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7200000005

第5章 藏区少数民族戏曲(3)

第二节 西藏藏戏

西藏藏戏孕育形成于藏族文化发祥的中心—卫藏地区,从“卫”(山南、拉萨)、“藏”(日喀则)发展到“堆”(阿里一带)和藏东昌都地区,并逐渐流布到全藏各地。其艺术影响,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区以及邻国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区。如青海黄南和甘肃甘南的藏戏,都是由寺院高僧借鉴西藏藏戏的演出形式,融入本地藏语方言和歌舞、说唱等艺术因素,创造出各自的地方剧种。因此,西藏藏戏是中国藏戏艺术的母体,它在向周边地域的流传中繁衍、滋生出多个藏戏剧种,如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安多藏戏等,并对它们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藏戏是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根据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以及流布地区的不同,而产生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藏戏剧种系统。由此人们对藏戏剧种进行了分类,通常采用如下两种方式。

1.按使用方言分类

使用卫藏方言的西藏藏戏系统,如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等;使用安多方言的安多藏戏系统,如黄南藏戏、甘南藏戏、四川安多藏戏等;使用康方言的康巴藏戏系统,如德格藏戏、昌都藏戏、康巴藏戏等。

2.按流布地域分类

西藏有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藏戏;甘肃有甘南藏戏;青海有黄南藏戏、华热藏戏、果洛藏戏;四川有康巴藏戏、德格藏戏、嘉绒藏戏、阿坝藏戏、色达藏戏等。

本书限于篇幅,无法逐一展述,现仅择其主要,重点记叙西藏藏戏和安多藏戏系统,而对康巴藏戏系统暂且从略;此外,对某些流布地域狭窄、艺术影响微弱,或演出活动贫乏、戏剧形态尚不成熟的剧种,亦概略之。

一 历史沿革

西藏藏戏是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藏语称“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简称“拉姆”,亦名“朗达”,主要流传于西藏的卫藏地区和昌都、阿里的部分地方。

西藏藏戏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藏族民歌、舞蹈、说唱、杂技等多种艺术传统和宗教仪式的基础上,同时接受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发展形成的。

早在公元8世纪时,藏族的民间歌舞、说唱、宗教艺术及百艺杂技表演发展到高峰,特别是各种拟兽舞、面具舞的表演艺术已相当发达,这些都为综合性戏剧表演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印度高僧莲花生受藏王赤松德赞之邀入藏弘法,于779年在山南桑耶寺落成典礼上,将佛学教仪和苯教祈神仪式以及当地民间土风舞加以综合发展,形成了一种用以宣传佛教哲学的哑剧性祭祀舞蹈“羌姆”。羌姆的艺术特点是注重姿态和造型,讲究场面铺排,叙事性较强。它多由寺院喇嘛表演,间有百艺杂技等民间歌舞,并以众多的神鼓、法钹、藏唢呐、蟒桶号、腿骨号等伴奏。跳神虽是宗教仪式,但它的表演是人戴动物面具,并随乐器伴奏跳图腾拟兽舞,已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假定性的情景和人物,初步具有了戏剧的因素。

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叶,是藏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昌盛期,社会政治相对安定,封建经济空前繁荣,藏族的民间文学艺术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公元14、15世纪,藏传佛教香巴噶举派著名高僧汤东杰布(1361—1457),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铁索桥,为众生谋利。为募捐集资营造铁桥,他组织能歌善舞的山南七姐妹(一说是七兄妹),建立了藏戏的第一个戏班—琼结·扎西宾顿巴戏班(藏语“宾顿巴”,意为“七兄妹”或“七姊妹”),戴着白山羊皮面具进行演出。汤东杰布自编自导,大胆引入莲花生时代形成的跳神舞蹈,并吸收了藏族歌舞、说唱等民间艺术,特别是“喇嘛嘛呢”说唱艺术的营养,进行戏剧化的综合创造,编演一些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形成了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因七姐妹个个聪颖俊丽,舞姿轻盈、歌声优美,观众赞颂她们的表演如天界仙女一般,称其为“阿吉拉姆”,后藏戏也被称作“阿吉拉姆”即由此而来。从此,汤东杰布被人们视为创建藏戏的祖师。在藏戏手抄本《云乘王子》的序言中,记载了汤东杰布演出藏戏的情况:“……昔,我雪域之最胜成就自在唐东杰波赤烈者,以舞蹈教化俗民,用奇妙之歌音及舞蹈,如伞霹覆盖所有部民,复以圣洁教法,及伟人之传记,扭转人心所向,而轨仪殊妙之‘阿吉拉姆’遂发端焉……”[1]另据《汤东杰布传》载,汤东杰布一生主持修建的大型铁索桥有58座、木桥60座。而在这长期修桥募捐的演出过程中,藏戏艺术也同时得到了发展,演出了一些据佛经故事改编的正戏,如《智美更登》、《诺桑王子》等。

宾顿巴戏班产生后,各地亦纷纷组织戏班演出白面具戏,晚年的汤东杰布还将白面具戏带回自己的家乡,改白面具为蓝面具戏,创建了迥巴藏戏班。但这时的戏班多是民间自发产生的小范围自娱性戏班,因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故发展比较缓慢。

直到公元17世纪西藏建立噶丹颇章政权后,藏戏随着藏文化的鼎盛而得以繁荣兴旺。在五世达赖罗桑嘉措(1617—1682)的倡导下,寺院在夏令安居修习结束的酸奶宴会中,邀集一些在民间享有盛名的藏戏班子进哲蚌寺作助兴演出,从而开创了“哲蚌雪顿”调演观摩藏戏的惯例。之后,逐渐形成了开始在哲蚌寺,继而在“吉彩洛顶”(幸福园林),最后在罗布林卡举行的一年一度规模宏大的藏戏献演活动的习俗。正是由于五世达赖的扶持和提倡,藏戏在各地获得普遍支持并很快发展起来。这时藏戏开始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很多地方和寺庙都组建起具有职业性质的藏戏演出班子,如西藏的觉木隆巴、江嘎尔、香巴戏班等,都是这个时期相继建立的。他们综合藏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说唱、美术、杂技等艺术成就,从最初以舞蹈表现简单故事的初级艺术形态,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各有一套程式,而又与生活化表演融为一体的完整艺术形式,并从这个时期开始,各地民间有了专门改编加工并记录成文字的手抄或刻印的藏戏脚本。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地自娱性民间藏戏班大量涌现,仅在拉萨西郊堆龙德庆一地就有桑木、德庆、古荣、觉木隆和岗村等众多的戏班。特别是卫藏的农业和半农半牧区,凡较大的村庄、集镇都组建了自己的戏班。这些戏班大都以本地区的乡村为戏班命名,一般在雪顿节、望果节、达玛节、藏历新年和各地特殊的宗教节日、集会、集市上进行演出,以观众捐赠的钱物作为演出收入,基本上属于群众自娱性班子。但也有一些戏班的建立,受到地方领主或寺院高僧的“恩准”与扶持。这种依靠贵族和寺院政教势力建立起来的戏班,与民间的戏班形成鲜明的对照,演员大都是藏传佛教的忠诚信徒,所演剧目、表演仪式甚至演出时间等,皆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更有一类完全由寺院喇嘛组成的寺院戏班,于过节时在林卡中演出与佛经有关的宗教故事剧。此外,还有一些由僧官、藏兵组织的自娱性戏班,演出较多的是江嘎尔派藏戏剧目。

新中国成立前的西藏,仍处于封建农奴社会,旧制度的封闭与落后阻碍了藏戏的更大发展。藏戏艺人大多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境遇十分悲惨。他们靠种一分差地或一点微薄的捐赠维持生活,长年受到饥饿、疾病的威胁和官府、贵族的欺凌;他们四处流浪,承受各种“戏差”的负担,就连所谓“雪顿”藏戏会演也是一种差役形式;他们长年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甚至沦为乞丐,就是著名的觉木隆藏戏班,也被称作“班戈觉木隆”,藏语意为觉木隆乞丐戏班。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剧种的发展和艺术的提高,许多戏班自生自灭,日渐凋零,剧种艺术亦停滞不前,渐趋衰落。

同类推荐
  • 遇见你之后都是好时光

    遇见你之后都是好时光

    爱是否能善终是属于命运的事,不管怎样说,相遇总是好的,是我们遇见过的人,让我们今天站在这里,成为现在的模样。人生路上,爱和自己,都值得感激。本书收录冷莹最浓烈、最暖心、揪心的27个故事,冷莹的故事与其说是铺陈爱情,更甚于映照人心。在她所有的故事里,爱情都是这世间最清晰的一面镜子,每个人从爱情里照下去,遇见的,总是最真的那个自己。爱情让我们见识最坏的自己,也让我们看到最好的自己,爱情让我们满目荆棘却最后依然心存伸手拥抱的勇气。世界那么大,你却爱过他,相信曾认真爱过的每一个你,都会从这本书中流着泪遇到似曾相似的自己。
  • 浮生六记(增补版)

    浮生六记(增补版)

    沈复编著的《浮生六记(增补版)》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是一本追溯往事的书。其中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此外还附有失传已久的《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
  • 解放昌都(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昌都(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失去西藏中国四川的腹地就会暴露无疑,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遮挡,长江三角洲等中国最富饶的地区不会是一片荒漠……
  • 像他们一样:激情·团结·执行

    像他们一样:激情·团结·执行

    本书以激情、团结、执行为主题,总结了各行各业优秀楷模的杰出事迹,撷取了他们的精彩语录,并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及职场定位书写了具有针对性的职场感言。
  • 诗歌经典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诗歌经典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诗歌是文学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词盛行于唐宋,而现代诗歌则是随着白话文的兴起而开始发展的。诗歌没有散文那种细腻淡然,也没有小说的迭宕起伏,但它却以最简炼的语言囊括了最丰富的情感。诗境富有大胆的想象,诗意具有悠远的意味,还有力求避实就虚的空灵。文字优美、富有韵律,常给人以“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的美感。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读这亦真亦幻,似远似近的诗歌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编者,走入诗歌鉴赏的艺术大堂……
热门推荐
  • 重生之锦绣农女

    重生之锦绣农女

    人生无处不悲催!奋斗了二十八年,好不容易养大了弟弟,在城里买了房,却不想,一场意外的车祸,让她魂穿异世。不止连累好姐妹送了命,还被老天爷一朝打回解放前,变成了一个被亲爷在猪圈里活活打死的地道村姑!果然,没有最悲催,只有更悲催!爹憨厚,娘懦弱,托儿带口不说,还有一家子极品亲戚虎视眈眈,成天野种贱野的谩骂,没日没夜的算计着要把她给卖了。靠,老虎不发威,真当老娘是病猫!肖遥怒了,一条毒蛇,巧计化解危机,不仅让极品爷奶算计落空,也彻底绝了他们的念想。她的穿越很悲催,穿越后也很悲催,唯一不悲催的便是,老天爷赐了她一个随身空间。有逆天空间在手,又有前世积累的经验,她就不信,她不能在这落后的古代打造出一个属于她的盛世王国。一路顺风顺水,可是谁能告诉她,为什么救个小乞丐,却是被赖上了,靠,还赖我一辈子!你丫的,病秧子变牛皮糖,怎么踹都踹不走!操,他不是乞丐吗?怎么会摇身一变变成了高高在上的皇子!而且,他居然还是…生意做大了,有钱了,啥人都跑出来了!不止小乞丐,连大叔也找上了门!啥,你是我爹!啊呸,俺爹还在俺娘的被窝里呢,你呀的死老头哪儿冒出来的,居然想冒充她爹!一朝富贵,所有人都转着她打转,费尽心力的讨好,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她一双明眸看得分明。生活很乏味,日子很无聊,既然他们想演,她也不介意欣赏他们的丑态。本文一对一,男主腹黑,女主彪悍,空间种田,将相王候,宫斗宅斗兼而有之。保证完本,喜欢的亲们,可放心跳坑。
  • 萍踪侠影录

    萍踪侠影录

    小说以明代土木堡之变为背景,通过朱明王朝与张士诚后代的矛盾、朝中奸宦与忠臣义士的斗争以及中原与蒙古之间的民族冲突,表现出爱国保民的主题。其间穿插了张丹枫与仇家后代女侠云蕾的爱情波折,有机地与家国命运交织在一起,深沉蕴藉,凄怨动人,表达出作者“盈盈一笑,尽把恩仇了”的创作思想,交织成一个豪侠浪漫美好绝伦的传奇。
  • 用面条征服邪恶皇帝:苦力皇后

    用面条征服邪恶皇帝:苦力皇后

    这年头大家都穿越了,我这不爱跟风的自由主义者竟然也好死不死的赶了一趟时髦。被一个糟老头害得也穿越了。好吧穿越就穿越吧,别人穿回去不是小姐就是公主,我倒好,一穿回去就被人拉去当苦力。唉,悔不当初啊,早知道就不放狗咬那糟老头了。我错了~~~
  • 拯救

    拯救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寻找八仙之旅:龙战

    寻找八仙之旅:龙战

    来自于异界的主人公“紫薇”在天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的帮助下,来到天空界在神州大陆寻找八仙,为了将传说中的诅咒之物“水魔珠”封印,避免天崩地裂的浩劫。天空界是一个山海经般的光怪陆离的世界,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与考验,在生与死、爱与恨的边缘徘徊过,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一些珍贵的东西也失去了许多珍贵的东西,懂得珍惜,学会爱护,有爱情、友情与亲情的悲欢离合,有人心的险恶与奸诈,有刀光剑影,有唇枪舌战,终究是一场探险、权谋、战争以及毁灭的神话……
  • 独世宠妃

    独世宠妃

    你说我是废物?我就打败天下。你说我不会杀人?那我就杀尽天下人甜甜萌妃转角遇上傲娇王爷,冷傲战神转身变妻奴,莫非这就是一物降一物?
  • 都市之王者降世

    都市之王者降世

    谁说他四肢僵硬,惧怕阳光,林天成刀枪不入,照样可以行动自如,可以晒太阳。低调做王者,高调做保镖。
  • 复活的古城(下)

    复活的古城(下)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沧桑的岁月冲逝了多少陈年旧事,历史的尘埃淹没了多少远古文明,厚重的黄土尘封了多少悠久文化,古城遗迹中又隐藏了多少千古秘密,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凭着考古学者手中的铁铲,人们试图破解历史的密码。
  • 大自在逍遥天子

    大自在逍遥天子

    出身魔门,潜伏在道门中的陈浮生,如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通天大道。
  • 走出焦虑风暴

    走出焦虑风暴

    目前,我们身处科学技术与网络资讯如此发达的昌明时代,但每年有不计其数者因持续的无明沮丧与极端焦虑感,最终踏上了自我毁灭的路径。韩非著的《走出焦虑风暴》即帮助患者踏上科学的自我调心之路,以更多的智慧来重新框视部分各种漂浮性焦虑障碍背后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与蜕变哲学。本书各章节环环相扣,中心思想与策略皆围绕着“慢性焦虑障碍”而展开。将国学中的一些辩证思想,无为思想,性理之法,禅悟,五行能量与一些现代心理学方便法相融合。让读者感受到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