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藏藏戏
西藏藏戏孕育形成于藏族文化发祥的中心—卫藏地区,从“卫”(山南、拉萨)、“藏”(日喀则)发展到“堆”(阿里一带)和藏东昌都地区,并逐渐流布到全藏各地。其艺术影响,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区以及邻国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区。如青海黄南和甘肃甘南的藏戏,都是由寺院高僧借鉴西藏藏戏的演出形式,融入本地藏语方言和歌舞、说唱等艺术因素,创造出各自的地方剧种。因此,西藏藏戏是中国藏戏艺术的母体,它在向周边地域的流传中繁衍、滋生出多个藏戏剧种,如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安多藏戏等,并对它们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藏戏是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根据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以及流布地区的不同,而产生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藏戏剧种系统。由此人们对藏戏剧种进行了分类,通常采用如下两种方式。
1.按使用方言分类
使用卫藏方言的西藏藏戏系统,如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等;使用安多方言的安多藏戏系统,如黄南藏戏、甘南藏戏、四川安多藏戏等;使用康方言的康巴藏戏系统,如德格藏戏、昌都藏戏、康巴藏戏等。
2.按流布地域分类
西藏有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藏戏;甘肃有甘南藏戏;青海有黄南藏戏、华热藏戏、果洛藏戏;四川有康巴藏戏、德格藏戏、嘉绒藏戏、阿坝藏戏、色达藏戏等。
本书限于篇幅,无法逐一展述,现仅择其主要,重点记叙西藏藏戏和安多藏戏系统,而对康巴藏戏系统暂且从略;此外,对某些流布地域狭窄、艺术影响微弱,或演出活动贫乏、戏剧形态尚不成熟的剧种,亦概略之。
一 历史沿革
西藏藏戏是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藏语称“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简称“拉姆”,亦名“朗达”,主要流传于西藏的卫藏地区和昌都、阿里的部分地方。
西藏藏戏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藏族民歌、舞蹈、说唱、杂技等多种艺术传统和宗教仪式的基础上,同时接受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发展形成的。
早在公元8世纪时,藏族的民间歌舞、说唱、宗教艺术及百艺杂技表演发展到高峰,特别是各种拟兽舞、面具舞的表演艺术已相当发达,这些都为综合性戏剧表演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印度高僧莲花生受藏王赤松德赞之邀入藏弘法,于779年在山南桑耶寺落成典礼上,将佛学教仪和苯教祈神仪式以及当地民间土风舞加以综合发展,形成了一种用以宣传佛教哲学的哑剧性祭祀舞蹈“羌姆”。羌姆的艺术特点是注重姿态和造型,讲究场面铺排,叙事性较强。它多由寺院喇嘛表演,间有百艺杂技等民间歌舞,并以众多的神鼓、法钹、藏唢呐、蟒桶号、腿骨号等伴奏。跳神虽是宗教仪式,但它的表演是人戴动物面具,并随乐器伴奏跳图腾拟兽舞,已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假定性的情景和人物,初步具有了戏剧的因素。
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叶,是藏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昌盛期,社会政治相对安定,封建经济空前繁荣,藏族的民间文学艺术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公元14、15世纪,藏传佛教香巴噶举派著名高僧汤东杰布(1361—1457),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铁索桥,为众生谋利。为募捐集资营造铁桥,他组织能歌善舞的山南七姐妹(一说是七兄妹),建立了藏戏的第一个戏班—琼结·扎西宾顿巴戏班(藏语“宾顿巴”,意为“七兄妹”或“七姊妹”),戴着白山羊皮面具进行演出。汤东杰布自编自导,大胆引入莲花生时代形成的跳神舞蹈,并吸收了藏族歌舞、说唱等民间艺术,特别是“喇嘛嘛呢”说唱艺术的营养,进行戏剧化的综合创造,编演一些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形成了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因七姐妹个个聪颖俊丽,舞姿轻盈、歌声优美,观众赞颂她们的表演如天界仙女一般,称其为“阿吉拉姆”,后藏戏也被称作“阿吉拉姆”即由此而来。从此,汤东杰布被人们视为创建藏戏的祖师。在藏戏手抄本《云乘王子》的序言中,记载了汤东杰布演出藏戏的情况:“……昔,我雪域之最胜成就自在唐东杰波赤烈者,以舞蹈教化俗民,用奇妙之歌音及舞蹈,如伞霹覆盖所有部民,复以圣洁教法,及伟人之传记,扭转人心所向,而轨仪殊妙之‘阿吉拉姆’遂发端焉……”[1]另据《汤东杰布传》载,汤东杰布一生主持修建的大型铁索桥有58座、木桥60座。而在这长期修桥募捐的演出过程中,藏戏艺术也同时得到了发展,演出了一些据佛经故事改编的正戏,如《智美更登》、《诺桑王子》等。
宾顿巴戏班产生后,各地亦纷纷组织戏班演出白面具戏,晚年的汤东杰布还将白面具戏带回自己的家乡,改白面具为蓝面具戏,创建了迥巴藏戏班。但这时的戏班多是民间自发产生的小范围自娱性戏班,因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故发展比较缓慢。
直到公元17世纪西藏建立噶丹颇章政权后,藏戏随着藏文化的鼎盛而得以繁荣兴旺。在五世达赖罗桑嘉措(1617—1682)的倡导下,寺院在夏令安居修习结束的酸奶宴会中,邀集一些在民间享有盛名的藏戏班子进哲蚌寺作助兴演出,从而开创了“哲蚌雪顿”调演观摩藏戏的惯例。之后,逐渐形成了开始在哲蚌寺,继而在“吉彩洛顶”(幸福园林),最后在罗布林卡举行的一年一度规模宏大的藏戏献演活动的习俗。正是由于五世达赖的扶持和提倡,藏戏在各地获得普遍支持并很快发展起来。这时藏戏开始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很多地方和寺庙都组建起具有职业性质的藏戏演出班子,如西藏的觉木隆巴、江嘎尔、香巴戏班等,都是这个时期相继建立的。他们综合藏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说唱、美术、杂技等艺术成就,从最初以舞蹈表现简单故事的初级艺术形态,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各有一套程式,而又与生活化表演融为一体的完整艺术形式,并从这个时期开始,各地民间有了专门改编加工并记录成文字的手抄或刻印的藏戏脚本。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地自娱性民间藏戏班大量涌现,仅在拉萨西郊堆龙德庆一地就有桑木、德庆、古荣、觉木隆和岗村等众多的戏班。特别是卫藏的农业和半农半牧区,凡较大的村庄、集镇都组建了自己的戏班。这些戏班大都以本地区的乡村为戏班命名,一般在雪顿节、望果节、达玛节、藏历新年和各地特殊的宗教节日、集会、集市上进行演出,以观众捐赠的钱物作为演出收入,基本上属于群众自娱性班子。但也有一些戏班的建立,受到地方领主或寺院高僧的“恩准”与扶持。这种依靠贵族和寺院政教势力建立起来的戏班,与民间的戏班形成鲜明的对照,演员大都是藏传佛教的忠诚信徒,所演剧目、表演仪式甚至演出时间等,皆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更有一类完全由寺院喇嘛组成的寺院戏班,于过节时在林卡中演出与佛经有关的宗教故事剧。此外,还有一些由僧官、藏兵组织的自娱性戏班,演出较多的是江嘎尔派藏戏剧目。
新中国成立前的西藏,仍处于封建农奴社会,旧制度的封闭与落后阻碍了藏戏的更大发展。藏戏艺人大多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境遇十分悲惨。他们靠种一分差地或一点微薄的捐赠维持生活,长年受到饥饿、疾病的威胁和官府、贵族的欺凌;他们四处流浪,承受各种“戏差”的负担,就连所谓“雪顿”藏戏会演也是一种差役形式;他们长年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甚至沦为乞丐,就是著名的觉木隆藏戏班,也被称作“班戈觉木隆”,藏语意为觉木隆乞丐戏班。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剧种的发展和艺术的提高,许多戏班自生自灭,日渐凋零,剧种艺术亦停滞不前,渐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