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8900000009

第9章 开放的智力:采铜(9)

不过呢,这个理论传到国内,就被一些嗅觉敏锐的商人利用了,成了他们敛财的工具,他们会对家长说:“你看,哈佛教授说了,你的孩子要培养音乐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等,要全方位培养,我们这些培训班统统报上吧!”擦,完全搞反。加德纳的意思是说,既然存在这么多种不同的智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只要发现自己在其中某一个方面有一定天赋,然后去培养它、发挥它就可以了,而不是要面面俱到。比如,如果你数学总是学不好,但是音乐有感觉,那就专心搞音乐,你就是个聪明的孩子,没人敢说你是笨蛋!

所以,智力这个东西,一定不要狭隘化理解。

其实加德纳的理论还没有囊括智力的全部内容,因为你发现没有,里面没有提及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创造力。创造力太重要了,且创造力本身的内涵也很丰富。一个创造力强的人,在思维上可以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不完全列举):

·联想能力:可以把看似完全无关的东西联想到一起;

·重构能力:把一个司空见惯的事物拆开、打散,然后重新组合;

·虚拟能力:就是能设想出还不存在的情境,并把人、事、物放到里面去排演;

·具象思考的能力:就是能把很抽象的东西(比如数学公式),用很形象的方式比拟出来。

很多年以前,我看了凌志军写的《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讲微软亚洲研究院里的牛人的。其中有句话我读到以后就一直刻在脑子里,一个牛人说:他的长处就是能把很抽象的东西在头脑中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用这种具象来思考抽象。从此以后,这句话就成了我鉴别别人是否是天才的一个标准。

好吧,现在你想想,我上面写这么多,说明了一个什么重要的问题呢?

——说明了,既然智力有这么多侧面,那么对我们来说最重要就是,搞清楚你自己到底擅长什么,你的智力模式是什么!

这其实也是一种智力:元思考的能力。

比如,经过多年的反思,我大致摸清了我的智力的特点。我的智力优势是:

·理解能力:从小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秒懂,或者自学搞定;

·联想能力:我善于把各种不同的东西联系起来,捏到一起,这是我创造力尚可的一个证明。

而我的智力劣势是:

·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来讲,我的逻辑能力比较弱,特别是“三层以上嵌套”的逻辑,我的脑子转起来就吃力了;

·记忆力:我的记忆力比较差,这是个大软肋。

更直接一点说,可能我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已经达到了160的水平,但是逻辑能力和记忆力只有120的水平。明白了以上这些以后,我就可以扬长避短,尽量去做我擅长的事情,并力争把它们发挥到极致。所以,在我看来,元思考能力是所有智力的基础,你首先要认清你自己,才能发展你自己。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智力技能,是发展你自己的关键,就是“信息碾压能力”。

这个词是我自创的,容我慢慢解释。认知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核心概念,叫“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你可以理解为是你的内存。你的当下的各种思考,包括阅读现在这个答案,都是因为有你的工作记忆在参与。不过可惜的是,虽然人的长时记忆几乎是无限的,但是人的工作记忆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后天去拓展也非常困难,是一个硬约束。同时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工作记忆的容量和他的智力高低密切相关。不过,虽然工作记忆容量个体上有差异,但是并不很大。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如果你是在思考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你的工作记忆可能经常会不够用。比如你要比较两套设计方案A和B哪个好,但是当你分析A的时候大脑已经满负荷,B就只能不管不顾了,当你分析B的时候,A也只能放到一边,也就是你无法同时去思考A和B。这时,一个智力优越的人,又正好属于信息碾压能力强的那种模式的,他就会把方案A和B分别进行压缩,压成脱水饼干一样,两个干块,每个设计都只留下最精湛和重要的部分,然后再用他有限的内存去同时处理,就能达到他的目的。

比如你看@Danny W的答案里,对两位天才的描述:

他们会突然说一个令你完全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并且征求你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是在他们看到了/听到了/接受了某项新的信息以后,在大脑中逻辑思考了几步之后给出的问题。

在这个描述里面,天才大脑的“转数”似乎比普通人快几十倍,即在你还没能理解一个信息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完成了几步的逻辑思考。但实际上从“工作记忆”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绝不可能有这么大。那么差别在哪呢?就是“信息碾压能力”,面对同样的信息,天才能够快速地抽取出其中最核心的部分,然后进行快速的推导。而普通人,却还受困于纷繁复杂的信息细节中无法自拔。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里,人们每天都在接触着过剩的信息,就像浸在一个大浴缸里洗“信息泡泡浴”(脑补出香艳美女的拉出去砍了)。从智力的角度讲,人们反而可能变笨了,因为这么多的信息似乎只能让他们疲于奔命,不断地去被动地接受。而这个社会中,处于智力金字塔顶端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主动出击,就像一个具有鹰一样锐利的双眼的猎人一样,去采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再进行无情的碾压,然后把最关键或最有挑战的部分放到工作记忆中进行“运算”,即工作记忆这块“好钢”总是能用在刀刃上(当然其实选择的过程、碾压的过程也需要工作记忆,我这里强调的是,经过这一系列快速迭代的过程后,最终工作记忆得以应用在一个系统中最关键的成分上;而那些洗“信息泡泡浴”的人,他们永远处理的是某一个局部、某一个泡泡)。更要命的是,从长期来看,他们会把习得的知识进行充分的模块化处理,压缩成高密度的一块块的干块,就像能量块之于汽车人,当汽车人饿的时候,只要一吃能量块,立马就生龙活虎。

这真是一个“恐怖”的现实:如果上述的对比场景重复成百上千次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会大得超过你的想象。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这种能力,不妨再看一遍国际象棋神童和太极拳世界冠军乔希·维茨金的《学习的艺术》。

不过所幸的是,在我看来,“信息碾压能力”可以通过你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得以提高。打个比方说,你未经训练的大脑就像一块铁板,但是如果你日复一日地把这块铁板在一个固定的方向上不断地打磨,那么终有一天,你会把它变成一块利刃。

那么最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高智商的人在生活中是否更突出。那么显然了,由于智力有不同的侧面,所以那要看这个人长于哪个方面以及他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同时,大家都知道有情商这个东西,所以某种类型的高智商是取得相应的某种成功的基础,但远不是充分条件。

不过,可以欣慰的一点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的努力来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加强大:

·通过反复的元思考,看清自己的智力模式,发现自己的天赋,然后强化这个天赋;

·在信息时代,刻意锤炼自己的“信息碾压能力”,以最大化地利用和发挥工作记忆。

剪除枝蔓

如何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剪除枝蔓。对,就这么简单。

思考的时候可以一团乱麻,但表达的时候一定要梳理出一条清晰的主线,就像这样:

讲到枝蔓,无非两种:思想的枝蔓和表达的枝蔓。

先说第一种。一个人的思考,通常是先发散再收敛的过程,发散的时候枝蔓越多越好(周杰的答案讲的主要还是在这个阶段,“分解”也可视为一种规整化的发散过程),收敛的时候收得越拢越好,最后可以跟自己说,我找到了那个“点”,就像一根锚,把我所有的思考都收住了。

举个例子。一年前我答了个问题,叫“好人是如何变成坏人的?”这个问题好宏大,多少小说、电影,乃至街谈巷议,讲的都是各种各样变坏的故事。若是变成学术课题,则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等等都可以一齐上阵,一本书都写不完。可是在这信息大锅粥中,我发现了一个很小的点,一闪闪地亮,我盯住了它,然后发现周边的信息似乎都可以被它吸收进去,以至形成一个漩涡。啊哈,就是它了!我找到了答案,只有短短的一句话:

“他觉得不公平的时候”。

虽然很激动,但我还是有点不安:这个答案是不是太短了?会不会别人无法理解我的意思?于是我试想着补充一些内容上去,但是总是觉得不妥当。最后我了然了,这个九个字的答案,已经表达得很完整、很清晰、很直白,无需附加任何解释。当别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他会联想起自己经验中的小说、电影和街谈巷议,然后仍旧会汇聚到这个点上……

然后,我们再看第二种,表达的枝蔓。

我们知道美国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畅销书作家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但是我很不喜欢他的书,因为太啰唆。明明一页纸可以讲完的东西,非要写成一本书,更何况,他只是个学术观点流行化的二道贩子,他的观点大多不是他的原创。而那些文字紧凑精炼乃至密度很高的书,就要精彩得多。比如说我看过的最精炼(且同样惊心动魄)的性爱描写是这样的:

“做爱时我不忘计数。罗萨里奥真是让人震惊,不过为了确保实验不受干扰,我没有告诉她。她高潮了十五次。最初几次,她还不得不捂住嘴巴,害怕吵醒邻居。最后几次,我却担心她会犯心脏病。有时她在我怀里好像马上要昏厥过去,有时又躬起身子,好像鬼搔脊梁。我高潮了三次。——波拉尼奥《荒野侦探》”

我相信,如果让我大天朝的一些网络淫才来写,这十八次高潮写成二十万字那是不在话下。类似地,知乎上的答案,不懂得简练的占多数。因为实际上,“减字”要比“增字”费时费力得多。

表达的枝蔓主要体现为很多写作者总是无法抵御“过度交代”的冲动,总是免不了“用力过猛”或者“好心过头”。生活中也是这样,很多人怕别人听不懂,就尽量先把背景知识说一大通。可不,人的一个通病就是,高估自己的见识,低估别人的知识。其实日常交流中,一句话说出来,就像往湖中投入一颗小石子,你扔一颗下去,自然会泛起一圈圈涟漪,这时你的表达通常已经到位,千万不要一股脑扔一座假山下去。

美国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少年时期就很喜欢写作。他在高中时经常向校刊投稿,这期间校刊编辑约翰·古德先生对他稿件的一次修改成了他写作成长路上的一个关键事件。当时,金的初稿是这样写的:

“昨晚在里斯本高中深受喜爱的体育馆里,杰·希尔斯的队友和粉丝都为一位运动员创造校史的精彩表现震惊不已。身材小巧,头球精准,人送美誉‘子弹鲍勃’的鲍伯·兰森一举拿下三十七分。事实如此,你没听错。加上他动作优雅,速度惊人……还有一种奇怪的谦恭姿态。在他像骑士一般,超越从朝鲜战争那年始里斯本运动员一直未能有所突破的记录过程中,只有两次个人犯规。”

如果你是校刊的编辑,你会怎么修改这段话呢?看看古德先生是怎么改的吧(下段中划线的为删除部分,加粗的为新增部分):

“昨晚在里斯本高中深受喜爱的体育馆里,杰·希尔斯的队友和粉丝都为一位运动员创造校史的精彩表现震惊不已。身材小巧,头球精准,人送美誉‘子弹鲍勃’的鲍伯·兰森一举拿下三十七分。事实如此,你没听错。加上他动作优雅,速度惊人……还有一奇怪的谦恭姿态。在他像骑士一般,超越从朝鲜战争那年始1953年以来里斯本运动员球员一直未能有所突破的记录过程中,只有两次个人犯规。”

看到这份修改后,金惊呆了,感受到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然后古德对他说,如果你以后不再犯这种啰唆的错误,你就可以以文字为生了。这无疑给了年轻的金莫大的鼓励。

在金后来漫长而成功的写作生涯中,他磨砺出了一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尽量避免繁复累赘的表述方式。在他的写作自传《写作这回事》中,他提出小说创作中应尽量避免副词的原则。他举例说:

“把它放下!”她叫道。

“还给我,”他哀求,“那是我的。”

“别傻了,金克尔。”乌特森说。

这三句话要远比以下三句话有力:

“把它放下!”她威胁地叫道。

“还给我,”他凄惨地哀求,“那是我的。”

“别傻了,金克尔。”乌特森鄙夷地说。

但是有时候,仅仅做到不过度交代仍旧无法解决清晰表达的问题,尤其当所要表达的事物较为复杂的时候。这个时候,使用恰当的“比喻”常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例如我曾经回答了这样一个女孩子的情感问题,这个问题大意是这样的,题主认识一个男生,老是嫌她不温柔不漂亮,却仍和她保持暧昧关系,还有一定的身体接触,于是题主就来问,怎么办。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苦瓜炒肉。匿名的女孩儿,对于那个你喜欢却不喜欢你的人,你就是他餐桌上一盘苦瓜炒肉:能吃到点肉,还能败火,却总嫌你味苦,不够好吃。”

这些比喻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实也是去除了枝蔓,抓住核心主线加以表达的结果。

最后我想说:思考是一种训练,表达也是一种训练,“剪除枝蔓的思考和表达”需要长期地、有意识地操练才可能达至一定的境界。这是一个精神诉求日益精致和挑剔的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怎样思考

思考的十种技巧

同类推荐
  • 再忙也要看的77条心理定律

    再忙也要看的77条心理定律

    人们总是说这个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心理学家却说这个社会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总是说人心叵测,但是心理学家用事实证明人心是可以揣摩的。心理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总结出许许多多适应于生活、工作、交往的心理学法则。以往人们只是局限于心理定律本身所适应的社会领域,但事实上,这些定律对人生也有“导航灯”的作用。因为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设立目标、与人交往、领导组织都可以应用这些原理和定律。本书详尽分析了每个心理定律,既有对这些定律的详尽介绍,同时也举出了生动详实的例子加以说明,使这些定律更实用,更具指导意义。
  • 生活中的博弈心理学

    生活中的博弈心理学

    弗洛伊德说:“任何人都无法保守他内心的秘密。即使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喋喋不休,甚至他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显然,任何一个人的内心都是有迹可循的,不管他掩盖得多么严实,只要用心观察,总能发现蛛丝马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懂得运用一点心理学,那么你不仅能读懂他人内心,更能洞悉人性、利用人性,在人际交往、职场博弈、商务谈判、情绪控制等方面做到事半功倍。本书通过分享大量鲜活、真实案例,将日常行为与许多有趣的心理学知识有机结合,提炼出一系列独特、实用的心理操纵术,帮助读者活学活用心理学智慧。
  • 成功的追求(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成功的追求(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开掘心理,发挥潜能,追求人生的最大成功和幸福,这就是全面推出这套书的主旨。
  • 一念天堂

    一念天堂

    在本书中,辛德勒博士通过无数病例,提出了“精神压力产生生理疾病”“正确的思维让人健康,错误的念头让人犯病”的观点,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大部分患情绪诱发病的人只会采用消极的情绪来应对生活中的麻烦事,而不懂得运用情绪平衡的技巧。其实,情绪平衡技巧是管理情绪最见效的方法之一。一旦你掌控了这一技巧,它将使你学会以不压抑的方式,辨识、认知、接纳并协调你的情绪,享受平顺、喜悦与丰富的人生。
  • 感觉累了,就冥想吧

    感觉累了,就冥想吧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当加班熬夜成为工作常态,当失眠多梦成为困扰人们的常见疾病,人们开始去思考怎样才能让压力消失,让心灵恢复简单纯净。冥想并非是如今才有的心灵修养方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被一些社会顶尖人才所使用。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森说:“以冥想开启直觉,可获得发明的启示。”美国前副总统科尔、苹果“教父”乔布斯、好莱坞知名演员兼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以及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等,都是冥想的受益者和拥护者。
热门推荐
  • 祸国红颜,邪王太薄情

    祸国红颜,邪王太薄情

    八岁,他从乱尸岗中救赎了她,他面容清冽,轻声说:“以后你便跟着我罢。”她暗恋他整整十年,终是成了他最得意的棋子。然他登基之日,却是她最无用且被抛弃之时。她用自己唯一的价值与他交易,换取十日恩宠。十日后,她如同东西般被转送他人。“十日恩宠,你可曾有一刻是真心?”她贝齿咬着红唇,眼中含泪看他,颤抖着身子轻声的问着。“棋子只配是棋子,不配有感情,更不配说爱!”他冰冷的话语如同利箭穿透她的心,支离破碎的无法愈合。当身世之谜揭开,当她遍体鳞伤,当孩子胎死腹中,她才发现不是不配爱,而是不能爱!从此,她便全心全意恨他,拉着他一起下这无边地狱,永世不散!--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秦始皇

    大秦始皇

    大秦王朝丰功伟绩,扫六合灭诸侯统江山。开始始皇之路。千古君王,统领万代江山,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 前世新娘:恶魔总会在身边

    前世新娘:恶魔总会在身边

    九岁失忆,忘记了前世的记忆,仅仅留下脖子上记忆的项链,我把一个美丽的梦从韩国带到了中国,从妈妈的口中我知道了自己身世,虽然我的亲身父母在那场意外的车祸中离我远去。当知道自己九岁时就已经订婚,才发现缘分从那时就已经牵起,此时身边的恶魔原来就是那个他?他是当年的那个他吗?为什么我会有个这么可怕的妹妹?
  • 烈火丛生

    烈火丛生

    一九三二年的元月,上海出奇地冷,却不下雪,只刮风。黄浦江两岸每天都有冻饿而死的流浪汉,被戴着头巾的印度巡捕抛进江中。电车驶过,裹着大衣的俊朗青年发出长长的叹息。他没有戴帽子。乌黑的头发梳得并不整齐,一张沉毅肃静、少年老成的脸也显得有些疲惫,有些松弛。他在一个无名小站下了车。四周无人,马达的噪音是听觉的全部。这里是法租界的地盘,道路两旁密匝匝地植着阔大的泡桐。九一八已过去了四个多月。且不说国民政府多么软弱无能,如今眼看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就要步东三省的后尘,落入鬼子手中了。这凛冽的寒风岂不正是荒凉的硝烟?
  • 妖颜惑众:狐狸娘子

    妖颜惑众:狐狸娘子

    白苏因为救自己暗恋的人就死翘翘了,但是她却拥有了自己的记忆变成了绝色的狐狸精。白眉老头告诉她,他们会再见的,那个拥有着孤寂身影的男人,真的在古代相遇了却不再相识。那一刀不是白挨了?好不容易来到他的身边,却眼睁睁的看着他娶了别的女人,哀莫大于心死,说的也就是这样了吧?我跨越了万年来爱你,却在我以为自己幸福的时候你选择了牵起别人的手。我选择了放弃爱你,却在我以为自己得到幸福的时候,深深被你毁灭。
  • 梦回千年

    梦回千年

    她是一个盲女,在别人的讥笑和欺负下长大,后来,她去治疗眼睛,因而结实了宋林。他对她很好,好到她以为和他有可能在一起,最后才发现,他的好,也只是出于可怜。她不需要他的可怜,转身离开,继而意外失忆。再相遇,她从他眼里看到爱恋,渐渐的才知道了,原来,他也曾爱过她。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一花一世界:我的教育情缘

    一花一世界:我的教育情缘

    本书记录着作者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以及和学生高山流水般的情谊。在她的心中,教育无小事,她把每一个孩子都看作是一个世界,细心的雕琢,耐心的呵护。
  • 尹少求名分:爱上小逃妻

    尹少求名分:爱上小逃妻

    一场背叛,让自己的新婚夜成为灾难,但是,却遇上了命定的他。从此,她与他纠缠不清。失踪一年,当他找到她时,她居然带着孩子在相亲!......“女人,想要回孩子,那就跟我走!”他把车钥匙丢给她,自己抱着宝宝走在前头。
  • 管人很重要,用人更重要

    管人很重要,用人更重要

    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并不是将人才吸纳进自己的麾下便可以高枕无忧了只有对人才管理得法,用人得当,才能激发员工的无限潜能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无德有才限制录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 金沟里的戴枷人

    金沟里的戴枷人

    公元一八八七年(清光绪十三年)残冬的一天,看看将近午时,北京街头突然响起一阵阵沉闷的锣声,这令人心悸的声音,使本来就砭人肌骨的寒风,显得更加阴冷。随着锣声,一辆木笼囚车,被一群如狼似虎的兵丁和刽子手,押进了菜市口法场。刽子手打开囚车,把穿着罪衣,插着斩标的囚犯拉出木笼,架到了刑场上。黎庶们冒着凛冽寒风,前拥后挤地围在法场四周看热闹。只见那名斩犯,膀宽背窄,身材魁梧,虽是蓬头垢面,眼含悲愤,却也能看出昔日的英威。此人乃是吉林候补道尹李金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