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尝试时,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条路;没出结果时,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随手扔掉的点金石
点金石是一块小小的石子,它能将任何普通金属变成纯金。据流传久远的羊皮卷上说,点金石就在黑海的海滩上。它和成千上万的与其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小石子混在一起。
羊皮卷上还记载另外一个秘密:真正的点金石摸上去很温暖,而普通的石子摸上去是冰凉的。有一个人不知道从哪里得知了这个秘密,于是他购买了一些简单的设备,在海边扎起帐篷,开始一粒一粒检验那些石子。
海滩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石子,如果他捡起一粒冰冷的石子将它就地扔下,他就会重复拾起这粒石子。这会让他做许多徒劳无益的工作。对此,他十分清楚,所以,一旦拣到的石子摸起来是冰凉的,他就把它扔进大海里。
拣石子,扔石子,就这样重复干了一整天,也没有摸到那粒温暖的石子。但是,他并不气馁,接着干了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三年,但是他还是没有找到点金石。点金石就像一颗希望之星,激发了他无限的热情,使他一直坚持下去。捡起一粒石子,是凉的,将它扔进海里,又去捡起另一粒,还是凉的,再把它扔进海里。
但是,有一天上午,他捡起了一粒石子,而且这粒石子是温暖的……他随手就把它扔进了海里——他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把他捡到的所有石子都扔进海里。他已经如此习惯于做扔石子的动作,以至于当他真正想要的那一粒石子到来时,他也将其扔进了海里!
虽然上面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但习惯有时会成为阻碍你成功的障碍,让你扔掉握在手里的机会。那些死守习惯,不愿脱离惯有轨迹的人永远都是狭隘的,不会有所突破,有的最后甚至会走入困境,没有出路,就像下面故事中那只习惯旧环境,不愿换地方的小青蛙一样。
在一个小水沟里生活着两只小青蛙。其中一只小青蛙厌倦了常年生活的小水沟,而且水沟的水越来越少,已经没有什么食物了。于是它每天不停地蹦,想要逃离这个地方。而它的同伴则整日懒洋洋地蹲在浑浊的水洼里,说:“现在不是还饿不死吗?你着什么急?”
终于有一天,小青蛙纵身一跃,跳进了旁边的一个大河塘,里面有很多好吃的,还可以自由游弋。
小青蛙呱呱地呼唤自己的伙伴:“你快过来吧,这边简直是天堂!”但是它的同伴说:“我在这里已经习惯了,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懒得动了!”不久,水沟里的水干了,那只习惯旧环境,懒得动的小青蛙就被活活饿死了。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最后变得和那只饿死的小青蛙一样悲惨。但是,有不少人一方面抱怨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却又因循守旧、不思改变,习惯在老路上继续走下去。这样做只能是输掉了自己。在这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我们只有不断顺应时势,改变自己的旧观念、旧习惯才能为自己开辟出一番新天地。
无中生有的障碍
小时候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拿樟脑球和那些忙忙碌碌的小蚂蚁“开玩笑”。只要用樟脑球在小蚂蚁前进的路上轻轻地画一道线,它们会惊慌失措地立即掉头而去;赶到它们前面再设置一道同样的樟脑球防线,它们还是马上望风而逃,一次次都是如此。
等小蚂蚁跑累了,用樟脑球在它们周围画个圆圈,它们就只在那个小圆圈里转来转去。将包围圈缩小,蚂蚁也不敢冲出那道樟脑球防线。只有等到它们左冲右突几下后发现无路可走,不得不奋力突围时,它们才会迫不得已挺身一试。
这时,它们不再顾忌那种奇怪的气味,努力地向前,果然能够出去,而且对自己也没有任何伤害!早知道这样,为什么要在那个小圆圈里徘徊那么长时间呢!但是蚂蚁好像没有什么记性,刚刚冲出包围圈,再将它们用新的樟脑球圆圈包围起来,它们就和刚开始一样,又在圆圈里徘徊。
我们都知道,樟脑球本身并不能对蚂蚁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和阻挡。蚂蚁甚至可以唱着歌儿大摇大摆地走过去。但蚂蚁却被那种气味吓住了。非得等到迫不得已的时候,它们才挺身一试,结果发现那所谓的障碍不过是一层一捅就破的薄薄的窗户纸而已。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许多障碍刚开始在我们眼里都是那么沉重而无奈,等到我们鼓足勇气克服掉以后,才发现它不过是蚂蚁面前的那道樟脑球防线而已,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我们只是被自己思维上的误区、盲点限制住了,不敢轻易去尝试。
在罗伯特·哈德还是一名童子军成员的时候,他和他的伙伴们经常玩一种游戏:凡有新成员加入童子军的时候,就把椅子排成一圈,形成一道障碍,然后蒙上新成员的眼睛,让他走过这条通道。队长会在游戏开始前给他一两分钟的时间叫他尽可能地记住所有椅子的位置,但是,一旦新成员被蒙上眼睛之后,他们就会立即悄悄地移开所有的椅子。
人生就如同这个游戏,或许我们在一生中竭尽全力企图避开的那些妨碍我们的事物,其实却只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头脑之中,甚至有些还只是我们自己想象虚构的产物。就像我们不敢去学拉小提琴,不敢去学习外语,等等。在我们的头脑里,我们总是把那些事物想得很难。其实,那往往都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障碍。正是这种无中生有的障碍,使我们裹足不前,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自然错失许多机会。
既然阻碍我们去发现、去创造的,仅仅是我们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中的顽石,那么,我们要试着冲破自己思维上的局限,告诉自己:“在没有尝试时,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条路;没出结果时,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因为,每一条路上都有成功的机会,关键在于你敢不敢去尝试。”
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965年,一个普通的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学习,主修心理学。他的导师是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
每天喝下午茶的时候,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总是聚集了很多人,其中不乏一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因此,这位韩国学生常到那里去听他们聊天。
时间一久,韩国学生发现,这些成功人士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这种与以前不同的经历让他想起韩国的一些成功人士。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创业的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韩国学生决定对这种现象,以及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向自己的导师布雷登教授提交了一份名为《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的毕业论文。
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虽然这种现象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布雷登教授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布雷登教授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篇论文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这篇论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件事情感兴趣,并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足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
事实证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成功的确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故事中的韩国学生最后也获得了成功,成为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才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才显得事情难。正是因为人们对不熟悉的事情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畏惧,而事情的难度也就在人们的畏惧心理中被放大了。很多人因此不敢或者不肯去尝试。其实,只要你去试一试,你就会发现其实它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
托马斯是一位美国记者,他76岁那年才决定开始学习汉语。促使他下此决心的是林肯的一封信。林肯在信上说:
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耕种起来比较困难。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
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没用多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那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深挖一英尺,就可以晃动它们。
林肯在信的末尾还说,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认为不可能,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托马斯读了这封信后,深受感动,他想,虽然自己年逾七旬,虽然汉语不好学,但只要自己努力去学,又怎么会学不好呢?于是,他开始投入精力学习汉语。1922年,托马斯访问中国,会见了孙中山先生,他们之间对话可以不用通过翻译。
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只要去做,很多事都是水到渠成的。最重要的是,你不要被自己已经形成的观念限制或吓唬住,要有敢于试一试的勇气!只有不断尝试新事物,你才能不断突破自己,超越自我,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别将自己的脑袋密封
有这样一个故事,甲乙丙三个推销员到庙里卖梳子。
甲推销员到庙里一看,都是光头的和尚,谁也用不着梳头,只好无功而返。
乙推销员到庙里对和尚们说:“用梳子刮头皮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健脑益智,对研习佛法有强记博览之效。”于是,他卖掉了十几把梳子。
丙推销员到了庙里,对住持说:“善男信女们磕头之后头发都乱了,如果每个香案上都摆上几把梳子,让他们磕头之后能够梳理好头发,既体现了关心,又使善男信女们不会蓬头垢面,以免对佛不敬,岂不善哉?”于是他卖掉了上百把梳子。
上面故事中,甲乙丙三人去做的是同样一件事情,但为什么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路。
大多数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都是从最普遍的思路去思考,却不知这样做限制了思维的宽度,导致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少,有的时候甚至会束手无策。在遇到坎儿或者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时候,你不妨跳出以往的束缚,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样也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换个思路,也许就有了出路。
美国有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其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公司每年营业额蒸蒸日上。不过,公司业绩在第十一年、第十二年及第十三年呈现出停滞状态,每个月都只是维持同样的销售数字。
董事会对近三年的业绩感到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以商讨对策。会议中,有位年轻经理站起来,对总裁说:“我手中有张纸,纸里有个建议,若您要使用我的建议,必须另付我5万元!”
总裁听了很生气说:“我每个月都支付你薪水,另有分红、奖励。现在叫你来开会讨论,你还要另外要求5万元,是否有些过分了?”
“总裁先生,请别误会。若我的建议行不通,您可以将它丢弃,一分钱也不必付。”年轻的经理解释说。
“好!”总裁接过那张纸后,阅毕,马上签了一张5万元支票给那位年轻经理。原来那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有的牙膏开口扩大1mm。
试想,每天,每个消费者多用一些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呢?这个决定,使该公司当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2%。
一个小小的改变,往往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当我们面对新知识、新事物或新创意时,千万别将脑袋密封,因为一个新的想法也许能让我们获得不少启示,从而改进业绩,改善生活。要知道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推动发展。在逆境和困境中,有思路就有出路;在顺境和坦途中,有思路才有更大的发展。苹果里有一颗星星
很多事情如果你能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来看的话,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个人的错误,可能会成为另一个人的新发现。
孩子回到家里,向父母讲述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爸爸,你知道吗,苹果里有一颗星星!”
“是吗?”父亲轻描淡写地回答道,他想这不过是孩子的想象力,或者老师又讲了什么童话故事了。
“你是不是不相信?”孩子打开抽屉,拿出一把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一只苹果,说道:“爸爸,我要让您看看。”
“我知道苹果里面是什么。”父亲说。
“来,还是让我切给您看看吧。”孩子边说边切苹果。
切错了!我们都知道,正确的切法应该是从苹果的茎部切到底部窝凹处。而孩子却是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然后,他把切好的苹果送到父亲面前:“爸爸看啊,里头有颗星星呢。”真的,从横切面看,苹果核果然显现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
许多人一生不知吃过多少苹果,总是规规矩矩地按“正确”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想到苹果里居然还藏着一颗星星。
不论是谁,第一次切错苹果,大凡都是出于好奇,或由于疏忽所致,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切错的苹果中发现那颗星星。所以说,同样一件事,好与坏,关键在于你自己从哪个角度去看。成功的人,在每一次的失败中都看到另一个机会;而失败的人,则是在成功将要来临前就停下了脚步。
发明家爱迪生想从植物体中找出天然橡胶的新原料。他为此做了无数次的实验。当他在第五万次实验失败后,他的助手泄气地对他说:“爱迪生先生,我们已经做了五万次的实验了,都毫无结果。”
“有结果!”爱迪生热切地叫出声来,“我们有了不起的结果呀,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有五万种东西是不行的!”
有人看到难题,有人却看到机会。如果两个人同时向窗外望去,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污泥,另一个看到的是天上的星星。谁能获得成功的青睐,谁又会把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是毫无疑问的。要知道,“危机”包括了“危险”和“机遇”。只是我们习惯性地只看到“危险”而看不到“机遇”。
当你下次遇到难题时,先试试换个角度去思考,用心捕捉危机中的转机,那你就会从一个新的开始,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香蕉从哪剥起
从前,普陀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他们师徒二人在寺庙中相依为伴。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出了一个问题:“一个爱清洁的人和一个不爱清洁的人一同从外面回来,是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还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
小和尚搔了搔头皮,迅速地答道:“当然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因为他身上很脏。”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不置可否。
小和尚以为自己回答得不正确,又马上改口说:“一定是那个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
老和尚问:“为什么?”
小和尚胸有成竹地说:“那还不简单,爱清洁的人有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人没有洗澡的习惯,只有爱清洁的人才有可能去洗澡。”说完,小和尚等待着师父的夸奖。
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不但没有夸奖小和尚,还说小和尚没有悟性。小和尚更加莫名其妙了。
“两个都得去洗澡,爱清洁的有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需要洗澡。”小和尚只有这样回答了。可师父的脸色告诉他,又错了。
小和尚只剩下最后一个答案,于是怯生生地回答:“两个都不去洗澡,原因是爱清洁的人很干净,不需要洗澡,不爱清洁的人没有洗澡的习惯。”
等小和尚说完,老和尚还是摇头。接着,老和尚告诉小和尚说:“其实,你已经把四个答案都说出来了。但你每次都认准一个是正确的。这样你的答案是不全面的,因为单单拿出任何一个都不是正确的答案。”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有时并非因为做得不对,而是没有全面地考虑问题。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个问题也并非只有一个答案。
一个美国在华女投资人曾经说过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我们美国人吃香蕉是从尾巴上剥,中国人总是从尖头上剥,差别很大,但是没有谁一定要改变谁的必要吧?”
的确,香蕉是可以从任意头吃的,生活中的许多事也是一样。生活并不是做判断题,不是错就是对,同一个问题也并不是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被自己的视野局限住了,只会从一个方面去寻求突破。
从现在起,试着开拓自己的视野,遇到问题时改变旧的思维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你会发现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把电梯装在楼外
擒贼先擒王,解决了细枝末节,并不能使问题断根,必须找到让我们软弱、跌倒的最主要源头,才有新生的可能。曾经看过这么两个故事,看完之后,才觉得有时候创新就来自我们最直接、最简单的想法,不要忽略别人不经意的发现,这可能就是你创新的源泉。
1.户外电梯
多年前,有一家酒店的电梯需求紧张,打算增加一部。于是酒店请来了建筑师和工程师研究如何增设新的电梯。专家们一致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每层楼打个大洞,直接安装新电梯。
方案定下来之后,两位专家坐在酒店前厅面谈工程计划。他们的谈话被一位正在扫地的清洁工无意中听到了。清洁工对他们说:“每层楼都打个大洞,肯定会尘土飞扬,弄得乱七八糟。”
工程师瞥了清洁工一眼说:“那是难免的。”
清洁工又说:“我看,动工时最好把酒店关闭些日子。”
工程师说:“那可不行,关闭一段时间,别人还以为酒店倒闭了。再说,那也影响效益呀。”
“我要是你们,”清洁工不经意地说,“我就把电梯装在楼的外面,那样既有利于工程进度,又不影响酒店的效益。”
工程师和建筑师听了这话,相视片刻,不约而同地为清洁工的这一想法叫绝。于是,便有了近代建筑史上的伟大变革,把电梯装在楼外。
2.先扔下谁
美国的某家报社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因其所设的巨额奖金而吸引了众多的应征者前来参加。
题目是:三位科学家共同乘一个热气球做环球探险,行到中途,因气球漏气、充气不足而即将坠毁,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将三人中的某一个抛出去。
可是三位科学家都关系着人类兴亡。他们之中的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成果可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避免因环境污染而导致人类的噩运;一位是原子能专家,他的研究成果可以防止因核战争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另一位是植物学专家,他研究改良的植物品种能在盐碱地或不毛之地生长,能够解决整个人类的粮食问题。
应答者观点不一,最终一个小男孩获得了这笔巨额的奖金。他的答案是:将最重的科学家扔出去。
确实,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有很多伟大的创意都来自最简单的思考方式。例如,公元前1000年,有一位主人不见了一个奴隶,四处询问没有结果,于是突发奇想写了张寻人告示,人类开始有了做广告的观念;1950年,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餐厅用餐后,发觉身上没有足够的现金,遂产生了使用信用卡的念头,世界就此改变了购物模式。
所以说,不要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单纯的思考方式往往比钻牛角尖更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