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会为各种各样的选择而纠结。例如,有朋友找你借钱,你担心借出去的钱会打水漂儿,但又不想破坏你们之间的友谊,于是在借与不借之间纠结;你毕业之后想远离家乡去大城市工作,但你的父母希望你能够留在家乡,从而使你在自己的理想和父母的期待中纠结……
其实,想要解决这种纠结的状况非常简单,那就是专注于当下。曾国藩曾说过一句话:“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这句话的意思是,未来发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情过去了,我绝不留恋它。这就是对活在当下不纠结于过去和未来的最好诠释。
曾国藩统领湘军,用兵打仗、筹集军饷、管理部属等方面的事情可谓是千头万绪,如何来处理这些事情,他在日记中总结了三点。
一为剖析,即尽量把事情细分。
一件事情摆在眼前,先把它分成两部分,再由两部分分为四部分,再由四部分分为八部分,分得越多,事情的细密处、隐藏处就越彰显。
二为简要,即简明扼要。
曾国藩认为,一件事情不管多复杂,其关键处总是可以用一两句话来表达。凡是管理大众的道理,必须简易,才能让他们清楚明白;若过于复杂,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将无所适从。
三为综核,即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将做过的事情综合起来检索、核查一次。
这就好比读书、治学一样,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所已知的。对于军事、吏事,则每个月有功课,每年有考核;对于饷事,则每一天要有流水账,每一个月要有汇总账。
曾国藩认为,所有这些都要以后来的胜过前面的为好。他天天都要在心里研究这些事,白天做事,夜里思考。
其实,曾国藩所追求的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他总是用儒家的道德、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向着圣人的方向发展。他从最初的顽固派逐渐转变成务实的洋务派,顺应时势,在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风起云涌的危急关头,扶大厦于将倾,再造清朝的中兴,使清朝的统治又延续了半个世纪。
曾国藩能够成就一番伟业的关键在于,他能够顺应时势的发展,及时转变自己的观念,重视当下,而不是在过去中纠结。
人们之所以总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烦恼,就是因为人们总是纠结于过去或者未来,而忽视了我们最应该重视的“当下”。一个真正懂得“活在当下”的人,便能在“快乐来临的时候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的时候就迎接痛苦”,既不回避,也不逃离,总是会以坦然的态度面对人生。
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即使做不出像曾国藩那样的事业,他的人生也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