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72200000003

第3章 敬事篇:貌思恭,事思敬

“敬事”和“敏行”是儒家对青少年学子的基本要求。“业精于勤,荒于嬉”“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足以明示儒家基本的治学和做事态度。恭敬属于君子的“九思”之一,是贯穿君子一生的德行要求。总体来说,敬事的对象是态度,敏行的对象是行动。对这两种基本礼仪,小到日常行为起居,大到家国天下,从内室到学校,儒家典籍里事无巨细地均有所要求。

儒家虽然奉“敬事”和“敏行”为基本道德规范,但每个时代的具体要求却是不一样的,会因大环境的不同而改变。基本上儒家的每一位代表人物都会反复强调这两个基本准则。《弟子规》《弟子职》《三字经》都阐释了这两个基本准则,但这三部书各有侧重,显示出儒家思想的系统性和内容的包罗万象。

1.儒家的“敬事观”是如何要求的?

儒家通常将内在与外在相区别,将言语与行动相区分。敬事指的是谦卑谨慎、恭敬对待事物的态度;敏行指的是行动力。在儒家看来,“巧言令色,鲜矣仁”,即花言巧语、只说不做是小人而非君子的表现。

敬事和敏行的对象不同,要求自然也不一样。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的君主要恪守信用,对待国事要严谨认真,节省开支,正确使用官吏,让民众顺应自然之时以安排生产。儒家经典《礼记》中强调“敬业乐群”,足见“敬事”已上升到礼乐制度的层面,具有强烈的仪式感。更进一步讲,“敬事”还是一种道德规范。《论语·子路》篇强调“执事敬”;《论语·季氏》篇强调“事思敬”。先贤教诲我们,不仅要在具体的事情上谨慎恭敬,还要把它作为一种自我修养,逐渐融化到自己的血液里。正是“敬事”潜移默化的要求,才使得人们不断做出丰功伟绩。

“敬事”的“事”,第二种意思是侍奉、供奉。比如,“敬事鬼神”,这涉及儒家的鬼神观,看似与“敬事”的字面意义无关,但实际上“敬事鬼神”和敬事精神本身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孔子虽言“不语怪力乱神”,但他对鬼神的态度是敬畏的,对鬼神之事慎之又慎。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人们继承了殷商敬事鬼神的传统,虽不再唯鬼神是举,但整个春秋时期信仰鬼神的风气依旧弥漫。不过为了突显民之重要,以君子为德行的信仰也与鬼神并举。此时礼崩乐坏,孔子更希望能“正名”,所以孔子敬事鬼神,背后敬事的其实是严谨的礼乐制度和以仁德为标准的君子精神。

理顺敬事鬼神和敬事精神之间的关系后,我们还有必要比较一下君子和鬼神在儒家整个思想观念里的地位。在《论语·八佾》篇中,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孔子回答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说,倘若犯下滔天大罪,即便是向鬼神祷告也无济于事。换言之,如果只是在表面上敬事鬼神,内在里却道德败坏,失去信仰的约束力,那即便向鬼神祝祷也是徒劳。由此可见,孔子对人内心道德的约束力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孔子之所以说“不语怪力乱神”,除了敬畏鬼神外,更重要的是孔子认为内心的自我约束力比任何外在形式都重要。

总而言之,儒家不仅重视道德的自我修养,敬事严谨,而且将“敬事”作为人们的道德规范和处世的基本准则。

2.儒家的“敏行观”都有哪些体现?

《论语·里仁》篇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说话要谨慎恭敬,行动起来要敏捷干练。儒家倡导少说多做,对“巧言令色”的小人是嗤之以鼻的。

“敏行观”在《论语》中多有体现,比如《论语·公冶长》篇中有一则非常出名的故事: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说,孔子看到学生宰予大白天在睡觉,便生气地说:“真是烂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烂泥扶不上墙,本身就是不成气候的东西,再怎么责备也成不了才,放弃他吧。”宰予听到这样的评价,立刻改了白天睡觉的毛病。由此可见,孔子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是他做了什么,而不是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就像孔子之所以对颜回评价极高,并不是因为颜回有什么想法,而是通过数十年的观察,孔子发现颜回每天吃一箪饭、喝一瓢水,住的地方很简陋,但他依旧不改初心,怡然自得,可谓“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从而得出结论——颜回是一位贤者。

“敏行”从广义上来讲是勤于行事,重视行动;从狭义方面来看,则更多是指学习上的要求。比如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勤学慎思是好学的基本要求。而儒家一切学习任务的最终目的都是达到“君子”,甚至“贤者”“圣人”的境界。而先做后说是做君子的必然要求。子贡曾经问孔子怎样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回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倘若只说不做或者没有做到,则是应该感到羞耻的一件事情。再从另一个角度举个例子,在《论语·公冶长》篇中,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有人说冉雍这个人虽然有仁德之质,但不擅长辩论。孔子回应说,为什么要擅长辩论?给予别人的是口舌的伤害,令人讨厌,让人不知道他的仁德。何苦要擅长辩论呢?孔子的意思非常明显,口舌之能实在是无关紧要的,反而可能因为口齿伶俐而损害仁德之质。

“敏行观”在这一点上与“敬事观”达成了一致。之所以敬事,是因为要很好地完成“敏行”。在《论语·里仁》篇中,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古人从来不把话轻易说出口,因为做不到是一件令人感到耻辱的事情。这话说得很严重,因为儒家把“巧言令色”直接作为评判小人的标准,若“敏行”不足,就会被视为怠惰、懒散,是不成器的表现,与君子的标准大相径庭,所以是很令人鄙视的事情。

孔子自身就是“敏行”的典范,他周游列国,不辞辛劳,屡屡受挫,也不曾更改自己的志向。他曾经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可见其志向的远大以及破釜沉舟的勇气。总之,“敏行”是求学、生活、工作的必备素质,是潜意识指导下的行动,也是每个人奋斗的内在驱动力。

3.《弟子规》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

《弟子规》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采纳《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文意为之命名。《弟子规》初名《训蒙文》,从书名上看,这是一本适合少年儿童诵读的启蒙读物。其内容传承了儒家的道德规范,共分为七篇:“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它最重要的内容是规定了日常生活中点滴举动的道德规范,将儒家的礼仪思想潜移默化地注入到人们的意识中。

《弟子规》对学生的道德修习可谓事无巨细,小到站姿、坐姿,大到心智、精神,都有所规范。孝悌是全篇之首,是日常行为规范中离自身最近的。儒家倡导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恩莫大于生养”,父母与日月同辉。那么该怎样孝顺父母呢?在“入则孝”里有非常详细的要求:及时回应父母,父母之命要立刻执行,虚心谦卑地聆听父母的教诲,不得忤逆;晨昏定省,凡事与父母商量,赡养父母直至送终。“德有伤,贻亲羞”,便是将德行与父母的尊严联系在一起,警醒人们与人为善,不要做错事。也许你可以不顾及自己,但必须要想到父母,多一层道德束缚,也就多了一份责任。然而,《弟子规》并没有倡导愚孝,即一味顺从,“亲有过,谏使更”,倘若父母犯了错误,子女有责任和义务劝谏他们,让他们更改过错。“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对父母劝谏,必须要恭敬,即便父母不听,也要有话好好说,和颜悦色,即便因为劝谏挨了父母的打,也是自己应当承受的,不应该有怨言,更不能不劝谏。不恭敬和不劝谏,都是不孝顺的。

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则要与兄弟姐妹和谐相处、互敬互爱。《弟子规》中的“出则悌”,并不仅限于兄弟姐妹,它的落脚点在“悌”,即尊敬,要尊敬长辈,要懂得谦让。这是儒家“敬事”思想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体现。比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连走路的先后,都要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出则悌”,是指走出家门在社会上的行为规范,这比原来的意义扩大了很多。

“谨”篇承接“敬事”的意识形态,不过更为小心谨慎,意思是为人处世必须谨小慎微,当然,都是一些生活场景的细节要求。比如,“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其中所列的具体动作都有礼仪规范要求。而衣着方面也必须谨慎:“衣贵洁,不贵华。”饮食倡导适当:“食适可,勿过则。”“信”篇倡导的核心思想是诚信。比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思是说,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诚实讲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这句话旨在告诫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信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就不要随便答应,更不能用花言巧语去欺骗别人。“泛爱众”“亲仁”篇主要提倡的是伦理道德,崇尚向善宽厚,崇尚君子风度。整体来说就是符合儒家的道德观。“余力学文”篇专注于学习习惯的养成,人要立志高远,虚心勤奋,注意力集中。“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即求学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有问题要不耻下问,读书要精细,不可囫囵吞枣。

《弟子规》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上佳读本,每位家长都应该带着自己的孩子读一读。

4.《弟子职》中“以生为本”的思想是如何体现的?

《弟子职》也是一本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规范的指南,但重点并不是生活方面的点点滴滴,而侧重于在学校所要恪守的准则,可谓古代学生的校园行为规范。《弟子职》出自《管子》第50篇,共800余字。主要讲作为学生的职责,但这并不意味着重教师、轻学生,把学生放在比老师低一等级的位置上。相反,其中处处体现着“尊重学生,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用”的先进教育理念。

先秦齐国的学校,叫稷下学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化创举——从此历史上有了“学校”这样的公共场所,用于自由讨论,传播知识,进而促进文化的繁荣和文明的进步。稷下学宫的学术成果都集中在《管子》一书中,而《弟子职》就是其学生守则。

首先,身为学生,必须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开篇便强调“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无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总体而言,学习态度必须是温和的、谦虚的。做学问之前,先学做人,并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对同学亲人要温柔,对父母兄弟要有爱,不能因为长了点知识就骄傲,目空一切。要有浩然正气,行得端,坐得正。遵守常规纪律,做任何事都要有良好的德行。从表面上看,句句都是对学生的要求,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环境是学习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

其次,是自由的学习氛围,稷下学宫很像西方的“逍遥学派”,是在一种自由闲适平等的状态下让学生学习。据《弟子职》记载,除教师正常授课,课后还有辅导和讨论,师生之间会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讨论更多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可以说,那是一方十分令人向往的精神圣地。《弟子职》中这样描绘:“昏将举火,执烛隅坐”“栉之远近,乃承厥火”,意思是说,课后晚间,师生举着蜡烛坐在一起,温习白天的知识,进一步思考一些问题。后一句更感人,意为当有学生蜡烛不足时,会有老师、同学向其传递,不仅传递蜡烛本身,也有传承知识、传承文明的意蕴。晚上老师们休息后,同学之间可以继续讨论,不仅增进了同窗之间的情谊,还能在切磋中彼此成长。稷下学宫之所以能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可以说与这种美好的学术氛围是分不开的。

5.“恭敬不如从命”属于愚忠吗?

宋朝释赞宁《笋谱》卷下说:“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宋朝推行新儒学,它与本色的儒家思想并不相同,因为朝廷的一些要求,所以宋朝的儒家思想更为苛刻,有非常严谨的学术规范。单独来看“恭敬不如从命”这句话,确实会以为这是儒家的言论,因为儒家思想倡导“貌思恭”“事思敬”,以礼为信,最讲究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但这句话并非儒家鼻祖的言论。现在,我们多半将其作为一种推辞,因为实在拒绝不了就先接受、先顺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接受的是对方的好意而不是命令。

一位婆婆对儿媳特别挑剔。寒冬腊月的一天,婆婆忽然对儿媳说自己想吃嫩笋,没想到儿媳一口答应下来,婆婆等到开饭,果然看到桌上有嫰笋。她问道:“这寒冬腊月哪里来的嫰笋?”媳妇说:“寒冬腊月自然弄不来嫩笋,这是今年春天我贮藏起来的嫰笋。”婆婆听罢,再也不为难儿媳了。这里儿媳的顺从是孝顺的表现,并没有违背儒家的思想。

之所以有些人提到儒家思想会有疑惑,是因为儒家的礼节要求太多,古往今来恪守礼法不知变通的人也不少,甚至有些人为此酿成了大祸。

比如,有位愚昧的书生坚定地认为“男女授受不亲”,看到邻居女子掉到河里,却因为“礼教”而选择不救,在回村呼救的路上又想到君子行步不能着急忙慌,便“雅步,复雅步”,回去对女子的丈夫说:“您家夫人在河里挣扎几许,我碍于礼节不好搭救,来向您回禀一下。”丈夫夺门而出,见到妻子时,妻子已经遇难。像这样的危急时刻,生命最重要,而这位“君子”只记得“恭敬”,却忘记了孔子家马厩起火,孔子只问“伤人了吗?”并没有问马损失了几匹,可见与恭敬礼节相比,儒家思想更重视人的生命。

同样,我们也要多角度思考“恭敬不如从命”,从命从的是友人的命、亲人的命。这句话本身是一种自贬的说法,将对方的身份抬高,所以对方的要求就变成了“命令”,遵从要求就变成了“从命”。而恭敬只是礼节上的婉转拒绝,总归是要接受对方的好意的。接受对方给你的善意,这也是一种礼节,一种真正的恭敬。这句话还反映出儒家要求人与人之间保持“不逾矩”的关系距离,即便你和我是朋友,也要遵守礼节,讲道理,在保持礼节的基础上增强关系,进行互动。所以,“恭敬不如从命”与儒家思想的关系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

6.儒家的“尚贤”只是尊重人才的意思吗?

有些具备国学基础的小朋友可能会问,“尚贤”不是墨家的观点吗?从字面意思看,“尚贤”就是崇尚贤能的人,它不是一个学派的单独观念,是春秋战国时期为振兴国家所达成的共识。只不过,每个学派的做法、行为、动机稍有不同罢了。儒家的尚贤思想,在孔子、孟子、荀子的著作中,因为大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孔子的尚贤观是放在家族背景下来进行讨论的。虽然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朝的典乐制度都被破坏殆尽,但还是有周朝礼乐仪式的遗民希望通过言传身教让每个人都各归其位,使得天下安定。《论语》中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意思是说,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会尊敬贤者,对普通群众也能包容,赞扬好人好事,对能力不够的人也会抱有同情。《论语》中还有比较有名的一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应该向贤能的人学习。贤者,人才也。孔子周游列国,宣讲自己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按理说,他对暴虐之君是嗤之以鼻的,但对于卫灵公的暴虐,却表达了不同意见:卫国并没有因为有一个暴虐的君主而灭亡,就是由于卫国多贤者。在《泰伯》篇中,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意思是有五位贤能的人便可以治理天下。所以,贤者比君子等级还要高,因为贤者关乎国家命运。只是孔子的尚贤观念,还是局限在贵族大家族的范围里,即所谓的“任人唯亲”。

而孟子的战国时代,迫于形势,人才的选拔不可能只在家族内部,于是突破了家族的束缚。孟子处处以国事为己任,所做的一切,所产生的任何思想,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孟子突破了孔子的“大家族”理念,并且细化了贤人的理念,认为贤有小大之分,应该“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方可无敌于天下。换言之,你的职责、职务和你的能力相称,这样才能造就一个强大的国家。而好的君主,能让天下之士皆愿立于其朝,颇有梧桐招来凤凰的意思。孟子所谓的“天下之士”,不再局限于大家族,比如他曾说“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可见,他认为高手在民间。

到了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战争波澜壮阔,人才的选拔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一个人才的获得可能会挽救国家于水火之中。荀子的意思是“唯才是举”,只要你是有才能的人,哪怕跟我有血海深仇也无妨。妒忌别人的才能,是招惹灾祸的表现。《荀子·成相》中说:“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意思是说,所以使圣贤尊贵的人可以称王,使贤者尊贵的人可以称霸一方,尊敬贤者的人得以生存,怠慢贤者的人只有灭亡,足见荀子的尚贤思想有多重。

儒家的尚贤观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对它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详加分析。

7.《三字经》只是一本识字读本吗?

《三字经》是一本儿童开蒙读物,主要目的是教习汉字,有点像今天的卡片儿歌。《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内涵丰富,在教习孩童识字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

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都出自《三字经》,比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头悬梁,锥刺股”等。但还有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小故事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比如《三字经》里讲到了“韦编三绝”的典故,讲的是孔子“敏行”的故事。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还没有纸张,只能看竹简书。而将竹简一个一个穿起来的是牛皮绳,牛皮绳在当时是最有韧性、最耐磨的绳子。孔子为深入研究《周易》,每天都要看很久的书,来来回回地卷起、打开书简,并且隔三差五地就要翻看一回。就这样,如此结实的牛皮绳,让孔子翻断了三次。其实这里的“三”是虚指,是“多”的意思,意为多次翻断了穿竹简的牛皮绳,足见孔子“敏行”的深入。

《三字经》开篇说的是人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儒家看来,每个人生来都是闪亮的,性情也都是相近的,只不过因后天环境的不同、修习的不同而拉开了差距。仅仅十二个字,就说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天性。同时,儒家又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此外,儒家代表人物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意思是将乱糟糟的蓬草放在直立生长的麻中,蓬草也会长直,而白色的沙子在黑土里久了也会变黑,说的也是环境的熏染作用。

《三字经》里还有大量的道德模范和学习榜样。比如,小时候就能辨琴的蔡文姬,几岁就能吟咏“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谢道韫,还有借雪光读书的孙康,为“推敲”反复琢磨的诗人贾岛,从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的苏洵等。每个人都连同他的事迹定格在历史画卷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可见,《三字经》很重视儿童道德的培养,并不只是一本识字教材。

《三字经》作为儒家思想的启蒙教材,由于其音韵、识字量、故事、内涵等方面的优势,所以至今依然流传甚广。

8.“敬事”与“敏行”哪个更重要?

儒家对学习的基本要求,即严谨和勤奋,也就是儒家所谓的“敬事”与“敏行”。那么,这两种基本品质,哪种更重要一些呢?我们先来看看关于孔子的一个小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到达楚国。一天,经过一片茂密的树林时,发现有个人正在捕蝉,而且此人的捕蝉技术十分娴熟。孔子非常好奇,就问他捕蝉的技术是怎么修炼出来的。捕蝉人说,首先要掌握好捕蝉的时机,早一天不可,晚一天太迟,比如五六月间,是捕蝉的好时候。其次是技术问题,手不能抖,不然敏感的蝉就会飞走。孔子听罢,十分钦佩地赞叹道:“难怪你的身手这么好!”捕蝉人则说,其实他刚开始捕蝉时也经常失手,后来为了练习稳定度,他就在竹竿上放了两个丸子保持举着的姿势,上身保持不动,使丸子不掉下来,每天练一两个时辰,手都举酸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手终于练到不抖了。于是他在竹竿上面再放上三个丸子继续练,如果连这个都能做到,那捕蝉自然就能事半功倍……孔子问还有什么诀窍,捕蝉人说:“必须专注。”孔子看他捕蝉的过程,发现他特别稳当,几乎静止不动,任何干扰他都不放在眼里,眼睛里只认得蝉,自然就能在万叶障目的树林里一眼找到蝉的踪迹。这件事令孔子很受教。

这篇故事很好地阐释了“敬事”与“敏行”的关系。如果只有“敬事”的态度,耐心地观察蝉、研究蝉,但迟迟不肯动手,也终究没办法把蝉捕到手;如果只有捕蝉的技术,不讲究捕蝉时节,不讲究耐心等候,不专注,最终也可能一只蝉都捉不到。只有把“敬事”和“敏行”相结合,才能捕到很多蝉。

捕蝉就好比做学问,学问学到脑子里才算是彻底会了。要想真正把书念好,并不是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必须要亲自去做,一点一滴地积累,其中勤奋和专注一样都不能少。不能因为贪图快就囫囵吞枣地学习,不能因过分严谨而将读书的乐趣砍掉,导致放弃读书。在这两者之间,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做到既专注又勤奋,这样读过的书才会变成营养积攒在你的体内。

同类推荐
  • 我眼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中国

    本书作者在武汉纺织大学工作了5年时间,其间游历了中国23个省60多个城市。本书即是作者对在中国工作生活的观感和思考的记录,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但基本上是片段式概述,并不具体深入地谈论一个方面或问题,并且多是对于中国的赞美之词。武汉纺织大学的译者在翻译本书时,已对原著进行了删节。
  • 碑帖笔记

    碑帖笔记

    偶尔在市场上买到一些旧拓的碑帖,其中一种名为《古宝贤堂法书》。读帖之馀,查阅了宝贤堂的相关资料,觉得这是山西文化史上值得玩味的一段故事。宝贤堂创始于晋王府。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第三子朱棡为晋恭王,洪武十一年(1378)就藩太原。传至第四代的晋王,是朱钟铉。朱钟铉有子名朱奇源。朱钟铉见其子喜好书法,便命他搜集古今法书刻帖。正是这位世子朱奇源(死后谥靖王),于弘治九年(1496),择取《淳化阁法帖》等古帖,及当时的名家法书,摹勒数十家,成为一部十二卷巨册的传世法帖,名之为《宝贤堂集古法帖》。朱奇源造诣不凡,刻帖极为成功。
  • 名城胜地对联(下)

    名城胜地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关于名城、胜地的对联,如“太白楼(歙县)”、“西湖桂斋(福州)”、“白居易墓(洛阳)”等等。
  • 少林圣地:嵩山(文化之美)

    少林圣地:嵩山(文化之美)

    “嵩高惟岳,峻极于天”。地处中原,峻峰林立的少林胜地嵩山,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地质学上称之为世界上罕见的“五代同堂”,即五个时期的地质现象在嵩山表露齐全。嵩山不仅经历了地球40亿年来演变的轨迹,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各朝各代的兴衰。它集山岳文化、民俗文化乃至域外文化于一身,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体现最为完美之地。本书带你一起领略嵩山山峰之秀美,历史之厚重。
  • 文明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明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明的故事》乃威尔斯代表作中之代表作,被称为“世界之书”,凡有文字的地方即有《文明的故事》的译作,这几年来畅销多达千万册以上,乃介绍人类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
热门推荐
  • 人文常山

    人文常山

    本书辑录了《今日常山》2012年至2015年间的“人文常山”专版约150篇。书稿大部分文章均为挖掘整理常山本土的、蕴含正能量的史志资料、村居历史、民间传说等。采编时着力增强文章的故事性和可读性,提升内容的推广力和影响力。同一处人文遗迹,可能在多篇文章中涉及,但是角度和重点不一样,编辑选稿时我们尽量把住这个标准,让各篇内容互为补充、印证。本书不失为了解常山人文景观的一部综合性史料读本。
  • 神医娘子锦鲤运

    神医娘子锦鲤运

    前世,她隐藏卓越的医道天分,成就了妹妹的第一医女之名,却最终惨死在亲妹妹手里。重生归来,她再也不做任人摆布的傀儡。她的医术出神入化,活死人肉白骨。天下只有她不想救的人,没有她救不了的人!“女子无才便是德!”好!先把我教会你女儿的医术废了!“姐姐,让姐夫入赘吧!”不行!我的男人顶天立地,要活得恣意潇洒!暗杀、投毒、诬告,都留不住神医苏寒月与农家子明昊过男耕女织的小日子的脚步。本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妇,身份却一变再变:世子妃!王妃!皇后!女皇!后面,还有一个更高的身份等着她!
  • 倾心归期之倾心

    倾心归期之倾心

    在另一个空间与你相遇,你说你可以把所有的一切都给别人,唯独要把自己留给我。我身体里的两个灵魂相互博弈,我求生,她求死,这份情我终究还是要还给她的。可我又能拿什么给你,只有我的心,我要让你活着。这一世忘了我吧,下一世愿你想起我!
  • 火武大帝

    火武大帝

    他以最极端的方式去残害身体,五脏六腑被整得极度扭曲,血液骨头被虐的承受力已突破临界点,吞火淬体!然而他所经历的这些将成为走上大帝光辉之路!保证完本,热血!
  • 帝君在上

    帝君在上

    作为一个女帝,对于到底怎么从预设中的大开后宫苏爽无双走向前途莫测的夫管严之路的,殷颂觉得自己有话要说……本书又名《孤日天日地打狗虐渣的那些年》《从帝姬到女帝只差一个坑蒙拐骗的距离》《扒一扒朕那群整天不干正事儿就琢磨着与朕发展不正当关系的臣子们……》从母族被诛惊悸而亡的柔弱帝姬,到统御八方威仪无限的大梁女帝,穿越而来的前猎头之王殷颂面对自己即将凉凉的境况呵呵冷笑:一群zz,你们对力量一无所知!男主:曾经,众人:北境定远王位高权重、权倾朝野,威名赫赫又野心勃勃,迟早得反!后来,众人:……好巧哦,陛下以前府上宠爱的那个男宠和定远王一个名字曾经,众人:定远王深沉冷漠、不近女色,估计这辈子是看不见北境的当家主母喽!后来,众人:……听说了么,定远王要把北境当彩礼送给陛下了!(惊恐脸)殷颂:以前,我以为他是个位高权重、温柔体贴、成熟稳重的完美男主,久经思量,我就从了霍劭:嗯?殷颂(泪流满面):后来,人设就崩了!好想把这个小心眼超记仇一言不合就炸毛的醋精心机boy给退货啊!跪求啊好不好!霍劭(把人拉起来,温柔的摸摸毛,慢条斯理):不好殷颂:……嘤嘤嘤,你听我解释,我与那个晏妖孽沈左相卫国公洛首富匈奴王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嘤嘤嘤……“……”霍劭(沉默片刻,露出一个平静的微笑)殷颂:“……暴露了,凉凉!”(生无可恋)总而言之,这就是个披着权谋复仇皮的苏爽幽默超甜升级文!女主酷帅狂霸拽白皮切开黑是终极大boss!欢迎大家来一起嗨啊~\(≧▽≦)/
  • 品牌七宗最

    品牌七宗最

    本书围绕目前中小企业塑造品牌时出现的虚假宣传、广告没有效果、品牌核心价值不清楚、品牌定位模糊以及品牌如何管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升等问题展开,讲述了企业在做品牌时应该重点考虑的七个要素。本书理论和案例相结合,从案例中探讨如何做品牌,用案例来佐证理论,以帮助本土企业减少塑造品牌的误区,为品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工具。
  • 不止是错杀

    不止是错杀

    罗伍像个木头桩子似的也不知道站了多久,如果说人真的有七情六欲,那么此刻都被拧成了一个死结套住了他的脖子,紧紧的。张晓红,他的前妻,死了,就躺在他的脚下,后背插了一把水果刀,鲜血已经浸透了衣服,正滴滴答答往地板上漫延。凶手是我吗?罗伍脑袋里不断盘旋这句话,一遍又一遍,打也打不住。那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狠狠拍打了几下自己的额头,震荡感让他慢慢找回了知觉。
  • 腹黑王妃不好惹

    腹黑王妃不好惹

    穿了,穿了,穿了,21世纪女学霸穿越蛮夷成为和亲王妃!听说华晋泱泱大国威严如山?结果却是王妃带头打架斗殴逛窑子,把它闹了个底朝天!听说王爷妻妾成群?结果王妃为了婢女反了王爷,还大闹王府遣散整个王府里的大妃小妃!!华晋人气结:蛮夷女子粗暴无礼粗爆?咱有王爷宠!无礼?咱有皇上惯!你行?你来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盲妻有毒:一不小心爱上你

    盲妻有毒:一不小心爱上你

    她是盲人按摩女郎,只卑微的活在黑暗的世界里。那一夜,她遭人算计。那一夜,就在黑暗中她失去了她最宝贵的所有。五年后,当儿子牵着她的手走在林荫小路上时,她与儿子成了他镜头中的猎物女人,我要租你和你的儿子一年,一年后,给你的报酬就是医好你的眼睛。那一刻,她心动了。于是,一纸契约,她惹上了坏总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你不可不知的100种除病保健按摩

    你不可不知的100种除病保健按摩

    《你不可不知的100种除病保健按摩》分别从按摩基础知识,内科常见病按摩疗法,外科常见病按摩疗法,妇儿、泌尿科常见病按摩疗法,五官科常见病按摩疗法,保健科按摩疗法6个方面广泛地介绍了一些保健按摩的原理、方法和知识。《你不可不知的100种除病保健按摩》编者陈福林是多年从事临床医学、专业按摩的一线医护工作者,具有深厚的工作经验。然而,保健按摩的内容博大精深,我们又希望能够以简洁明了、方便阅读和使用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在每篇中都有穴位图示,并增加了准确取穴的文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