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3100000003

第3章 世间的滋味(1)

荔枝

一个学中医的朋友报来佳音;他说荔枝并不上火,湿补而已,要紧的是一吃起码得吃一斤,绝对不能吃得太少;很多人投诉荔枝热气是因为他们一次只吃几颗,如果他们再多吃一点就没事了。

这种说法着实古怪,很难令人入信,可是我却很愿意去相信它是真的,还亲身实验了好几天。结果呢?我不知道,反正我长年火气大,谁晓得脸上那颗新长出来的痘是不是荔枝的功劳?相信这个新理论,并不在于我太爱荔枝,而是因为它解决了一个自幼以来就很困扰我的问题。小时候读到苏东坡咏荔枝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时真是非常惊讶,苏大学士果非凡人,怎能一天吃三百颗荔枝呢?现在我终于懂了。

后来,我又发现有人比苏东坡更狂,那就是明朝的宋珏了。

他是福建人,迷荔枝迷到一个地步干脆自号“荔枝仙”,著有《荔枝谱》一部。其中第一句话就是:“荔枝之于果,仙也,佛也,实无一物得拟者。江瑶柱、河豚腴,既非其伦;塞蒲陶、杨家果,不堪作奴矣。”他还说:“余生于莆,既幸与此果遇,且天赋噉量,每噉日能一二千颗。值熟时,自初盛至中晚,腹中无虑藏十余万,而喜别品,喜检谱。”翻成白话,意思就是:“我命好生在福建,才能碰到这种水果,而且我天生能吃,每日随便就吃它一两千颗。所以到了吃荔枝的季节,由它初上市一直到就快过季,肚里毫无疑问已经收藏了十几万颗啦。此外,我还特爱研究不同品种,翻翻荔枝图录,真爽。”

文人要是爱吃,多半还要撰文纪之,所以宋珏就写了《荔枝谱》去记录关于荔枝的种种见闻。问题是文人又喜欢分帮结派,而中国产荔枝的地方分别有福建、广东和四川,所以三地文人虽然都爱荔枝,却要各自尊崇本乡产物,讥刺人家的东西不行。因此福建人不免偏心福建的品种,四川人则以为荔枝独四川最美;相形之下,古时广东文人似乎不及这两个地方多,声势不够浩大,于是形成了广东荔枝排名最末的印象。

在今天看来,这种判断当然大谬,凡是吃过福建“黑叶”的,都晓得它完全不能跟我们岭南的“糯米糍”和“桂味”比较,更别说那传说中的“增城挂绿”了。

最要紧的是前人根本没有评断荔枝的客观基础。当时的运输条件与保鲜技术皆不能与今日相提并论,一个人很难同时吃到几个地方的新鲜荔枝,只能凭个人游历积累下的记忆作准。所以我必须说岭南荔枝方是天下第一,而且这是很客观的意见,全无地域偏见;尽管我是广东人。

我还记得香港第一美食大家江献珠老师自述她家吃荔枝的故事。

那是典型的岭南大户,庭院幽深,果木成林。每逢荔枝当造,一家人就要赶在日出前起床,坐在树底一见那累累果实上头露珠初结,便趁阳光未盛之前把它摘下,剥皮啖之。江老师说,这才是品尝荔枝的良方。因为这种水果很娇嫩,别看它粗壳上长满了硬棘,只要离开树干三数天,就会浑身发黑,色香俱变。水果当然是树上熟为美,其中又以荔枝为最,所以香港才会有这许多“荔枝团”专门去广东果园现采现吃。而江太史家更胜一筹的地方在于他们讲究到了时辰,露水乍现,就要及时取用,差一分都不行。

读明人徐渤的《荔枝谱》,方知这是由来已久的古法:“当盛夏时,乘晓入林中,带露摘下,浸以冷泉,则壳脆肉寒,色香味俱不变。嚼之,消如降雪,甘若醍醐,沁心入脾,蠲渴补髓,啖可至数百颗。”徐渤还说,要是怕吃得太多肚胀,可以略略点盐,有消滞之效。

唐明皇为博爱吃荔枝的杨贵妃一笑,特地叫人从四川快马把新鲜荔枝送上长安,一骑绝尘,留下千古佳话。可是以一千多年前的交通状况、保鲜技术,这些荔枝到了长安会是什么模样呢?皇帝宠爱的女人尚且吃不到原味荔枝,一般人就更是只能耳食了。所以在许多古人的心目中,荔枝是种传说中的隽品,不到福建、四川和广东,就没有亲身验证其美味的机会。

关于荔枝的保存,徐渤又录下了一种我闻所未闻的奇特措施。那就是在竹林里头找足够粗大的巨竹,在上头凿开一个洞,把颜色还很鲜红的荔枝埋进去,再敷以竹叶和泥巴混成的填料,紧紧合实。如此一来,竹子本身的竹气可以起到滋润果实的效果,就算放到冬天也毫无变化。如果这是真的,那简直就比冷藏库还厉害。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不算保鲜但也不无风味的办法。一是把刚熟的荔枝连着露水花蒂一起摘下,用黄蜡把它封存起来,一颗颗蜡丸存进陶罐里,然后煮熟一锅荔枝花蜜,冷却后倒进罐中。据徐渤说,这种蜜煎之法可使荔枝“藏至来春,开视如鲜”。

我打算试试跟着做的,是一种叫做“荔浆”的东西。做法是把味带微酸的初熟荔枝榨出白浆,配上煮好的荔枝花蜜,一起倒进瓷瓶子里头封口存放。几个月后,“浆蜜结成香膏,食之美如醲酪”。听起来,这似乎比不合季节上市的冷冻荔枝还好。

2009.6.26

榴莲

食友叶一南兄每年都去马来西亚,我也是;他喜欢去那里吃榴莲,我也是。我俩的区别在于:他去马来西亚纯粹吃喝玩乐,榴莲则只不过是他感官之旅的其中一站;可我去马来西亚却总是工作,而夜晚街边的现开现吃榴莲档就是一日辛劳过后的慰安消夜了。

我爱吃榴莲。爱到什么地步呢?讲个小故事你就明白了。上个月我在新加坡,有一天走进俗称“大榴莲”的滨海艺术中心(因为它的外形确实很像榴莲),刚进门便忽然想起这是7月,正好是槟城果园丰收的季节,于是鼻孔里就突然涌进一股榴莲的熟甜香气。我吓了一跳,急忙东张西望,看看附近有谁这么坏,竟敢在出名听话的新加坡撒野,公然把榴莲带进高雅的艺术殿堂。我左看右看,哪里找得到半点榴莲的身影?过了半晌,这才晓得那股非常实在的气味竟然只是幻觉。原来只要季节对,看见任何长得似榴莲的物体,我都有可能生起“幻嗅”。

或问,身为佛门弟子,如此执念于一种食物岂非不妙?没错,贪嗜榴莲毕竟也是贪。然而,佛陀也曾称赞稻田的形状美丽不是吗?我夸夸榴莲香不至于太离谱吧?我如此劝说自己。

今年春夏之际,我参加了一趟禅修营,导师是我的皈依师,来自马来西亚的达摩洒甘露尊者(Bhante Dhammasakkaro)。他的风格可以很严厉也可以很幽默,而且十分自在潇洒。有一天午斋之后,他循例开示,告诉我们食物与肉身的关系,要我们了解再美味的菜式再壮健的人体都难免于成住坏空的历程,毕竟是要腐败。说着说着,不料他语气陡变,突然笑眯眯地问一群短期出家的沙弥:“你们有谁没吃过榴莲?”其中几位举起了手,然后尊者就故作惋惜状地说:“没吃过榴莲!那么你的人生就有点遗憾了。”

后来尊者又说起泰国人会在清晨供僧时向出家人奉上榴莲,以及榴莲不能吃太多否则火气旺要影响坐禅的事。我一路听一路想,浮想联翩,心想日后如果真有要出家的那一天,一定得去泰国才好。可是转念再想,不对呀,泰国榴莲又怎比得上马来西亚呢?然而马来西亚到底不是佛教国家,一般民众供养出家人的风气并不太盛,万一他们不给我榴莲那该怎么办?正当我觉得有点苦恼,便听见尊者的声音:“好啦,洗好钵具碗盘,先去行禅,不要一吃饱就打瞌睡。”嘿!吓我一跳,我究竟想到哪里去了。

上个礼拜又到马来西亚办事。某日上午,我随两位师姐去向师父请安。虽然学的是南传佛法,但我其实很不懂规矩,不晓得供养师父午食的种种仪轨,只好偷眼瞄着师姐,她们怎么做,我便蹑手蹑脚跟着怎么做。就连念诵,由于念的是巴利文,我也只能小声地慢慢念,生怕念错。直到师父用过,我才松了一口气坐进饭厅预备吃自己那份。这时尊者走过来打开冰箱,取出一个小胶盒给我,说:“你来之前,我就留了点好东西给你。”盒子里两三块艳黄芬芳的榴莲肉,我满心欢喜,猛一抬头,正好看见师父慈祥的笑容。

爱吃榴莲,所以我平日也很留意榴莲做的甜品。可惜香港虽有不少店家精于此道,甚至以之闻名,但我始终觉得它们只能稍稍解馋,是原果的代用品而已,好比代糖始终不是真的糖。

我也喜欢娘惹菜,可去了吉隆坡这么多回,它最有名最多人光顾的那家娘惹餐馆我却一直没有机缘试试。问当地一位食家朋友的意见,他说得很婉转但又很有道理:“其实最好的娘惹菜都在人家家里,外头的餐馆不是不好,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总要把菜弄得那么精致那么漂亮。尤其装修陈设,永远都要摆出那种最典型最华丽的南洋风格。这些餐厅很适合游客,但不一定是平常一家大小吃便饭的地方。”旨哉斯言,目前为止我吃过最好的娘惹菜馆的确很没气氛,格局就跟快餐店一样;不过槟城的娘惹都爱去那儿午饭,感觉像是食堂。

无论如何,这回我还是下了决心要去那家名店,看它是否名不虚传。果然,店里有许多古董和艺术品,非常exotic;老板也是个有品味的文化人,谈吐不俗。但那食物,坦白讲,留下印象的不多。

然而,我在这里却意外地吃到这辈子最美味的榴莲甜品。严格地说,那不是用榴莲做的甜品,而是一种榴莲的吃法。你在餐牌里头看见的这道甜品既不是饼也不是糕,它分明就叫做“榴莲”。不过上桌的时候,摆出来的却是一个放雪糕的小皿配上一根小勺,横竖都无法令人联想到榴莲。味道怎样?我说一遍做法,你大概就能猜到了。先取甜度较高的品种如“D18”(带苦味的“猫山王”与“林凤娇”最好还是鲜着吃),然后去核取肉,再用手把剥下来的果肉打成泥状,一边搅拌一边倒点椰奶进去,最后将这团榴莲肉泥放进冰箱冷却,吃的时候就和舀雪糕一样舀出来便好。看起来它真的很像雪糕;但相信我,这世上没有一款榴莲雪糕比得上它。

听店东说,这是他家的传统吃法,似乎很多上一代人都晓得它。我孤陋寡闻,没有见过,不过这倒让我联想起了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榴莲食品,那就是tempoyak了。Tempoyak其实是马来人的一种酱料,也是把榴莲果肉打成浆状,只不过不倒椰奶却下白盐和砂糖。拌好之后放上几天,等它发酵出一股奇奇怪怪的酸臭味,这就成了可以用来做菜的名酱了。大马著名食家林金城兄说过,这种酱可以拌饭,马来人特别喜欢。榴莲拌饭?听起来实在是太古怪,怪得能上“Bizarre Foods”那种电视节目。不过比起“鱼翅捞饭”,我觉得榴莲拌饭绝对是种比较有智慧的食物。

2010.8.20;8.27

水果该怎么吃

一位台湾朋友曾经对我说,世界上最擅长切水果的,就是台湾妈妈。这句话我一开始听不大懂,不就是切水果吗?还有什么擅长不擅长的,更说不上世界第几这么严重吧。后来我才开始注意,水果一物,果然大有学问。

在中式酒家吃饭,以往有最后奉上果盘的习惯。一般人吃到这时候早已饱胀不堪,根本不会在意那水果好不好吃,新不新鲜,只把它当做一种消滞的工具,或者必要的养分均衡补充剂。相反,到高档的日式料理用餐,水果却是一种价比贵重鱼料的甜品,需要食客全神以待。许多馆子完全没有雪糕一类的劳什子,只用几粒草莓或几片蜜瓜做甜品,但就是能叫大家哗然,觉得自己正在品尝天下奇珍。

表面上看,这是材料的关系。那些日本水果通常是来价高昂的温室作物,等闲一颗柑橘在超市也能标上过百元的价码;这当然值得大家慎重欣赏。但这也是日本料理的精髓(或者狡诈),一切以食材为主,怎样最能让它保持原味就怎么做,只要东西好,尽量不加工地把它完整呈现出来,竟然就成一道独立的菜肴了。相反,在我们中国食制的习惯里,这种手法等于什么都不做;不经任何烹调技术处理的东西又怎能算得上是菜呢?所以在吃中菜的时候,果盘绝对不能算是一种甜品,反而更像伴茶的Petit Four。

法国菜在这方面也很接近中菜,厨师任何时刻都要留下他的签名,一道生鲜的果盘一定搬不上台面。巴黎老牌名店“大伊风”(Taillevent)就有一道水果甜汤,看起来就像泡在水里的一碗果盘(甚至令人想起罐头杂果),似乎没有经过加温等种种程序。可是不知怎的,一吃起来,它们竟比一般果盘更“果盘”。我的意思是这些切开了的水果全是水果的“理型”(ideal form),那片秋梨要比平常吃的秋梨更鲜爽,那粒葡萄要比一般的葡萄更甜也更酸;它们如此甜美,不只不失原味,反而各自呈现出自己最完美的状态。再看那碗甜汤,淡淡的透明的粉红色,有点玫瑰水的气味,它本是极好喝的饮料,另一方面却又保存了浸泡在里面的各种水果的原味。我想这大概是我吃过的最好的“杂果”。

材料的质素就不用说了,到底厨师用了什么办法去逼出它们的原味精华,又怎样使它们共存而不互夺其真?那些水果被施了什么魔法呢?那一碗水里又有什么秘密?这是我想了很久都解不开的谜。

2008.12.26

同类推荐
  • 读点经典

    读点经典

    本书所选录的内容主题可分为操守、修养、为政、勤学、交友、爱情、亲情等几方面,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提高读者(尤其是公职人员)的文化修养和行政素质。
  • 国学常识全知道

    国学常识全知道

    《国学常识全知道》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国家政治、思想学术、宗教信仰、天文历法、神秘文化、兵制礼制、国学掌故、国学典籍、文学史学、文化艺术、民俗节日、百工名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
  •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纯洁如水月夜白,朦胧中芳香飘来,细寻找,山崖小花独自开,泉涧霜草衰,风雨吹不败,东方即白斜雾霭,冬雪融化春徘徊,馥艳轻盈云绿黛,满山满谷花盛开,微笑中,人人钗头有花戴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人类对时间与空间的探索由来已久,那些地球上的自然奇迹和地球之外的星辰,都给了人类无限的探索空间。是谁提出了北斗七星呢?又是谁第一个提出一年365天呢?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准确的知识、精炼的文字,为你讲述天文经法知识,让你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沉醉于历史的海洋,享受丰盛的知识快餐。
热门推荐
  • 鬼屋

    鬼屋

    一间奇异的出租屋牵扯出了千年恩怨的“人鬼神”之恋。外来的白领女果果本是一普通的平凡女孩,可就在那间鬼屋里,让她经受着可怕的恐惧和千年情节的折磨。于是就有了以下惊人骇俗一幕幕恐怖的亲身经历。
  • 苍耳

    苍耳

    首部关注“被拐卖儿童”的残酷青春小说,草根残酷青春代言人、眼泪女王乐小米里程碑之作,比《凉生》更忧伤,比《青城》更深沉。她的命运从来不由自己掌控,出生时遭母亲遗弃,6岁被人贩子拐卖至偏远山村。她如同平凡的苍耳,沉默地跟随,沉默地等待,却终被弃之天涯,再也找不到家;她流落红尘,颠簸辗转,命运却让她沦为一枚棋子,从此,陷入一场爱恨情仇纠葛的漩涡中,谁终能许她一世的温暖?以一个平凡女子的青春、爱情传奇为蓝本,关于“命运”的深入思考和探讨,关于人性的犀利剖析和透视。青春、爱情,一切的一切,都挣不开命运这张网。
  • 偷得余生尽白头

    偷得余生尽白头

    “你逆向而去,捐躯赴国忧,山河表里,不负荣光!”
  • 骗翻天(五)

    骗翻天(五)

    第二天,安大婶和云中鹤请了吴团长夫妻到家里坐,吃了半天酒,又送了姨太太几件金首饰,把吴团长高兴得主动说给警察局长打个招呼,让他叫了市里的官员,到开业那天都来捧场。听了这话,云中鹤忙拿了一沓钱来塞到吴团长口袋里。送走了吴团长,安大婶又请了杨大嫂十姐妹,雇了几个伙计,将乱七八糟的一些商品摆到店里。云中鹤只摽着吴团长,和官场上的人来往。通过吴团长引见,云中鹤认识武汉的官员那可就多了,到了发请柬时,他请了一个先生写,直写了一天才写完。就这样直忙了三天,鸿达商贸有限公司开业了。
  • 魔女妖娆,腹黑少主请接招

    魔女妖娆,腹黑少主请接招

    一朝穿越,让二十一世纪美少女阿子变成了一只心魔,而她的宿主却是那腹黑美少年褚叶!说好的帅气王爷俊美皇帝呢?说好的凤逆天下笑看江山呢?为了重回现实世界,看他有几分美色,她也就忍了。但为什么回家的路这样举步维艰!摊上个路痴指路鸟,误入险境,褚叶受伤她也要跟着受罪。既当爹又当妈,还要当救世主拯救他的玻璃心。流血流泪又流汗,还要面对他的精分人格!但她等到终于收齐了魂眼,准备回到现实世界,这个家伙却说要忘记她?没门!她要把他拖到二十一世纪,让他做自己的老公!
  • 弃后要出墙

    弃后要出墙

    她是米虫,米虫有错吗?为啥摊上这么这等俗事呢?穿越,这年头,穿越也不少见……可是为什么,她一穿来就进了冷宫,太太没有创意了……太监不敬,宫女不尊,任人欺压。可怜的灰姑娘命运,反正她也随遇而安惯了,笑看云淡风轻。一个人养养花,种种草,喂喂宠物猪,再对着那个帅帅的男人发发痴……*不是她生性风流,实在是月老牵错了线。为了纠正月老的错误,她很认真的告诉那个名份上拥有她的男人:“这张休书,你在上面签字吧。”“休书?休谁?”“休我啊!”她笑的很甜。“为什么?”“休掉我,我就可以再嫁人了。”她笑的更甜。只是,笑过之后才发现她辛苦写出的休书碎成片片纸屑……*仙有仙道,魔有魔招,休书没拿到,那她直接出墙给他看,这年头,流行私奔,红杏出墙。可恨的是,墙头太高,爬不出去。被抓回,沦落宫女任人欺。控制,反控制,是谁控制谁的心?征服,反征服,是谁征服谁的情?爱情,控制和征服,且看谁更技高一筹!※※※※※※※※※※沁※※※※※※※※※※★本文主小白☆也有说本文不小白★☆本人非雷文,请对号入座★总而言之,亲们自带板凳进文观看,看别人的故事,品自己的生活。推荐沁的其他几本长篇:《婢女雪央》(连载中:古代小言文)《弃后要出墙》(已完成:架空穿越文)《冷酷将军邪娘子》(已完成:古代小言文)《景云谣》(已完成:穿越历史文)《极品皇后》(已完成:穿越小白文)《后宫冷》(已完成:后宫虐情文)《宛心泪》(已完成:古代悲情文)《宛如雪》(已完成:古代虐情文)《玻璃花》(已完成:现代青春文)《玉妃》(已完成:古代后宫文)以上的文希望亲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号入坐~喜欢的话就投上票票或者帮沁拉个人气!谢谢亲们!
  • 超市营销新思维

    超市营销新思维

    本书由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认识超市营销;第二章超级市场开发策略;第三章超级市场形象营销策略;第四章超级市场促销策略;第五章超级市场价格营销策略;第六章超级市场顾客需求营销策略;第七章超市品牌形象策略;第八章超级市场公关营销策略;第九章超级市场发展营销策略;第十章超级市场营销活动控制与考核。
  • 高冷男神带回家之相爱100天

    高冷男神带回家之相爱100天

    他和她在大学中认识,他冷酷如冰去唯独对她一人一往情深。
  • 潘多拉的眼泪2

    潘多拉的眼泪2

    我是一名见习爱天使,在我生活的天堂里,连空气都是甜蜜的。那里漂亮的天使和神圣的帝天爷爷,他们都有洁白而丰满的羽翼。而我的目标就是从见习爱天使成为真正的爱天使,让我现在背上的这对小小的翅膀也变成又大又白的羽翼。而帝王码爷爷的一次召唤让我的梦想有了希望的微光
  • 大龄剩女的婚事

    大龄剩女的婚事

    结婚了,就此平安无事了吗?如果爱人背叛了你,你还会再次接受吗?剩女的婚姻本就来之不易,那么,守住这份真爱,守住这个家,你该付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