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92600000003

第3章 用心去感悟,禅意无处不在

平平凡凡才是真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佛是高不可攀的,他们住在西天极乐世界中,不食人间烟火,人们很难看到他们,他们从来不屑于住在人间……其实,这种想法是相当错误的,这样的佛也绝不是禅宗所要修成的佛。

南怀瑾在讲解《金刚经》时说:这本经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

禅宗的公案语录汇辑《指月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释迦牟尼佛一日在静坐时,看到两个人牵着一头猪从面前走过,于是他就问:“刚才从我面前过去的是个什么?”

于是有人回答说:“佛具备一切智慧,难道连猪都不认识吗?”

释迦牟尼佛说:“那也要问过之后才知道啊。”

释迦牟尼佛是何等高深伟大,他也没有目空一切,何况凡庸如我辈呢?平常就是真道,最平凡的时候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

怀海禅师是禅宗史上著名的大德,是马祖道一门下的得意弟子。

怀海禅师对禅宗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订立了天下闻名的禅门清规“百丈清规”,他总是亲自实践,带头劳动,年老了也不停止在外劳作。

据说怀海禅师九十四岁时,还与弟子们一起劳动。有一次,弟子们把他的农具悄悄藏起来了,想让他休息,他却说:“我没有什么德行,怎么敢让别人养着我呢?”

所以,当天他没有参加劳动,也没有吃饭。怀海禅师就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句话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名言。

怀海禅师并不因自己有德行而不劳作,相反,他还“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很多人认为成佛的人就飞到西天之上,不食人间烟火了,其实不然,真正的佛是平凡的,和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常人总是弄奇搞怪,释迦牟尼佛却是平常中的平常。这种平常超越了自身,让人返璞归真,回到最天然朴实的状态。

一天,山前来了两个陌生人,年长的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

“大概是的。”石头懒懒地答道。年长的人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年轻的人对石头笑了笑,问:“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

石头一愣,看着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

年轻人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跟着年长人的往上爬去。斗转星移,不知又过了多久,年轻人孤独地走下山来。

石头连忙问:“你们到山顶了吗?”“是的。”

“另一个人呢?”“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石头一惊,问:“为什么?”

“唉,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战胜世上最高的山峰,当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也就没了人生的目标,这就好比一匹好马断了腿,活着与死了,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他自山崖上跳下去了。”

“那你呢?”

“我本来也要一起跳下去,但我猛然想起答应过你,把我在山顶上最不想要的东西给你,看来,那就是我的生命。”

“那你就来陪我吧!”

年轻人在路旁搭了个草房,住了下来。人在山旁,日子过得虽然逍遥自在,却如白开水般没有味道。年轻人总爱默默地看着山,在纸上胡乱涂着。久而久之,纸上的线条渐渐清晰了,轮廓也明朗了。

后来,年轻人成了一个画家,绘画界还宣称一颗耀眼的新星正在升起。接着,年轻人又开始写作,不久,他就以他的文章回归自然的清秀隽永一举成名。

许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人,当他对着石头回想往事的时候,他觉得画画写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

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只有忘我才能超越。你最需要的就是回归到朴实平凡之中。平平凡凡才是真生命的道路。

因此,南怀瑾反复强调,我们学佛学道,千万要丢掉那些神奇、不平凡的观念。能到达人生最平凡之处,你便可以学佛了,也知道佛了。换句话说,你可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间一切相也不着了。

南怀瑾先生通俗地讲解,无论上帝、耶稣还是菩萨,他拯救万物众生,人们看不到他的功劳,而他自己也并不居功,不需要人跪拜祷告、感激涕零,他认为你应该感谢自己,与他无干。无功之功是为大功,如同太阳,普照天下,又理所当然。真正的“圣人”,不需要“名”,大善无痕,行善不使人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学及一切形式之上的。也就是佛说的,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罗蜜;智慧到了极点,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

这也等于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的人。平平凡凡才是真生命的道路。

心如大海无边际,口吐红莲养病身;

虽有一双无事手,不曾只揖等闲人。

——唐·黄蘖希运

拥有一颗平常心

中国古代禅宗大师们在教导门徒时,始终强调的一点是佛就在平凡的人间,并不是脱离这个世界的虚无缥缈的神仙。佛是什么?佛就是平常心的激情四射。

在讲解《金刚经》时,南怀瑾先生说,你如果说,佛的眼睛看这个世界是空的,请问是谁说的?佛看到恒河里的沙子就是沙子,看到这个世界,水泥就是水泥,墙壁就是墙壁,同我们一样,没有两样。佛比我们高妙之处就在这里。我们恰恰是看这个世界都变样了。

真正的佛法在于拥有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才是大道。平常心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是踏踏实实行走在生命路途上诚挚的热情。

过去有一位年轻和尚,一心求道,希望有日成佛。但是,多年苦修参禅,似乎没有进步。

有一天,他打听到深山中有一破旧古寺,住持某老和尚修炼圆通,是得道高僧。于是,年轻和尚打点行装,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来到老和尚面前。两人打起了机锋。

年轻和尚:“请问老和尚,你得道之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那得道之后又做什么?”

老和尚:“还是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于是哂笑:“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惦念着挑水,挑水时惦念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得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就是得道。”

老和尚的一句得道是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道破了禅机。砍柴运水皆是禅,这就是生命本身。多么平常,多么朴实,没有一点虚夸与做作。

的确,认认真真地去干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情便是得道。认真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姿态,一种对生命历程完完全全地负起责任来的生活姿态,一种对生命的每一瞬间注入所有激情的生活姿态。

不要把佛的境界假想得那么高远,其实佛的境界是非常平凡的。南怀瑾先生说,如果我们拿《金刚经》的这一段,用中国儒家《中庸》这一本书来讲,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讲的,在我们平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

《金刚经》里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并不因为他开悟了就腾云驾雾、天马行空。

一位学僧看到禅宗公案里有名的“黄龙三关”:

在修禅之前,山是山,水是水;在修禅之时,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修成之后,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这是什么意思呢?弟子不明白。”迷惑不解的学僧去问禅师。

禅师解释说:“最先的状态和最后的状态是相似的,只是在过程中截然不同。最初,我们看到山是山,最后看到山还是山。但在这当中,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为什么呢?”

学僧摇头,表示不知道。

禅师继续说:“因为一切都被你的思维、意识搅乱了,混淆了,好像阴云密布、云雾缭绕,遮住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这种混淆只存在于当中的过程。在沉睡中,一切都是其本原;在三昧中,一切又恢复其本原。正是关于世界、思想、自我的认识使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了,它正是不幸、地狱的根源。”

学僧自以为明白了禅师的解释,唉声叹气地说:“这么说起来,凡夫俗子和修禅的开悟者也没有什么区别啊!”

“说得对,”禅师答道,“实在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开悟者离地六寸。”

什么理由呢?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解释,真的佛,法身之体,悟了道,证得法身之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不坐也不卧。

那是个什么境界呢?南怀瑾先生说,其实,那是个非常平凡的境界。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你现在这个样,不坐也不卧,不来也不去,现身就是佛,既没有动坏念头,也没有生好念头,此心平平静静,不起分别,当下就在如来的境界里!

道是怎么样的呢?极高明而道中庸,最平常,不来也不去,就在这儿。一个真正成佛的人,就在人间最平常的去处,怀有一颗最平常的心,这才是禅宗的真谛,这才是成佛的真谛。拥有一颗平常心,就能在激情中充实生命。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明·莲池大师

用心去感悟,禅意无处不在

南怀瑾先生恳切地告诉我们,成佛的智慧,不需要向外寻求,它并不离开世间的一切。世间法就是佛法,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佛法。

一切世间的学问、智慧、思想,一切世间的事,都可以使你悟到般若在哪里,到处都是。在看花中就能悟道了,在风景中也能悟道,也能成佛。

的确,一切现成,就看你怎么捡拾了。南怀瑾先生在此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最朴实的道理,那就是在自然天地之间,有无处不在的禅机妙意。一粒沙尘中包含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中蕴藏一个天堂。

生命中缺少的不是风景,而是一双发现美丽风景的眼睛。道理是如此平常,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像孩童一般的单纯心灵来体悟。真谛本就是为朴素的信心敞开的。

有一位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的人认为是不可思议,不知信与不信哪个正确呢?”

慧忠国师从容答道:“这是文殊菩萨的境界,并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接受的。”

学僧闻后,仍不明白,再问道:“到底是信者正确?还是不信者正确?”

慧忠国师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慧忠国师总结道:“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正因为是真谛,凡夫俗子才会斥之为邪见。”

妙谛,相信者赞为确实正见,不信者斥为歪理邪说,这一正一反的针锋相对,就在信与不信之间。不信者与真谛是彼此隔绝的。正道出生活中处处都有佛法真理,而真理往往是遭忽视、容易被遗忘的。笔者反其言曰:相信者的信是真谛,不信者的疑是俗谛。信不信由你!

怎样才能认识清楚这无处不在的真谛呢?南怀瑾先生给我们指了一条道路,就是去身见,去世间之见,把物质世界、空间的观念、身体、佛土观念统统去掉。转用另一种说法,就是把所有时空的观念、身心的观念统统放下,在最平常的状态中,静静等待真谛之光的启示。只要你摒弃了根深蒂固的不平常心,自然水退山显,豁然开朗。

抛开自己在尘世沾染的不平常心,又谈何容易?我们麻木地将不平常当作平常,已经很久了,站在大自然的面前,我们激昂地呐喊:青青翠竹,决无法身;郁郁黄花,更非般若。这样理直气壮,这样道貌岸然,其实是无知昏昧,可惜可怜。究其根底,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行走在真谛的花丛中,却视而未见,嗅而不闻。不是吗?花香花色在眼前,错失美妙真可怜!

南怀瑾先生讲述的下面这则关于黄庭坚悟道的禅宗公案,能很好地阐释这一点:

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又名黄山谷,是北宋与苏东坡齐名的一位大诗人,即“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跟晦堂禅师学禅。虽然他的学问很好,但是跟着师父学了三年还没有悟道。

有一天,他问晦堂禅师:“有什么方便法门告诉我一点好不好?”

晦堂禅师说:“你读过《论语》没有?”

黄山谷说:“当然读过啦!”

师父说:“论语上有两句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意思是说:你们这几个学生!孔子说,不要以为我隐瞒你们,我没有保留什么秘密啊!早就传给你们了。

黄山谷这一下脸红了,又变绿了,告诉师父实在不懂!

老和尚一拂袖就出去了。黄山谷哑口无言,心中闷得很苦,只好继续跟在师父后边走。这个晦堂禅师没有回头看他,晓得他会跟来的。

走到山上,秋天桂花开,花香馥郁,如酒醉人,师父就回头问黄山谷:“你闻到桂花香了吗?”

黄山谷先被师父一棍子打蒙了,师父在前面大模大样地走,不理他,他跟在后面,就像小学生挨了老师处罚一样,心里又发闷,这一下,老师又问他闻没闻到桂花香味,他当然把鼻子翘起,闻啊闻啊!然后说:“我闻到了。”

他师父接着讲:“吾无隐乎尔!”

师父的意思是说:你看!就像你能够闻到桂花的味道,你也能够在当下这个片刻闻到佛性,就在桂花里面,就在这个山中的小径上,就在小鸟里面,就在太阳里面;它就在我里面,就在你里面。你是在说什么法门?你是在说什么秘密?我并没有保留任何东西不让你知道啊。

经师父这一点破,黄山谷即刻悟道了。

黄山谷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颗诗心和一双慧眼。真理往往为开放的心灵打开。大千世界,佛法充盈其中,禅意无处不在。一个人只有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用自己的眼睛细细地观察,才能真正体悟到禅的境界。

翠竹黄花皆藏般若,世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个无心的人视而不见,只能看到平淡无奇的一切,而一个有心人却能够空出心来,能在平淡中窥见奇趣,从中汲取深刻的智慧。

天大地大,气象万千,多观察世间万物,多留意身边的翠竹黄花,多体悟一切风云变幻,只要你有心,你就有可能从中体悟到妙不可言的佛法禅机。

世界微尘沤沫身,悬崖撒手漫传薪。

黄花翠竹寻常事,般若由来触处津。

——南怀瑾《金刚经》偈颂

海纳百川缘于谦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成其大的最根本原因,恐怕是它在最低处,所以陆地上的江河流水才顺势流向海洋。大海的品性是最谦卑的。佛法就像大海,是何其广大奥妙,何其平凡浅显。

南怀瑾先生说,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自己心中是没有伟大这个观念的,他认为度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都是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做完了就过去了,心中不留。

南怀瑾先生接着举个例子说,在《法华经》上,佛说他说的法,等于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

什么意思呢?假设一个小孩哭了,该怎么办呢?为了使他不哭,顺手捡了一片黄叶来逗他,说,这个好玩啊,这个是金子!只要把小孩哄住了,不管它是鸡毛也好,树叶也好,只要小孩不哭就行了。

佛告诉我们,他讲的佛法,也就是这个样子,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其实任何一法都是黄叶,都是为止儿啼而已。如果一念停了,黄叶就不要了。

一个人在领教佛法的时候要保持谦逊、低调的姿态,这是学佛的本色和必需,因为释迦牟尼佛本身就是谦逊、谦卑的最佳榜样。

一个真正成佛的人并不会到处宣称自己成佛,只有那些没有成佛的人才会四处宣扬自己。通晓佛法的高人,知道佛法就这么一点点,“原来佛法无多子”,就是用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仅此而已。

真正的佛恰恰没有一脸佛气!他就是最平凡正常的一位。佛法如大海,深邃无边,默默迎纳百川。每个人都是一条污浊的河流,只要你谦卑得视自己如同尘土,你就可以成佛,归向大海。因为平凡是佛,众生本平凡,皆可成佛。

有个人为南阳慧忠国师做了二十年侍者,慧忠国师看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想要帮助他早日开悟。

有一天,慧忠国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

侍者听到国师叫他,以为慧忠国师有什么事要他帮忙,于是立刻回答道:“国师!要我做什么事吗?”

国师听到他这样的回答感到无可奈何,说道:“没什么事要你做的!”

过了一会儿,国师又喊道:“侍者!”侍者又是和第一次一样的回答。

慧忠国师又回答他道:“没什么事要你做!”这样反复了几次以后,国师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听到慧忠国师这样喊,感到非常不解,于是问道:“国师!您在叫谁呀?”

国师看他愚笨,万般无奈地启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

侍者仍然不明白地说道:“国师,我不是佛祖,而是您的侍者呀!您糊涂了吗?”

慧忠国师看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说道:“不是我不想提拔你,实在是你太辜负我了呀!”

侍者回答道:“国师!不管到什么时候,我永远都不会辜负您,我永远是您最忠实的侍者,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慧忠国师的眼光暗了下去。有的人为什么只会应声、被动?进退都跟着别人走,就不会想到自己的存在!难道他不能感觉自己的心魂,接触自己真正的生命吗?

慧忠国师道:“还说不辜负我,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只承认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认自己是佛祖,佛祖与众生其实并没有区别。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实在是太遗憾了!”

每一个生命是如此平凡,但你若降低自己在最低的位置,你就成了大海,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的大海。慧忠国师一片苦心,可惜他的侍者却不明白,真是可惜。

释迦牟尼佛其实就是一个最平凡同时也最伟大的人,也就是南怀瑾先生说的平常就是真道,最平凡的时候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

大鱼与小鱼这样对话道:

一条小鱼问大鱼:“我常听人说起海的事情,可什么是海呢?”

大鱼回答:“你的周围就是海啊。”

“可是我怎么看不到?”

“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生于海,也终归于海。海包围着你就像你自己的身体。”大鱼淡淡地说。

小鱼缺少的就是单纯体验真理无所不在的平常心。没有看到自己一呼一吸之间,都在这最谦卑又最广阔的海洋。

《庄子》中有:“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同样,人活在禅的海洋之中,却不知道禅究竟为何物,总是想跳出海面来,到别处去苦苦寻觅。

什么是禅道?或者,什么是真理?真理不是故纸堆里圣人的玄言妙语,也非泥塑木制的菩萨神像,它活泼生动,新鲜闪亮,如绚丽的秋日阳光,如清晨初网出水的鱼。

在自然世界,在心灵深处,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它,但它无行迹可寻,没有固定模式。像万里阳光,空朗不挂一片云;如清净之水,清溪见底看入“空无”。但这道又确确实实存在,真叫人难以捉摸!

游鱼发现不了这无处不在的海水,只因被自己迷惑,视而不见,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怜悯鱼儿之先,我们应该先怜悯自己。

因为大海在最低处,而我们只是高高站在岸上,眺望大海。那叶小舟就停在港口,莫惧风浪,别再犹豫,更别返身逃回深山丛林,其实很容易就能下海起航,海上的风波才是最为安稳的。

最平常是最神奇,说出悬空人不知;

好笑纷纷学道者,意中疑是又疑非。

——古德

蚌泪孕珍珠,伟大源自平凡

谈到平凡的大道,南怀瑾先生接着说,古德告诉我们,道在平常日用间。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

中国民间也有类似的俗语:满罐不荡,半罐丁零当啷。真来得形象、恰当,满罐是充盈平实、静默沉稳的,而装到半罐则正好相反。

真正大有成就之人,是绝对谦和的,谦和到非常平实,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真正的佛并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真正体验到佛禅真谛的人,都是平凡的、平常的、谦卑的。因为最伟大常常蕴含在最平凡之中。平凡有时本就是伟大。南怀瑾先生接着讲述黄山谷的陈年旧事:

话说黄山谷悟道以后,很不得了,官大、学问好、诗好、字好,样样好,道也懂、佛也懂,如南怀瑾大师所说的好到没有再好了,所谓第一稀有之人。第一稀有就很傲慢,除了师父以外,天下人不在话下。

后来晦堂禅师涅槃了,就交代自己的得法弟子,比黄山谷年轻的黄龙死心悟新禅师说:你那位居士师兄黄山谷,悟是悟了,没有大彻大悟,只有一半,谁都拿他没办法,现在我走了,你拿他有办法,你要好好教他。

黄龙死心悟新马上就通知黄山谷前来,师父涅槃了,要烧化。当和尚死了,盘腿在座上抬出去,得法的弟子,拿一个火把准备烧化,站在前面是要说法的。

这个时候,黄山谷赶来了,一看这个师弟,小和尚一个。黄龙死心悟新虽然年轻,却是大彻大悟了的,比黄山谷境界高,又是继任的和尚,执法如山。

黄山谷一来,黄龙死心悟新拿着火把对这位师兄说:“我问你,现在我马上要点火了,师父的肉身要烧化了,我这火一下去,师父化掉了,你跟师父两个在哪里相见?你说!”

黄山谷答不出来了,心想:是呀!这个问题很严重,师父肉身化掉了,自己将来也要死掉的,两个在哪里相见?这是个问题。

这一下黄山谷答不出来,脸不是变绿,是变乌了,闷声不响就回去了。

接着倒霉的事情也来了,因为政治上的倾轧,皇帝把他贬官,从那么高的地位,一下摔下来,一般人怎么忍受得了啊!

然而黄山谷哪里是寻常人物,借倒霉之机,他正好修道。在赴任的路上,他就沿途打坐,参禅。

有一天中午很热,他午睡休息。古人睡的枕头是木头做的,他躺下去一不小心,那个枕头掉在地上,他吓了一跳,这下子真正开悟了。他也不要睡觉了,立刻写了封信,叫人赶快送给黄龙死心悟新禅师。

他怎么说呢:平常啊,我的文章,我的道,天下人没有哪个不恭维我,只有你老和尚──现在叫他师弟老和尚,客气得很啦!只有你老和尚不认可我,现在想来是感恩不尽。

从上面黄山谷的有趣故事中我们可以看见,在得道之前,黄山谷看重他在世俗上的成功与才华,骄傲得了不得,这正是没有得道的真正体现。

一个得道的人,一定是谦逊的、内敛的,绝对不会有他那样狂狷与傲气。

南先生又告诫我们,人常常自命不凡,但是那只是自命啊!自己认为自己不凡而已。要真正到达最平凡处,你才会体会到最高的。

的确,一个人如果自认为懂得了一点佛法就觉得了不起了,骄傲起来,处处认为自己是佛,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人绝对没有修为。一个执着于成佛成仙的人绝对不会有好的修为。这只是他的飘飘然罢了。而修为达到极高境界的人,就会珍视平常一切,从中挖掘真理。

真理其实就在最平常的生活中,是如空气、水、阳光一般最平常无奇又最最重要的生命养分!

珍珠从何而来?蚌壳含着一粒沙子,它整天因疼痛而哭泣,久而久之,借泪水蕴含,使之凝成一粒圆润宝贵的珍珠。

一位阿拉伯诗人吟唱道:“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蚌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蚌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体液,将沙子包围起来,从而形成珍珠。恒河数沙,沙子多么平淡无奇,多得数也数不清,而珍贵就从这平凡中流涌而出。

真理能使我们得以自由,每个人都有一双想飞的翅膀,真理就是那双翅膀。

传说中鸟儿是没有翅膀的,老天寂寞,想要鸟儿来做伴,就对鸟儿说,我给你两侧各安一片羽翼,借着它你能飞升高扬,不过这样一来你就变重了!

鸟儿回答说,我想飞,你先安上试试看。起先鸟儿觉得背上多了两个累赘,浑身不自在,老天并没有教它怎么飞,鸟儿后悔了,想甩掉双翅,哪知奇妙的事发生了,拍打的同时,鸟儿发觉地面越来越远,境界越来越高,原来它真的自由飞翔了!

大家都很羡慕鸟儿的飞翔,其实我们将作为常识的伟大真理抛弃了。

南怀瑾先生特别叮嘱学佛修禅的人说:学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这样才可以学佛。如果搞得一脸佛气,满口佛话,一脑子的佛学,那就没得救了。

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净宗要义》

人人平等,谁都不必妄自菲薄

南怀瑾先生讲到《金刚经》“第二十五品”时说,佛告诉我们,所谓凡夫者,本来是个假名,没有真正什么凡夫,假名叫作凡夫而已。

换句话说,严重地讲,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找到了就不是凡夫,个个是佛,众生平等。

佛陀当初在证悟真理时,第一句宣言就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由于因果业报的千差万别,在智愚美丑、贫富贵贱上有所不同,但论及众生的本体自性,并无二致。

有一次,一位学僧问惟宽禅师:“狗有佛性吗?”惟宽禅师回答道:“狗是有佛性的。”

“马有佛性吗?”答:“马是有佛性的。”

“为什么这些动物都有佛性呢?”“因为他们都是众生,众生均有佛性。”

“既然这样,那么,你有佛性吗?”“我没有佛性。”

“那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你没有?”“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

“你不是众生,你是佛吗?”“我不是佛。”

“那你究竟是什么?”“我不是一个‘什么’!”

“佛性到底是什么?是我们能看到,或是能想到,或是能感觉到的吗?”“什么也不能,只能悟到。”

惟宽禅师反过来问这位学僧:“荒田没有水,瘠土没有肥,能耕吗?”学僧答曰:“不能。”

“往荒田里注水,往瘠土上施肥,就一定能种出粮食吗?”答:“恐怕不能吧!”

“香里有没有佛?油里有没有佛?”“没有。”

“买香油,买油烧能烧出佛吗?”“当然不能!佛到底是什么?”

惟宽禅师最后说:“真正的佛,是一种澄静的智慧,一种明亮的作为,不是烧香磕头就能得到的。事事妙圆,处处空寂,无争执无欲望,一切都可放下或牺牲,这就是真佛!众生平等,皆可成佛。真我就是佛,佛就是真我。”

惟宽禅师与学僧在这里有点“古龙式对白”的味道,古龙的武侠小说中常常有这样的对话:“你真不是个东西!”答曰:“我是个人,本来就不是个东西。”似乎也有点禅宗打机锋的妙趣。

在所有禅宗经典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即是佛,悟道了,此心即是佛;没有悟道,佛也是凡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样平等。

另有一个故事这么说:

小和尚满怀疑惑地去见师父:“师父,您说好人坏人都可以度,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如何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应该度化他。”

师父没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个“我”,但字是反写的,如同印章上的文字左右颠倒。

“这是什么?”师父问。“这是个字。”小和尚说,“但是写反了!”

“什么字呢?”答:“‘我’字!”

“写反了的‘我’字算不算字?”师父追问。“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算!”小和尚立刻改口。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小和尚怔住了,不知怎样作答。

“正字是字,反字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字,主要是因为你心里认得真正的‘我’字;相反,如果你原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当人告诉你那是个‘我’字之后,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是写反了。”师父说,“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在于你须识得人的本性,于是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本质’,并唤出他的‘本真’;本真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师父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在这个世界上,佛与众生没有任何差别,每个人都是佛。每个佛也都是最平凡的人,一个人只要体悟到般若的智慧,就和佛了无差别了,因此,如果要去度人,当然也要度坏人,如果这世上都是好人,还需要你度什么呢?

清末民初的国学巨擘章太炎先生在《齐物论释》一书中,阐述了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这样一个结论,既然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那么每个个体就都是一个自在、自足的个体,就像佛家所说的那样,自性自然圆满。原来你的自性就是佛啊!

禅不是自私的东西,不是为某个人哪些人所专有的,它的宗旨是使众人觉悟,从俗世的痛苦中解脱。

玄素禅师在京口鹤林寺做住持的时候,这一天,有一个屠夫来拜访,希望在他家中为和尚办斋供。

玄素禅师二话没说,高兴地答应了,并欣然去了屠夫家。众人对禅师的举动感到很惊讶。

玄素禅师当然也洞察到僧众内心的疑问,于是回来后对众人解释道:“众生佛性平等,无论对贤人,对愚人,对善者,对恶者都是一样的。凡是可超度的人,我就超度他,使他解脱俗世的烦恼和苦难,又何必去区别众生的贤愚善恶呢?”

屠夫也好,显贵也罢,刽子手也好,慈善家也罢,在佛陀眼里,视之皆平等,哪里分谁聪明,谁愚钝,谁善良,谁凶恶呢?所以玄素禅师不但毫不犹豫,还欣然地接受屠夫的邀请去屠夫家做客。

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认为觉悟正道,得超得度只是少数特权者的专利,仅仅是人的妄想,违背了佛的本意。有尊卑贵贱分别心的人,永远不能成为悟者。

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误认为佛和人不同。

因此,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愿意舍弃一切去修行,你一样能够成佛。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

酽茶三两碗,意在头边。

——唐·仰山慧寂

同类推荐
  • 心静的力量:和南怀瑾一起读禅

    心静的力量:和南怀瑾一起读禅

    烦恼,不在谨言慎行中,而在人我是非里;快乐,不在繁华闹市中,而在内心宁静处;胸襟,不在奇山异水中,而在生活智慧里。宁静心安是内在的定力,能保持内心宁静的人,才是zui有力量的人。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一个人心浮气躁时,方寸已乱,必然会导致举止失常,进退无据,会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反之,心静神定,泰然自若,你便听不到外界的喧嚣和嘈杂,为人处世就不会失于轻率。每临大事有静气,方为大家风范。静下心来,驻足片刻,调整好呼吸,聆听自己真实的内心!内容介绍生命起始之时,zui初的那颗心,除了清净透明什么都没有,可是在红尘俗世中混得久了,这颗心好像什么都沾染上了。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十善业道:洗心禅2

    十善业道:洗心禅2

    佛教中讲究十善业道,而何为十善业道,简单说来即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此观念对于我们平凡人修身养性,把握幸福人生有何启示?本书中,贤宗法师心怀慈悲,娓娓道来,用自身所悟为读者宽解心中疑惑,助其获得快乐人生。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道家妙语话人生

    道家妙语话人生

    道家学派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等诸方面的重大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作为中国人的处世修身之学,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而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核,它产生了老子、庄子两位世界级的大思想家,它的思想丰富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宝库。《道家妙语话人生》在编选原文的基础上,主要选用了道家的、一些经典名著中的“妙语”,例如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华南经》、《列子》、《淮南子》,以及道教兴盛时期的一些著名代表人物,如阮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经典“妙语”,在正文中,对“妙语”进行了阐释,用浅显的语言铺陈“妙语”的精髓,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妙语”的真正含义。
热门推荐
  • 青少年素养修炼手册

    青少年素养修炼手册

    修炼不是别人眼中的修炼,而是实现心中的另一个自己。 成功不是别人的付出,而是自己实现自己的梦。 对于青少年,一本书有可能改变他的人生轨迹。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精思傅会,花十年工夫而成就的《青少年素养修炼手册》一书,在众多励志类图书中别开生面,行文流畅,简洁生动,不唯对青少年,即使对成年人也颇有启迪效用。它会在思想上、行动上给读者以帮助和指导,以“修”为主线,引导青少年强心益智,尽心尽力做好该做的事,帮助青少年跨越成长的艰辛苦楚,飞得更高更远。
  • 妖帝,本后要定你了

    妖帝,本后要定你了

    黑白无常勾错了魂,一朝穿越,摇身一变成被打入冷宫的软弱皇后,纯粹个受欺负的万年“受”。笑话,从来只有我宰人的份,别人想宰我?看看你有没有那个命来了。招惹姐?让你尝尝什么叫做生不如死。拼腹黑?姐可不知道你有没有命玩到最后。拼权势?皇太后的令牌挂在腰身,丫的玩死你。皇上,皇上又怎么样,姐照样虐,可是为什么自己总是被他吃得死死的……他,轩辕宫澈,傲天王朝最为年轻有为的皇帝,他腹黑狡诈,吃人不吐骨,冷漠加身,懒散的外表是他的伪装色,让无数敌人闻风丧胆,引得无数女子疯狂无比。而他曾经不屑的皇后,此时已经生出了利牙,张牙舞爪到他的身上,十足引起了他的“兴趣”。他逗她,宠她,欺负她,当“兴趣”逐渐发展到足以使他冰冷为之融化,腹黑帝王将要如何将邪魅妖后追到手中?---------精彩片段-------------片段一:“皇上,皇后说想要吃双龙鱼,说滋润补身。”“油炸了,问她要不要清淡的。”“皇上,皇后说想要那幅春霜秋月图,说好画要配好火。”“烧了,问她要多大的火。”“皇上,皇后说她想要那无极宫阁,让宫主做她的男宠。”“无极宫阁可以,男宠,她有我了,竟然还敢找别的男人,把那宫主阉了。”呆在皇上身旁的某男顿时口吐白沫不醒人事,天啊,不带这样玩人的,我还没娶老婆呢。片段二:“皇上,知道你与黄瓜的区别么?”秦雨轩不知所谓地拔着老虎的须子,脸上挂着一抹精光的笑意,内心无限YY中。“朕是不知道朕与黄瓜的区别,但朕想,皇后你一定会知道吧。”轩辕宫澈邪魅地在秦雨轩耳旁吹着热气,一双手不安分地在身上骚动着。华丽丽地一个飞踢下面,好吧被挡了,再来一个,两只脚被抓住了,然后某女就被丢到床上,一片和谐的场面春光上演。好吧,腹黑自己拼不过他,也只能认命做个皇上的独宠皇后了。
  • 彊村语业

    彊村语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窗外那棵树

    窗外那棵树

    爱妹眼睛闭着,却能感觉窗外在一点一点地变白。是八哥提醒了她。窗外有一棵油皮树,每天早上天将亮未亮的时候,就有几只八哥飞到上面来,然后叽叽喳喳地闹腾一阵。这种情形其实一直存在着,但爱妹是搬进这个房间居住后才知道的。自从搬进这个房间后,爱妹每天早上都要听这几个家伙在油皮树上聒噪。这个家里最好的房间原来是二姐爱娣住的,二姐爱娣出嫁后,爸妈准备让大姐爱华去住,可大姐爱华死守着她原来又小又暗的房间高低不肯挪窝,这样这个房间就归爱妹所有了。那时爱妹读初三,由于家离学校比较近,只有两里多的路程,她选择了走读。
  • Reel Life Starring Us

    Reel Life Starring Us

    Rockwood Hills Junior High is known for the close-knit cliques that rule the school. When arty new girl Dina gets the opportunity to do a video project with queen bee Chelsea, she thinks this is her ticket to a great new social life. But Chelsea has bigger problems than Dina can imagine: her father has lost his job, and her family is teetering on the brink. Without knowing it, Dina might just get caught in Chelsea's free fall. Filled with honest truths about status and self-confidence, as well as the bubbly, infectious voice Lisa Greenwald mastered in her breakout, My Life in Pink & Green, this book is sure to charm tween readers everywhere.
  • 班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实务:安全型班组建设管理与班组长

    班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实务:安全型班组建设管理与班组长

    《班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实务:安全型班组建设管理与班组长》有安全常识、操作技能、法律常识。全书案例评析、重点解答、简明实用,从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班组安全离不开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抓安全要靠文化的力量、班组日常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安全事故现场应急与自救、职业病防范与管理、了解工伤保险以及维权方法、安全生产法规九个方面讲解班组安全生产方方面面的内容。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综合治理。
  • 千香百媚

    千香百媚

    "仙音飘渺,人心难测,天道难寻。作为一个清音柔腰姿容好的软妹纸,修真不光是修仙,还要修身。其次长的好看不是我的错!!!论最美修真女仙的慢慢修真路!"
  • 武岭梦残: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

    武岭梦残: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

    王泰栋、薛家柱、李政编著的《武岭梦残(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以1949年4月25日蒋介石离开故乡登上泰康号兵舰前的情景为引子,记叙蒋介石在大陆最后的日子。全书选取1949年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回溪口进谱寻祖、陈仪下台、与李宗仁明争暗斗、逃到成都、最后一次舟山普陀行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富有典型性的精彩片段。在忠实于真实记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心理描写和细腻刻画,记录了蒋介石在大陆最后日子的政治活动和内心活动。
  • 快穿:宿主总不按套路出牌

    快穿:宿主总不按套路出牌

    衍作为一个刚刚出道的系统,自认为非常成功的把时倾坑来跟它签约,它本以为这是个单纯的主,没想到……事实证明它还是涉世太浅。“宿主宿主,你干嘛,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古代位面,不要冲动。”衍紧张的盯着时倾手中的魔方。时倾埋着头,唇角勾出恶魔般的微笑,她抬起头戏谑的看着衍,“衍,你这么着急做什么,我只是单纯的想玩一下魔方。”衍听后松了一口气,上次在现代位面,这个祖宗就是拿出了这个魔方,所以那个现代位面崩了,害的它被位面管理者请去喝了一杯茶。时倾勾了勾唇角,她想毁掉一个位面,比捏死一只苍蝇还要容易,又不一定要用魔方,衍真是单纯的可爱。于是衍在喝茶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