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4900000009

第9章 反对西方之战(2)

那一周,费斯特情绪激动,因为在他看来,德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缺乏坚定,却对和平过度忧虑,再度显示出这个国家是自身历史的囚徒。费斯特经常表示,德国理应重新成为一个正常、负责任的大国。他指的“大国”,和阿登纳说的是一回事:一个正常的西方大国。在他看来,这一目标在受到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负罪心理所妨碍后,反而催生出了道德优越感:我们这些罪孽深重的人如今要治愈世界的痼疾。这一点阻碍了德国承担其作为西方盟友的义务。英、法、美三国在缺乏德国积极支持的情况下仍然不惜动武,爱国人士费斯特对此感到很尴尬,甚至很丢脸。我提到反战示威时,他叹了口气,说道:“都赖希特勒。”

阿摩司·奥兹跟《法兰克福汇报》不是一路人,因为他信奉的自由主义属于中间偏左。然而,他在采访中以批评的口吻谈到了欧洲左派,特别是德国左派看待第三世界时的浪漫主义眼光。从他们的态度中,他读出了几分卢梭对“高贵野蛮人”(noble savage)的崇拜之情——对那些不幸受难的人有一种近乎神学般的推崇。“或许,”他谈到,“这是基督教高度简化和富于感情的印象造成的,根据教义,受害者经过受难,灵魂可以得到净化。”

也就是说,犹太人经过大屠杀,灵魂得到了“净化”,“仿佛毒气室里喷洒在受害者身上的是一种道德清洁剂”。他们肯定要比别人更纯洁,也更出众。但是,这种纯洁性在有罪之人的子子孙孙身上作用如何呢?能说他们心底里其实也想成为受难者么?

海湾战争期间曾曝出新闻,说德国公司卖给伊拉克的毒气不久后将被安装在飞毛腿导弹上,用来对付以色列,这对道德纯洁构成了残酷的考验。世上战争都是非正义的,但犹太人正面临德国毒气的威胁。这可不是道德悖论的问题,和平运动因此内部分裂,诗人兼词曲作者的沃尔夫·比尔曼(Wolf Biermann)过去曾经反对美国的导弹基地落户德国。他的政治信仰和《法兰克福汇报》相去甚远,但因为声援海湾战争,惹恼了昔日许多同仁。“莫以鲜血换石油,”他在《时代周报》(Die Zeit)里写道,“这是最新的一句反美口号。哎!美国人当然也关心石油……而我为此感谢上帝……没错,我乐见有龌龊利益的存在。要不然以色列就会孤军奋战了。”[2]比尔曼的父亲死在了奥斯维辛。

有个德语词,很难译成英文,但概括了不少德国人在海湾战争期间的情绪:betroffen。辞典给出的翻译如下:“受到震惊、失望、惊骇和迷惘的冲击或影响。”这些解释没一个确切的,也许法语词bouleversé在语义上最为接近。betroffen在和平主义者、自由派和社会党人中间使用很广泛,出现频率和经常挂在德国保守派嘴上的“正常国家”(normal nation)一样高。betroffen意味着一种罪恶感、耻辱感,甚至是无地自容。说某人betroffen,就是说他无言以对。但它还隐含了道德纯洁性这层意思,betroffen是“掌控过去”的一种方法,展示悔悟和认罪的态度,并换取宽恕和灵魂的升华。

西德国内频繁出现劝人“哀悼”过去、“为哀悼努力”(Trauerarbeit)的训诫,这是净化过程的一个环节。在六十年代发表的著作《论无法哀悼》中,亚历山大·米切利希和玛格丽特·米切利希剖析了影响战后德国人不愿面对过去的道德麻木。他们因为战败而麻木;记忆又似乎出现了阻塞。他们既不愿意也无法为哀悼努力,或承认罪过。他们似乎全然忘记了自己曾顶礼膜拜一位致几百万人死亡的领袖。不少德国人在过去沉醉于**运动所提供的自吹自擂戏码,乐此不彼。米切利希夫妇认为,德国人在第三帝国倒台后对此抵赖,是希望不仅能逃避惩罚或罪恶感,而且还能逃避战败后接踵而至的那种彻底一蹶不振的情绪。只有那些失去过的人才有资格哀悼。但德国人到底失去了什么?当然,犹太人算一个,但这很难让人感到是德国人的损失。许多德国人失去了家园、儿子、荒唐的理想和领袖,但是这一切并不是米切利希夫妇“为哀悼努力”的对象。恰恰相反,1945年后,对希特勒的凭吊应该是不可能存在的。三十年过去,玛格丽特·米切利希会说,无力哀悼这点再也不适用于年轻一代。她说的没错:德国处处哀悼犹太人,而在个别极端主义圈子里,希特勒一样有人缅怀。

betroffen的状态有些许宗教涵义,这和在德国有悠久、深厚传统的敬虔主义(Pietism)有些近似,后者创始于17世纪菲利普·雅各布·斯本纳(Philipp Jakob Spener)的著作。斯本纳一心通过强调辛勤劳动和个人精神付出来改革教会,并在日常生活中传播福音。戈登·克雷格(Gordon Craig)这样写道:“敬虔主义的核心是个体的道德自新,这点可以在经历忏悔的煎熬、幡然醒悟并认识到上帝必然的仁慈后获得实现。”[3]敬虔主义是对法国启蒙思想中世俗和理性观念的消解。它影响了19世纪的德国中产阶级,也鼓舞了普鲁士军官和俾斯麦身边的人。我认为,波恩的以色列人迈克尔在谈到德国反战人士身上的新教刻板时,所指的正是这一精神。

海湾战争期间,波恩就有betroffen之感。本来不应该是这样,因为当时正值狂欢节,是人们穿着奇装异服参加派对、喝啤酒、抱女人、放声歌唱的时节。但这一切在战争时期和大难临头之际显得不合时宜,于是狂欢节委员会改头换面,成了危难关头委员会。对于所有自愿取消狂欢节庆典的团体,莱茵兰—普法尔茨(Rheinland-Pfalz)地方政府都给予资金补偿。这一手段果然奏效。只有科隆举办了一场非官方的街头庆典,口号是“我们照样过日子”。

柏林一个由音乐学院学生组成的团体搞了一场反战日活动,据他们的发言人说,原因是“所有学生都感到很难过,很彷徨(betroffen),我们觉得有必要聚集在一起,表明大家的担忧”。学生们造了个祭坛,点燃蜡烛。当地一家电台播放了他们的和平之歌,歌词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我们彷徨无措,深感震惊。”

我下榻宾馆外的广场又阴冷又空旷。一个不起眼的啤酒摊旁,几个年轻人喝着酒,不时手舞足蹈,大喊大叫,就像在过节。浸透醉意的歌声从我房间的窗户飘了进来。听着他们用力跺脚打节拍,我脑海里浮现出不计其数的战争片,片中德国人的欢天喜地与其残暴行为形成了极具讽刺的反差。身在德国,最好还是尽力避免做这样的联想,因为哪怕一个人的记忆来源只是电影,也很容易变得自以为是和偏激。

看着电视,我再度感叹英德两国间的区别。德国电视里,唇枪舌剑的讨论节目比比皆是,人们围坐在圆桌旁,就时下热点问题展开辩论。听众坐在小桌边,边小口呷饮料,边听嘉宾们滔滔不绝的发言。气氛一般很严肃,有时争论会趋于白热化。人们很容易嘲笑这类节目的一本正经,但是其中自有值得称道之处。部分得益于这类谈话节目,大批德国人才对政治辩论熟悉起来。

海湾战争期间,电视观众很难避开圆桌讨论。实在是太多了,不停换频道的话,还能同时关注几场辩论。牧师是这些节目的常客,一些西装革履,一些穿着牛仔裤。他们的出现恰到好处,因为辩论的核心是良知问题。一个人能问心无愧地参战么?某位德国战斗机飞行员表示自己很难对别人痛下杀手,他不知道自己良心上是否过得去。一位在美国空军基地附近医院工作的年轻医生则说,自己为救治在海湾战争中受伤的美军飞行员感到良心不安,因为这么做让他成了帮凶。

在一档具有代表性的节目里,讨论嘉宾席中坐着曾经的反**抵抗主义战士、应征入伍的新兵、年事已高的家庭主妇、上班族母亲和几名高中学生。二十七岁的母亲安格莉卡发言说,鉴于“我们在二战时干的坏事”,德国必须帮助以色列。不过,参战的话肯定一点好处都没有。

“那英国人和法国人怎么说?”原抵抗主义战士开口了,“是不是应该把脏活都交给他们干,我们自己躲在家里?”(他没提美国人)

“哦,”安格莉卡回应,“我们不能违背自己的信仰。过去接受的教育告诫我们再也不要打仗,我们怎能不予理会呢?身在他国时,我们耻为德国人,世人一直都怕我们,现在他们却责怪我们不够果敢……”

十八岁的高中生安德烈亚说道:“我们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这叫人怎么忘得了?我可不为自己身为德国人感到自豪。”

但是,等到年长的家庭主妇谈起她在二战期间的磨难——轰炸、吃不饱饭、出征的父亲和儿子没能回来——并呼吁应反对所有战争时,年轻学生发话了:“我能理解,战争时期会发生很多可怕的事,但是如果我们在该出手时不出手,坏事一样会发生。”

听众席中发出了难以置信的叫声,然而学生的话得到了原抵抗组织战士的支持。后者把萨达姆·侯赛因比成希特勒,认为应该制止萨达姆,就好像当初应该制止希特勒一样:“萨达姆已经杀害了上万人。难道就因为我们良心有愧,开不了枪,就可以对他听之任之么?”

最后,穿着牛仔裤和花衬衫的年轻士兵终于开口了。当被问及他对杀人有何感想时,他答道:“如果德国或北约遭到攻击,我将不得已而为之。但如果是我不支持的战争,我会抗命。”

他的回答沿袭了战后联邦德国宪法给出的正统解释。在德国,新兵是可以以良心不安为由拒绝参战的。“命令就是命令”(Befehl ist Befehl)这句话再也不能成为实施暴行的借口了。另外,德国军队只能为保卫德国或盟国领土作战。德国是北约成员,因此对盟国领土的普遍理解是北约领土。右派想要扩大这一解释的外延,左派至今都坚决抵制。

但是这位士兵参与的并非是法律层面的讨论。他试图回答一个有关道德和良知的问题。而且他给出了诚实的答案,比起许多和平主义者一味拒斥战争——所有战争——的立场,这或许更能反映出当今德国青年的心态。“六八一代”胸怀一种高于一切的道德目标:要和父母那辈人彻底划清界限,打破他们罪恶的沉默,散播和平的讯息,或者干脆就说德国人再也不会受到战争的诱惑。社民党主席奥斯卡·拉方丹(Oskar Lafontaine)在海湾战争期间宣称,要德国人参战就“好像给一个改过自新的酒徒吃酒心巧克力一样”。你几乎能听到焦虑的尖叫。

费斯特说的也许没错。事情之所以这样,恐怕是因为希特勒。然而海湾战争显示出,对于德国和平主义,不能简单斥之为反美主义或对阿登纳口中西方世界的背叛。现实的矛盾是实实在在的:至少有两代人所受的教育是放弃战争,再也不把德国军人送上前线。换言之,他们所受的教育就是盼望德国成为放大版的瑞士。可是,他们也被教育要对以色列的命运负有责任感,而且若要成为西方国家的公民,就要坚定地融入西方盟国大家庭中。问题在于,他们是不是两方面都能做到。如果萨达姆果真是另一个希特勒,而且德国没能拉犹太人一把的话,那该如何是好?

这就是拿希特勒做类比会让人痛苦的原因。而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Hans Magnus Enzensberger)也正是决定拿这点开刀。他在《明镜周刊》(Der Spiegel)里把萨达姆比作希特勒。[4]恩岑斯贝格尔是出色的诗人和散文家。他很清楚怎么触及德国同胞的痛处。他能用美轮美奂的语言煽动人们的情绪。有人欣赏他在《明镜周刊》上的文章,但也有不少人对之怒不可遏,特别是左派知识分子。在柏林时,我曾听过一名批评家斥责恩岑斯贝格尔是叛徒。他背叛了什么?我追问。背叛了精神(Geist),对方回答。许多年来,恩岑斯贝格尔本人一直是左派知识分子。他这代人,在**统治下成长起来,上学念书,然后加入希特勒青年团,在战争末期被征召进防空部队。战后,恩岑斯贝格尔同君特·格拉斯和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ll)等作家一道,形成某种左派的反**团体,旨在扫除德国威权主义的残余势力。多年来,追剿**思想余孽或多或少成了他为之全身心付出的一项事业。

在为《明镜周刊》撰写的文章里,恩岑斯贝格尔表示萨达姆同希特勒一样,不仅是个独裁者,还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个热衷制造死亡、自寻死路的恶魔。他若有条件,定能摧毁全世界,当然,他自己的人民也包括在内。他和希特勒一样,蔑视自己国家里的一部分人。问题是,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十恶不赦的恶棍?恩岑斯贝格尔的答案是那些被侮辱的人。一群永远的失败者,因为知识水平不如人,因为贫困,抑或因为自感无力左右生活,长久以来变得垂头丧气,心灰意懒。德国人能在阿拉伯人身上发现自我的存在,恩岑斯贝格尔写道。

同类推荐
  • 无所畏与无所谓

    无所畏与无所谓

    《无所畏与无所谓》从历史与现实的细节着笔,展示与分析中国的难题,拆解出其中的文化因素,继续批判国民性。历史往事暗示着今日依然存在的痼疾,提醒着未被注意到的重要细节;对于合作化运动以来农村变迁的分析研究;社会批评,着重评论时事风气与官僚制度的种种现象;个人的记忆折射着社会与时代的细节。[
  •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2:鏖兵天下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2:鏖兵天下

    本书描画了自混世魔王张献忠出世(公元1606年)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岳钟琪入藏击败准噶尔兵105年间的历史。作者以其犀利的笔锋,麻辣的文字,漫画式地再现了郑成功的愈挫愈奋、忠贞不改,顺治帝的为爱痴狂、沮丧抗争,康熙的擒鳌拜、平三藩、灭准葛尔的“呵呵”武功。在这本书中,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形象被彻底颠覆,“大汉奸”吴三桂仁爱与忠诚的英雄形象更加伟岸,千古一帝,广为后世称颂的明君康熙却是个心理扭曲、性格乖戾、下流无耻的变态狂。乍一读,似乎感到如雷轰顶,让人毛发俱立,难以接受,但细细思量,就能发现其中的无限真意。
  • 三国之妖才

    三国之妖才

    中午,太阳晒着吕睿的屁股,掌门令牌被吕睿的脚趾勾着!徐庶在门外说:“大人,丞相又找你了。”房内,曹节摇晃着吕睿说:“夫君,快起来,父亲又派人找你来了!”“爹爹,曹丕舅舅找你上朝呢!”“咳咳,苦命啊,又要上朝,哎,没办法,为了家人,谁叫一个是我岳父,一个是我大舅子。”曹操:吾婿多谋,孤百年后,可为托孤之人!诸葛亮:大魏鬼才郭嘉,毒士贾诩,智计荀攸,王佐荀彧,狼顾司马,吾皆不惧,唯妖才吕睿乃我大患!孙权:江东基业,毁于一江湖游侠!陈寿:文信侯,吕睿,字不凡,性懒惰,智计百出,天下俊杰!80后吕睿穿越三国,当个妖才谋士,弄个掌门玩玩,搞个候爷当当,没事弄下发明,欺负千古风流人物........等等,更多精彩,尽在三国之妖才
  • 神罪大明

    神罪大明

    木偶临世,宿命难逆!大明的落幕,满清的崛起,各种匪夷所思的历史进程到底蕴含了何等惊天秘闻?木偶活,大明兴;木偶死,大明亡!诡秘的谶语到底是阴谋还是天命?局中局,计中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最终带来的难道只有黑暗王朝的开端吗?一个意外的来客,他无视历史的洪流,他拒绝腐朽的奴役,即使神之降罪,他也只会用手中之刀斩出一个朗朗乾坤!
  • 大元王朝3

    大元王朝3

    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详细解读了元朝的历史,使成吉思汗、忽必烈、元顺帝、耶律楚材等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今人的面前;将蒙古军西征、丘处机与成吉思汗以及蒙元历史上的各种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对于今人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热门推荐
  • 缉捕追踪的故事

    缉捕追踪的故事

    青少年是祖国的宝贵财富,是未来的希望,而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如何提高自己的智力,怎样便捷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帮助青少年开启智力,拓展思路,我们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把高深复杂的各科知识趣味化、简单化,力求使青少年在快乐的学习中得到启迪,学到知识,增加智商。
  • 妃起一脚:王爷靠边站

    妃起一脚:王爷靠边站

    夏日炎炎,炽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热浪一层高过一层,也带来了新的夏日潮流。在温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美眉们夏装的showtime来临了。“夕夕,这件衣服好看吧?”姜艺拿着新买的衣服在身上左右比划着。“恩恩,还行还行。”林夕夕瞟了一眼后说道,今年最流行的款式当然漂亮。“喂,拜托,你看都没看,就说还行。”姜艺无奈的说道,评价的一点都不认真,估计连颜色都没看清楚。……
  • 幽默笑话300篇

    幽默笑话300篇

    一只母老鼠带着几只小老鼠在田埂上散步。突然,迎面来了一只猫。小老鼠们吓得全身哆嗦,都躲了起来。只见母老鼠沉着冷静,一点没有……
  • 绿茵巨星

    绿茵巨星

    “一个男人所有的潇洒,所有的激情,都在这绿油油的草皮上,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助攻,每一个进球……”——李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球员,走出国门,闯荡欧洲联赛,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绿茵巨星的故事……
  • 天骄后腰

    天骄后腰

    后腰,作为足球场上于中场负责阻截对手攻势,然后将球交予队友发动攻势,在现代技战术越来越完善的足坛,好的后腰更需要做到球队攻防的转换器,甚至有可能的情况下插上进行进攻。陈风,一个本来普通的高三学生喜欢足球,接受过一段时间的业余足球训练,因为毕业后跟朋友一起旅游日本,却被日本的高中全国锦标赛吸引了留在日本。然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因祸得福得到了成为正式足球运动员的机会,还有可能登录欧洲成为球星?这一次陈风不会再次甘于平凡,他订下目标要成为最世界最好的球员!本文并不是完全按照现实来写的,有些偏差甚至有些魔幻希望各位轻喷,不过大概的事件还是不会有变动的。群:437491590欢迎各位老哥进群聊天的。
  • 独家宠恋

    独家宠恋

    夏晓迟,标准的三流推销员,别的本事没有只会守猪待兔。“大帅兔”厉连城既不怜香又不惜玉,碰扁她鼻头不说还拿警察叔叔吓唬她。混口饭吃容易吗!丢了饭碗碰巧进了他所在的公司,好嘛,自己撞上的枪口我活该。原以为他冷若冰山,高高在上……谁想到私下里竟是那么地颠覆想象!
  • 王俊凯穿梭时空恋

    王俊凯穿梭时空恋

    因一次偶然的机遇,女主穿越了,穿越到了古代。她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也遇到了她最好的闺蜜,她的偶像。可奇怪的是他们的身份都发生了改变。更奇怪的是他们都不认识我。女主来到这里遇到了王俊凯,而王俊凯的身份是太子,女主的身份是别的朝的公主。他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我们敬请期待吧!
  • 房间之内 欲望之外

    房间之内 欲望之外

    爱是一定要伤人,被人伤的,因为要深入地去爱。如何透彻骨髓呢?非得尖锐不可,扎进去钻进去,才能告诉臫告诉对方,我是投而入之的。在我的小说里,女孩子了玩摇滚的吉他手,一见钟情。他说她傻。他没有钱、没有户口、没有文凭。他说你为什么要喜欢我?但她被他的音乐感动了。背后是黄浦江灰色的天空。他说我会离开,因为爱。她不懂,但她还是点头。他们在一起过了一年,男孩果真离开了,在都是节日的冬天。他说,我要擦肩而过的爱情。爱过了一个人,身上就有了烙印,磨之不去。这就是我所经历过的爱情。
  • 大乘要语

    大乘要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绯闻总裁婚了没

    绯闻总裁婚了没

    他以总裁继承人的身份勇闯演艺圈,一昔之间便成为光环耀眼的首席男神,她是小小花痴暴力女一枚,醉后一错,绯闻漫天飞扬。最落魄的时候,她重遇曾经背叛她的渣男,他将她护在身后,“谢谢你的有眼无珠,才让我遇到她……”勇挫渣男锐气,她感动不已,他却傲娇如初。神秘人甩下巨款,“离开安秀基,这些钱全是你的!”她答的干脆,第二天便逼着安男神和自己订婚。钱不要白不要,离开他,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