甚相叹赏。
【注释】
[1]王蓝田:即王述。[2]王丞相:即王导。东海:即王承。
【译文】
王述成名比较晚,当时的人们都说他傻。丞相王导因他是东海太守王承的儿子而征召他来做属官。大家经常聚会,王导每次发言都会得到众人的竞相赞美。坐在末座的王述说:“长官并非尧舜,怎么可能什么都对呢?”王导相当赞赏他的话。
【评析】
王述成名比较晚,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有点痴呆。王导因为他是东海太守的儿子,便召他去做了一名属官。王导在聚会的时候每一次的发言都出乎别人的意料,于是赢得了大家的赞美,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王述却说:“长官又不是尧、舜,怎么可能事事都对呢?”王导没有生气,反而非常赞赏他。由此可见,他确实是颇有风度跟气质的。
桓彝荐徐宁
【原文】
庾公为护军[1],属桓廷尉觅一佳吏[2],乃经年。桓后遇见徐宁而知之[3],遂致于庾公曰:“人所应有,其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真海岱清士!”
【注释】
[1]庾公:即庾亮。[2]桓廷尉:即桓彝。[3]徐宁:字安期,有德之人,初为舆县令,后为桓彝所赏识,官历吏部郎、左将军、江州刺史。
【译文】
庾亮担任护军将军时,嘱托桓彝给他寻找一位优秀的属官,居然过了一年都没找到。桓彝后来遇到了徐宁并赏识他,就将其引荐给了庾亮,说:“常人应该有的,他不一定有;常人应该没有的,他却不一定没有。他真是海岱一带的高雅之士!”
褚裒裁断于心中
【原文】
桓茂伦云:“褚季野皮里阳秋[1]。”谓其裁中也。
【注释】
[1]褚季野:即褚裒。皮里阳秋:是说这人对人对事,表面上不作评论但内心却有所褒贬。
【译文】
桓茂伦说:“褚裒皮里春秋。”这就是说他表面上不作评论而内心里对人事有褒有贬。
【评析】
桓茂伦评价褚裒对事物总是有着独到的见解,能评判出人事的好坏,亦能深藏不露。
何充评贾宁
【原文】
何次道尝送东人[1],瞻望,见贾宁在后轮中曰[2]:“此人不死,终为诸侯上客。”
【注释】
[1]何次道:即何充。[2]贾宁:字建宁,长乐人,结交于王应、诸葛瑶,曾参与苏峻之乱,官至新安太守。
【译文】
何充曾送别从东边吴郡、会稽来的人,他远远地看到贾宁坐在后面的车中,便说:“此人若不死的话,就必定会成为诸侯的座上客。”
【评析】
贾宁先是随苏峻反叛,苏峻失败后,真如何充所言,又投降了晋王室。
拔萃国举
【原文】
庾公云[1]:“逸少国举[2]。”故庾倪为碑文云[3]:“拔萃国举。”
【注释】
[1]庾公:即庾亮。[2]逸少:即前文王羲之。[3]庾倪:即庾倩,字少彦,司空庾冰之子,官至太宰长史。
【译文】
庾亮说:“王羲之是全国上下所推崇的人物。”因此庾倩给他写碑文为“出类拔萃,为国人所推戴”。
【评析】
王羲之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所创造的辉煌很早就在人们的心目中奠定了一个无人替代的形象。
谢安小露才智
【原文】
谢太傅未冠[1],始出西,诣王长史[2],清言良久。去后,苟子问曰[3]:“向客何如尊?”长史曰:“向客亹亹[4],为来逼人。”
【注释】
[1]谢太傅:即谢安。未冠:尚未成年。[2]王长史:即王濛。[3]苟子:即王脩。[4]亹亹(wěi):形容勤勉不倦。
【译文】
谢安还没有成年时,初到京城拜访王濛,清谈了很长时间。谢安走后,王脩问他的父亲:“刚才那位客人与父亲相比如何?”王濛说:“他勤学勉励,清淡玄理咄咄逼人。”
【评析】
谢安是一个朝代的亮点,早在他还刚成年的时候就已经赢得了当时的名流们很高的赞誉,认为他是块金子,早晚有一天会发出耀眼的光芒。最后也果真如此。他成就了一个朝代的辉煌,为国家社稷安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官至宰相,名垂千史。
掇皮皆真
【原文】
谢公称蓝田[1]:“掇皮皆真[2]。”
【注释】
[1]谢公:即谢安。王蓝田:即王述。[2]掇(duō)皮:直率,没有什么掩饰。
【译文】
谢安称赞王述说:“此人性情表里如一,搓掉了表皮露出来的都是本真。”
【评析】
谢安的称赞说明了王述这个人从不弄虚作假,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仍然能保持自我的本性。
同命之人自相羡
【原文】
桓温行经王敦墓边过,望之云:“可儿[1]!可儿!”
【注释】
[1]可儿:意同可人,即使人满意的人。
【译文】
桓温外出,路过王敦的墓地,他望着陵墓说:“令人满意的人!令人满意的人!”
【评析】
因为二人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共同点,都是举国叛乱的人物,而且桓温向来就敬佩王敦的胆识,所以就赞誉他是个令人满意的人。
王林评刘惔
【原文】
王长史谓林公[1]:“真长可谓金玉满堂[2]。”林公曰:“金玉满堂,复何为简选[3]?”王曰:“非为简选,直致言处自寡耳。”
【注释】
[1]王长史:即王濛。林公:即支道林。[2]真长:即刘惔。金玉满堂:比喻非常有才学。[3]简选:选择,挑选。
【译文】
王濛对支道林说:“刘惔应该说是满腹经纶。”支道林说:“既然是满腹经纶,为什么还要挑选言辞呢?”王濛说:“不是选择,只是发出言辞时自然精练而已。”
王羲之评众人
【原文】
王右军道谢万石“在林泽中,为自遒上”[1];叹林公“器朗神俊”[2];道祖士少“风领毛骨[3],恐没世不复见如此人”;道刘真长“标云柯而不扶疏”[4]。
【注释】
[1]王右军:即王羲之。谢万石:即谢万。遒(qiú)上:强健挺拔。[2]林公:即支遁,支道林。[3]祖士少:即祖约。[4]刘真长:即刘惔。扶疏:高低疏密有致,形容茂盛。
【译文】
王羲之说谢万石“在丛林水泽中,可谓强健挺拔”;称赞支道林“器宇轩昂,神采非凡”;称赞祖约“风姿骨相不同凡俗,恐怕这辈子都见不到这样的人了”;评价刘惔“好比高耸入云的大树但是枝叶并不茂盛”。
【评析】
王羲之用优美而形象的语句分别对谢安、支道林、祖约以及刘惔作出评价。在显示出他的才华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这些人的敬佩之情。
庾统为人简约直爽
【原文】
简文目庾赤玉[1]:“省率治除。”谢仁祖云[2]:“庾赤玉胸中无宿物[3]。”
【注释】
[1]简文:即东晋简文帝。[2]谢仁祖:即谢尚。[3]庾赤玉:即庾统。宿:陈、老旧。
【译文】
简文帝评价庾统:“他简约直率,修身自爱。”谢尚评价说:“庾统胸中坦荡,毫无芥蒂。”
韩伯标榜自负
【原文】
殷中军道韩太常曰[1]:“康伯少自标置[2],居然是出群器[3]。及其发言遣辞,往往有情致。”
【注释】
[1]殷中军:即殷浩。韩太常:即韩伯,字康伯,殷浩的外甥。[2]标置:标榜自负,自视甚高。[3]居然:确实。
【译文】
殷浩评价韩康伯说:“康伯年少时就很自负,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当他开口说话时,言谈措辞,常常充满意趣风致。”
【原文】
简文道王怀祖[1]:“才既不长,于荣利又不淡[2],直以真率少许,便足对人多多许。”
【注释】
[1]简文:即东晋简文帝。王怀祖:即王蓝田王述。[2]于荣利又不淡:并不淡泊功名利禄。淡:淡泊。
【译文】
简文帝称赞王述说:“他并没有突出的才能,也不淡泊功名利禄,只是他真诚坦率,就这一点就已经抵上他人许许多多了。”
【评析】
简文帝也评价了王述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华,但是足够坦率、真诚,这在众人当中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多人的评价都是如此,证明王述为人确实坦率。
支道林评王濛
【原文】
林公谓王右军云[1]:“长史作数百语[2],无非德音[3],如恨不苦[4]。”王曰:“长史自不欲苦物。”
【注释】
[1]王右军:即王羲之。[2]长史:即王濛,官至司徒左长史。[3]德音:善言。[4]苦:用言辞使人感到困窘。
【译文】
支道林对右军将军王羲之说:“左长史王濛讲了几百句话,没有一句不是善言,遗憾的是说话会让人感到困窘。”王羲之说道:“王濛本来不想为难人。”
殷浩书评谢万
【原文】
殷中军与人书[1],道谢万[2]:“文理转遒[3],成殊不易。”
【注释】
[1]殷中军:即殷浩。[2]谢万:即谢中郎。[3]转:愈,更加。
【译文】
殷浩在给别人写的信中评价谢万,说他:“文辞义理越来越刚劲有力,他的成就很不容易。”
王濛不翅儒域
【原文】
王长史云[1]:“江思悛思怀所通[2],不翅儒域。”
【注释】
[1]王长史:即王濛。[2]江思悛(quān):字思悛,陈留人。好学,手不释卷,儒道兼综。
【译文】
王濛说:“江思悛思想上所通晓的,并不仅仅限于儒学。”
许玄度才情过于所闻
【原文】
许玄度送母始出都[1],人问刘尹[2]:“玄度定称所闻不[3]?”刘曰:“才情过于所闻。”
【注释】
[1]许玄度:即许询。[2]刘尹:即刘惔刘真长。[3]称:符合,相称。
【译文】
许询因送母亲而初次来到京都,有人问刘惔:“许玄度本人与社会上的传闻到底相符吗?”刘惔说:“此人的才华远远超出了社会上的传闻。”
王羲之风骨清举
【原文】
殷中军道右军[1]:“清鉴贵要。”
【注释】
[1]殷中军:即殷浩。右军:即王羲之。
【译文】
殷浩称赞王羲之:“他有高明的见解,而又尊贵显要。”
吾门中久不见如此人
【原文】
桓大司马病。谢公往省病[1],从东门入。桓公遥望[2],叹曰:“吾门中久不见如此人!”
【注释】
[1]谢公:即谢安。省病:探望病情。[2]桓公:即桓温。
【译文】
大司马桓温生病了,谢安前去探望,从东门进去。桓温远远看到谢安进来,感叹道:“我家中好久没有看到像谢安这样品高才卓的人了。”
共游白石山
【原文】
孙兴公为庾公参军[1],共游白石山,卫君长在坐[2]。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庾公曰:“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亦不近[3]。”孙遂沐浴此言。
【注释】
[1]孙兴公:即孙绰。庾公:即庾亮。[2]卫君长:即卫永,字君长,东晋济阴成阳(今山东曹县东北)人,官至左军长史。[3]倾倒:使人向往,令人敬佩。近:浅近,平凡。
【译文】
孙绰担任庾亮的参军时,他们一起去游白石山,卫永当时也在。孙绰说:“此人的神情并不关注山水,却能写文章。”庾亮说:“卫永的风韵气度虽然不能与其他人相提并论,但是其令人敬佩之处也不同凡响。”这话使孙绰深深浸润体味。
陈泰心存凛然之气
【原文】
王右军目陈玄伯[1]:“垒块有正骨[2]。”
【注释】
[1]王右军:即王羲之。陈玄伯:即陈泰。司马昭杀高贵乡公曹髦阴谋篡权,陈泰忧愤呕血而死。[2]垒块:土块。比喻胸中有不平之气。正骨:刚正的品格。
【译文】
王羲之评价陈泰:“他胸中有郁结不平之气而品格刚正。”
法汰为王洽所重
【原文】
初,法汰北来[1],未知名,王领军供养之[2]。每与周旋行来,往名胜许,辄与俱。不得汰,便停车不行。因此名遂重。
【注释】
[1]法汰:东晋时僧人竺法太。[2]王领军:即王洽,字敬和,丞相王导第三子,曾任领军,中书令,二十六岁亡。
【译文】
当初,竺法汰刚从北方来,还没有什么名气,由王洽供养他。王洽常常与他交往,拜访社会名流,都与法汰一同去。若法汰不能去,王洽就停下车子不肯前进。法汰因此名声渐渐传开。
【评析】
法汰本来没什么名气,王洽不但供养他,还经常带他出去参加那些名流贤士的聚会,法汰不去的话,王洽也就不肯去。这说明王洽是很重视法汰的,而法汰的名气也就这样传开了。
殷浩作令仆有违其才
【原文】
桓公语嘉宾[1]:“阿源有德有言[2],向使作令仆,足以仪刑百揆[3]。朝廷用违其才耳[4]。”
【注释】
[1]桓公:即桓温。嘉宾:即郗超。[2]阿源:即殷浩,这里是他的小名。[3]百揆(kuí):百官。[4]用:任用。
【译文】
桓温对郗超说:“阿源(殷浩)很有德行,口才也好,之前若让他做尚书令或仆射,完全可以成为百官的典范。可现在朝廷对他的任用却与他的才干完全相悖。”
【评析】
虽然桓温看不起殷浩,总是认为他徒有虚名,但却并不否认他的长处。
白楼亭议评
【原文】
孙兴公、许玄度共在白楼亭[1],共商略先往名达[2]。林公既非所关[3],听讫云:“二贤故自有才情。”
【注释】
[1]孙兴公:即孙绰。许玄度:即许询。[2]名达:名流贤达。[3]林公:即支遁,支道林。
【译文】
孙绰和许询同在白楼亭评论过去的名流贤达。支道林对这些并不关心,听了他们的话后说道:“二位贤人的确有才华。”
王临之才华横溢
【原文】
王右军道东阳[1]:“我家阿林[2],章清太出。”
【注释】
[1]王右军:即王羲之。[2]阿林:应为“阿临”,指王临之。字仲产,琅琊人。仆射王彪之子,官至东阳太守。王临之是王羲之的同宗晚辈,因此说“我家”。
【译文】
王羲之称赞王临之道:“我们家的阿临,才华横溢,实在太显著突出了。”
王濛书评殷浩
【原文】
王长史与刘尹书[1],道渊源:“触事长易[2]。”
【注释】
[1]王长史:即王濛。刘尹:即刘惔刘真长。[2]渊源:即殷浩。长:通“常”。易:平和。
【译文】
王长史王濛在给丹阳尹刘惔的信中,评论殷浩:“遇事常常很平和。”
谢安评王坦之
【原文】
谢太傅道安北[1]:“见之乃不使人厌,然出户去,不复使人思。”
【注释】
[1]谢太傅:即谢安。安北:即王坦之。
【译文】
谢安评价王坦之说:“看见他后虽然不至于令人厌烦,但是他出门后却不会令人再想起他。”
【评析】
谢安对王坦之的评价,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好坏褒贬的态度。“不使人厌,不使人思”,就是说这人很平凡,没有什么特点。
刘惔评何充饮酒
【原文】
刘尹云[1]:“见何次道饮酒[2],使人欲倾家酿[3]。”
【注释】
[1]刘尹:即刘惔,刘真长。[2]何次道:即何充,据说他饮酒不失礼容,人们都喜爱他的饮酒风度。[3]家酿:家中自己酿的好酒。
【译文】
刘惔说:“看何充喝酒,让人情愿把家里的好酒都拿出来请他。”
【评析】
这里刘惔赞扬了何充的酒德。认为他能把酒寄情山水之间,更是名士借以表达意趣超脱或超然物外的心境的一仲追求,让人觉得跟他一起饮酒是一种享受,也就得到大家很高的评价了。
言少多妙言
【原文】
谢公云[1]:“长史语甚不多[2],可谓有令音[3]。”
【注释】
[1]谢公:即谢安。[2]长史:即王濛。[3]令:美好。
【译文】
谢安说:“王濛虽然不多说话,但是可以说总出妙言。”
谢尚评王修
【原文】
谢镇西道敬仁[1]:“文学镞镞[2],无能不新。”
【注释】
[1]谢镇西:即谢尚。敬仁:即王荀子王修。[2]文学:辞章修养。镞镞:杰出的样子。
【译文】
镇西将军谢尚评论王修:“他的辞章修养十分突出,如果没有才能,就不会有这样的新意。”
【评析】
王修十六岁就能写出《贤令论》,这表明其才能非比寻常。
支道林评王胡之
【原文】
林公云[1]:“见司州警悟交至[2],使人不得住,亦终日忘疲。”
【注释】
[1]林公:即支遁,支道林。[2]司州:即王胡之。
【译文】
支道林说:“看到王胡之(司州)敏捷与悟性一起呈现出来,令人应接不暇,并且令人终日忘记疲劳。”
世人评二王
【原文】
世称苟子秀出[1],阿兴清和[2]。
【注释】
[1]苟子:即王脩的小名。[2]阿兴:即王蕴,字叔仁,小字阿兴,苟子的弟弟。
【译文】
世人称赞王脩才华出众,王蕴清朗平和。
刘惔善清谈
【原文】
简文云[1]:“刘尹茗柯有实理[2]。”
【注释】
[1]简文:即东晋简文帝。[2]刘尹:即刘惔,刘真长。茗柯:即“茗仃”“酩酊”,大醉。
【译文】
简文帝说:“刘尹貌似醉酒的样子而实际上说话很有道理。”
【评析】
在刘惔生活的时代,他以渊博的学识、精妙的清谈能力成为当时宗师级别的人物。而且他在人格上坦诚率真,且懂得遵守礼法,虽然身在官场,却没有那种所谓的腐朽之气。而且照样把他精通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发挥到极致,所以简文帝对他赞赏有加。
世人评四大望族
【原文】
吴四姓旧目云[1]:“张文,朱武,陆忠,顾厚[2]。”
【注释】
[1]旧目:旧时评说。[2]厚:厚道。
【译文】
过去人们评论吴地的四大望族时说:“张姓崇尚文,朱姓崇尚武,陆姓崇尚忠贞,顾姓崇尚厚道。”
许询为文帝所赏识
【原文】
许掾尝诣简文[1],尔时风恬月朗[2],乃共作曲室中语。襟怀之咏,偏是许之所长,辞寄清婉[3],有逾平日。简文虽契素[4],此遇尤相咨嗟,不觉造膝,共叉手语,达于将旦[5]。既而曰:“玄度才情,故未易多有许。”
【注释】
[1]许掾:即许询,许玄度。简文:即东晋简文帝。[2]恬:安静。[3]清婉:清新婉约。[4]契素:平时就交好。[5]旦:天亮。
【译文】
许询有一次去拜访简文帝,那天晚上,风静月明,于是一起在内室清谈。作诗抒发情怀是许询的长处,他的言辞清新婉约,远远超过平日。简文帝虽然平时一直与许询都很合得来,但这一次还是大加赞赏,不知不觉中两人便促膝而坐,执手共语,直到天亮。事后,简文帝说:“玄度才华横溢,这样的人确实不易多得。”
【评析】
许询有才华,善属文,在当时和王羲之、孙绰这些名士们以文义冠世。好游山水,常与谢安等人游宴、吟咏,曾参与兰亭雅会。尤其擅长分析玄理,是当时清谈家的领袖之一,隐居深山,又有着优雅的气质。
谢安敬子敬
【原文】
谢车骑问谢公[1]:“真长性至峭[2],何足乃重?”答曰:“是不见耳!阿见子敬[3],尚使人不能已。”
【注释】
[1]谢车骑:即谢玄。谢公:即谢安。[2]真长:即刘惔。峭:严厉。[3]子敬:即王献之。
【译文】
谢玄问谢安:“真长的性情严厉,怎么值得受到如此的敬重呢?”谢安说:“那是因为你没有见到他。我见到子敬,尚且不能自制地敬重他。”
谢安不计前嫌
【原文】
谢公领中书监[1],王东亭有事,应同上省[2]。王后至,坐促,王、谢虽不通[3],太傅犹敛膝容之。王神意闲畅,谢公倾目。还谓刘夫人曰:“向见阿瓜[4],故自未易有,虽不相关,正自使人不能已已。”
【注释】
[1]谢公:即谢安。领:兼任。[2]王东亭:即王珣。[3]通:交往。[4]阿瓜:或为王珣的小名。
【译文】
谢安兼任中书监,王珣有公事,照例应当与谢安一同到中书省去。王珣后到,车上座位狭窄,王珣和谢安虽然平时不来往,但是谢安还是将双膝收拢,腾出地方让王珣坐下。王珣的神态安闲自在,令谢安禁不住注目看他。回来后,谢安对刘夫人说:“刚才见到阿瓜,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虽然我和他没有婚姻关系了,只是总令人心情难以平静啊。”
【评析】
王珣兄弟本来都是谢家的女婿,后来因为互相猜忌导致离婚,以致两家都互相仇视,所以王珣和谢安虽然同坐一车,却形同陌路。不过谢安为人豁达,并不因此记恨在心,而能谦让容纳王珣,并且诚心赞叹王珣是难得的人才,可以看出谢安为人能不记私仇,能以宽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
谢安适意舒畅
【原文】
王子敬语谢公[1]:“公故萧洒。”谢曰:“身不萧洒[2]。君道身最得,身正自调畅。”
【注释】
[1]王子敬:即王献之。谢公:即谢安。[2]身:我。
【译文】
王献之对谢安说:“你的确是非常潇洒。”谢安说:“我并非潇洒。只是您的评论我最满意,我真的感到调和畅达。”
后起之秀
【原文】
范豫章谓王荆州[1]:“卿风流俊望[2],真后来之秀。”王曰:“不有此舅,焉有此甥!”
【注释】
[1]范豫章:即范宁。王荆州:即王忱。范宁是王忱的舅舅。[2]望:仪容。
【译文】
范宁对王忱说:“你仪容秀美,名望很高,实在是后起之秀啊!”王忱说:“若是没有您这样的舅父,怎么会有我这样的外甥呢?”
张天锡为王弥才华折服
【原文】
张天锡世雄凉州,以力弱诣京师[1],虽远方殊类[2],亦边人之杰也。闻皇京多才,钦羡弥至[3]。犹在渚住,司马著作往诣之。言容鄙陋,无可观听。天锡心甚悔来,以遐外可以自固。王弥有俊才美誉,当时闻而造焉。既至,天锡见其风神清令[4],言话如流,陈说古今,无不贯悉。又谙人物氏族中表,皆有证据[5]。天锡讶服。
【注释】
[1]诣:往,来。[2]远方殊类:边远之地的异族。[3]弥至:更甚,非常。[4]风神:风度神采。[5]中:讲,说,谈论。
【译文】
张天锡世代称雄凉州,后来由于势力衰弱而来到了京都,他虽然是边远地区的异族,但也称得上是边陲的杰出人物。他听说京都到处都是人才,就非常羡慕钦佩。在长江停泊时,司马著作前去拜访他,但是此人言语粗俗,容貌丑陋,实在是不堪入人耳目。张天锡心里很后悔来到了南方,他认为将自己置身于荒原的凉州,还可以自保。王弥才华出众又有好名声,他听说后就去拜访此人。到后,张天锡看他风度翩翩,神采飞扬,言语流畅,谈古论今,无不通晓。并且他还熟悉名士的宗族谱系和中表姻亲关系,说出来都很有根据,张天锡不觉惊叹同时又很佩服。
仲文评仲堪
【原文】
殷仲堪丧后[1],桓玄问仲文[2]:“卿家仲堪,定是何似人?”仲文曰:“虽不能休明一世[3],足以映彻九泉[4]。”
【注释】
[1]殷仲堪: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曾任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荆州刺史。他是在与桓玄的相互攻伐中失败被杀的,因此下文殷仲文的回答比较谨慎。[2]仲文:即殷仲文,殷仲堪的堂弟,桓玄的姐夫,曾帮助桓玄谋反,用为侍中,后被刘裕所杀。[3]休明:美好清明。[4]九泉:黄泉,指阴间。
【译文】
殷仲堪死后,桓玄问殷仲文:“你们家的仲堪,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仲文说:“他虽然不能像您这样美好清明于一世,但死后也足以映照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