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在大洋上空飞行的飞机一样,经常置身于交叉气流和风之间,随时会被吹得偏离航道。事情永远不会百分之百地像我们预计的那样发展,所以我们要学会做成功道路上的“飞行员”,不断调整方向以抵达最终的目的地。
东方不亮西方亮,拐个弯,是另一片风光
一只蝴蝶从敞开的窗户飞进来,在房间里一圈又一圈地飞,有些惊慌失措,显然,它迷路了。左冲右撞地努力了好多次,它都没有飞出房子。这只蝴蝶之所以无法飞出去,原因是它总在房间的顶部寻找出路,总不肯往低处飞,低一点的位置就有敞开着的窗户。最后,这只不肯低飞一点的蝴蝶耗尽了气力,奄奄一息地落在桌子上,就像一片毫无生气的叶子。
成群结队的马嘉鱼要比那只蝴蝶更死板,简直就是一条道走到黑。
马嘉鱼很漂亮,银肤燕尾大眼睛,平时生活在深海中,春夏之交溯流产卵,随着海潮漂游到浅海。渔人捕捉马嘉鱼的方法很简单:将一个孔目粗疏的竹帘,下端系上铁坠,放入水中,由两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马嘉鱼的“个性”很强,不会转弯,即使闯入罗网之中也会不停地游动,所以一只只“前赴后继”陷入竹帘孔中,帘孔随之紧缩。孔越紧,马嘉鱼越激动,瞪起眼睛,张开脊鳍,更加拼命地往前冲,结果被牢牢卡死,被渔人捕获。
生活中,像马嘉鱼那样一条道走到黑,不知拐弯,不知变通的人到处都是。如果前面有堵墙,你是拐个弯绕过去还是非要跟它较劲,把自己撞得头破血流呢?相信每个人都会说:“当然是绕过去了,谁那么傻啊?”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在犯错误,明知道这种方法不行,这条道走不通,这份感情没有结果,却仍然固执地不肯拐弯,最后只能是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
要知道,固执地在有障碍的地方寻求通达是十分愚蠢的,不仅白费功夫还耽误事情。水在流动时,如果遇到硬物阻挡则绕道而行。聪明人做事也当如此,此处有障碍就在别处通行,东方不亮西方亮,只要我们拐个弯,完全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风光。
上错车要及时下车,坐正确的车子
现实生活中,你有一个梦想,梦想自己10年后有好的生活。你满腔热忱地开始行动。然而,数月后,生活打断了你的行动:问题总是出现,重重困难阻碍了你迈向成功的脚步。现在,你该怎么办呢?
我们不妨把你的生活同一架从悉尼飞往东京的飞机进行比较。这是一段漫长的海上飞行,每星期都有上千人登上飞机但没人认为自己最后到的地方不是东京。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95%的飞行时间里,飞机都将是偏离航道飞行的,事情又将如何?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控制,飞机几乎一起飞就偏离了航道。不过,飞机是由飞行员负责方向的。飞行员有着明确的目的地——东京。他清楚飞机会被气流吹得偏离航道,所以他监控着飞机的飞行方向,不时地进行调整,最后到达目的地东京。
生活就像那在大洋上空飞行的飞机一样,经常置身于交叉气流和风之间,随时会被吹得偏离航道。事情永远不会百分之百地像我们预计的那样发展,所以我们要学会做成功道路上的“飞行员”,不断调整方向以抵达最终的目的地。
要知道,成功者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在了正确的起点上,找到了成功的方向,他们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方向,最终发现了通往成功的道路。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他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取得了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命,历经艰辛,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
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不断根据实践反馈调整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让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成功故事。
马克·汉森所经营的建筑业项目彻底失败了,因此他不得不宣告破产。
在后来的日子里,很多人都希望听到的是马克如何令人惊讶地重返建筑业,重新创业并一步一步爬上成功顶峰的令人欢欣鼓舞的故事。如果马克用一生的精力这样做,这又将是一个关于恒心和毅力的传奇故事。这类故事很多,但是马克并不是这类故事的主人公。
马克彻底退出了建筑业,忘记了有关这一行的一切知识和经历,甚至包括他的老师——著名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马克决定去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创业。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对公众演说有独到的领悟和热情,并且,他很快就发现这是个很容易赚钱的职业。
一段时间之后,马克成为一个具有感召力的一流演讲师。他的著作《心灵鸡汤》和《心灵鸡汤Ⅱ》双双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并在榜上停留数月之久。
实际上,真正聪明的人在关键时刻总会放弃无谓的固执,冷静地分析每一个问题,审慎地运用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正确的方向,并及时检视选择的角度,适时调整。
有些事情,你做了很大的努力,并为之坚持不懈,苦苦劳作,但最终如果你发现自己走向的是一条死胡同,一面墙,那这个时候就需要你能够退出来,重新研究,寻找对策。目标不能达到时,就去开发别的项目,寻找新的机会。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常常看看手中的地图,检查一下自己是否还在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果不是,那就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在陷入泥潭时,要及时爬起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潭;上错了车时,要及时下车,坐正确的车子。
认真吃好“回头草”
草原上有两匹马,一高一矮正在悠闲地啃着肥美的青草。它们心情舒适,边吃边聊,慢慢往远处走去。
“一会儿等我们吃完了这里的草,回头吃吧!你看还有好多草没有吃呢!”那匹矮点的马说道。精良的马听后,不屑一顾地打了一个响鼻,根本就没有往后看,它心想:好马不吃回头草,往回走什么呀?还怕前面没有草吗?想到这里,它轻蔑地对矮马说:“我可不愿意辱没了‘好马’的名声,要吃你自己回头吃吧。”
两匹马一直往前走,可是草越来越少,它们已经接近沙漠的边缘了。矮马说:“我们还是往回走吧!恐怕再往前走就没草了。”
“好马”还是那种傲慢的表情,坚持认为“好马不吃回头草”。于是,矮马回头走向草原,“好马”独自走向前方的沙漠。最后,那匹“好马”在饥饿的折磨下,一头栽倒在了沙漠中。
高大的骏马只要回头就可以重新吃到美味的青草,可是它自己把自己的退路堵上了。
“好马不吃回头草!”这句话不知是谁最先说的,最先说这句话的人应该为很多人的失意和悲剧负责任。因为这句话让人缺乏回旋的空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这句话丧失了大好机会,甚至自己把自己的出路堵死了!
信奉“好马不吃回头草”的人,大概以为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志气,但是谁又敢肯定地说,这不是一种“意气用事”呢?“回头”往往也包含着新的机会、新的开始和新的面貌。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在面临该不该回头的问题时,都把“意气”当成“志气”,或用“志气”来包装“意气”,把“傲慢”当成“自尊”,明知“回头草”又鲜又嫩,却怎么也不肯回头去吃!要知道还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句话呢!
人活在世上,不要太过刚烈,也不可太过偏执。凡事留些余地,给自己和别人一些回旋的空间。当“好马”饿成“死马”时,就再也不是一匹“好马”了!所以,在考虑吃不吃“回头草”这个问题时,应该多考虑一些眼前的“时务”,也就是客观现状,例如:
——我现在有没有“草”可吃?
——能不能吃饱?以后会不会有草吃?
——如果不吃,我还能支撑多长时间?支撑的后果是什么?
——“回头草”到底有没有吃的价值?吃了对我有什么帮助?
考虑清楚后,如果“回头草”更好,那你就把“面子”“志气”这些抛开,认真地吃好“回头草”,把自己养成一匹更加精壮的马!时间会让人忘记你是一匹吃回头草的马。如果你吃回头草有所成就时,别人会佩服你,认为你是一匹“好马”!
聪明地弯曲,明智地妥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都有自己坚持的东西,可是,生活有时会逼迫我们妥协。这个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呢?直愣愣地强硬拒绝,坚持自己的意见还是聪明地弯曲,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呢?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是举世无双的艺术杰作。但在这件雕像完成之初,曾有主管官员因不满意它的鼻子而向米开朗琪罗提出了更为“高明”的修改要求。
在面对坚持还是妥协的选择时,雕刻大师会怎么做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
经过反复的推敲和精心的雕凿,米开朗琪罗终于完成了大卫像的雕刻。对作品上下左右审视了一番后,他觉得非常满意。正在这时,主管这件事的官员过来了。
那位官员看来看去,似乎觉得不太满意。米开朗琪罗问:“有什么地方不对吗?”“嗯,鼻子太大了!”那位官员说。
“是吗?”米开朗琪罗站到官员的身边,在雕像前面看了看,恍然大悟般大叫了出来:“可不是吗!鼻子大了一点!没关系!我马上改!改完绝对让您满意!”说完他就拿起工具爬上架子,叮叮当当地凿起来。
随着米开朗琪罗的不断雕凿,掉下许多大理石粉。那位官员不得不躲开。过了好一会儿,米开朗琪罗终于雕好了。这一次,他请那位官员到架子上去检查:“您看,现在可以了吧?”
官员爬上架子看了看,高兴地说:“是啊!现在好极了!这样才对啊!”
送走那位主管官员后,站在一旁看到这一切的朋友问他:“我觉得你雕刻得很好啊!为什么他一说不好,你就马上修整?”
米开朗琪罗回答道:“我只是偷偷抓了一小块大理石和一把石粉,到上面做做样子而已,我根本没有改动原来的雕刻。那位官员觉得雕像有问题,是因为刚开始时他是从下面仰视雕像的。”这就是大师的高明之处。
实际上,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一味地让步。在妥协与坚持之间还有第三条路可走,那就是明智地妥协,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任何东西“至刚则易摧”,只有“刚柔并济”才能无往而不利,正如剑在千锤百炼中通晓屈伸后才能削铁如泥。讲原则的人虽然让人生敬,但也可能让人生“畏”,而那些既坚持自己的原则,又懂得妥协的人才可敬而且可亲。
所以,做人不能太死板、太生硬、太严肃,不懂得转弯,否则人生之路会越走越窄。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有一首形容农夫插秧的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的确,一时的退步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人生的道路上障碍重重,有时前面是险坑,有时前面是高墙,如果只知道不顾一切向前的话,就会跌落险坑粉身碎骨,撞上高墙鼻青脸肿。因此,懂得以退为进,拐个弯、绕个路,就会发现世界还有更宽广的空间。
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在战争中经常可以见到,我们就以军事斗争为例。进攻太急时反而会激起敌人的疯狂反扑,增加取胜的代价。这时我们可以有意让敌方逃走,跟在逃敌之后,不要逼近他们,等到他们累得没有力气,斗志逐渐磨灭,战斗力削弱的时候,再一举将其全歼。这样就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是诸葛亮的七擒孟获。
蜀国建立之后,便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10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收服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附近,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诱敌出战,将孟获诱入伏击圈内,使之兵败被擒。可是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蜀军,诸葛亮则笑而不答。
孟获回营后,将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在敌人不设防的下游偷渡成功,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了将士的反抗,于是,将士们相约起义,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气,就再次把他释放。
以后孟获又用了许多计谋,但都被诸葛亮一一识破。孟获后来又四次被擒,但诸葛亮都放了他。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了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擒住孟获。孟获终于服了,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边境安定了,诸葛亮彻底消除了后顾之忧,全力举兵北伐。
诸葛亮在第一次诱擒孟获后,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在短时间内也不会有很强的战斗力了,此时如果乘胜追击,便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各部落中的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只有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才能使蜀国西南边境真正稳定。如若不然,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部落是不会停止侵扰的,那蜀国的后方就难以安定。因此,诸葛亮才一次次不辞辛劳地擒拿孟获,因为他要获得的不只是一个西南酋长孟获,而是整个蜀国后方的安定。
所以说,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良好的撤退应和伟大的胜利同样受到奖赏。
另外,主动退让不仅可以缓解当时的压力、困境,还可以为自己积蓄能量。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经过压缩,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很多时候,我们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低头匍匐前进,才能成功。可惜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错误地认为“撤退”就意味着承认错误或接受失败。
一位在海南搞房地产开发的成功人士,1996年来到一座大城市,想在此创立一家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大商场。正当他找好土地,付了定金准备大干时,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了。面对这种情形,他果断决定此项目立刻下马,虽然损失了几十万元,但却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他的决定是对的,1997年以后好几家大商场倒闭了。
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可陷得太深,须知有退才有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