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肝病的用药常识
1.小心,有些西药很伤肝
是药三分毒,西药属于化学药物,多数都要经过肝脏解毒,然后通过肾排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各种药物都会对肝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用药需要特别慎重,尤其是对肝脏有直接损害的药物更需要多注意。以下为对肝脏有直接损害的药物。
一、导致转氨酶升高的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肝素、优降糖、苯唑青霉素、头孢噻吩钠、磷霉素、消炎痛、布洛芬。
二、致使肝功能异常的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左旋多巴、烟酸、安妥明、氯磺丙脲、雌激素类、天门冬胺酶、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克林霉素等。
三、造成胆汁郁积的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保泰松、氢氯噻嗪、甲基睾丸素、炔雌醇、呋喃类、甲地孕酮、炔诺酮、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利眠宁、眠尔通、安定、三氟拉嗪等。
四、可造成肝炎的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保泰松、羟保泰松、环磷酰胺等。
五、导致黄疸的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奋乃静、丙咪嗪、氨基比林、消炎痛、别嘌呤醇、利尿酸、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氟烷、巴比妥类、氯丙嗪、林可霉素、乙硫异烟胺,对氨水扬酸、氨苯砜、二性霉素B、灰黄霉素乙胺丁醇等。
六、损伤肝细胞的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阿米替林、三甲双酮、利尿酸、锑剂、6-巯基嘌呤、氮芥、苯丁酸氮芥、罂粟碱、双香豆素、己烯雌酚、红霉素、四环素、横胺类、异烟肼,对氨水扬酸、利福平、吡嗪酰胺、氟烷、乙醚、水合氯醛、氯丙嗪、氨苯砜、二性霉素B、光辉霉素、自力霉素等。
以上药物都会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长期服用者和患有肝病者,更应该多注意。如需服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并注意检查肝功能,以免加重肝脏损害。
TIPS:致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有哪些
随着新药不断涌现,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已超过万种,其中大多数药物都需要经肝脏代谢,药物性肝炎的发病率与日俱增。据相关统计,目前,主要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有抗生素类、解热镇痛剂类、抗结核药类、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消化系统疾病治疗药、麻醉药品、代谢性疾病治疗药、激素类药及其它。上述药物分别占药物性肝损害的24%~26%、5%~19%、8%~13%、9%~11%、5%~6%、6%~11%、4%、3%、3%。
2.中药也不是全保险
很多人都认为中药比起西药更安全,对身体的损害也比较小,所以,肝病患者多习惯选用中医治疗,其实,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只要是药就会对身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根据临床资料显示,以下常用中药会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服用时一定要注意。
一、雷公藤、苍耳子。
这两种药是治疗鼻炎、头痛和肾病的常用药,苍耳子所含的毒蛋白、毒甙能引起肝损害,甚至引发肝功能衰竭。雷公藤或雷公藤多甙片可导致可逆性转氨酶升高及肝肿大,还可引起重型肝炎。
二、川楝子。
川楝子具有疏肝行气、止痛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楝子、苦楝皮中的苦楝素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正常剂量即可导致药物性肝炎,出现黄疸、肝肿大和转氨酶升高的症状。
三、天花粉、半夏、蒲黄、桑寄生、山慈菇。
以上药物如长期服用可导致肝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四、四季青注射液。
长期静注四季青注射液,会干扰胆红素代谢,引发黄疸。
五、五倍子、石榴皮。
这两种中药含有的水解型鞣质,对肝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长期服用可引发脂肪肝,甚至是肝硬化。
六、蝮蛇抗栓酶。
蝮蛇抗栓酶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常用药。一般患者在用药10~14天时,就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七、铅丹、铅粉、密陀僧。
这些药物因含有氧化铅等物质,可导致铅中毒,表现为肝肿大、腹痛、黄疸及转氨酶升高等。
八、八角茴香、花椒、蜂头茶、土荆皮、石菖蒲、千里光。
这些中草药里含有黄樟醚,不但损害肝脏,还有诱发肝癌的可能。
九、蓖麻子。
蓖麻子是常用的泻下药,因其含有蓖麻毒蛋白,所以容易损伤肝脏而导致中毒性肝炎。
十、千里光、农吉利、天芥菜等。
这些药物因含有一类能引起迟发性肝毒性的生物碱,长期服用可导致肝静脉闭塞,出现黄疸、腹水。
十一、黄药子。
黄药子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常用中药,此药含有薯蓣皂甙等毒性物质,服用两周后就有可能引起黄疸(或无黄疸)型肝炎,也可出现腹水或肝昏迷。
十二、马桑、广豆根、望江南。
这些药物服用后,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刺激胃肠道,并导致肝细胞损害。
十三、克银丸、复方青黛丸。
这些中成药中含有土茯苓、青黛等对肝脏有毒性作用的成分,治疗剂量可导致皮肤瘙痒、皮肤巩膜黄染、尿黄、转氨酶升高等药物性肝损害的症状。
TIPS:中药治疗肝病的优势在哪里
国外肝病治疗,多采用外源性的免疫物质进行免疫干预,这类药物在治疗肝病的同时,也会给肝脏带来一定的损伤。这是因为肝脏是人体代谢的重要器官,而大部分的药物都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这样必将给肝脏造成一定的损伤。那么,用中药治疗肝病的优势在哪里呢?
一、抗炎、退黄。
一般肝炎患者会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中医认为这是湿热或疫毒引起的,采用具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中药科学配伍进行治疗,对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损伤的修复都具有一定疗效。
二、提高免疫力。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乙肝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紊乱。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因此在治疗乙肝时,既要杀灭病毒,又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中药在治疗乙肝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科学的配伍,辩证施治,既能抑制病毒,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如何判断乙肝药物的疗效
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有很多,种类繁多的药物常常令患者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服用哪种药物好,那么,如何才能判断某种药物有真正的疗效呢?要做出判断,就必须了解:
一、认识到血液检测中的误差。
血液检测有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特别是在试剂质量不好的情况下,更易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为此,一方面应尽量采用质量好的试剂,另一方面应将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用同一批试剂进行检测,结果会准确一些。
二、药物是否有效,应因人而异。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中,有一些人是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这其中有部分人即使不治疗也能自愈,因此只有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持续时间超过半年的患者治疗有效的药物才被认为有效。
但必须注意的是,慢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中也有极少数患者可自然转阴,因此,对个别患者“有效”的药物或疗法,不一定真正有效,只有使用某种药物治疗后乙肝表面抗原阴转率超过不治疗者,才能认为真正有效。
三、正确评价大三阳转为小三阳。
因为e抗原、e抗体的检测更容易出现误差,而当乙肝病毒发生变异时,e抗原也会转阴,所以,如e抗原转阴,一定要结合其他指标判定:如e抗原阴转的同时,HBV-DNA也同时阴转或减少,则肝功能明显好转,病情好转;如e抗原阴转,HBV-DNA反而增多,肝功能也无好转,则很可能是病毒发生了变异,就需要格外注意了。
要想判断治疗乙肝的药物是否真正有效,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治疗的病例除了一定是真正的慢性乙肝患者外,观察的病例一定要多,最好在30例以上。
其次,一定要有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情况,如性别、年龄、转氨酶的高低、是否合并肝硬化等,一定要与治疗组基本一样。
最后,对疗效的分析要全面,不要分析单个指标,而要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各种检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还有就是,不光要看近期疗效,更要看远期疗效,这样才能具体分析出这种药物是否真的有效。
TIPS:科学对待保肝药
保肝药,准确的说是保护肝细胞功能的药物,目前,临床上可以把保肝药物分为调节蛋白质代谢药、降酶药、退黄药、非特异性抗炎药,那是不是这些药物都对肝脏有好处呢?
对于这些药物是否对改善肝细胞功能有作用,就需要理智地分析了,尤其是对于降酶药的使用。肝细胞功能变化主要是因为病毒直接或间接损伤,引起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细胞凋亡引起的,如不能去根,只能取得暂时效果,所以,保肝药物只用于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4.肝病用药原则与方法
治疗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是不是每种药物,患者都要试用一下其效果呢?如果是这样,必将给肝脏造成更大的负担,那么,肝病用药应该讲究哪些原则和方法呢?
一、掌握好用药时间。
饭前饭后服药是不一样的,因为患者在服药之前,就应该搞清楚这个问题,如拉米夫定、泛昔洛韦等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饮食是不会影响其生物利用度的,可以在吃饭时同服;降黄药物,如思美泰片剂必须在两餐之间整片吞服,熊去氧胆酸片不宜与消胆胺或氢氧化铝等合用;胃动力药物,如普瑞博思,应该于餐前半个小时左右服用;中药复方和中成药,一般不受食物影响,多在饭后服用。
二、防止过敏。
肝病患者体内毒素含量高,机体常处于超敏感的状态,对于药物中的微量毒素很敏感,不管是口服还是注射给药,都比正常人容易发生过敏,所以用药时要特别注意。尽量杜绝多种药物合并混合输液,因为混合后的药物微量毒素会更多,更容易引起过敏。由于过敏反应的种类和表现具有不可预测性,所以,生物制剂、中药注射液、抗生素等药物原则上应单独使用。
三、注意用药宜忌。
一些肝病患者常用药物,服用时需要特别注意,调整肠道功能的微生态制剂中,死菌制剂可与抗生素合用,但活菌制剂,如丽珠肠乐、培菲康等,是不宜与抗生素同时使用的;口服头孢类抗生素应该于饭前1小时左右空腹口服;口服补钾药物补达秀缓控释制剂,应整片吞服;氧氟沙星、吡哌酸、环丙沙星应与食物同服,这样可以减轻胃肠道的反应。
四、注意服药方法。
不同的药物服用方法是不同的,有的药物需要含服,而有些药物时需要嚼服的,需含服的药物有西瓜霜、心痛定、复方甘草片、华素片,不能嚼服的药物有得美通、美施康定、洛赛克等。
TIPS:肝病患者用药注意事项
服药不当会给身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对于肝病患者来说,更应该多注意,减少药物对肝脏的进一步损害,因此,肝病患者在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肝功情况及合并症。
二、在治疗肝病合并其它疾病时,不要照搬其他人的治疗方法和用药剂量,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治病用药也要因人而异。
三、患者在用药后,如发现转氨酶增高2倍以上,应予停药或改用其它药物。
四、服药药物之前,应充分了解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发生药物反应,一般多出现在用药后1~4周,多有皮疹、瘙痒、发热等症状。
五、肝病患者的用药种类不宜过多,因为大多数药物都在肝脏解毒,而患肝病时,药物的代谢和清除都受到影响,因此,肝病患者用药要少、精、准。
5.抗病毒治疗,你该了解什么
目前,世界肝病研究界一致表明,乙肝病毒持续复制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不愈的重要原因,所以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而抗病毒治疗则是乙肝治疗的关键。那么,对于抗病毒治疗,我们又该了解什么呢?
一、抗病毒治疗的适用人群。
如患者检查乙肝病毒DNA为阳性,肝功能检查提示谷丙转氨酶为正常值两倍以上就应该采用抗病毒治疗。若是首次使用抗病毒治疗,就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工作、身体、婚姻、生育等多方面的情况,选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和药物。
二、肝功正常的人是无需进行抗病毒治疗的。
如患者肝功检查正常,病情处于病毒携带的状态,则这样的患者就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三、治疗前应做一次肝穿检查。
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之前,应先做一次肝穿检查,了解肝内病毒分布情况以及数量、肝脏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程度,以决定使用哪种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案。
四、正确选择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治疗首选药物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干扰素、恩替卡韦,但是具体选用哪种药物是有讲究的。肝功能失代偿阶段(晚期肝硬化)、高度黄疸者是不能使用干扰素的;有明确家族乙肝背景(垂直传播)者,使用干扰素的效果不是很好;拉米夫定最好不要用于儿童;阿德福韦最好用于拉米夫定治疗发生病毒变异的患者。
五、注意抗病毒治疗期间的监测。
进行抗病毒治疗时,至少一个月监测一次肝功、肾功和血常规;一般3个月复查一次乙肝病毒指标。
六、治疗后,也应进行监测。
整个疗程结束后的最初3个月里,应该每月监测一次肝功和乙肝病毒指标,以后,可延长监测的时间。病情较重的肝硬化患者和疗效不佳的患者,监测力度要加强,防止病情恶化;疗效较好的患者可以每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
七、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各异。
抗病毒治疗也并非人人都能取得良好效果,只有一半左右的患者可取得良好效果,另一半则可能无效。因此,患者不能对抗病毒治疗抱有太大的希望。
八、抗病毒治疗的方法不同,所需时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