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91000000009

第9章 梁启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8)

志是志个什么呢?阳明说:“要志在必为圣人。”他的门生箫惠问学,他说:“待汝办个真求为圣人的心再来与汝说。”(《传习录·卷上》)有一天,几位门生侍坐,阳明叹息道:“你们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有一位名叫李珙的门生起而对曰:“我亦愿立志。”阳明说:“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传习录·卷下》)这些话不知现代青年们听了觉得怎么样?我想,不是冷笑着以为迂而无用,便是惊骇着以为高不可攀。其实阳明断不肯说迂而无用的话,也断不肯说高不可攀的话。我们欲了解他的真意,请先看他对于“圣人”两字所下的定义。他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以五千镒者而入于万镒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厕之尧、孔之间,其纯乎天理同也。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争不多,则锻炼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则锻炼愈难。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之。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人欲愈滋,才力愈多,天理愈蔽。正如见人有万镒精金,不务锻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务同彼之万镒,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两愈增,而成色愈下,及其梢末,无复有金矣。(《传习录·答蔡希渊问》)

这番话可谓妙喻解颐。圣人中可以分出等第,有大圣人、小圣人,第一等、第二等圣人乃至第九十九等圣人,而其为圣人则一。我们纵使够不上做一万斤重的一等圣人,最少也可以做一两重、一钱重、一分重乃至一厘重的第九十九等圣人。做一厘重的九十九等圣人,比诸一万斤重的一等凡人或坏人,其品格却是可贵。孟子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必要如此方解得通,否则成为大妄语了。

当时,有一位又聋又哑的人,名叫杨茂,求见阳明。阳明和他笔谈,问道:“你口不能言是非,你耳不能听是非,你心还能知是非否?”茂答:“知是非。”阳明说:“如此,你口虽不如人,你耳虽不如人,你心还与人一般。”茂首肯拱谢。阳明说:“大凡人只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口虽不能言,耳虽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心若不存天理,是个禽兽的心,口虽能言,耳虽能听,也只是个能言、能听的禽兽。”茂听了扣胸指天。阳明说:“……你但在里面行你那是的心,莫行你那非的心。纵使外面人说你是也不须管,说你不是也不须管。”(《论泰和杨茂》)茂顿首拜谢。这段话虽极俚浅,却已把致良知彻始彻终工夫包括无遗。人人都有能知是非的心,只要就知之所及行那是的心不能行那非的心。虽口不能言、耳不能听,尚且不失为不能言、不能听的圣人。然则“圣人与我同类”,人人要做圣,人人便做圣人,有什么客气呢?至于或做个不识一字在街上叫化的圣人,或做个功被天下师表万世的圣人,这却是量的分别,不是质的分别。圣人原是以质计不以量计的。阳明教学者要先办个必为圣人之志,所办办此而已。

这样看来,阳明致良知之教,总算平易极了,切实极了。然则后来王学末流,为什么会堕入空寂为后世诟病呢?原来阳明良知之说,在哲学上有很深的根据。既如前章所述,他说:“心之本体便是知。”所谓“见得良知亲切”者,即是体认本体亲切之谓。向这里下手,原是一了百了的绝妙法门,所以阳明屡屡揭此义为学者提掇。但他并非主张“一觉之后无余事”者,所以一面直提本体,一面仍说“省察克治之功无时而可已”。而后之学者,或贪超进,或惮操持,当然会发生出近于禅宗之一派。此亦学术嬗变上不可逃避之公例也。钱绪山说:“师既殁,音容日远,吾党如各以己见立说。学者稍见本体,即好为径超顿悟之说,无复有省身克治之功。谓‘一见本体,超圣可以跂足’,视师门诚意格物、为善去恶之旨,皆相鄙以为第二义。简略事为,言行无顾,甚者荡灭礼教,犹自以为得圣门之最上乘。噫!亦已过矣。”(《〈大学〉问·跋》)王学末流,竞倡“现成良知”之说,结果知行不复合一,又陷于“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之弊,其去阳明之本意远矣。

注释:

[1]《传习录·黄以方记》中,阳明说:“初年与友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因指亭前竹子令格去看,友格了三日,便劳神致疾。某说他精力不足,因自生穷格,到七日亦以劳思成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观此知,阳明曾犯过泛滥无归宿的病。

又《文集·答季明德书》云:“若仁之不肖,亦常陷溺于其间者几年,怅怅然自以为是矣。赖天下之灵偶有悟于良知之学,然后悔其向之所为者,固包藏祸机,作伪于外而心劳日拙者也。”观此知,阳明曾犯过虚伪无着落的病。

[2]《大学》“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那两句话是解释“诚意”的,阳明却说他“指出个真知行”。盖阳明认致知为诚意的工夫,诚意章所讲即是致知的事,故无须再作《格致补传》也。此是阳明学术脉络关键所在,勿轻轻看过。

[3]此文虽说“知行本体”,其实阳明所谓本体专就“知”而言,即所谓良知是也。但他既已把知行认为一事,知的本体也即是行的本体,所以此语亦无病。

又阳明是主张性善说的,然则恶从哪里来呢?他归咎于私意隔断,此是阳明学重大关目,详见第四节。

[4]见第三节论心物合一。

[5]此是《传习录》中语。原文所谓头脑者,谓“只是此心去人欲存天理”,意思只是要动机纯洁。今易其语俾易了解。

[6]《传习录·卷下》,“问,圣贤许多言语,如何却要打做一个?曰,不是我要打做一个,如曰‘夫道一而已’,又曰‘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圣人,皆是一个,如何二得。”

[7]《传习录·卷下》有“草木瓦石皆有良知”之说,语颇诞谲。细看《阳明全集》,他处并不见有此说,或者即因《〈大学〉问》此段,门人推论之而失其意欤?《传习录·下卷》中,尤其是末数页,语多不醇,刘蕺山、黄梨洲已有辨证。

[8]《与邹东廓书》云:“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亦免没溺之患矣。”案:此书是正德十六年在南昌所发,时阳明五十岁,平宸濠之次年也。

[9]后来刘蕺山、黄梨洲都不信“四句教”,疑是王龙溪造谣言。我们尊重龙溪人格,实不敢附和此说。况且天泉证道时,有钱绪山在一块,这段话摘入《传习录》,而《传习后录》经绪山手定,有嘉靖丙辰跋语,其时阳明殁已久了。若非师门遗说,绪山如何肯承认?蕺山等人所疑者,不过因无善无恶四字,不知善之名对恶而始立。心体既无恶,当然也无善,何足为疑呢?

[10]阳明卒时五十八岁,《寄邹谦之书》是他五十五岁写的,读此可见其刻苦用功,死而后已。

[11]这段话还给我们一种重大的教训,就是令我们知道修养工夫,并不消把日常应做的事搁下一边,另起炉灶去做。譬如一个学生,不说我现在学校功课太忙,没有时间去致良知。你在课堂上听讲,在图书馆里念书,便可以从听讲念书上头致你的良知。念一部书,完全为研求书中道理,不是想抄袭来完成毕业论文,不是要摘拾几句口耳来出风头。读时,不草率、不曲解;批评时,不闹意气……诸如此类,就是读书时致良知工夫。《传习录》中尚有答人问读书一段云:“且如读书时,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12]阳明既排斥功利主义,当然也跟着排斥效率主义。他说:“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工夫不重效验。”(《传习录·卷下》)

同类推荐
  • 人学与人的发展

    人学与人的发展

    长期以来,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一度被淡化甚至遮蔽了,人们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既未对人的发展思想做出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挖掘,也未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维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和人的发展问题才回归哲学视野。本书从人的发展理论研究、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关系研究、现代化进程的人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人学思考四个方面对人学和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 管窥《道德经》

    管窥《道德经》

    本书旨在向朋友们推荐《道德经》这部非常经典的著作。希望读者们读了它之后能够有所解,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发现和顿悟生活中的“道”,进而循“道”而行,成为“修善”,“有德”的人。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本书是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关系的论文集,书中主要体收录了:《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人权与社会主义法治》,《美学视阈下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管理刍议》,《浅析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解决建议》等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和南怀瑾一起读《论语》

    和南怀瑾一起读《论语》

    孔子是一位智慧的长者,浑身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由其弟子及后学编集的《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本书将南怀瑾先生解读《论语》的智慧与一个个历史故事相融合,向读者展示《论语》的思想精髓和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让我们重温儒家经典。作者的讲述既贯通包括佛教、道教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内心彷徨不安的现代人积极思考,提高生命智慧,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
热门推荐
  • 重刻护法论题辞苏州开元住持焕翁禅师端文

    重刻护法论题辞苏州开元住持焕翁禅师端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烈焰天狂逆世大小姐

    烈焰天狂逆世大小姐

    前一刻她在现代一手覆灭整个烈家,下一刻,她重生在未婚先孕的烈火山庄废物大小姐身上。平时练功,淘宝贝,抓魔宠,小日子过得低调而悠闲。奈何心怀叵测之人聚众策反,此时大家眼中的废物大小姐,彻底死去伪装,化为煞星凶神翻手云覆手雨,藐视苍生,颠覆乾坤!--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爱到痴狂:霸道总裁再见露水旧妻

    爱到痴狂:霸道总裁再见露水旧妻

    王雅倩从拥挤的火车上“连滚带爬”的逃下来,根据路标走出火车站。她深深地呼吸着,即使是酸臭味,此时王雅倩觉得都很香甜。王雅倩看着拥抱握手和擦泪挥手的人们,淡淡的笑了笑。不太熟悉的城市,陌生的面孔。用尽全身的力气告诉自己,重新开始吧。她来到提款机,将银行卡插进去,点击查询,看着卡上仅有的1000元,王雅倩叹了口气。她知道自己必须在这月找到一份工作,要不然,下个月自己可能流浪街头,连一个馒头都吃不起。王雅倩,从名字看,觉得她是一个温柔委婉的女子,其实不然,她是一个急脾气,做事情雷厉风行的人。
  • 关系小说

    关系小说

    当大客车庞大的车身进入翠林度假村的时候正是中午十二点钟,R压根儿就没有料到接下来的一天时间里会发生什么,就像一个小说家对他的作品下一秒钟内会发生什么一无所知一样。坐在大客车里倒不觉得人多势众,一旦聚集到大厅里,黑压压的全是人,喧嚣让厅内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服务员们带着几分严厉的外表下,还是可以看得出掩饰不住生意兴隆的内心喜悦。一个十分漂亮的年轻女孩正在指挥着人们排好队,她开始大声地讲解一些注意事项。原来,在度假村里的两个半天会是这样让人开心,一种由新鲜刺激带来的让人喜出望外的开心。
  • 妖孽不悔

    妖孽不悔

    之前“阿莫,我难受~”之后“阿莫,我近日看了本新书,不去待会儿我们……”
  • 孑渡

    孑渡

    生的意义,死的意义。人若不在,道亦存在。那是痴一直以来喜欢的话。八年前她死在临安,八年后她在临安归来,她怪痴拿自己做实验,也怪烙在自己坠楼后救了自己,更怪自己的文彦哥哥最后伤害了自己,她说:“人的阴暗是被逼出来的,我唯一想要做的便是毁灭你们所有的组织”。
  • 生死轮盘

    生死轮盘

    游龙城的云家,因为镇族之宝生死轮盘而引得燕天帝国之内的各方势力觊觎。生死轮盘,据说有起死回生之功效,晃生晃死皆在一念之间。云家族长之中云风天,亲眼看着家族被外来力量摧毁,自身被流浪在外。他要怎么才能够找出真凶复得大仇?
  •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2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2

    诸葛亮作出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辅佐当时寄人篱下、身处险境的刘备。隆中对让寄人篱下二十年的刘备如醍醐灌顶。正当二人竭尽所能地夹缝中求生存之际,曹操大军南下、荆州降曹,刘备失去了最后一块立足之地。生死存亡之际,诸葛亮孤身前往江东游说孙权,以巧妙的攻心计和精辟的敌我分析促成孙刘联盟,刘备集团由此转危为安。赤壁大战后,诸葛亮又以先人一步的奇谋夺取荆州四郡,在曹操和孙权的势力范围间硬是抢占出一片重要的生存空间。
  • 嫡女归来

    嫡女归来

    杀我皇儿,弑我亲母,夺我后位,抢我荣华富贵,还将我活生生烧死。你可想过,我还能回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哈佛财商课大全集(超值金版)

    哈佛财商课大全集(超值金版)

    年轻人如今所承受的物质压力,似乎产生的种种问题都于钱有关:住房、教育、出行……似乎有了钱就可以解决掉一切问题。但不管事实是否如此,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钱,本身无所谓善恶,我们追求金钱也无可非议。并且生活在如今社会中,想要过上好生活,是不可能离开钱的。吃穿住行、看病吃药、看演出、逛街游玩……样样都离不开钱。钱,是享受生活的一个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