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地域与纵向级别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场景,一进入体制内,这就是你的生存背景。
一旦踏进体制内的某个行业,你的未来就与这个行业紧紧的联系起来,往后几十年,这个行业犹如传统的户籍制度,在给你一个合法的身份之后,也将你的后半生一次性买断了。
从海阔天空到弹丸之地,这就是体制对一个人的束缚,你的喜怒哀乐从此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权力的金字塔要么让你幸福,要么让你痛苦。不管你在哪里,只要想去彼岸,你就不可能漠视权力,假装看不见,也不可能故意绕开权力,闪烁其词,满不在乎。
体制内从来不是以股东收益与市场效率为导向的地方,而是以政治偏好为导向的地方。
人人都说仕途好,可很少有人知道仕途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剑指对方,有时候伤及自己。
单位上的三种岗位就是三个坐标,老天既然给每一个人一种活法,就意味着每一种活法都有不同的意义。
上面一个喷嚏,下面高烧不退,只要在体制内,每个单位都处在传导链中,每一天我们不是在“祸害”下级,就是被上级所“祸害”。
很多人都是怀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一步踏进体制内的,可等你在具体岗位上落定以后,你才会发现天地实在是太小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很多人苦苦挣扎在仕途上时,专业岗就像上苍钦点的一份美差,简直轻松多了。
给行业画个像
体制是什么?是仕途,是地位,还是铁饭碗?
就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体制的自我定义。假如这个定义可以作为人生定位的话,你可曾想到它与现实有着某种偏差?一入体制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很多时候这种偏差还会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门道。行业之别不仅由横向地域决定,还由纵向级别决定,不管你在哪里,你的未来始终离不开这两个因素。这是一个人的生存场景,如果想要换一个场景,恐怕要费一些气力了。比如你想要从一个城市跨到另一个城市,想从一行业跨到另外一个行业,这个难度一定很大。换一句话说,只要你一进入体制内,这一场景基本上就是你的生存背景。
当地域确定以后,进入体制内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行业,这是一个大圈子。这个圈子决定着行业的属性,有多大优势,掌握着多少资源,具备什么样的影响力,是大江还是小溪、是干流还是支流、是源还是汇,一旦行业确定了,这条河流的深浅就确定了。而具体到某一个人就恰如这条河上的一叶扁舟,想去哪里,想走哪条道,个人是决定不了的。
只有顺势而为才能立足于一个行业,可怕的是行业本身也充满了变数。这些年几乎没有一样东西一成不变,眼下看起来还不错的行业,转眼间就可能是明日黄花,比如像糖酒、粮食、物资、运输、邮政等这些行业,从天上到地下不过就是几年时间,让人猝不及防。尤其在这一两年里很多事情都已经颠覆了人们的定势思维,昨天还引以为豪的事情,今天已是深不见底的陷阱。这不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这个时代的大场景。
行业兴衰与从业者无关,只与某几个人有关。他们是大人物,不仅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还决定了一个行业的走向。如果他们败了,大家就跟着败了,行业就跟着败了,有时候一纸文件就让一些小伙伴们成了牺牲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当眼睁睁地看着一个行业倒下去的时候,个人努力与苦苦挣扎就是毫无意义的一件事情。
当然,只要这个变数还未触及到自己,我们就以为这个行业是稳定的,还可以给这个行业贴上一个标签,比如一说政府办立马眼神都变了,一说地震气象立刻爱答不理。社会之所以将人分成三六九等,其背后依仗的不是个人能力而是权力,有了权力你便有了身份,尽管这是一个非常功利的话题,但已经是一种共识。可见,一旦踏进一个行业,你的未来就与这个行业紧紧地联系起来了,就个人来说,能到什么位置,能有多大门路,基本上就有谱了。
如果要给行业画个像的话,从里而外可分三个层次:处于核心圈的当属政府部门,这是名正言顺的体制大佬;处在中间状态的就是事业单位,权力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国有企业处在最外围,权力可以影响其他行业。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三个层次不仅是生存环境的分界线,还是个人事业的分界线。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梦想从外围进入核心圈,做一次跨界穿越或者身兼数职般的混搭,这个过程就如同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艰难。换句话说,从进入一个行业的第一天起,体制已经将你和这个行业绑定在一起,孙悟空七十二变,怎么蹦跶都逃不出佛祖的手掌。
一个选择几十年,一脚注定后半生,这是多么神圣而沉重的抉择啊。也许你并不在意,也许你连想都没有想过,从青春年少到风烛残年,你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或快乐,或悲伤,或没有一丁点的感觉。往后几十年,这个行业犹如传统的户籍制度一样,在给你一个合法的身份之后,也将你的后半生一次性买断了。就像一个拿手术刀的不可能做地质勘探一样,一个站在大马路上的交警也不可能在大学里讲水土保持一样。术业有专攻,只要你入了门,如果不出意外,在你有能力工作的年龄里,你和其他行业便没有一丁点的联系。
个人定位永远都离不开行业,什么样的行业造就什么样的人,在行业与个人之间,行业就像土壤,个人就像种子,只有适应土壤的种子才能活下来。很多人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经常强调个人兴趣和能力,殊不知行业才是职业规划最为重要的环节,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行业如同粮食,没有粮食就谈不上生存。换一句话说,只有生存下来,兴趣、才情、价值观、爱好等才有了存在的价值,如果忽略了这个平台,其他的不过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从这个意义上讲,体制内要羡慕体制外的自由与畅快,即便你有资历,你也不敢纵情洒脱一次,说走就走,说穿越就穿越,说不干就不干。
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如果你选择了一个行业,就等于选择了这个行业的一切,只有踏踏实实地热爱这个行业,你才有可能走出一个好前程。这就好比一个女子选择了一次婚姻,这个女子不能只接受男人的钱财而不接受他的丑陋一样,当然只有相互了解的两个人才有可能产生热爱。当你进入一个行业时,你需要给自己一段时间以充分了解并熟悉这个行业,尽可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个时间段也许是一年两年,抑或是一辈子。
乍看起来都是一份工作,都在领着一份工资,可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差别却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行业区别于另一个行业的标志就是资源,资源越大,权力越大,于是就有了政府、国土、税务、石油、电力、环保这些强势部门,也有了档案、地震、气象、水文、畜牧、社团这些清水衙门,这便是中国特色的精髓,谁权力大,谁就是王道,谁就能左右其他行业的命运。尤其当资源被某个人掌握时,这个人就代表着这个行业的规则,什么时候办、能不能办、办到什么份上,这绝对是说不清楚的一件事情。处于这样的部门,手握一点点权力都可能很牛,有时候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也能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
评价一个行业好不好,可用四个指数来加以衡量,这就是权力大小、经济收入、繁忙程度、政治潜力。一般来说,权力越高,政治潜力越大,比如市委办、政府办这样的权力中枢,虽然事务繁杂,收入不多,但晋升机会多,提拔空间大;发改、交通、招商,这些行业毕竟有实力,说话有底气,只要你努力,就是一支潜力股;而财政、审计、税务这些与钱沾边的行业,收入绝对不成问题,可专业性强,业务面窄,和上级接触机会少,见面时间不多,其政治前途一般不容乐观。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什么行业做什么事情,这是进入体制内的第一堂课。如果你在政府办、发改委,忙就是理,晚上加班,凌晨睡觉,起得比领导早,睡得比领导晚,几年下来不提拔你才怪呢。怕的是你很闲,朝九晚五雷打不动,动不动妻儿老小,比领导溜得还快,比领导还闲得多;如果你在科协、档案、妇联,你就要守一份清贫,离权力远点,少一点心眼,多一点淡泊,清心寡欲,老实做人,如果整日追逐名利,上蹿下跳,尽在上级眼皮子底下晃悠,你便是自己在找不痛快;如果你在教育、医疗、环保、气象这些部门,就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专家,努力成为行业专家,全心致力于职称学历,对于摒弃专业而游手好闲的人,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傻到家了。
实际上,体制内的三个圈子就像三个指示灯一样。如果待在政府机关,你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仕途了,十二种职务十五个级别,这是距离你最近的目标;如果待在事业单位,五类技术职称就像五个台阶在向你招手,当然你也可以不放弃对职务的追求;如果待在企业,职务与职称可是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事情。
不管你在哪个行业,你还要清楚另外一件事情,这就是你千万不要对钱有非分之想。只要你在体制内,你的收入不外乎三大块:一是基本工资,这一块大体都差不多;二是各种福利,这一块行业差异明显,但在八项规定出台以后,每份收入都晒在阳光下,福利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真正的差别在第三块上,这就是所谓的灰色收入,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式解读,但对于一个新人抑或是远离权力的人,灰色收入不过是望梅止渴。
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路很长,很可能是一辈子,想好了再做,想好了再说。
方寸之地
如果说进入一个行业算是一场恋爱的话,那么进入一个单位就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婚姻。不管这个单位怎么样,只要你一脚踏进去,就被立刻绑定了,要在这方寸之地存活下来,还要把未来托付给这个单位。
是一年两年还是十年八年抑或是一辈子,几乎没有人能一眼看穿自己要在这里守多长时间。方寸之间,天井一瞥,看起来很是狭小,可却成了每个人的起跑线。当你兴冲冲地落定以后,你不得不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一边是望不到头的工作,日复一日,没完没了;另一边是看不透的人和事,让你千回百转,欲说还休。
尽管这个时代已经很开放了,如果一个单位不合心意,你可以说走就走,说不干就不干了,世界这么大,到处都站站。可假如你还是一个普通人的话,体制就像是脖子上的一根绳索,心往之而身不前,有些人想了一辈子却挣不脱这根绳索的牵绊。事实上,除了领导干部可以在组织程序上堂而皇之地往来调派外,非领导职务的人如果想换一家单位是非常困难的,专业性强的单位更是高攀不起。
单位对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一份工资、一个工作,还是一个未来?可能很多人都未曾想过这个问题。行业很重要,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行业毕竟很宽泛。以教育为例,你可以选择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可以选择家庭教育、特殊教育、培训班、补习班甚至于孝悌教育、道德教育、学龄前教育。乍看起来都是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可一旦进到具体单位,可能大相径庭。比如同样是大学教育,一墙之隔的两所大学就不可比,条件、环境、待遇、工作氛围、晋升渠道以及一把手的胸怀、整个班子的行事风格,一个在天上,一个可能在地下。
当你还没有进入社会时,行业就像一条银河系,你仰望着天,幻想着一百种可能,几乎每一种可能都很完美。可一旦进入到一家单位,你的世界就变得非常狭隘。面对巴掌大的一块地方,你不得不计较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这就好比拿一个放大镜看一张照片一样,再漂亮的脸蛋上都会生出几颗麻子。幻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幻想到现实,每一种缺憾都会被成倍地放大,随着时间的流逝,以至于再也找不到银河系的感觉。
假如把行业比喻为一条河流的话,单位不过是一汪湖水罢了,从一条河到一湖水,这个过程就是体制对一个人的绑定。别说你只有二十岁,别说你还很稚嫩,当你一脚踏进来的这一刻,你的人生就开启了新的一幕,这一幕将和这个院子、这间办公室、这张办公桌交织在一起,也许是三年,也许是一辈子。
如果行业决定了你爬的是哪一类山,是500米高还是5000米高;单位决定了你爬的是哪一座山,是平缓的还是陡峭的;个人努力则决定了自己能爬到什么位置,是半山腰还是在山顶。选择了500米高的山,最远的目标不过是顶峰,不管你再怎么努力,都不会攀上5000米的高端。行业决定高度,单位决定难度,只要在这座山上,你就无法拥有另一座山的风景。
行业是抽象、宏观、理论层面的概念,单位是具体、微观、实实在在的事情。从一个行业到一个单位,这是一种圈定、一种契约、一种协定。你是单位的人,便要遵守单位的制度,履行单位的职责,服从单位的管理,接受单位的制约。看起来你只是领着一份工资,可你永远都不可能像体制外的人一样洒脱自在。你心里揣着小九九,揣着前程,揣着未来几十年,于是你会忌惮、会害怕、会心有余悸,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这几乎成了每个人的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