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5600000002

第2章 卷首心语——阅读《红楼梦》,缅怀曹雪芹(1)

曹雪芹的先祖是辽东汉人,被俘虏而成为满洲贵族的“牛录包衣”(家内奴隶)。后来,他的六代祖曹锡远、五代祖曹振彦遂以军功得到提拔,并从龙入关,但曹家此时并未取得显赫的地位。直到玄烨亲政以后,出身“包衣下贱”的曹家,才“赖保育之恩”——即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曾当过玄烨的“保姆”(非乳母),方逐渐发迹变泰。康熙二年(1663),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被点放江南织造,“专差久任”,从此奠定曹家的基业。继曹玺之后,曾做过玄烨“佩笔侍从”、侍卫的曹寅继任江南织造,“专差久任”使家业的发展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生于末世运偏消”。赫赫扬扬的江南曹家因曹寅的病逝、康熙帝的退位终于运终数尽,树倒猢狲散。刚刚13岁的曹雪芹从此结束了“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富贵公子生活,于雍正六年(1728)初夏,离开了那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石头城,回到了“月照丹墀环佩齐,风生青琐旌旗扬”的天作神京。从敦诚、敦敏、张宜泉诗文集中的记载,以及《红楼梦》“楔子”中的“作者自云”、“自又云”与清宫档案里知道,曹雪芹一家回到北京后,先是居住在曹寅曾经住过的南轩——崇文门外蒜市口十七间半旧宅之内。约在乾隆二年(1724)之后不久,曹雪芹离开南轩,屡栖破庙,最后结庐西郊,“茅椽蓬牖,绳床瓦灶”的穷困生活由此开始……

一 扬州旧梦久已觉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秋天,出身于“天潢贵胄”的宗室诗人敦诚,在喜峰口松亭关榷署写了一首《寄怀曹雪芹(霑)》,诗云: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

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

扬州旧梦久已觉,且著临邛犊鼻裈。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披篱樊。

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接篱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

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

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敦诚在这首寄怀诗中,真实地描述了曹雪芹家世变化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满怀深情地追忆了他们于“虎门”(宗学)朝夕相处的高情雅谊;高度称赞了曹雪芹诗笔的奇崛和高谈雄辩的傲岸性格;真诚地劝勉他在困窘的条件下坚持“著书黄叶村”。

毫无疑问,敦诚《寄怀曹雪芹(霑)》诗中的内容,为我们推究曹雪芹家世生平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敦诗首句“少陵昔赠曹将军”袭用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句“将军魏武之子孙……文采风流今尚存。”第四句“于今环堵蓬蒿屯”亦源自杜甫《贻院隐居昉》诗“蓬蒿翳环堵”句意。所谓“扬州旧梦久已觉”句下小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是研究曹雪芹生年的重要信息。“旧梦”是指曹家在江南的繁华生活已成“旧梦”,“久已觉”含意非常深刻,如果翻译成白话,就是说曹雪芹在经历了自己家庭生活的巨大变故之后,思想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很快地“觉悟”了。诗末句“不如著书黄叶村”,显然指雪芹晚年过着一种“隐居”生活。

江南——当时的南京、扬州、苏州、杭州一带,是中国首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圣地”之一。这些地方的丝织业、盐运业、商业及其他手工业最为兴盛发达。曹家久居江南长达60年,与他们的亲戚——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连络有亲,互相遮饰扶持”,过了一段“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世家大族生活。然而好景不长,曹家连同他们的几门亲戚盛极而衰,如同《红楼梦》中所说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曹寅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梦散”扬州任所,继而曹雪芹的生父又不幸“染疾”身故,黄口无知的曹頫过继后不久,曹家的大靠山——康熙皇帝也寿终正寝了。新皇帝雍正上台,励精图治,要扭转江河日下的政治局面。1723年,雍正皇帝亲政伊始,即从整顿经济、吏治两方面开刀。首先,他下令严查钱粮亏空,追补积欠。曹家因在康熙年间四次接驾中堆山填海般地肆意挥霍,让老主子尽情享乐,欠下国库十几万两银两。结果到了雍正五年(1727)底,曹頫任上仍然偿还不清所亏银两。这些亏空连同骚扰驿站事件,终于触怒雍正皇帝,导致曹頫先是被革职,然后遭遇抄家藉产的厄运。

曹家家道中落,不仅改变了曹雪芹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轨迹,同时对这个正憧憬着美好未来的少年的思想也是一个意外的冲击。这一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倘若仅注意到曹家家世变故带给曹雪芹思想的影响,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及曹雪芹生活的时代,随处可见与曹家变故极为相似的例证,这种变故绝非个别的偶然现象。不同之处在于,当家族由盛而衰之后,其子孙后人所选择的道路极不相同:有的终生消沉、颓废,抱怨造化弄人;有的潦倒不堪却安于现状,无所事事一事无成;有的则阿谀当权,投机钻营,想方设法混上个有饭吃的“官长”,做统治阶级的鹰犬。具有同样家世变故的人是很多的,但能如曹雪芹一样,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诗人、戏曲家、小说家,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作出重大贡献而名垂青史者,却绝对是凤毛麟角。因此,曹雪芹能够从“旧梦”中觉醒,思想发生变化,并写出伟大的《红楼梦》,除了饱受家世变故这一原因之外,还应该有他所处的时代原因,以及他个人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等主客观条件。

曹雪芹生活在封建“末世”,这是一个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正在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的时代。这对曹雪芹的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远远超过他家世变化的影响。

明末清初天崩地裂的社会剧变,在封建社会的母体内孕育着新思想的“因子”,它悄然而有力地冲击着封建制度的根基。整个封建社会内部,随着新经济因素的萌芽、发展、壮大,市民阶层也发生了变化——明末清初两次启蒙思潮已经在呼唤人们的觉醒。新与旧、前进与保守,在进行着一场殊死的搏斗。一个是在搏斗中成长、壮大,一个是在搏斗中走向衰落和死亡。

“秦淮风月忆繁华”,曹雪芹的少年时代是在山明水秀、繁花似锦的江南度过的。那里的成长环境,使他有机会首先呼吸到新时代到来前的新鲜空气,而曹家的败落又使他有机会看到旧时代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对于这位天资聪颖的未来的大作家来说,江南的生活虽然仅有短暂的13年,但却在他的灵魂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他会不停地向他的祖母、母亲、叔父,乃至他所认识的每一个管家奴仆,追问家世兴盛与消亡的原因。一幕幕的“往事”在脑海中闪现,如锥刺骨般敲打着他的心扉。他在吞咽一颗“苦果”,品尝着其中的酸甜苦辣,最终成为他创作《红楼梦》的真实素材。他在《红楼梦》中所写的江南“贾家”,正是隐去“真事”的曹家的影子。而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思想中所反映出的那些民主与自由的要求,也正是曹雪芹受到新时代影响的表观。

一个作家的文化修养是长期积累而成的。曹雪芹是在一个“诗书旧族”中成长起来的,少年时不仅可以从织造官衙中送往迎来的文人墨客、外国贡使、传教士身上学习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还有条件从祖父曹寅留下来的《楝亭集》和数以万卷的藏书中,得到别人难得一见的书本知识。这些条件,加上他个人的勤奋努力,“杂学旁搜”,为他未来的《红楼梦》创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恩格斯在《致裴·拉萨尔》一信中说过:“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18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现实,为曹雪芹提供了民主主义的思想武器,帮助他认清封建制度的种种罪恶。因此,他能够在《红楼梦》中塑造出贾宝玉、林黛玉这些追求自由、平等,具有博爱精神的典型人物。曹雪芹把一个为人称颂的“盛世”,看成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认为那是整个封建制度走向衰亡前的回光返照。在曹雪芹心目中,旧制度终有一天要“运终数尽”的。这绝非是因为曹家一门遭受变故,或是他个人由“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落到“举家食粥”穷困生活的“琐碎的个人欲望”的发泄。他同旧制度彻底决裂,用如椽巨笔写出《红楼梦》,把旧制度撕开来让世人看,让人们看清历史的走向,“正是从他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曹雪芹精心创作的《红楼梦》,不仅深刻揭露了旧世界的不合理,而且还满怀激情地歌颂了那些敢于向旧制度提出怀疑、并与之斗争的社会下层人物。曹雪芹不只是站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怨恨、诅咒它,更重要的是,他怀着一颗热烈的希望之心,去追求新的光明世界的到来!林黛玉的《葬花词》是以花喻人,叹息美的消逝、人生的短暂。诗中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曹雪芹发自心灵深处的、震撼着千百万人心弦的“天问”!200年间,这“天问”震荡着、回旋着,直到旧制度——封建社会的彻底灭亡!

二 传神文笔足千秋

无疑,曹雪芹的“觉醒”,在于他留下了一部《红楼梦》。他的“忆”,不是要找回昔日的“繁华”,重回“温柔乡”,而是在用自己手中的解剖刀,解剖一个典型的世家大族消亡的病根,探寻吞噬这个庞大“躯体”的内因与外因。尽管他的思想是朦胧的、困惑的,但却是深刻的、勇敢的。他的名字将永远和《红楼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或者将来,无论是前人、今人或者后人,要研究和评价曹雪芹伟大的一生,都始终离不开对《红楼梦》一书的研究和评价。

从脂砚斋等少数人评《石头记》开始,迄今为止,除了极个别人之外,绝大多数的读者和研究者对《红楼梦》一书的评价,都是非常中肯的。甲戌本《石头记》卷首凡例之末附有一首七律,诗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不管研究者们的说法如何不一致,其末二句却是对曹雪芹和《红楼梦》一个非常知心的评价。这14个字把曹雪芹一生撰著《红楼梦》的全部心血,作了高度凝练的概括。如果联系到《红楼梦》第一回作者所写的第一首标题诗,我们不难看出,二者之心确实是相通的。第一首标题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从诗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是满含辛酸泪来写作《红楼梦》的。脂砚斋等人评《石头记》,有时是“放声大哭”,有时是“血泪盈腮”,这其中固然有批者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但同时更说明《红楼梦》这部小说写得成功,感人至深!

继脂评之后,清宗室文人永忠曾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写下“吊雪芹三绝句”:

其第一首绝句说: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

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第三首绝句又说: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

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下赋穷愁。

这是一个宗室文人对《红楼梦》一书的评价,代表了自乾隆以来绝大多数封建文人的看法,一个“情”字,足以反映出永忠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美学价值的认识。

近代的红学研究中,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考证派固然有较大的影响,并成为百年以来的红学“统治者”,但由于他们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局限,对于曹雪芹和《红楼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没有、也不可能给出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我个人认为,在这一历史时期里,唯有鲁迅先生对《红楼梦》一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评论,是最深刻的,最符合《红楼梦》的实际情况。因此,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是最值得我们今天的研究者重视和学习的。

鲁迅先生在《(草鞋脚)(英译中国短篇小说集)小引》中说过:

在中国,小说向来不算文学的。在轻视的眼光下,自从18世纪末的《红楼梦》以后,实在也没有产生什么伟大的作品。

从这句话中可以明显看出,鲁迅先生对《红楼梦》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给予高度肯定的。

那么,《红楼梦》究竟好在哪里?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高度赞扬这部小说?鲁迅先生在以下几段评论中作了非常深刻的阐述,他说:

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相同。

说“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相同”,其具体内容又是指什么呢?鲁迅先生下面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为写实,转成新鲜。

“写实”、“存本真”,这是一切文学作品成功的根本所在。此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对《红楼梦》“写实”的价值和意义说得更详细、更具体。他说:

同类推荐
  • 自尊的独语

    自尊的独语

    美丽、孤寂、荒芜、甚至罪恶,才可能徐徐燃起自己的生命火焰,才可能造就人类的光……人,确实是“无价”的;而一切卓越的有利于人类前景的创作,便是“无价之人”的“文”:无论是文义文采的“文”,还是文质彬彬的“文”。尽管我们对文学、对世界、对人自身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但我还是觉得韩少功是那种相对成熟或健全的作家,早先在读小说时就有这种印象,如今再读散文,这种印象便显得更清晰更深刻。
  • 别让外界浮躁了你

    别让外界浮躁了你

    《别让外界浮躁了你》:读其文,识其人,识其人,知其心,海亮的文字与他的生活,其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看上去散淡随意,细咂却是绵绵不尽的爱,是一份让人敬佩的认真。由周海亮编著的《别让外界浮躁了你》共6篇,主要内容为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原谅别人等于解脱自己,我真的闻到了花香,暗夜的明灯,寻找一处桃源,尊重每一扇门。
  • 沙郡年记

    沙郡年记

    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在这部作品中,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人类与他们生存其上的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
  • 根河之恋

    根河之恋

    叶梅情于深,意于真,以三十八篇散文舒放自如地展示了沿途遇见的风景和土家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生命轨迹。时令不限,笔触巨细不捐,人间苦乐,兴味酸甜,真率,隽爽,文字间漫溢着生命的芳香,跳荡着顽强的精神力量。更为难得的是,文字流露出来的她骨子里的那种善意,对自然的和对人的。叶梅的散文不炫耀文字,不刻意雕琢,将写情、状物、叙事熔为一炉,真切明净,质朴秀润,在自然平实中见真趣。而她又是个擅长叙述的人,三两笔就写活一个人或一个故事,活画出一条河或一架山的个性,景物、风俗全不相同,令人心向往之,渴望能走进三峡、鄂西恩施、巴东、九畹溪、龙船河以及她笔下描绘过的所有地方。
  • 花蕊里的子弹

    花蕊里的子弹

    文坛最美的“有脾气的淑女”女性美丽的姿志,批判的激情,作家流动的视角,多重的声音中,美艳红唇滔滔不绝地说出黑色话语子弹。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全能女神驾到

    重生之全能女神驾到

    问题1:【歌手中最会作曲的,作曲中最会演戏的,演员中最精通计算机的,黑客中颜值最高的,请问她/他是谁?】粉丝一言难尽:卿玉!画外音:我可能粉了一个假明星!别人家的明星偶像每天洗白白画美美就可以上头条,为啥我家的明明可以靠颜值,偏要靠才华!某天,四个粉丝群被合四为一。群一粉丝:快去看,快去看!我家卿卿又出新电影了,演技简直爆棚哇~群二粉丝:快去听,快去听!我家卿卿又发新专辑了,偶买噶,声音听得我要怀孕了~群三粉丝:快去买,快去买!我家卿卿又上时尚杂志封面了,美的我都快要窒息了~群四粉丝潜水,看着上面的安利,默默打开电脑,手指飞舞,看着屏幕上出现的照片,觉得自己可能是个假黑客!问题2:【昨天卿玉再次蝉联金嗓奖歌后,请问作为卿玉出道以来的出品方,制作方,投资方以及前签约公司总裁,秦总想要说些什么?】秦总‘邪魅’一笑:我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女人被我给承包了!所有粉丝:抓住这只人生赢家,请给拖出去!卿卿是我们大家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巨星重生为一名小透明,在各个领域遍地开花,重新奋斗,直至成为国民全能女神,顺便拐带某位‘天凉王破’总裁的故事。【阅读指南】1、本文背景架空,没有任何原型,请勿对号入座。2、本文坚持1v1不动摇,男女互宠。3、女主美美美,楠竹帅帅帅,有些苏,有金手指。4、看文求一乐,作者不混娱乐圈,有关内容纯百度或是虚构,请勿深究,有合理建议可交流。
  • 逆天凤:王的女人谁敢惹

    逆天凤:王的女人谁敢惹

    她,出身名门却流落在外。她向全天下证明血统确实不能换饭吃,但是却能绽花锦绣河山。没娘疼没爹养,认命;夫君不喜欢,认命;于方宅无为碌碌,认命;被歹人害死又让她重生,那么这命,可就不能再认了……
  • 前面是延安

    前面是延安

    这是一个貌似平安无事的时刻,东江口镇非常安静,像往常一样,入夜不久,家家户户都关起门来,点燃了油灯。门外的事情,国民党军营的事情,老百姓是不知道的。而一个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正在这里悄悄地预谋着,发生着。毛楚雄、张文津和吴祖贻三人被带到了东江口镇涂家门前的城隍庙背后的水渠边,那里已经挖了一个巨大的土坑,像是一个张开的血盆大口。坑道四周的泥土呈现出鲜活的颜色,能够让人感到这里的土质非常松软。三人被推进坑里后,站在四周的敌人便用铁铲一齐往坑里添土,实施他们惨无人道的活埋计划。没多久,这里就形成了一个隆起的土堆。
  • 总经理打理公司要懂的168条锦囊妙计

    总经理打理公司要懂的168条锦囊妙计

    《总经理打理公司要懂的168条锦囊妙计》是一本为现代公司总经理精心打造的实用工具书,书中针对总经理的工作任务及职位特点,从企业战略、制度设置、决策制定、领导艺术、团队组建、执行任务、市场营销、质量管理、渠道建设、企业文化、风险防控、创新思路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总经理职位的基本素质要求、工作职责和管理技能,解答了总经理管理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具体可行的操作技巧和实战方法,帮助总经理提升自我各项能力,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成为卓有成效的领导者。
  • 高六七班

    高六七班

    在南国边陲小城沅城的近郊.有一座特殊的小小公墓——沅城一中高六七班同学公墓,里面矗立着八道墓碑。每一道墓碑的后面,都埋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墓碑标示的逝者从那个特殊的年代走来,故事便不可能不充满坎坷、诡谲、哀婉,但主色调是真善美,主旋律是奋争向上。
  • 不欢不爱之一等贵妇

    不欢不爱之一等贵妇

    现在的小三都怎么了?不是应该躲着人家老婆吗,哪有上赶着来招摇示威的?乔沐希看着挺个大肚子雄赳赳气昂昂进门的小三,原本的不解现在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是想母凭子贵取代她裴家主母的位子。助理齐瑶将小三拦在门口,豪门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各自都有一套处理办法,像那种正房不小心把小三孩子弄掉之类的事,最好不要发生,所以她根本就不允许小三接近正房。乔沐希看眼齐瑶,齐瑶会意地打……
  • 重生之平庸

    重生之平庸

    芸芸众生像,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想想,何必那么累,随波逐流吧!
  • 七星伴月

    七星伴月

    失忆小公主来到陌生国度,却被告知身负重任,可是本人毫无大志,只想牵着帅哥,带着神兽开心走一遭,然后潇洒的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园。只是,为什么他们一个个围绕在身边,细心呵护,让人越来越留恋,即使这里凶险异常也再不舍离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New Thought Pastels

    New Thought Pastel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李太白全集

    李太白全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