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0100000003

第3章 《论语》的身世

《论语》的两种念法

现代中文里,通常将《论语》书名的第一个字“论”读成二声。这样的读法,来自刘熙的《释名·释典艺》:“《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将《论语》解释为“有条理地叙述自己要说的话”。

不过传统上也有另外一种将“论”字读为四声的主张。《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段话先解释《论语》的内容,是孔子回答弟子和那个时代其他人提问的记录,以及弟子从孔子那里听来的话语。为什么称“论”?那是因为孔子在世时,弟子各自记录老师所说的话,等到老师去世了,大家将笔记集中起来,经讨论才编定了这样一本书。

比较这两种不同说法,念成四声好像要比念成二声来得合理些。念作二声,《论语》是一本有条理、彰显条理的书;但念作四声,《论语》书名就提醒我们,这是弟子们比对笔记,经过讨论争议才编出来的书,换句话说,这本书不是成于一手,无法有一个完整设计的结构,也不可能避免书中内容有互相冲突、矛盾的现象。

回归《论语》的文本,我们看到它的确是由一条条短文连接而成。把这本书看作“伦理、条理的语言”,意味着相信书中各条文辞的顺序是经过特别设计的,依循或为了显示某种内在的秩序,使得传统以来,很多读书人花了大工夫去串联解释《论语》的结构。然而这样的解释,很容易就填塞了许多文本无法支撑的臆测,将后人的主观想法强加在《论语》上,对我们今天理解《论语》,从《论语》中去探知孔子的人格与价值信念,往往非但没有帮助,还制造了阻碍和混淆。

将“论”读做“伦”,还有一个问题,是使我们倾向于将《论语》的内容视为原则、规范和真理,如此就丧失了《论语》原文中其实再明白、再鲜活不过的特性-这是对话的记录,这是讨论过程中的切片,这里明明存在着一种活泼泼的人与人互动的现实精神。孔子当然说道理、谈原则,但他说的方式,永远都是“即事论理”,从来都不抽象、空泛地说。所以,每一句话有其背景,有其不同的对象,因而我们也就不应该抽离了时代或现实的背景,忽略当下发生的事件,架空来读《论语》。

《论语》和《左传》完全不一样。《左传》有着严格自觉的结构秩序,了解《左传》一定要先了解这份编年的结构秩序。《论语》却是相对松散的笔记汇编,没有经过强烈主观的排比,也就不能强求硬解其中的文句顺序,有什么必然的道理。

用这种读法,我们会有较大的空间,得出《论语》真正的最大价值-透过《论语》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伟大人格,既觉得和这样的人格相亲近,又衷心地为其伟大所感动、所折服。

听孔子说话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去世于公元前479年。《论语》这本书也就应该是在孔子去世后不久,即公元前5世纪前半叶编成的。因此我们可以有把握地知道,这本书的内容反映了公元前6世纪与公元前5世纪之交,春秋时期的事件与思想。排除一些虽然号称高古、实则成书年代可疑的文献,从时间上看,《论语》在中国传统经典中排名非常靠前。比《诗经》《尚书》《左传》部分内容来得晚些,但又比这三本书里面的部分内容,要来得早。

《论语》成书很早,而且成书之后很快就流传开来,对于我们两千多年后来认识孔子,真是件幸运的事。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了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基本、不容任意窜改的面貌。《庄子》书中曾借名孔子、明显是捏造的故事,用来表示对于儒家的轻蔑嘲笑。然而,比对《庄子》的文章风格,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将这些故事拿来当作寓言,不会和真实存在过的孔子搞混。

像庄子这种论敌,其实相对无害。真正可怕的,往往是孔子和儒家的追随者、崇拜者,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而将部分他们认为不妥的内容删除,或增添他们认为比较伟大比较了不起的记录。早在秦汉之前,就有《礼记》中的部分篇章和《易·系辞》这类文献,塞了很多话到孔子的嘴里。文章中明确引用孔子之言,记录孔子之行,但那样的语言,绝不可能是孔子会说的;那样的行为,绝不可能是孔子会做的。

我们怎么知道?一方面可以透过春秋时期的相关文献,考索出那个时代的语言、风习,找出后人窜入的破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用《论语》来当作基准,和《论语》中的用语、思想、价值不相符的,大概就不能尽信。

《论语》书中,少有窜乱的痕迹。这显然是因为《论语》流传得早、流传得广,在有人想对《论语》动手动脚之前,其主要内容已经深入人心固定下来了。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大致保留了公元前5世纪编辑形成时的原貌,成功抗拒了两千多年的修改变乱。

《论语》不是一本大书,字数并不多,然而在有限的篇幅中,竟然多次出现重文,完全一样的字句,这里出现一次,那里又出现一次。会有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就是当初辑录时没有注意到,不小心让同样内容多抄录了一遍。这么明显的错误,照理说很容易发现,也很容易改正,却到今天都还留在书中,一定是因为《论语》早早便已取得崇高地位,阻却了任何想要修改的做法。连这么基本的错误都没改,《论语》被重编增删的概率,显然不高。

还有,虽然经过上千年的解释努力,《论语》的篇章次序究竟有什么统一的安排,从来没有得出可信的答案。看起来,《论语》真的就像是弟子们在第一时间将各人笔记聚集在一起,谁都无法垄断编辑权力,因而保留了相对凌乱的面貌。这样的凌乱反而让我们放心-毕竟若是经过有意识的改动、伪造的话,首先会被改动的理应就是表面的凌乱,会被伪造的理应就是一套更明确的次序逻辑。

汉代之后,《论语》的流传史上,出现过“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等不同家派,然而这几家教授的《论语》原文,顶多只有几百字的差异,且相异之处,多半是字句写法,不影响内容意义。像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那种一差差了几十篇,或像《春秋左传》和《春秋公羊传》解释方向完全不同的现象,从来不曾发生在《论语》的教授流传上。

今天通行的《论语》,称为“张侯论”,是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综合鲁、齐两家而编定的版本。到东汉灵帝时,“张侯论”的字句就已被刻在了熹平石经上,彻底固定,不再变动。

如此,《论语》一方面让我们读来格外安心,不必像读其他上古经典那样谨慎提防中间有后来伪造、掺杂进去的内容;而另一方面,却也让我们读来格外不安,因为编撰者没有给我们一套明确的次序逻辑,我们得通过排比来决定这些散乱对话和文句,彼此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的共同笔记

依照《汉书·艺文志》的说法,也符合在《论语》书中看到的内容特性,我们知道孔子的弟子们有做笔记的习惯。学生们做笔记,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不,放到两千多年前的东周环境里,这是件难得、了不起的事。门人在老师去世后,立刻能集合笔记编成《论语》,先决条件是弟子们平常就写字,就有以文字存留记录的习惯。

在一个绝大部分的人不懂文字,人与人之间主要靠语言而非文字来沟通的时代,孔子身边聚集了一群都懂文字、都娴熟于运用文字的人。孔子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将西周王官学传统的贵族教育内容,拿来教给许多照出身和身份来说不见得有资格受这种教育的弟子。这是“有教无类”在那个时代真正的意涵。

书写原本是贵族教育的核心,但在孔子手中获得了扩大传扬。结果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私家著述。在《论语》之前的其他文字记录,都和王官有着直接的关系。《诗》《书》《春秋》都是以贵族教育内容的形式存在的,因为是重要的贵族教材,才用文字慎重其事写下来。《诗》和封建官员到异地了解民情的采风有关,和贵族间的宴饮酬酢有关。《书》是朝廷官方文书的总汇。《春秋》则是史官依照职务立场所做的大事记。

一直要到公元前5世纪,孔子借他的教育打破了原本官方对于书写的垄断限制,也才由他的弟子写出了第一本非官方内容的《论语》。

说得再精确些,这是第一本用文字写私人记录的书,却还不是第一本由私人写成的书。放在王官学传统中看,《论语》有着暧昧的地位。一方面,书中记的既非天子亦非国君,而是甚至不具备世卿身份的人;但另一方面,孔子所言所行毕竟还是环绕着贵族教育的基本条目-如何做个君子,如何称职有效地治理国家。换句话说,书的内容继承延续了王官学传统,但书中说话的声音,却出自一个不具备传统王官发言身份的人。

从另一个角度看,《论语》并不是表达这些弟子私人意见的书,甚至不太能算是表达孔子私人意见的书。孔子强调自己“述而不作”不是随便讲讲的,那代表了他深刻的内在信仰。那些以“子曰”开头的每一句话,对孔子来说,都是他在传递、顶多是解释周公以降的王官学理念,不是他自己推断发明的主张。在这里,又有一层公与私之间的暧昧。

师生关系的起点

从历史上看,《论语》的开创性还不只这些。一项更有革命性、更具突破性的特色,却往往被忽略了,那就是《论语》呈现了一种在此之前不存在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

前面一再说《论语》由孔子的弟子、门人所记录,但弟子、门人是什么?这是孔子开创出来的一种新的人间角色。在孔子之前,我们找不到任何可靠的证据,证明有老师和学生这样的相对关系存在。

传统上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先师”的本意,就是第一个老师、最早出现的老师,而这样的称号,不同于“至圣”,是有明确历史根据的,不是夸张浮泛的推崇。

在孔子之前,有教育,但没有专职的老师。一直到春秋时期,都是贵族教育,贵族教育在贵族的系谱网络中进行。前代的贵族将自己受过的训练,不管是礼、乐、射、御、书、数,还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传给同属贵族身份的下一代。这是封建体制的一环。教育是封闭、垄断的,只有在这套体制里的人才能受教育,也只有在这套体制里的人才有办法提供训练传承。

有资格教的人,教给有资格学的人,而这中间的资格,是以血缘身份来定义的。所以到了战国的文献中,我们都还能看到“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样的套语反复出现,显然是从过去普遍都由父兄教子弟的教育习惯而来的。

孔子和他所教的人,没有血缘关系。孔子的许多学生,甚至在原本的封建秩序中,根本不具备可以接受这套贵族教育的合格身份。孔子开创的角色,事实上是破坏封建秩序的,或者换一个角度看,正是在封建秩序动摇的春秋时期,才给了孔子这样一个空间,违背旧的体制规范,将原本封闭、垄断的贵族教育内容,拿出来“有教无类”提供给更多的人。而这些无法从父兄亲族纽带中获取教育训练的人,跟随孔子,就成了他的弟子、门人。

《左传》中有太多具体的事实,让我们看到每个国的内部,都面临礼遭到忽略、破坏的状况。相应地,国与国间的固定关系也动摇了,无法持续在原来的礼上正常和平地往来,于是就出现愈来愈多诉诸权谋乃至武力压迫的事件。那是一个之前未有的新兴竞争局面。国内公子与公子竞争、大夫与大夫竞争,外面国与国也进行着愈来愈激烈的角力竞争。

竞争的胜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才。孔子给予弟子、门人的教育,用今天的话说,是教他们如何去当官。回到春秋的历史情境,应该说是教他们如何在变动、混乱的环境中“有用”。新的变化所创造出的对于人才的需求,无法在原有的社会架构下得到满足。要有能够打仗的人才,这时要应付的,不是过去单纯的贵族与贵族间有礼有节的射、御之战,而是指挥成百上千士兵的布阵对垒。要有能够进行外交折冲的人才,这时要应付的,也不是和平的宴饮盟会,加强友好联结;常常是强弱有别的紧张谈判,谈判结果轻则增损几座城,严重时甚至引来灭国危机。

孔子是“圣之时者”,他比谁都更能认清时代的需求,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上,进行了革命性的扩张,训练这种可以在政治、外交、军事场合发挥作用的人才。

虽然孔子以周公为偶像,梦想能够恢复周公建立的礼乐秩序,然而吊诡的是,如果孔子的梦想真的达成了,回到周初的封建体系,那里可是没有孔子这种人的位子的。历史上的孔子,是个大矛盾,他所做的事,实质是违背、破坏周代的封建文化,但他所向往的,却是回归旧封建体制,一个取消他自己这种老师角色的环境。

孔子在世时就成其大名,部分原因在于他将贵族教育教给广大弟子的革命性行为,另一部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教出来的弟子真正“有用”,真正符合春秋时局的需要。从这一点看,孔子是最早的杰出人力资源专家,他看出了当时人力资源所需,也勇于突破窠臼,找到了提供适切的人力资源的办法。

同类推荐
  •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是何小竹以词典的形式写的一本关于西藏文化与自我思考方面的,集藏文化知识简介和个人随笔于一体的休闲读物。作者从A到Z的顺序列出有关西藏文化的一系列关键词,并给予深入延展的诠释。
  • 乡村拾遗

    乡村拾遗

    本故事集共有185篇故事,分为花草动物篇、风土人物篇、奇珍异物篇、乡俗玩物篇、民间传说篇等五篇,主要叙写了乡村业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花草树木野生家养动物,乡土风情人物,以及许多奇闻异事珍物,乡村人吃穿住行趣闻异事,民间传说亲历等,是一幅幅乡村民俗画,是一部乡村民俗民风史,是典型的非遗文化遗产,弥足珍贵。
  • 管子(精粹)

    管子(精粹)

    《管子》一书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庞博,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的成书过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管仲在世时由于功业显赫、立言精辟,他的追随者便开始收集整理其言行,春秋中后期管仲的事迹和学说被管仲学派丰富和发展。战国时期管仲学派及其学说进一步发展,并与诸子百家争鸣交流,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学说体系,从而为《管子》一书的完成提供了坚实基础。本书从《管子》中精心遴选43篇精华篇目,并对原文逐一进行注释和翻译,力求从政治、经济、礼仪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示管仲的执政见解与措施,准确阐释管仲的伟大思想,是现代人研究先秦时期政治经济的珍贵资料。
  • 万事吉祥通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万事吉祥通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住宅的吉祥、家居的吉祥、养花的吉祥、起名的吉祥、饮食的吉祥、睡眠的吉祥、保健的吉祥、日常的吉祥、处世的吉祥、用药的吉祥等。
  • 美国精神

    美国精神

    本书展示了这么一幅复杂但明晰的“美国精神”图景:美利坚民族既牢固地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但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又依赖甚或迷恋宗教精神;它承认和甚而维护国内的价值多元和种族多元,但同时保持不免偏狭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WASP)主流;它宣称拒绝单一的真理,但时时表现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绝对主义和普遍主义思维方式;它的民族文化基因中有着对人性的深深怀疑和“性恶”信仰,但它又自信非凡,而且有时幻想有加,以致幼稚;
热门推荐
  • 冷月如刀

    冷月如刀

    冷月如刀砍落花,落花笑我太卑贱……一见如故,再见陌路……曾经的恋人,曾经的你,昔日和你一起看过的风景,都已成泡影……相识、相知、相爱、相恨,到最后都不过是一场黄粱梦……
  • 还珠格格第三部之天上人间(下)

    还珠格格第三部之天上人间(下)

    尔康展死沙场?紫薇决定殉情相随?!小燕子和紫薇婚后,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大而化之、状况不断的小燕子,能够当五阿哥的贤内助吗?乾隆南巡,又发生了什么事?夏盈盈和乾隆的忘年之爱,掀起了怎样的轩然大波?才华洋溢的知画,怎会进了皇宫,成为五阿哥的新娘?紫薇和尔康有了东儿,是不是就拥有了人生最大的幸福?幸福是什么?谁能抓住幸福,让它长长久久?箫剑和晴儿的苦恋,要面对怎样的风暴?清缅战争,永琪、尔康、箫剑都上了战场,付出怎样惨痛的代价?
  • 北行千里

    北行千里

    “边塞风寒雪急,回首难见月影……”窗外是几个吵吵闹闹的小孩,唱着多年前,一位爱慕将军的公主为那将军所写的诗歌,而屋内,焚香袅袅,顾孟云穿着有些脏的军服,手上握着一个包裹,很有几分紧张。他面前站着一个白衣女子,那女子道:“最后确认一遍……你的愿望,是回到平瑞元年,去见林清卓,对吧?”顾孟云道:“嗯。”那白衣女子颔首:“好,你马上就可以去了。但你也要如你自己所说,只是单纯地去见见林清卓,不能做其他多余的事情。你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时间到了,你自然会回来,不要妄图停留在平瑞元年——做得到吗?”
  • The Red Seal

    The Red Sea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生活工作好口才

    生活工作好口才

    成功学家研究发现,在众多的成功因素中,口才举足轻重。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可以说,没有一副好口才办什么事都难以得心应手。《生活工作好口才》从生活和工作两方面对应用口才进行了较为系统和详尽的解说与应用点拨,是提高口才综合素质和锻炼各方面口才的好助手。
  • 王爷家的美味娘子

    王爷家的美味娘子

    孤儿院长大的宋瑶性格泼辣,但有一身好厨艺,为救流浪猫被雷电击中,穿越成一穷二白,未婚带娃的少妇,身世不明。宋瑶看着面黄肌瘦的儿子,一咬牙接受事实,抡起大勺养包子,几年间便成为名厨,踏上小康之路。牛鬼蛇神想侵占财产?也得问问姐手中的菜刀答应不。可素,妖孽美男你是要闹哪一出?权势、名誉、颜值、银子你样样都是顶尖,为毛偏要上杆子喜当爹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极恋

    极恋

    一场车祸彻底改变了她。她从此变成另外一个人,不顾一切地接近那个光芒四射而遥不可及的男人……因失去亲人而无法解脱的她,拥有一切却不知道什么是爱的他,能否因为与对方的交集而得到心灵上的救赎?
  • 早安,金牌新娘!

    早安,金牌新娘!

    新文,《和大佬闪婚以后我天天想守寡》求支持。“爸爸!呜呜呜!”商场初遇一只小戏精,强行被抱大腿不肯放。他无助,弱小,嘤嘤嘤……“你叫谁爸爸?”高冷大总裁一脸懵逼,光天化日,众目睽睽,竟然被一只小包子给讹上了。一问三不知只能将他捡回家,好吃好喝伺候着。某一天,白莲花找上门,小包子却对他说,“爸爸,那个阿姨不适合你,我妈妈比她聪明比她漂亮,还比她有钱,她才适合你。”霍宸熙又是一脸懵逼,直到见到了他妈妈……他勾唇一笑,确实合适。两人联手虐渣渣,掐莲花!“林薇然,签字结婚,我是你的,儿子也是你的!”“好。”林薇然答应了,可签完字以后又觉得好像哪里不对?
  • 断发皇后

    断发皇后

    21世纪少女苏若车祸意外穿越,竟然穿越到了雍正十一年!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断发皇后”那拉容若!扑朔迷离的剧情让苏若只好接受,不过还好,清朝也是有帅哥的嘛!误打误撞认识了“荒唐王爷”弘昼,两人竟还一见钟情了,可惜历史是不可能改变的。弘历登基,本以为可以舒舒服服的当个娴妃,没想到撞破的弘历的小秘密,还被后宫嫔妃嫉恨,从一个单纯无知的小女孩改变成了一位心思缜密的皇后......
  • 挚爱入骨,冷傲男神惹不起

    挚爱入骨,冷傲男神惹不起

    她本是名门贵千金,却因为他精心策划的一场复仇而一无所有,她抱着他曾经送给她的海绵宝宝,伸手拉着他的衣袖,泪眼涟涟的抽泣着对他说,“苏羿南,我只有你了。”他不着痕迹的从她的触碰中全身而退,沁凉的指腹轻拭去她灼热的泪,掀了掀薄唇冷然一笑,“江孜姗,我要结婚了。”她看着他,泪中带笑,“连你都不要我了吗?”他沉着脸,面无表情,“……”可她还是没骨气的留在他身边,无视他的冷漠与薄凉,直到有一天,她终发现,她想要的宠爱不过都是她的幻想,那个将她推向万丈深渊的人……万念俱灰中,她决定黯然退场,谁料这场复仇之殇,注定纠缠……他说,“江孜姗,我们结婚吧。”她笑,“对不起,我不爱你了。”如果那年没有爱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