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5700000008

第8章 是中国摄影史还是中国被摄史?

——评泰瑞·贝内特的《中国摄影史1842-1860》

摄影史写作中有没有“唬人派”?如果没有,泰瑞·贝内特先生(下面简称“贝先生”)的《中国摄影史1842—1860》可算开山之作了。

贝先生是一个买进卖出老照片的英国生意人,前些年入手一些19世纪来华的西方人在中国拍的照片。为了出货,他给这些老照片的作者配了个简历(此乃行规,相当于卖商品带的商品简介),这些东西用于做简易图录是够的,但贝先生有史癖,给弄了个唬人的名字:《中国摄影史1842—1860》,这就有点不厚道了。更何况,书中谈及的50余人,除了邹伯奇等几位中国摄影师之外,清一色的西方人:用西方摄影师及其照片来构建中国摄影史,这一逻辑的合理性在哪儿?

按说应为贝先生这种国际主义范儿高兴:按此逻辑,卡帕、卡蒂埃-布列松、马克·吕布就都是咱中国摄影史的一部分啦,问题是卡帕们同意吗?中国摄影史呈现的不是中国人作为主体的摄影思考与摄影作为,不是中国人通过摄影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生命欲望、美学趣味,那还是中国摄影史吗?

如果贝先生是一位态度严谨的摄影史作者,他应该把这本书叫作《中国被摄史》。

逻辑混乱如此明显,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英国,比如贝先生将一位在伦敦随意拍过照片的中国游客,在英国摄影史中列上一章,他的英国同胞会如何反应?

笔者不好推测,但英国文化对血统论的洁癖举世闻名,爱德华·萨义德曾以文学为例谈及。吉普林(186—1936)和康拉德(1857—1924)均是20世纪影响巨大的英国作家,前者是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人(1907年),死后葬入西敏寺,得享英国文人的最高荣誉。康拉德21岁才开始学英语,后来成为“天才的英语文学大师”——但这两位都不被归入英国文学的正统,也就是从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查尔斯·狄更斯这条线,只是讲课时提提而已——原因何在?因为他们都不是英国本土出生,前者生于印度,后者生于波兰,血统不纯,“非我族类”。所以,将中国游客单列章节的“英国摄影史”,估计能把英国人的眼珠子给气出来。

逻辑混乱的真正原因是史观出了问题;与此同时,作者未能在其他方面予以补救,比如在史识方面展现才华,全书没有一种来自于摄影美学、技术美学或社会历史文化评价的眼光和洞见——而享有国际声誉的几部摄影史,在这方面均有建树。就笔者读过的几本而言,博蒙特·纽豪尔的《摄影史》(初版于1937,世界上的第一本摄影史),其功常被归为梳理脉络、史料分类和分级、建立体例,但其史识也同样卓越:他是第一位用艺术史的、美学的眼光来看待摄影史的人,而那个时代摄影还没有被承认为艺术。约翰·萨考斯基的《迄止今天的摄影》(Photography Until Now,1992),作者首先将推动摄影发展的动力归于科技进步,于是法国、英国在摄影术发明之后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因为20世纪的摄影科技主要在美国。谈到彩色摄影的发展,萨考斯基认为1960年代只有两个人领悟了彩色摄影的重要性——这两个人当然都是美国人。偏颇归偏颇,在史识方面,萨考斯基仍表现出了不少“片面的深刻”,在建立摄影史的美国中心论方面大体自圆其说。而为学界称道的纳奥米·罗森布拉姆的《世界摄影史》(1997),则以“史论结合”见长:同样是拍风景,为何安塞尔·亚当斯就是传统的风光摄影,而罗伯特·亚当斯就是“新地形摄影”?纪实摄影领域大师辈出,为何纪实摄影不能归于艺术?罗森布拉姆在论及相关摄影家和现象,对这些问题详加阐明,寻思寻思,这本摄影史的不少章节其实是摄影理论——反观贝先生的“中国摄影史”,谁能告诉我这样的章节在哪儿?

以上所论,只是从读者角度讨论书中的问题,并不是要否定贝先生这本书的价值。他梳理了1842—1860年间有哪些西方人拍摄了中国照片,这也是一个领域,这种史料整理的工作值得称道。傅斯年曾力主“史学就是史料学”,就充分说明了史料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史料”要想成为“史”,首先必须有“学”在里面,即使整理史料,也要小心求证、细加辩驳;否则,“史料”无“学”难称“史”。在这点上,《中国摄影史1842—1860》又表现得相当粗疏,致使本该是精彩篇章的部分,而今不忍细看。举个例子:整本书中,菲利斯·毕托是最重要的一位摄影师,本该详细铺陈,细密考证,不仅回答毕托在中国拍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对此,这本书基本上是人云亦云,还应该包括其他与中国有关的问题:毕托当时总共拍了多少湿版照片?回到英国后是怎么处理的?展览了吗?在哪儿展出,名字叫什么?出售了吗?卖给谁,价值几何?当时的英国人有何评价?此后毕托又在何时造访中国?照片如何?拍摄中国对毕托的声誉有何影响?英国摄影史对他有何说法?……上述问题,摄影史料中均有记载,但在贝先生的书中全无答案;因此,我很怀疑在写这一章之前,贝先生是否看了足够多的资料。结果本该是全书最精彩的一章,写得全无功力,都是“熟料”,没有“爆料”。唯一的“爆料”是新发现的毕托的死亡证明,依据该证明,毕托死于1909年1月29日,死亡地是佛罗伦萨,而不是此前一般认为的缅甸。而这唯一的亮点是其他人发现的,并非贝先生。同时,他依据这张死亡证明认为,毕托的出生地应该为威尼斯,出生时间应为1832年。这张看起来能让毕托生死有据的重要史料,实际上引出了乱子。贝先生似乎不知道另一条重要史料:2004年,一位研究者在查阅殖民时期英国政府印度事务办公室的档案时,发现了1858年3月18日该办公室在给毕托颁发印度旅行许可证时留下的备案文件,里面有毕托自己填写的个人资料:时年25岁,出生地是科夫岛(时为英国管辖)。据此,毕托的出生地应该是科夫岛,出生时间应是1833年。这样,毕托亲自填写的个人资料与他死亡之后别人填写的死亡证明就产生了矛盾:要知道,发现史料的矛盾对史家乃是可遇不可求,自己正可大显身手啊——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就是这么干的。《通鉴》完成后,司马光将写书时有疑问的那些史料详作辨析,“抉择幽隐,校计毫厘”,一一说明取弃之理由,另成《通鉴考异》30卷,不仅助《通鉴》成为“良史”,亦创下中国史学中与“长编”齐名的“考异”之法。但贝先生事先声明自己是“商人”,似乎“商人”可跨界写“史”,但以“史家”的责任来要求“商人”就过分了。

“唬人”派写作之所以不惧史学的基本法度,其意不在于挑战中国人对摄影史的理解力(贝先生的书不具挑战力),也不是看着中国摄影史研究进步不大,因此豁出名誉,为中国摄影界两肋插刀,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盘:出货。2006年的照片拍卖纪录大家还记得吗?爱德华·斯泰肯的《月色池塘》拍出了创纪录的292万美元的高价(加上佣金超过300万美元)。代理该幅照片的纽约麦吉尔画廊老板曾告诉采访的记者(大意):买家系统收藏画意摄影流派的作品,大家名作基本收齐,独缺斯泰肯的“池塘”,所以不惜血本。聪明的图片商马上就领悟到:要打动大买家,仅仅单幅照片不够,最好能做到:第一,藏货成系统;第二,具有鲜明独特的摄影美学、社会历史或技术美学价值;第三,抹上“学术”的口红。贝先生做得有模有样:“19世纪的中国影像”,看上去很系统;摄影美学或技术美学价值差点,可往历史价值上靠;学术方面就更强了:有“中国摄影史”撑着啊,而且中国人已经鼓掌啦,还有比这更强的吗?

这点是笔者推测的。贝先生的书中,每每在没有史实可以依据、而摄影师的事迹或简历字数又不够的时候,他就玩“降神术”,用“也许”、“应该”、“可能”的方式安排摄影师干点什么,笔者现学现卖一下——仅此,算是没有白读这本书。

贝先生的书还有续集,希望续集更精彩。

(作者声明:以上所发议论,完全依据《中国摄影史1842—1860》,徐婷婷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年版。作者未读原版,中文版版权页也未见原著英文书名。)

同类推荐
  • 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

    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

    本书关注中国近年电影的焦点问题,从新的理论视野展开整合与比较,对华语大片的本体特征、语境、功能、前景等进行系统论述,同时引发出对大众美学、主流意识、类型和超类型、明星制、数字美学等相关命题的思考。
  • 初鸣不乱弹(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初鸣不乱弹(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收录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几十年间精选的文学艺术史论稿,其中既有已经发表过的,值得保留的文稿,也有初次入选的重要篇章。所收文章以中国话剧史论的研究居多,其中尤以对戏剧大师曹禺的剧作所做的研究最为深入。
  • 中国古代佛教绘画

    中国古代佛教绘画

    《中国古代佛教绘画 》主要内容分为佛教绘画的起源、汉魏六朝时期等章节。《中国古代佛教绘画》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有关内容。
  • 听不完的历史

    听不完的历史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从圆筒录音开始直至二十世纪的重要历史录音唱片。全书分为录音先驱、浪漫派钢琴大师、德国现代钢琴学派、二十世纪早期诸多小提琴学派、中提琴和大提琴巨匠、德奥指挥学派、欧美指挥明星、意大利歌剧——从威尔第到真实主义、法国歌剧、瓦格纳王国等。每一章都按照时间顺序对作曲家的生平、重要录音、演奏风格、历史地位等做了详尽阐述,并配以各CD唱片的封面、编号、年代和评级。
  • 西方音乐故事

    西方音乐故事

    《西方音乐故事》收集了数十篇古今西方著名音乐家的逸闻趣事。本书定位为西方音乐知识普及类书籍,以浅显易懂的文字与叙述方法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莫扎特、肖邦等西方著名作曲家与音乐的不解之缘,并囊括了许多世界名曲的起源及发展创作背后的故事。
热门推荐
  • 王牌痞妃:医毒三小姐

    王牌痞妃:医毒三小姐

    被堂姐背后暗算,你玩阴耍狠,不妨见识下什么叫毒,毒侵骨髓,谁玩得过我?21世纪王牌特工南荣雪晴,穿越成就天下第一超级医女,夺命毒心,冰雪冷傲,世称“医毒”。曾经修炼一途锲而不舍,终破茧化蝶。如今握生死,掌轮回,傲震异界。——————“南荣医神,等等,你每次给男人治病都喜欢这么兴奋?”“我的眼里只有病人。”“我呢?”“把你的手移开。”……“无论生与死,上天入地,灭神还是诛妖,一生一世你休想甩掉我!”他眼眸微闪,俊逸的容颜显得苍白,瞬间移动身体挡在她的身前。“你非要这么自恋不可吗?没有你,我活得更逍遥。”她离开的背影没有一丝犹豫。
  • 欺负仇人的女儿难道有错吗

    欺负仇人的女儿难道有错吗

    被迫和南极企鹅做了12年邻居后,心里坏掉的少年踏上了回乡复仇之路,第一步就是要把仇人的女儿变成奴隶!
  • 重生学霸异能妻

    重生学霸异能妻

    【女扮男爽文,男女主异能】前世,她是顶级财团的富豪,最后却被下属背叛而死……这一世,她魂穿到了普通初中生身上,没想到原主竟是个女扮男装的软妹子。面对恶毒继母,歹毒妹妹,无良渣爹,她见招拆招,狠狠回敬!学校她化身学霸校草,迷倒万千少女;对外她是神秘黑客,著名漫画家……看学霸如何重生逆袭!
  • 汤姆·索亚历险记(经典译林)

    汤姆·索亚历险记(经典译林)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幽默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充满童趣的小说。汤姆·索亚这个美国小顽童讨厌学习、打架闹事、不守教规,但同时又正直、善良、足智多谋、富有冒险精神。他对自由自在、充满激情的生活的追求,令人深受感染。一天深夜,汤姆与好朋友哈克贝里·芬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因为害怕被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汤姆、哈克贝里带着另一个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自己的“葬礼”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
  • 上古麒麟剑
  • 扑倒蜜桃甜心:总统的宠儿

    扑倒蜜桃甜心:总统的宠儿

    大梦初醒,纯真少女早已背负三条人命,却强硬的被恶魔扛上肩头,关回‘囚笼’……扣子一颗颗崩落,衣服碎裂的那刹,他扑了过来……为爱沦陷,当她看清他罪恶嘴脸,她却已被迫成为嗜血黑帝的甜心爱人!
  • 晁氏水浒

    晁氏水浒

    “咱也来个煮酒论英雄,先说神力。这江湖之上,要说神力,第一当属倒拔垂杨柳的花和尚鲁智深,两膀若无千斤之力,怎能动的树木。”“这便是你孤陋寡闻了,岂不闻小霸王力扛东京数千斤闸门,四路反王这才安然逃出东京,怎是凡人可比。”新书《义气水浒》
  • 喋血缅北

    喋血缅北

    凶险诡秘的缅北野人山,被称之为绿色魔窟,二战期间,无数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就是被这片令人恐惧的魔窟所吞噬。三百年前南明皇帝朱由榔逃到缅甸后,把携带的珍宝藏匿于野人山中。这处财富价值亚洲第一的宝藏,一直吸引着无数寻宝人前仆后继,许多人为此命丧于诡秘的野人山。解放前夕,民国统治者为挽回败局,密令国防部保密局寻找大明宝藏中的命运之箭。曾在黄海鬼岛找到第一支神箭的东方焜被保密局请到昆明,负责寻找这处宝藏。(本故事纯属虚构。)
  • 佛冤禅师语录

    佛冤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新四军抗战秘档全公开

    新四军抗战秘档全公开

    这是一段中国人民用鲜血与泪水写就的历史。本书以生动之笔和丰富史料,真实再现了新四军一幕幕空前英勇的抗战场面,揭露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中华民族以她特有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血雨腥风中与日寇英勇奋战,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荡气回肠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