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
彭丽媛的专人服装设计师。
23岁时凭借《秦俑》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青年兄弟杯服装设计大赛金奖,至今仍是金奖选手最年轻的纪录保持者。
24岁时获得“中国首届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
2006年,创建无用设计工作室。
她被日本《朝日新闻》评为“中国五佳设计师”之一,是登上巴黎时装周舞台的第一位中国设计师。
她重新定义奢侈观:最低限度对物质的占有,最为充实和自由的精神生活。
当奢华浪费、享乐至上逐渐成为现代时尚的代名词之时,对真实、正直、清贫、高尚、利于众生的生命价值的追求才显得尤为可贵。
越来越不喜欢逛街,看到大批量同样的货品在货柜上展示,如列队的士兵,排山倒海,令人目眩而不安。
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吗?
听说有女孩子马不停蹄地在淘宝购衣,有些只穿了一次,根本不洗就随手丢弃。工业化的粗糙与廉价,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变得不珍惜。在金钱流动的同时,挥霍浪费资源、时间和精力。
朋友圈里,有人爆料,翻拣出40多条牛仔裤,有的连商标都没摘掉;也有前同事说每天100多双鞋子排成仪仗队,等待自己的检阅和宠幸。
马可创立“无用”,希望人们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学会区分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主动选择必需品,选择经久耐用。“少一些欲望和物质上的占有,多亲近自然和直面本心,不需拥有太多的物质,人会活得更轻松些。”
马可是谁?马可是彭麻麻的系列出访服装设计师。
其实,早在2002年马可就经一位记者介绍开始为彭丽媛设计服装,2003年彭丽媛的春晚演出服也是由她设计的。
2013年彭丽媛邀请马可为她设计今后的系列出访服装,马可思考了两天才答应下来。她当时正准备推出自己酝酿多年的品牌“无用”,本不想打乱自己的专注和节奏。
最终她说服了自己:“彭丽媛女士穿什么在中国来讲,是一个价值导向的事情,如果彭丽媛女士穿国际名牌,那么全国人民都跟着穿国际名牌;如果彭丽媛女士穿的是非常简洁朴素的东西,全国人民也都会跟着穿,这一点我有些预感,我知道彭丽媛女士会有一定的影响力,她的穿着风格定位,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自己创立“无用”,正是要向国人倡导“自求简朴生活”的价值观,也许这正是上苍给予她的一条路径。
她接受,全力以赴,获得成功。各媒体记者蜂拥而至,堵在她珠海的工作室门口,她一连很多天,从后门偷偷溜回家。
拒绝嘈杂和喧哗,依然静水深流在自己的河道。最多留下一个梳着麻花辫、穿着棉麻长裙的清淡如水的背影。
似乎一举成名,有朋友带巨富来拜访,表达砸钱的欲望,她蹙眉请走来客。正因为坚持设计品质,坚持精神理念价值永远大于商业,才与坚持求大、求快、求利润的合伙人前夫产生根本分歧,离开一手创立的“例外”。
她不是没有商业嗅觉,曾经在例外品牌遭遇颓势时力挽狂澜,还能准确预测出连续3年的单店月均销售额。可她志不在此。
当她在停电的房屋里,轻轻摩挲架子上的材料,低低道出它们的名字,内心才充满安详和喜乐。她和那些材料彼此了解、熟悉,依据它们的本性,做出符合它们灵魂的衣物,那是她对物的尊重和敬意。“读懂它们是谁,再赋予它们一个恰如其分的形象。”
日本宫殿建造者,从山里买回大的树木,剖成四瓣,在搭起支柱时,会以行规让分成四瓣的木材依然安居于它们原来的方位东西南北,不会有错位和偏差。
马可亦是这样,“无用”要的就是宁缺毋滥和不忘初心,是不为千万人的风向失去自己的标尺,坚持这样的坚持,就会做到极致。无用之物乃大用,真正的无用,是那些耗费资源、耗费时间,从流水线上不带感情、不用心思,哗哗流下来的人工合成品。
如今的社会患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社会越来越功利,人心越来越浮躁。紧张与焦虑令我们离从容越来越远,技能不再是为了提升自我、怡情悦性,而是急功近利、取悦于人的一种手段。
马可参加时装秀活动,所有人天天换衣,这几乎是时尚界的明规则,只有她一连几天一件长袍,别人问她为什么,她反问别人:换下的衣服会洗吗?不洗为什么要换?天天洗,没必要,还损耗了衣服,浪费了水资源。衣服是为自己而穿,让身体感受,不是用来炫耀、讨别人欢心和确立身份的。
一般设计师会如同集邮一般收集自己为名人设计的名单,她宁愿花时间去偏远贫困的贵州山区,寻访那些有生命的手艺和物品,看老人织布、绣花,听她们讲一件上辈子传下来的衣服有着怎样的故事。
她迷恋、珍惜这些,无论科技怎样进步、工业如何发达,能和这些会呼吸、有温度的手艺和自然相提并论,这才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记忆,她想通过做这些“无用”的创作寻找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那些人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永恒不变的东西。
缓慢而精细的手工制作令她着迷,不带功利,只要做得实用就好。可以几十年不坏,传给后代。看上去笨笨的、拙拙的、不灵巧,但是非常耐用实在,看到它就心很定,感到这些物件掷地有声,是有生命的。
山村里与世隔绝般的缓慢和宁静,让她真正看到自己的内心。她不属于时尚界。有一次在纽约看了多场秀之后,她趴在附近公园里大口呕吐。她已经彻底无法忍受烈焰红唇、酥胸袒露和15厘米的细高跟鞋。“我心里面特别悲哀,女人还不够美吗?人们为什么花这么多钱去制造这些折磨人的东西?”时尚填满了人们的空虚和自我,令人深陷于自恋,顾影自怜,对自我之外更大的世界却视而不见。
她坚信:“当你穿上最简单朴素的衣服,留着最不起眼的发型,背着最老土的包还能找到那份来自心底的自信时,你的脸上就会自然流露出谦卑而诚恳的表情,你就会明白在最朴实无华的外表下有可能隐藏着最为动人的灵魂;你既不会以貌取人,更不会沾沾自喜;当你不需要凭借外物证明你自己时,你的心才能真正放下防卫而敞开接纳他人,因求真若渴而慢慢变得坚韧丰盈。”
马可开始寻求属于她的生命意义。向国人提倡“过自求简朴生活”,做真正意义上的服装,她在珠海建了无用工作室,作品都是纯天然手工制作。从西南山区请来一些掌握传统女红技术的手工艺人,在一座百年公园中的大院里打磨。马可的设计从手织布的组织纹样开始,再到手工缝制和植物染色,虽然缓慢,但令人身心愉悦。
她为每件衣服起一个名字,“玉”“疏”“秀”,情意绵绵。“无用”从不向顾客推销,只接受预订,一般要等上一两个月,万一植物染料短缺,天气不好,时间会更长。在一个迫不及待的社会,你安静等待一个专门为你而做的衣物,本身就充满着诗意和喜悦。
马可的生活简单而纯粹,白天设计、工作,照顾女儿,晚上读书学习。不逛街,不看秀,不属于任何一个圈子。专注而缓慢地做着自己要做的事。
2015年9月,北京“无用生活体验空间”对外开放,不管购买还是参观,都需要预约。外间是季度性的展览,展示马可或朋友收藏的一些民间日用瓷器,总是采用别具匠心的方式,将门外世界在意识里变稀薄。第二道门后才是无用生活体验空间。一次只接待一个预约。光线荫翳,令人忘却自己身处何地、从何而来。每件器物似乎都拥有一个安静而高贵的灵魂,自己的内心似乎也变得清晰可见。
有件连衣裙跟了我快20年,仍然在穿,也还会被人堵住问:“在哪里买的?什么牌子?”买于1996年,马可的“例外”刚刚创牌时。近几年已经很少买了,没有了马可,“例外”已经不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