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9400000010

第10章 诗经:唱了三千年的民歌(3)

《易》则是当时贵族教育中的哲学教育。周人一直在思考“天”的问题。“天”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定义,就是人所无法左右、人所无法企及的超越力量。我们的生活,一部分是“人”,另外有很大一部分是“天”。偶然意外是“天”,巨大无法扭转的命运也是“天”。对于无法左右、无法控制的因素、力量,该如何理解、如何应对,是教育的重点之一。

那么剩下来的,是“诗”和“乐”。“诗”和“乐”究竟是一还是二,至今没有定论,恐怕未来也不会有定论,而且也不太需要有定论。古代音乐没有任何具体形式的存留,声音消失了,我们能找到的只有考古出土的少数乐器,另外就是文字上对于这些声音的追摹、描述。因而,我们很难拥有足够的基础来讨论“乐”。顶多就是从“诗”与“乐”列为“王官学”的重要项目,推断当时贵族教育中对于听觉的重视。

那么,“诗”之教,在贵族教育系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这些歌,这些关于歌的内容的记录,会成为贵族教育的一部分,尤其是中间有许多和庙堂仪式不相干的民歌?

传统中对于《诗经》内容的来源,有一种“采诗”之说。用今天我们对于西周封建成立过程的了解,可以这样解释“采诗”的意义。周人建立新的王朝,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说我今天打下了朝歌,商王纣死了,于是商人原本统治的区域,一股脑就改成归我统治了。首先,商朝能够控制的范围其实并不广;其次,商朝对这片有限范围的控制强度也很有限。那是一种联盟共主式的关系,而不是直接的疆域管辖。在周公、成王的时代,周朝设计了新的方式,建立了新的统治模式。

这一新的模式,就是“封建”。“封建”刚开始时,是指定一位宗亲或功臣,将一块地方和一群人民“封”给他,要他带着这些人去到“封地”,有时是征服,有时是开发,征服、开发之后,还要负责管理、经营。那就变成了他和后世子子孙孙所拥有的“封国”。宗亲或功臣获得的“封国”,很可能是一块遥远、陌生的地方,要能有效领有这块封地,刚开始要靠武力,却不可能一直靠武力、光靠武力。封建领主必须了解这里居住的是什么样的人,得要认真地探访、了解当地民情,努力试着和他们好好相处。“采诗”,搜集当地民歌,从民歌中接近人民生活,是一种合理的手段。

这或许真是《诗经》内容的起源,其中或许也包纳了把《诗经》放入贵族教育核心的原因。并不是说《诗经》中的诗都是如此采来的,而是说因为有这样的历史情境,使得周人早早建立了重视民歌、采集民歌的习惯,并将之视为一般贵族必须具备的常识。顺着这个逻辑,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为什么原本具备神圣性、带有庙堂珍贵地位的文字,到了周代会被用来抄写、记录民间的歌词。其间牵涉了封建制度运作的功能,封建领主、封建贵族要在封国里安居,要能有效管理封国的子民,他们当然应该知道那里的人原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并且将这些重要资料保存下来,供后世子孙持续掌理封国之用。

周人建立了民歌与民情之间的联系,相信民歌反映民情,有助于贵族掌握封国情况,所以要“采诗”。但“采诗”怎么个“采”法?那个时候没有录音机,没有任何记录声音的方法,唯一的方法,恐怕只有模仿学唱。然而模仿的过程会有误差,学习、记忆的容量也有限,还有,歌的记忆会随时间而磨蚀、失真。很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困境,所以才将原本用在神圣性场合的文字,挪用来模拟、记录这些声音。

这是我们今天用历史的方式,而非遵照传统说法,重建的《诗经》来源推论。

诗里的副歌

《诗经》的白文,不包括解释,有两万多字。不过实际读起来,《诗经》的字句,远少于两万字。那是因为诗中有大量的重复,以一段一段为单位,后面的段落常常只是将前面的段落改了一两个字,其他照抄。读懂了第一段的意思,面对下一段,我们往往只需要辨识、理解那少数改动的几个字就好了。

诗中的反复,源自声音上的趣味。我们今天唱的流行歌曲里也都习惯分主歌和副歌。主歌的每一段有不同的歌词,副歌却都一样,不断重复,而在KTV唱歌时,一定是唱到副歌时,最多人会情不自禁加进来,唱得最high的,也几乎都是副歌段落。

《诗经》也有这种类似副歌的反复。不过有趣的是,《诗经》中出现的每次反复,都是在字句上有些细微却有意义的改动。这是《诗经》形式上的重要特色。

反复中进行的改动,最常见的是转韵。前面一段用的韵脚,在后面一段中改掉了,如此产生声音变化的趣味,但除了韵脚所在的字之外,其他字句都维持原样。然而韵脚的字改变了,同时就换成了新的字义,新义与前一段的旧义,共同构成了特殊的层次结构。

今天很多流行歌的歌词,每一段的意思都差不多,前一段换到后一段,后一段换到前一段,其实不会有什么影响。《诗经》里的诗却不是如此。尽管只是一点点、几个字的变化,但那变化的字义形成了前后相衔的一套逻辑,先讲这个,再讲那个,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因而虽然每一段看起来有很多重复的字句,但不能随便调动次序,一动,诗的井然、漂亮结构就被破坏了。

经过了两千多年,我们都还可以透过读《诗经》,接触到那时候的人的心思,知道他们不是高兴唱什么就唱什么,唱到哪里就算哪里,诗中的顺序层次,充分反映出了他们的感官与思考方式。

从这个角度读《诗经》,我们自然会着迷于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世界观,使得他们对于观察、描述现象与感情的次序、层次,如此在意,却又如此自然。

《诗经》里的诗,留给我们的另外一个深刻印象,就是这里几乎没有单纯的“人事”。他们从来不单纯地、直接地谈论、咏唱人做了什么、人与人之间有什么互动,描述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时,总是不断穿插外界的环境,尤其是大自然的现象。《诗经》中也很少有以描写风光景物为主的诗,诗的主要核心都是讲人,讲人身上发生了什么,可是诗的开头、中间或结尾,一定会穿插有描述环境、自然的字句,但这些环境、自然的元素,和诗中的人事主体,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却往往没有那么直接、清楚,于是去感受、去思考人事与自然的联结,便成了阅读《诗经》的一大乐趣。

“风雅颂”与“赋比兴”

传统中解释《诗经》,一定要提到六个关键字,那是“风雅颂”和“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里的三种不同文类,赋、比、兴则是《诗经》写作的三种手法。“风雅颂”牵涉到诗的来源及诗的功能,是周代就存在的分类,也可以从《诗经》作品本身的差异上得到内证,是我们了解《诗经》的重要线索。然而,“风雅颂”却是后来才附加在《诗经》上的解释,因而与《诗经》本身的关联,其实没有那么强。

排除掉先入为主的概念,回到《诗经》的白文上,我们会发现“赋比兴”的分类充满问题。“赋”是直接讲一件事,“比”是拿一样东西来比喻另一样东西或另一件事,“兴”呢?“兴”是这里提一个现象、一样东西,接着讲一件事或另一样东西,然而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比喻关系,没有一眼看得出的关联。

传统上会将某一首诗归为“赋”“比”或“兴”,这种分法大有问题。《诗经》里的诗,很少有单纯属于哪种写法的,而且中间有太多诗句根本无法区分究竟是“赋”是“比”还是“兴”。诗人吟唱出这些诗句时,心中完全没有“赋”“比”“兴”的想法,我们却要拿这样的概念硬去套用、限制作品的风格,不太对吧!

即使是传统里被归为“赋”体的诗,多半也都有前面提到的景物或自然现象穿插其中。诗里写了门外一棵树,接着写门里一个人的行为或感觉。照传统说法,如果树是树,人是人,分开讲树和人,那是“赋”;如果拿树来比喻人,那是“比”;要是树和人之间有若有似无、不确定的关系,只是拿树来做个开头,带出人来,那就是“兴”。然而,我们需要如此定死树和人的关系吗?又有多少句子,多少首诗,真正可以让人有十足把握定死这个和那个的关系,没有疑义,没有暧昧,没有模棱两可?事实上,疑义、暧昧、模棱两可,往往可以提供我们更丰富的阅读想象经验吧?

传统赋比兴的规定,会破坏我们对于诗句的联想感应。传统上告诉我们《关雎》这首诗属于“兴”体,也就是前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和后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间,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所以我们应该将“关关雎鸠”摆到一边去,光看“君子好逑”这件事就好。这样先入为主的阅读指引,好吗?难道不是应该由读者来诠释、来决定“关关雎鸠”和“君子好逑”之间的关联吗?这不是一个读者在阅读上的基本权利、基本乐趣,甚至是基本责任吗?

我宁可大家回到一个少点成见的原点上,来接触这些诗,知道当时的诗、歌中,不习惯直接叙事、直接咏物,而有很多迂曲的表达手法,去注意到迂曲手法产生的效果,如此就够了。

回归到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态度,我们尊重《诗经》中每一首诗的完整性,先假定诗人、歌者之所以这样写、这样唱,在他创作的刹那,是有意义的。我们就是要从诗的本身,去追索、还原诗人歌者的设计意念。或者说,我们将每一首诗视为诗人、歌者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对我们的邀请、召唤,问我们:“你感受到什么?”“你察觉到什么?”“你注意到什么?”……

声音与文字的规律

《诗经》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语词”-只有和谐声音与整齐节奏,而不带任何特定意思的字词。语词的存在,再度提醒了我们当时中文系统中,语言声音的规律和文字意义的规律,还没有完全对上。“四言诗”,每句固定四个字,代表四个声音,却并不是四个字都有意义。也就是说,很多句子其实只有三言甚至两言,要靠语词才能使其在声音上扩张成符合形式的四言。

那时候还存在着这样的暧昧空间,并不是每个文字符号都有对应的文义。那时候还能容许一些文字符号是纯声音性的,垫衬在句子中,方便制造整齐的声音效果。到了东周之后,中文里单纯声音性的字词明显减少了。“之乎者也”有声音上的衬垫效果,但这些助词的每一个字,都有其文法上的特殊功能,是文义的一部分,不会只是发挥声音上的作用而已。

在《诗经》成文的时代,经过甲骨、金文几百年的发展,中国文字系统已经很成熟了,然而用文字来记录声音的经验,还相对短浅,所以留有较大的试验空间,尚未完全定型。

这些诗,先以歌的形式存在,应该是为了配合旋律,所以有重复的部分,所有每句有整齐的节奏。也因为先以歌的形式存在,所以诗里面大部分都是小事件、小感情,一般长度有限,没有大叙事,也不承载大道理。

影响所及,中国文明中以声音为主的文学表达,一般都比较短小。唐朝的“绝句”是最极端的,二十个字、二十八个字,就构成了一首诗。律诗也不过只有四十个字、五十六个字。愈是短小精简的韵文,其地位反而愈高,追溯这种价值观的来源,至少有一部分,是和中国没有发展出表音文字,无法方便直接记录声音的特殊情况有关的。

三种文类

《诗经》一共包括三种不同的文类-风、雅、颂。其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是“风”,属于民间歌谣的性质,也就是和前面所说的“采诗”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风”又称“国风”,那是因为正式的篇章排列上,多数标示了这些歌谣所来自的封建之国。“风”一共收录了一百六十首,占《诗经》总数三百零五首超过一半的分量,分在十五篇中,每篇有个地理名称作为标题。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里面的卫、郑、齐、卫、唐、秦、陈、曹,可以确定是封建之国。豳、邶、鄘是地名,但不是国名。“王”则是泛称周王都附近的区域。所以其实并不是严格以“国”为其分类。为什么会这样?没有清楚可信的答案。

十五国风开头的两篇,是《周南》和《召南》。“周”“召”二字接连出现,在周代文献中极为常见,例如在西周建立上居有大功的“周公”“召公”。“周”“召”是周代两个重要的系谱支脉。周公的封国在鲁,召公的封国在晋,可是《诗经》中没有“鲁风”,没有“晋风”,却有“周南”“召南”。

一种说法是:“周南”指的是鲁以及鲁南方的众多小国,“召南”指的是晋以及晋南方的众多小国,是这些区域里流行的歌谣。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南”字并不是南方的意思,而是指称一种歌唱的形式,主要是以合唱的方式来表现的。

十五国风之外,有“大雅”“小雅”,这些还是歌,不过是贵族之间宴客时使用的歌。那是正式场合,有人请客、有人来拜访时,奏起乐唱的歌。“大”“小”指称、分辨了应用场合的正式程度,然而不论“大雅”或“小雅”,都是配乐的。国风中的诗,恐怕大部分是清唱的,没有器乐伴奏,但“雅”则多半有器乐相伴,只是这些音乐今天都失传了。也有人主张,“王官学”贵族教育项目中的“乐”就是配合“雅”的音乐,贵族们需要学会这些音乐,以便在宴飨酬酢时不失礼地运用。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3)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菊与刀(译林人文精选)

    菊与刀(译林人文精选)

    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两种颇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历史事件入手分析了日本社会的等级、习俗、教育等,力图透析日本,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
  • 良臣谏章奏本(中华千年文萃)

    良臣谏章奏本(中华千年文萃)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商到周,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晋,再从十六国到南北朝,从隋唐到宋元明清……一位帝王就是一部演义;一个朝代就是一部历史。迄今为止,已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了。在五千年的岁月里,既有正直强国的明君,也有荒淫误国的昏君,既有贤臣良将,也有奸臣小人。于是,在纵横捭阖的政坛上,演绎了一场场正义与邪恶的笔锋之战。
  • 藏族传统民间手工艺(E眼藏地行 卷七)

    藏族传统民间手工艺(E眼藏地行 卷七)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19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 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本书收集整理了部分专家、记者发表于各类报纸杂志的作品将其汇集成册,捧给关心支持格萨尔文化事业的朋友们。
热门推荐
  • 中国古代赋税役徭役

    中国古代赋税役徭役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赋税徭役》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你介绍了汉代之前的赋役演变,宋元时期的赋役演变,中国古代赋役制等。
  • 回不去的灯火阑珊

    回不去的灯火阑珊

    如果能回到过去,你是否会收回“分手”两个字?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不会为了你勇敢一点?如果,我们不曾相遇,彼此会不会过得安生一点?如果你没有转身离开,我们是否会幸福?。如果那时,我说带我走吧,会不会改变现在的结果?如果,我只是说,如果。
  • 三体(全集)

    三体(全集)

    每个人的书架上都该有套《三体》!关于宇宙最狂野的想象!就是它!征服世界的中国科幻神作!包揽九项世界顶级科幻大奖!出版16个语种,横扫30国读者!奥巴马、雷军、马化腾、周鸿袆、潘石屹、扎克伯格……强推!刘慈欣获得2018年度克拉克想象力贡献社会奖!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小说的最主要代表作家,亚洲首位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得主,被誉为中国科幻的领军人物。
  • 魔道之游戏人生

    魔道之游戏人生

    穿行在网游与现实的断层之间,寻求灵魂得以安放的桃园。置身无法无天的蛮荒世界,善恶之间,是魔与道的交锋。巅峰路上,印证的终是那些凡俗的世道人心。
  • 傲娇萌妻很受宠

    傲娇萌妻很受宠

    你问我是谁,呵,我可是天下第一黑客,桥驿是也,你说什么!我名字不好听,呵呵,本菇凉乐意,你咋地!!!
  • 老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老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老子》中,我们整理了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学说,进行了适当的取舍,以及谨慎的阐释,力求让读者在对“五千言”逐字逐句的解读中,自然而然地体悟“道”和“德”的含义。我们认为,对于这两个内涵丰富、深邃的词汇,任何过于武断和排他的解释,都是不负责任的。也许,真的只有通过“悟”的方式,我们才能理解道家的真谛。
  • UFO未解之谜

    UFO未解之谜

    从19世纪以来,世界各地不断地出现目击不明飞行物(英文缩写为UFO)的报道或传闻,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有空间科学以来,“UFO”、“飞碟”、“外星人”的目击事件与日俱增。在这些报道中,UFO像是“幽灵”一样出没于地球的空域。随着宇宙科学的发展,人们愈来愈关切在茫茫的大宇宙中,除了地球人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或者说是否存在地外智慧生命?如果说“有”,他(她)们究竟是什么模样?生活在宇宙的何方?地球人应怎样寻找他(她)们呢?
  • 一只手机的跨国之旅

    一只手机的跨国之旅

    《一只手机的跨国之旅》作者孙道荣用朴实无华的笔触,从一个个温暖感人的小故事中,讲述了人间的真、善、美。情节生动,笔调幽默,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读者可以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的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一种新鲜的思想。
  • 笑傲九天系列四

    笑傲九天系列四

    在这五花八门奇装异服的行客当中,有一位行客特别地特别地引人注目,此人身高八尺,满脸横肉,浓眉大眼,那眼神透着一股杀气,高高的鼻梁,足踏木屐,走起路却毫无声响,尽管路面质地很硬,稍微有一点见识的人一看便知道此人不是中原人士……
  • 沙漠之城

    沙漠之城

    埃及,一个充满了妖艳而疯狂气息的沙漠之域。旅行探险家本尼西本想在这里体验一番奇妙的异域风情,探寻传说中的法老秘宝,却意外地被骗入地底洞穴,命悬一线。正当他想方设法、挣扎求生之时,愕然发现在这无垠的沙海之下,竟掩埋着具具血骨寒尸,匪帮的掠夺、部族的仇恨、“复仇之子”的追杀……周旋于这种种邪恶阴谋之中的本尼西,究竟能否逃出生天,并拯救被困于牢笼之中的无辜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