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73500000008

第8章 红颜: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3)

她躲在纳兰的身后,听着“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的呢喃。字字句句,点点滴滴,似乎从不休止,哪怕知道有人在一侧旁听,也没有佯装回首,真情相告的意思。庾信曾二十三岁丧妻,一篇《伤心赋》早早将他的黑发染成白发。叹而今,他亦是在二十三岁失去挚爱的妻子,从此在每个冷风迎袖的晚上,免不了的思念如昨,免不了的叹息惆怅,也免不了的题诗作词。

只是,纳兰从未考虑过官氏的感受。他以庾信自比,慨叹年纪未老去,伤心却过早的无奈。然而,他并没有想到,此时的官氏比他更伤心,比他更难过,比他更千疮百孔。

世上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便是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还要每日每夜听着他念叨亡故的妻子。

倘若天涯一别让人心如刀绞,倘若阴阳相隔让人百转千回的话,那看着自己爱的人日思夜念别的女人,看着自己爱的人天天如是悲痛,看着自己爱的人对着清辉酗酒自残,又该是何等的折磨?而这种痛苦,远比一刀而死更让人难过。因为痛苦的时间实在太长了,就仿佛像是凌迟处死的犯人,被执行者一刀一刀宰割着本就瘦骨嶙峋的身体。或许,直到血流干了,嗓子叫破了,骨头见风了,才会善罢甘休吧。

他睡不着,时常抬起头看着清清素壁发呆。

她亦难眠,时常躲在他的身后默默地观望。

有种爱情,像映在地上的竹影。世上很多人喜欢称它为泡影,比喻那落空的结局,毫无意义的状态。

然而,又有谁能清楚,愿意做泡影的人该是多么的坚强?

她喜欢着自己的喜欢,因而在纳兰面前从来都是不惊不扰。

她宁愿身穿薄软的长衫,静静陪着纳兰看尽夜色中的晚景,哪怕一直看到天色破晓。

她执着着她的执着,没有强求什么,亦不会强求什么。

她就是官氏——让人心疼的泡影。

第五节月浅,灯深

生命的本相是一场幻觉。

邂逅什么样的人,遇什么样的事,经历什么样的故事,仿佛都是早就注定好的。然而,谁又能想到,在那段弥漫着烟波的岁月里,总会有一个人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因为是轻轻的,所以显得微不足道;因为是轻轻的,所以连本应坐实的名分都变得不堪一击;因为是轻轻的,所以她才会选择悄悄地存在,而后又悄悄地消失。

颜氏不经意的出现,在纳兰的生命里并没有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记。她没有卢氏在纳兰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没有官氏举足轻重的家族背景,没有沈宛灵动倾城的满腹才华,亦没有普通女子自由而了无牵挂的身份。

她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谦恭,好似茫茫天地间的一粒尘埃,风往哪里吹,她就往哪里飘摇。在男尊女卑的大时代下,男人娶个三妻四妾本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况且,颜氏曾是纳兰的贴身侍女,对他的生活可谓了如指掌,而纳兰明珠看中的除了她外在的条件之外,恐怕还是急着想让纳兰生个孩子,这才让儿子纳颜氏为妾室。

她生来犹如一团蒲草,在时间煮雨的季节里生根发芽。流光赐给她独一无二的坚忍,哪怕偶遇风雪,哪怕遭受坎坷,哪怕在转瞬之后又是暗无天日的落寞孤寂,她亦不曾怨天尤人,不曾泪染长衫,更未有挣扎和彷徨相伴相随。她总是小心翼翼地存在,仿佛清晨投射而来的一缕微光,看似温柔绚丽,实则不扰不惊。

史书上有关颜氏的记载很少,她的姓名,她的家室,她的故事,仿佛像一场朦胧而缥缈的软雨,余下萦绕不断的惆怅。有关纳兰的书籍,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慨叹,情不自禁地哀伤,又情不自禁地暗自怜惜。如若不是细心的纳兰偶有词作,如若不是纳兰曾经的朋友亲人稍加提及,我想后世人很难知道世上竟有这般默默无声的女人。

每当想起游荡在红尘里的颜氏,我的眼前时常会浮现《红楼梦》中的赵姨娘。说起此人,很多红楼迷们会投来异样的目光,但她的确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落差极大的出身,注定了她今生悲惨的结局。可是,出身这种东西,又岂是能够更改的?上苍赋予了我们怎样的家庭,是无法撤回的。然而,不能撤回又怎样,世上有多少从底层涌起的风云人物,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勤奋刻苦,换来一世的雄图大业。故而,一时的不快不畅,算不得什么。

在庭院深深的贾府,赵姨娘只是贾政的一名妾室,即便生得一儿半女,也仍旧登不得大雅之堂,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孩子也无法叫一声全名,而是在万般不情愿之下呼喊一声“少爷”、“小姐”。

然而,艰涩的生活只是滚滚红尘里或深或浅的倒影,在小说《红楼梦》中,正室逼死妾室的事例比比皆是。当年贾琏恋上风华绝代的尤二姐,暗中购置房产与二姐私通。后来不久,王熙凤趁贾琏外出,设计诓骗二姐搬入贾府。最起先,王熙凤待她像亲妹妹一样,嘘寒问暖,有求必应。然而,等到目的达成之后,还不是借刀杀人,将其软禁起来。倚靠在秋风中的二姐,望着桌子上的残羹冷菜,不禁落下滚烫的泪花。她不仅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囚牢之中,就连推开门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都不能,往往前脚迈出去后脚就听到贾琏的妾室秋桐的肮脏辱骂。她知道,这一切不过是王熙凤的把戏。可是,知道又能奈若何?而今,活着成了她此生最大的负担。与其一日挨过一日,不如死了一了百了来得畅快。

尤二姐的死,不得不说反映了古代妻妾争斗的事实。

由此可见,下等身份的颜氏,命运不会好到哪里去。

一个黄昏渐近的暮色里,月色悄悄爬上来,太阳就要落到山的那头去了。

在深深庭院中,夏蝉的声音不绝于耳,此消彼长。

卢氏怀里抱着襁褓中的小富格,手中拿着飘来香气的团扇,轻轻拂去嗡嗡不休的蚊虫。她笑得分外开心,眸子好似一弯碧波,缓缓荡漾在鲜花烂漫的季节里。那时,颜氏孑然立在飞舞着桂花的树下,纤纤玉手扶着粗壮的树身,不能靠近,也不敢靠近。她只是怯怯地远望着亲生儿子在别人怀中安然入睡。伴随着莫名的失落,莫名的忧伤,她身不由己,当胸口蔓延上来一阵愁怨后,身体中的某处突然闷声炸开。

今宵的月色凉如水,今宵的月亮圆如盘。

她深深爱着的纳兰,却步履款款地走到卢氏的身边。淡然的笑容、迷人的眸子、轻声的软语、温暖的拥抱,似乎早早将她的心刺得千疮百孔。当纳兰借着金色的月华,伸手欲逗富格玩耍时,父子俩的笑容定格。只是,那个于一旁笑如春风的人却不是她,而是一个温柔多情,胜她千倍万倍的卢氏。

好在,她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女人,而卢氏同样有着难得的包容和释然。

在树影摇曳的花园里,她听到了卢氏轻声的呼唤,温柔的关切,就仿佛是一件遮风挡雨的棉衣,为她扫尽漫卷而来的寒意。轻轻倚靠在桂花树下的颜氏岂会不知,纳兰今生是爱对了人,她是没有任何资本可以与卢氏攀比的。

既然不能强求,何不做一个潇洒的人呢?

当卢氏劝她早些休息,以免刚生产的身躯感染风寒时,她连声称谢,在清风阵阵的夏夜中淡雅地笑着。

夜色越来越深了,池塘中的波光闪现的时刻,月华甚是惘然。

她看了一眼熟睡中的富格,谢绝了卢氏的关心,竟一个人手执轻罗小扇,向着飘荡着花香的院子里走去。她知道,那一群不知所向的萤火虫,恰是自己此刻命运真实的写照。他为丈夫生得白白净净的儿子,也算完成了纳兰家族的使命。好似这一只只萤火虫,闪耀完最后的光华,终究精疲力竭而死。

颜氏抬首望向悬挂于天边的星辰,遥想那迷离的光芒胜过多少和风细雨。当一只蝴蝶挥舞着翅膀飞来时,她忽而伸出团扇拍打,谁知蝴蝶飘飘然闪躲,刚巧落在纳兰的肩上。

于是,停步,窒息,相凝望。

他不敢动,生怕惊扰了刹那的美丽。

她亦抿嘴偷笑,脸上挂着惊讶和幸福。

月浅,灯深。

又是一个无法安然的夜晚。

宁静的夏夜,有繁星落满幕布般的天空。

有谁会清楚,这样的画面竟成为颜氏永生的记忆。

她思念着纳兰的笑,怀念着纳兰的嗔,惦念着纳兰的情,就连纳兰的一举一动,都被岁月凝化成泪痕。

曾经的风花雪月,或许早就被流沙掩埋了吧。

可是,为何听到风吟,看到花容,她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忧伤。仿佛人掉进了时光的河流中,沐浴着一圈圈的涟漪,只等它缓缓散去。

第六节结局,难以忘却你容颜

在庭院深深的浙江乌程,杨柳轻轻拂过波澜不惊的湖面。

远处飘荡着袅袅炊烟,自有一派江南山水画的风韵。青楼画舫里高朋满座,喧嚣声海浪般一个接一个地涌上来。她坐在焚着香的木桌旁,身前放着一把褐色的古筝,每当偶有微风拂过,总会撩起如雪的纱帘。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哀转动人的音调,凄楚忧伤的填词。仿佛纳兰的词本该这样谱曲,也似乎唯有这样,才足以迸发出独一无二的味道。她是娇艳而动人的水仙花,纳兰是水岸边灌溉的人。她一眼就能从波光粼粼的水面读出渴望,他亦甘愿化身为一面镜子,映照出她的美丽。

爱情,从来没有这么汹涌过。

原以为,卢氏去世后,他再也不会爱上任何人。而今,当看到流光中起舞的一袭墨绿色长裙,听到红尘中回荡的一首首神韵悠扬的曲子时。不知为何,他在举杯浇愁的一刹那变得百无聊赖,从此深深沦陷在歌声如梦的青楼画舫里。

同类推荐
  • 巴桐煮字

    巴桐煮字

    本书作者承袭一贯的幽默洒脱的文风,处处蕴含哲理睿智的机锋。不少篇章充满了浓郁的异域色彩,闪烁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诗意与精致的文字,带给读者美妙的悦读感受。作者以“煮字”为标的,凸显他对文字的苛求。他试图颠覆惯性的便词常语,殚精竭虑地将方块字“煮”化、激活。
  • 民国文事(格致文库)

    民国文事(格致文库)

    本书记录了民国时期的一些人和事,一半通过丰厚史料文献的佐证,一半通过作者将今昔作对比的的有感而发。谈古论今,游刃有余。作者丰厚的文学积淀带给我们更为丰富的知识量,所引用的部分均为中外经典,本书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值得一读。
  •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对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国传统书画作品,许多人视传其神为畏途,但是席小平在一部书中记录、欣赏、分析、评论流派情趣各异的书画作品毫无吃力之感,反而极逞笔力,将一幅幅用线条与色彩勾勒的作品演变成一场场文字的盛宴与语言的狂欢。在欣赏和探寻书画家们的艺术成就时,席小平专于白描,但是在倾注感情时却不吝笔墨,他的描写从底蕴到语言都是民族的,不论是人物、山水、花鸟还是翎毛、走兽、虫鱼等内容,不论是工笔、写意还是勾勒、设色等技法,都有富于中国传统的文人化阐示。从《诗经》流传下来的“赋比兴”手法在席小平手中运用娴熟,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的铺陈、比喻、起兴成为席小平散文的一大特色。
  • 散文(2017年第5期)

    散文(2017年第5期)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从创刊至今,《散文》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力证着自己的存在,坚持呈现当代中国巅峰笔意,鼓励作者表达发现,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是当代文学界尤其是散文界极具分量的文学读本,在读者、作者、文学评论者心中地位崇高,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
  • 死结

    死结

    时间上世纪70年代。地点中国西南某偏僻山村。人物王满堂,男,26—36岁,农民。王母,女,60—70岁,王满堂之母。李凤英,女,19—29岁,王满堂之妻。刘半仙,男,50—60岁,乡村游医,掐指算命,拉牵说媒,司仪支客,无所不通。孙婆婆,女,50多岁,农民,乡村接生婆。大丫,王满堂长女,出场时13岁。二丫,王满堂次女,出场时11岁。三丫,王满堂三女,出场时9岁,哑巴。计生员甲、乙,群众演员若干。
热门推荐
  • 我真是齐天大圣

    我真是齐天大圣

    我真是齐天大圣,从未变过;就像大闹天宫,踏破灵霄,桀骜不灭。愿我与天齐平,无战不胜之物,从此逍遥自在。我痛恨的,终将烟消云散;我守护的,必会永生不灭。
  • 神能大风暴

    神能大风暴

    2598年,地球迎来大劫。源自异域名为“神能粒子”的神秘物质,透过空间裂缝,涌入地球,导致地球上的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大灾变……无论是人类、鸟兽,还是海洋生物,都因为吸收了神能粒子携带的神秘力量而产生变异,变得强大……罗小岩本是当代一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大学毕业后,与一家游戏公司签下了长约,靠编写程序代码度日,后因意外穿越到了地球未来的神能时代……且看罗小岩如何借穿越礼包“智卡系统”的辅助,在神能时代的地球,大展身手,……
  • 王火文集·第二卷:霹雳三年 浓雾中的火光

    王火文集·第二卷:霹雳三年 浓雾中的火光

    《王火文集·第二卷》包含《霹雳三年》和《浓雾中的火光》两部长篇小说,其中《霹雳三年》以一对年轻的男女新闻记者登场做了主角。作品讲述了他们不平凡的独特经历,他们的爱、恨和苍凉青春。这对恋人活跃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和当时心脏地带的首都南京,沐浴了大时代的暴风骤雨,又经过了建国后的坎坷曲折,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期;《浓雾中的火光》讲述的是四十年代重庆缙云山下、嘉陵江畔的一所著名大学里发生的故事,作品从侧面再现了抗日战争期间大学生活的风貌。
  • 相思门(全集)

    相思门(全集)

    韦长歌总是这样自我介绍——他是苏妄言迄今为止最好的朋友。之所以会加上“迄今为止”是因为苏妄言总是拿“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当作准则。很不幸,韦长歌他既不是屠狗辈,读书识字也是不少。所以,他也只能长久地成了“负心人”中的一个……长乐镇中不长乐,蓬莱店里寻蓬莱。这一辈子最庆幸的事,大抵就是能与你一起,看一样的风景,听一样的雨,解不一样的迷局。
  • 泛泛之爱

    泛泛之爱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可前提是这两个人得念念不忘,一厢情愿是最苦的单相思。这个世界最不缺少的就是遗憾,它似乎成为了人生的常态,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没有人为你的人生安排完美的结局。有时候人不是放不下,而是不愿意放过自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让回忆蔓延,让思绪沉淀,人就是有这个本事,在原本安逸的生活里让自己痛到窒息,可生活依然继续,无论今天发生了什么,第二天太阳依旧升起。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像一个赌徒,赌自己的人生,赌自己的未来,赌自己喜欢的人会不会离开,哪怕遍体鳞伤,血本无归……
  • 无敌药尊

    无敌药尊

    华夏年轻的中医圣手穿越异世!!什么?中医在异世没用?切,谁说的?别人练功升级,我治疗伤病升级。一个少年崛起于微末,靠着脑海中神秘气流,披荆斩刺,最终站在异世之巅!!!
  • 十不二门文心解

    十不二门文心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驱魔小女的杀怪指南

    驱魔小女的杀怪指南

    聪明伶俐武功高强的萌系女主和腹黑水深武功更高强的傲娇系男主一起打怪兽啦。
  • 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

    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

    两位作者从自己四十年党史、国史研究的成果中挑选了35篇文章集为本书,编为四编:大事论说,文献解读,要人评论,史著品评。这些文章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次伟大转折(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实现和活跃于其中的重要人物展开讨论。
  • 女工记

    女工记

    大型组诗,描述了一百位下层女性农民工的生活。诗人将数量庞大的外来女工们的“们”换成一个个鲜活的的女性个体,记录她们在流水线上艰难而努力的生活与奋斗。作者不是旁观者的叙述,而是感同身受的倾吐,所以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