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5400000010

第10章 南流后的大都作家及其创作(3)

在佛教戏中,能这么紧密地将社会现实和宗教思想结合起来的戏还不多见。像剧中对有钱与无钱之间的哲理思辨,以及无钱时的人情物理、世态炎凉,都有极为深刻认识。如果不是一个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社会,人们是不可能产生这么深刻的认识的。于是,庞居士皈依佛法,认识到“富极是招灾本,财多是惹祸因”。要想终成正果,就得“多行善事,广积阴功”。可以说,《来生债》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宣扬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因果报应是用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并支持其宗教体系的基本理论。因果论出自缘起论。缘起论主张世界万物无一不由因缘和合而生,而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由因生果,因果历然。其所以生出不好的果来,是因为前世的“业”不好。“业”在佛经中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是造成人生苦痛的“因”。“作如是因,行如是果。”[7]所以说,因果论的中心问题是要阐明两种相反的人生趋向:一是作恶业而引起不断流转,即生死轮回;二是作善业而引向还灭,即归于涅槃。所以,庞居土为了作善业而将家财散尽,就是为了不要进入生死轮回之道。

《来生债》对现实的描绘是逼真的,尽管有夸张的成分,但夸张想象都是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之上的。剧中磨博士这样叙述他自己的劳动过程:“我清早晨起来,我又要拣麦,拣了麦又要簸麦,簸了麦又要淘麦,淘了麦又要晒麦,晒了麦又要磨麦,磨了麦又要打罗,打了罗又要洗麸,洗了麸又要撒和头口。”从早到晚,不停辛苦,累得实在难以支持,只好用两根棒儿支起眼皮,并唱歌呾曲,驱赶睡魔,这样拼命地劳动,换来的只是每日二分工钱,辛苦一生,竟没见过银子是什么样子。当他得到庞居士赠送的一块银子后,不知所措,揣在怀里梦见人抢,放在缸里梦见水淹,放在灶窝梦见火烧,埋在门限下梦见人耙、刀砍、枪扎。有了银子,却连觉也睡不成了,在插科打诨的背后,隐藏了多少辛酸的眼泪。

元代的高利贷非常严重,借债者“卖田业,鬻妻子,有不能给者”[8],十分悲惨。《来生债》可以说是重点描写了这一情况,该剧中的李孝先有这样一段宾白:“小生前者往县衙门首经过,见衙门里面绷扒吊拷,追征十数余人,小生上前问其缘故,那公吏人道是少那财主钱物的人,无的还他,因此上拷打追征。”李孝先因欠庞居士银两无力归还,见此情景后竟然给吓病了。这个剧本还讲到,庞居士家中的牛、马、驴骡,都是前生欠了他的债,今生变为牲畜来偿还,这景象令人心惊目骇!庞居土来到牲口棚,听到里边有讲话声:

(驴云)马哥,你当初为什么来?(马云)我当初少庞居士的十五两银子,无的还他,我死之后,变做马填还他。驴哥,你可为什么来?(驴云)我当初少庞居士的十两银子,无钱还他,死后变做个驴儿与他拽磨。牛哥,你可为什么来?(牛云)你不知道,我在生之时,借了庞居士银十两,本利该二十两,不曾还他,我如今变一只牛来填还他。

而所有这一切恶业,都是金钱造成的。于是,《来生债》的作者将金钱带来的罪恶描绘得淋漓尽致。他指出金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非钱而不胜,幽滞非钱而不拨,冤仇非钱而不解,令闻非钱而不发。”“这钱所使作的仁者无仁,恩者无恩,费千百才买的居邻。这钱呵将嫡亲的昆仲绝情分。”“无钱君子受熬煎,有钱村汉显英贤,父母兄弟皆不顾,义断恩疏只为钱。”这些曲词比起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里关于金钱的描述毫不逊色,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说明在封建时代商业经济发展的初期,对金钱产生的罪恶认识这一点上,东西方是完全相同的。

在艺术处理方面,作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的表现空间,为演员表演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如剧中牛、马、驴之间的对话,如何用人来表现动物还需演员动一番脑子。还有磨博士得到一块银子后,心神不定,一个噩梦连着一个噩梦,这全靠演员用宾白和形体动作来展现,并且在舞台上营造出两个表演空间,一个是连翩不断的梦境,一个是磨博士的家,充分地利用了中国戏曲灵活自由的时空手段。还有当庞居士准备将家财沉入海中时,龙神领众神水卒上,将装财宝的船托住。一会儿,天神下凡,命水卒将财宝收入龙宫。一连串的规定情节可以使演员表现一会儿天上,一会儿水中,场面极为宏丽壮观。从《来生债》看,作者对戏曲的表现手段烂熟于心,同时也说明,元杂剧发展到后期,在表现手法上已发展得非常完备。《来生债》就是这样一部代表作品。

三、南流大都籍作家的创作走向

自从杭州成了杂剧创作中心,大都籍作家南移以后,大都籍作家的人数锐减,已经不像元代前期大都作家那样在创作中占主要地位。

据《录鬼簿》和《录鬼簿续编》记载,在第一期杂剧作家中,除一两人之外,全是北方人。在53位标明籍贯的作家当中,18位来自大都,11位来自附近的地方,剩下的人中除了5个人,都来自大都周边地区。

中期作家里,提及地名的约23位,按籍贯分只有8位是北方人。其他有9位来自杭州,3位来自扬州,1位来自浙江建德。即使籍贯是北方的作家,也已经是生于斯、成长于斯,或工作于斯,跟北方关系不大了。

到了第三阶段,有19位剧作家,其中11位是南方人:江苏5人、浙江4人、江西1人,福建1人;其他5位是北方人,另外还有1位是甘肃人,1位是蒙古人,1位是维吾尔人。

从罗列的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包括大都籍作家在内的北方作家,融入以南方作家群体为主的创作队伍中,以杭州为创作中心,延续、发展杂剧创作,并且加强南北戏剧之间的交流,为南北戏剧的融合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另外,从剧本所反映的内容看,大都籍作家的创作走向基本上与元代中后期杂剧创作的潮流是一致的。在元代前期,起自漠北高原的蒙古民族刚刚入主中原,由于他们的社会结构与有着上千年封建统治的中原有极大的不同,其风俗习惯与讲究孔孟之道的汉民族截然不同,忠君、孝悌、贞节观念都比较薄弱,这样对汉民族的文化形成强烈的冲击。因此,一时间社会传统道德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尽管由此带来的社会混乱使广大百姓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但是,它也暂时解开思想的束缚,为杂剧的繁荣奠定了思想基础,使我们现在依然可以从剧中看到民主思想的光辉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画面。然而汉民族文化强大的制衡能力和同化力量使蒙古民族通过铁蹄与杀伐进行统治的办法逐渐失去其锋芒,因为对这种统治办法,人们可以一时避其锋芒,终不如治心之术会带来长治久安。于是,从元世祖开始,就用儒臣帮助定朝仪,治礼乐,设学校,建官制,建立封建统治秩序。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的纲常伦理和儒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汉民族文化经过元初的动荡与破坏之后,又实现了整合与复归。

大都籍作家的创作同样与这样的时代精神相吻合,他们对千百年来在中原汉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极力宣传,如秦简夫的《赵礼让肥》、《东堂老》等戏,对信义、务实等人生信条进行张扬。虽然说这些作家写出的作品,从艺术技巧的掌握到对社会生活的认识都有独到之处,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作品的评价并不高。有人认为:“杂剧中心南移后,杂剧的创作思潮发生了变化。前期杂剧中的积极战斗精神逐渐消失,那种敢怒、敢驾、敢于无视封建纲常的叛逆精神很少见到了,代之而起的是对封建道德的妥协和宣扬。杂剧题材也较前狭窄,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远不如前期宽广。”[9]其实,我们不能以今人的眼光来审视古代作品。元代后期作家从元代初期那种畸形的社会状态下走过来,他们深深眷恋的还是儒家思想统治的社会,在剧本中对其极力讴歌与颂扬,是对前期社会秩序与人文环境混乱的一种反动。

其次,大都籍作家由于失去了北方这块培育元杂剧成长的肥沃土壤,在创作队伍中已经不能成为一言九鼎的领军人物,因此在艺术上也不会有什么大的突破与进展。用余秋雨的话讲:“生根于北方的杂剧艺术确实是背井离乡,到南方来落户了。初一看,它赶着热闹,趁着人流,驰骋千里,是生命强度的新开拓;实际上,它的生命原与朔风大漠连在一起,在湖光山色之间倒失去了依凭的根柢,表面的伸展和发达反而加重了它的内在危机。”[10]因为南方从南宋以来有着它深厚的戏文传统,而戏文所具有的内容丰富的特点,是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体制无法比拟的。要迎合当地的观众,必须要在剧本的容量和传奇方面下功夫。于是,冗长的故事,离奇的情节,在大都籍作家的笔下流露出来,这是为了南方观众的审美需要不得已而为之的。然而、这种努力终究也无法改变地域性的审美习惯,正如王世贞所言:“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11]元杂剧敌不过南曲,这一艺术形式最终让位于崛起的南方传奇了。

(原载《艺术百家》2000年第4期)

注释:

[1]《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

[2]《元典章》卷五十七《刑部十九》。

[3]刘荫柏:《马致远及其剧作论考》,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39页。

[4]参见李春祥:《元杂剧史稿》,第257页。

[5]王季思:《玉轮轩曲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9页。

[6]《南村辍耕录》卷十九“庞居士”条,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页。

[7]玄颐:《楞伽人物志》。

[8]《元遗山文集》卷二十六。

[9]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3页。

[10]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0页。

[11]《艺苑卮言》。

同类推荐
  • 美国电影艺术史

    美国电影艺术史

    《美国电影艺术史》是一部全面阐述美国电影艺术发展脉络的著作,其显著特色在于将权威的美国电影理念与生动的好莱坞电影创作结合在一起,将清晰的美国电影历史与鲜明的电影艺术家个性结合在一起。将主流的商业电影表现与多元的美国社会文化及哲学美学背景结合在一起,打通专业性与大众性之间的壁垒,形成一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中汲取美国电影的文化素养。
  • 红歌的力量

    红歌的力量

    《红歌的力量》用全新的形式和方法来解读红色歌曲,是一种尝试,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红歌,喜爱红歌,使红歌所承载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讲述了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爱美的民族。所以,从远古开始,礼和乐就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孔子教学生的六种教材——《诗》《书》《礼》《易》《乐》《春秋》中,有《礼》和《乐》;孔子教学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和乐居于前两位。目中的重要性。古人说“礼别异,乐和同”,意思是说“礼”是用来别尊卑,序长幼的。也就是通过礼的规定,来制定一种社会赖以稳定的等级秩序。而“乐”,则是求得一种没有尊卑长幼之分的平等与融合,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孔子就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过于礼。”
  • 懂戏的不只有我:中国人都必须知道的中国戏曲史

    懂戏的不只有我:中国人都必须知道的中国戏曲史

    中国戏曲的唱腔动人,身段曼妙;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类型多样……这一切,都使中国戏曲成为回味无穷的艺术瑰宝,它纵横古今,让世界为之倾倒。本书就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剧种,各个流派的代表剧作、人物,以及它们的时代特征和戏曲特点。同时,还概述了中国各民族各地域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让大家看到,中国戏曲一直都没有远离中国人的生活。
  • 2010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论文集

    2010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论文集

    包括流行演唱、流行歌舞、流行器乐、音乐创作、理论五大部分,共收录28篇文章。
热门推荐
  • 撒旦总裁甜心妻

    撒旦总裁甜心妻

    他邪魅霸道,身价亿万,原以为她也和那些花枝招展一样贪慕虚荣。接触后才发现……她心性淡薄,善良温柔,不经意相遇却把心丢在他身上。他言语中伤她,却换来百合般的笑容。她失心之后遭受妹妹背叛,被他的家人唾弃,受伤离开。他恍然若失,爱意才将一切纠缠冲破,可是她已不在身边。【苏未央,我好像爱上你了】【连成昊,你的游戏,我玩不起】她追求梦想归来,耀眼的美丽犹胜当初,身边的追求者无数,他不肯放手。苏未央,你是我的,这辈子只能是我的。看邪魅总裁如何追回冷情首席甜点师。
  • 美女总裁的全能高手

    美女总裁的全能高手

    超级高手混迹花都,懂医术,会武术,看他如何横行都市,谱写传奇!——读者群:623988408
  • 深宫策·青栀传

    深宫策·青栀传

    她的眼看穿诡术阴谋,却不能彻底看清人心的变化;他的手掌握天下苍生,却只想可以握住寥寥的真心。从一个为帝王所防备的权臣之女,到名留青史的一代贤后,究竟有多远的距离?一入深宫前缘尽,半世浮沉掩栀青。梧桐摇叶金凤翥,史册煌煌载容音。
  • 飞

    一切从美丽的草原开始,一切又在美丽的草原上结束了!飞走了!带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带者自己渴求自由幸福的梦想!去了太阳神殿,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个灵魂被放逐是一种堕落,一个生命被放逐是一种追求,一个理想被放逐是一种升华,一种自由被放逐,换来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恒久不变,一种源远流长,一种不管用何种方式表达的精神。飞是为自己而飞,更是为理想而飞。
  • 爱的交换

    爱的交换

    拥有亿万身家的他,隐藏到一所普通高校里,寻找命中人,因此认识了美女教师。送礼物、认干姐,各种名义的约会接踵而至,他救她于火场,顺理成章带回家……于是一场推倒计划慢慢进行中。
  • 最强特种保镖

    最强特种保镖

    他是兵王中的王者!他是杀手界的死神!他无限嚣张!彪悍兵王叶龙,离开神秘部队,重归花都,奉神秘老头之命,保护美女老板娘。
  • 6岁入学期,陪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6岁入学期,陪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每年的九月一日,很多孩子都会经由幼儿园步入小学,升入一年级。在新校园,他们要面对陌生的老师、新的学科、新的同学,还要面对和幼儿园有很大差别的生活……看着孩子离开的背影,很多家长都会感到些许欣慰,感叹“孩子长大了”。但是没过多久,细心的家长就会发现问题来了:孩子不适应学校环境、没有规矩、不想学习、贪玩、没礼貌、不尊敬老师、不懂得关心同学……凡此种种,都会让家长大伤脑筋。在本书中,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详细解读了一年级孩子身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内容涉及思想、兴趣、学习、人际、健康、品格等方面,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供家长参考。
  • Adventures and Letters

    Adventures and Lette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白棉花

    白棉花

    黄蓓佳2010年最新倾心力作“五个八岁”长篇儿童小说系列中的第二部。作品从一个八岁乡村男孩克俭的视角。描绘出抗日战争这幅宏大历史图卷中的一个片段。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一段战火连天的岁月,一朵从天而降的“白棉花”,一位叫“夹克”的美军飞行员,一个懵懵懂懂的八岁少年,一群淳朴善良的乡邻。寻找、呵护、相识、相知、别离还有以生命为代价的援救和保护。一段时而紧张激烈时而催人落泪的故事,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谱写了历史的悲歌。
  • 我有一个阿拉丁系统

    我有一个阿拉丁系统

    本是孤儿的她,正对着未来迷茫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得到了一个系统。系统:我是阿拉丁神灯,有什么愿望,我都能成真!她:我想体验不同的人生。系统:如你所愿这是一个孤儿得到系统后,改变人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