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藏族历史文化
一 民族概况
藏族人口约有459万,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玉树、海南、黄南、海北、果洛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及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等。
藏族自称“蕃”,藏语音为“博巴”,唐宋称其为“吐蕃”,直到清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的称谓由此而来。藏族对居住不同地区的人还有不同的称谓: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人自称为“堆巴”,后藏地区的人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称为“康巴”,西藏北部、青海及甘南、川西北的人自称为“安多娃”。“巴”、“娃”藏语意为“人”。
藏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古羌,后羌人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形成了藏族。在藏族的传说故事中,藏族认为自己是“神猴”和“岩魔女”的后代。公元6世纪,山南地区的雅隆部落首领成为当地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赞普”(王)。公元7世纪初,雅隆部落赞普松赞干布统一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建成称作“博”的奴隶制王朝,汉文史籍称“吐蕃”。公元641年,松赞干布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被唐王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公元710年,赞普赤德祖赞又与唐朝金城公主联姻,由于与中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西藏社会逐渐有了较大发展。至元代,西藏已正式归入中国版图,置于中央王朝统一治理下,设置由中央管理的3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明朝也设置了行都指挥使司等地方行政机构,明崇祯十五年(1642),还建立了噶丹颇章地方政权,设拉萨为首府。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统治,除在中央设置理藩院、委派驻藏大臣以专门管理西藏地方事务外,还正式册封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两大活佛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民国期间,历届政府也在中央设立了管理蒙藏事务的专门机构。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保持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1959年建立了西藏自治区。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卫藏方言主要流行于除昌都以外的西藏大部分地区;康方言主要流行于西藏昌都、青海玉树、云南迪庆和四川西部;安多方言主要流行于甘肃南部、四川北部和青海西部、北部。藏文始创于公元7世纪前后,系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创制的拼音文字。公元9世纪初,藏文历史上发生一次重大变革,一批佛经译师在持政者的支持下从事修订工作,终将藏文规范定型。藏文有4个元音符号和30个辅音字母,自左而右横向书写,至今仍通行于整个藏族地区。
藏族信奉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宗教对藏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藏传佛教中占主导地位的格鲁派(黄教)实行活佛转世制度,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就是这一教派的两大活佛转世系统。藏族地区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青稞、小麦、豌豆、荞麦、蚕豆等农作物,养殖牦牛、犏牛、藏绵羊、山羊、马等牲畜。藏族的节日有藏历年、雪顿节等,并使用本民族的历法。藏民男女都蓄辫,喜戴首饰,上身多穿绸、布长袖短褂,外着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女子还在腰间系一条图案瑰丽的围裙。
藏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藏族的文学、戏剧、歌舞、绘画、雕塑以及藏医、藏药、天文、历算等都有独特的风格。藏族的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的天文历算,可预测日、月蚀及风云气象;藏族的“佛教圣地”布达拉宫,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以其建筑、绘画、雕塑、装饰和珍贵的文物闻名遐迩。藏文的早期文献,多为金石铭刻、竹木简牍、手卷写本等,以历史文书、文学作品、佛教经典居多。如闻名于世的《大藏经》中的《甘珠尔》、《丹珠尔》佛学丛书,即存有许多相关戏剧文本、理论的文字资料。其他著名文献,还有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史学名作《阐明诸转法轮者之事智者喜宴》、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历史传说《文成公主》、传记小说《米拉日巴传》、格言诗歌《仓洋嘉措情歌》以及《藏文文法三十颂》、《红史》、《西藏王统记》、《宗派源流》等,都是著名的传世之作。其中《格萨尔王》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与《江格尔》、《玛纳斯》并称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
二 宗教习俗
1.本土苯教
西藏远古风行原始苯教,其产生于西藏的神话传说时期。据藏文史籍载,从聂赤赞普至拉脱脱日年赞王共有27代。在此期间,“吐蕃之社稷,由‘仲’、‘德乌’和苯教三者护持”(东嘎·洛桑赤列《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并形成了此三者合为一体的意识形态。“仲”即口头神话、传说、故事,是苯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乌”是“猜谜巫卜”性的原始巫教,远古时代广泛流行于青、康、藏高原。苯教即“苯波教”,俗称“黑教”,在“德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是佛教传入前藏族先民普遍尊奉的原始宗教信仰。
苯教崇奉天地自然万物,相信幽灵鬼怪神祇,注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仪式或巫术。在苯教的神祇世界里,众神无所不在,有东西南北中五界神、地方神、守舍神、赞神、念神、龙神等。如家神附在厨房灶旁,墙缝、柱头或椽间皆是其隐身之处;赞神附于大地之上,是幻身猪、马形象的天神;念神居于空中光明处,神通遍布人间四野,念青唐拉就是早期苯教的大念神。苯教还有牲祭、人祭的旧俗,据苯教史书记载,苯教在祭奉自己的保护神本尊和祖先,或苯教信徒在举行盟誓仪式时,都要举行牲祭,用牛、马、羊甚至人来进行血祭。
苯教的巫师称“苯波”,据《西藏王统记》记载,苯波能“上祀天神、下镇鬼怪、中兴人宅”;可行“纳祥求福、祷神乞药、增益吉寿、兴旺人才之事”;能“指善恶路、决是非疑、能得有福通,为生者除障,死者安葬,幼者驱鬼,上观天象,下降地魔”;还可“护国奠基,祓除一切久暂违缘之事”。[1]苯波法力无边,无所不能,凡民间婚姻、丧葬、疾病、出行、渔猎、放牧、两国交兵、会盟乃至赞普的继位、主政、安葬、建陵等事宜,皆由他们主持、决定,赞普宫内设有的“郭那纯”职位,即为“御前苯教师”。苯波祭祀作法时,均以鼓钹伴奏,据说其有乘泥鹿行空、骑鼓而飞的神行法术。
2.藏传佛教
佛教是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从中原汉地和印度、尼泊尔等国分别传入吐蕃的。从中原传入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禅宗,从印度、尼泊尔传入的主要是密宗。印度密宗借道尼泊尔,经“高原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大规模输入西藏,又被称为“藏密”,俗称“喇嘛教”。“密宗”亦称“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因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故名。此教以宗教信仰、仪礼、咒术为主要特征,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具有高度组织化的教规法制。后来吐蕃王松赞干布先后娶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与唐朝的文成公主为妃,这两位公主均笃信佛教,带来佛经教典,主持修建大、小昭寺,促进了佛教在藏区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松赞干布还派大臣吞米·桑布扎前往印度学习梵文与佛法,返藏后即参照梵文字体创制了藏文,并翻译了佛经数十部。其后,吐蕃国王赤松德赞更大力发起弘扬佛教的社会运动。
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来自中原的禅宗与来自印度的密宗曾有过一番争斗,最后通过在藏王座前的激烈辩论,密宗取胜。密宗之所以能够战胜禅宗,主要是因为密宗在与苯教的斗争中达成妥协共处,对西藏本土宗教采取了吸收和利用的策略。
赤松德赞早期曾奉苯教为国教,苯波作为神的代言人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后来赤松德赞为抑制苯教的发展,特邀请印度名僧寂护(静命)前来吐蕃传教。佛教初在藏区传播时,引起了苯教的剧烈反抗,据廓诺·迅鲁伯著《青史》载,寂护初来藏传法时,大念神念青唐拉十分震怒,降雷于拉萨红山顶,随后亚拉香布山神降水淹没了雅隆旁塘宫,接着十二丹玛地神又放出瘟疫,造成大批人畜感染死亡。因苯教势力过大,四个月后印僧无功而返。寂护传教失利后,赤松德赞又请印度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入藏弘扬佛法。擅长密咒巫术的莲花生,在与苯教斗争中采取新策略,对苯教并不一概排斥,而是以吸收印度湿婆教原始万物崇拜的密宗为基础,融会苯教的一些教义、神祇、仪式和巫术,使佛教西藏化,从而最终战胜苯教并取而代之,形成在西藏占统治地位的藏传佛教。在《五部遗教·鬼神篇》中,记有莲花生总结了寂护传法遇到抵抗的经验,采取与苯教相类似的金刚乘咒术,收伏苯教神祇为佛教护法神的生动经过。而在《莲花生传》中,还有佛教僧人对“苯波”形象的不恭记载:“狐狸皮帽头上戴,半截破鼓手中拿……木制鹿头带双角,纸糊牦牛面捏羊。”
印度佛教经过与西藏本土苯教的斗争、融合,最终使苯教习俗旧制有所改进,譬如佛教祭供仪式,保留了苯教向众保护神煨桑祭祷的旧俗,但原有的“血肉供祭”却被图腾拟兽面具舞所代替。又如密宗祭仪中的木雕供品“多玛班登”,上面雕刻有王公、贵臣、勇将、士兵、百姓等各阶层人物,以及牛、羊、马、鹿等牲畜和弓、箭、刀、矛等兵器,则也是一种变通代用的祭器。在传统藏戏《诺桑法王》等剧中,仍保留有拟兽面具舞蹈表演,以及欲刮取仙女卓拉姆的脂肪作供品的情节,这些无疑体现出西藏原始与外来宗教祭仪的余绪。
3.“羌姆”与“雪顿”
藏区的第一座佛教寺庙—山南桑耶寺,是藏王赤松德赞兴建的。公元779年,在寺庙落成开光典礼上,演出了莲花生编排的大型宗教祭祀舞蹈“羌姆”,汉语称“金刚驱魔神舞”,俗称“跳神”。跳神是一种巫术艺术,原本于苯教驱邪慑鬼的祈神仪式,后被莲花生吸收到佛教密宗中来,并与当地土风舞相结合,形成用以驱邪镇魔、酬神祈愿的哑剧舞蹈形式。“金刚驱魔神舞”的跳法,据《莲花生传》载:“译经师在桑鸢寺慈氏州译经完成后,由长老持经绕孜务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典开光。”金刚舞以其“理趣秘密深奥”的手印,配以三目愤怒相的面具和骷髅人骨饰物,形成了狞厉、威吓的宗教恐怖气氛。这种怖畏金刚神舞以及牛神、鹿神和其他护法神舞,借鉴了苯教祭仪、法器舞、拟兽图腾舞、“阿卓”鼓舞、民间“谐钦”舞等形式,又运用了藏族原有的动物面具和人物面具,表现一些佛教故事中的人物、神仙、鬼怪、动物,以降魔伏怪的简单故事情节,敷衍深奥宗教的法旨教义。
“羌姆”最初是在寺院里为僧人表演,后对僧俗群众公开演出,以至传入民间,成为藏族群众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这种寺庙祭祀舞蹈,自公元8世纪流传至今已千年有余,其足迹遍及我国藏传佛教地区,藏族称“羌姆”、“昌木”,蒙古族称“跳查玛”、“跳布扎”,汉族则称之为“打鬼”、“跳神”。至今每逢藏历年,在藏传佛教区各寺庙都要举行跳神活动。而在这上千年的历史中,藏传佛教几乎主宰着藏族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藏族社会的政治支柱和藏族人民的精神寄托。
与藏传佛教相关的还有许多藏历节庆假日,据不完全统计,仅拉萨每年大的宗教节日和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间传统节日就有30个。如藏历新年期间的传统大召法会,藏历二月的小召法会,四月的萨嘎达娃节,七月的雪顿节,八月的洽秀节、望果节、亚乃节,十月的燃灯节等。其他地区著名的宗教节日则有江孜的达玛节,扎什伦布寺的什莫钦波节,康玛的乃尼仁珠庙会,定日的雪嘎庙会等。其中藏历正月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日子,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要身穿盛装互相拜年。藏历四月十五日,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藏的日子,民间也有各种纪念活动。
最负盛名、享誉世界的节庆日,则是藏族的“雪顿节”。“雪顿”是藏语译音,原意为“奶酪宴会”,于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节由宗喀巴于公元14世纪创始,原是一种纯宗教文化活动,宗喀巴创立藏传佛教格鲁派时,制定比较严格的戒律,规定僧尼从藏历四月至六月都要集中于室内研习修行,称为“夏令安居”;到藏历六月底七月初开禁,喇嘛们才得以出寺活动,寺院给僧众招待酸奶、白糖、米饭,并允许在林卡中歌舞游乐。这时各户农牧民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除自己食用外还要敬献佛寺僧侣,僧俗民众欢庆奶酪盛宴,雪顿节由此形成。后来雪顿节逐渐走向世俗化,增加了上演藏戏的内容,众多藏戏班云集拉萨献演,为此雪顿节才又有“藏戏节”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