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第4卷说明[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收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他们的亲密友谊开始建立(1844年8月末9月初)到1845年秋天这段时间所写的著作。从本卷起,本版中将发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均按写作的先后顺序编排。
马克思和恩格斯1844年8月在巴黎的会面是他们终生合作的开始。他们都独自走过了一段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思想发展的艰苦路程。他们在巴黎会见时,各自都已经是具有坚定信仰的革命者和共产主义者了。从此以后,这两位思想家既持有共同的观点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并以牢不可破的团结精神开展工作。与此同时,他们之间的创造性合作也立即为他们观点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阶段。他们在会见后的第二年中不仅继续完成使他们两人在1843和1844年的著作中已有所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进一步具体化的工作,而且还扩大了他们的整个思想领域,下决心解决一个新问题,即详尽阐述无产阶级革命世界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仍继续研究当时各种哲学的、经济学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仍继续刻苦钻研当时真实的社会经济现实和工人阶级运动。他们与德国、法国、比利时和其他国家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团体、与英国宪章运动的代表人物和正义者同盟的成员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一切使他们更加深信,革命斗争的实践要求进行深刻的、全面的理论工作,即创立一个适用于人类知识一切基本领域的、全新的和首尾一贯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共同努力的。他们不仅要为共产主义奠定科学基础,而且还要在欧洲的工人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他们认为,新的革命理论只有与当时已经形成的各种非无产阶级倾向作斗争,并与之实行决裂才能得到巩固。
1844年秋天的一项首要任务就是要对付青年黑格尔派,因为这个派别已放弃先前的激进思想,转向了右翼。鲍威尔兄弟编辑的月刊《文学总汇报》正在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动一场进攻。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所作的论述被宣称为“没有批判力”,劳动人民被视为迟钝消极的“群众”和社会进步的障碍而遭到否定。鲍威尔兄弟和他们那一伙思想家声称,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唯一的积极因素就是他们自己的理论活动,他们美其名曰“批判的批判”。
马克思于1843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这两篇文章中[2]曾首次表示,他要申明反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1844年夏天,他在巴黎和恩格斯的交谈中以及在其他一些场合再一次提起他的这一想法,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合写一部书来反对青年黑格尔派。不久以后,恩格斯写道:“德国有一些哲学家不愿从他们的纯粹理论中做出实际的结论,硬说人只应该玄想形而上学的问题,现在我们向这些人宣战了。”[3]
第4卷一开始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它的主题思想和总的计划由两位朋友共同商定,但其主要部分实际上则是马克思一人执笔的。这部以哲学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和社会政治观点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从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不仅抨击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主义观点,而且也抨击了他们所依据的黑格尔的整个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同时,这部著作还以尖锐的辩词论证: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比黑格尔的哲学又倒退了一步。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以前的著作中就已经开始探索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理。这些原理在《神圣家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相比较,这部著作在阐明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马克思这时已认识到物质生产是整个人类历史进步的基础。他写道:“不去认识……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就不可能认识这个历史时期。[4]
这部著作表述了这样一些非常深刻的思想,即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结构相适应,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因而是相互影响的。
同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开宗原理紧密相关的是《神圣家族》中的明确说法: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增长。马克思指出,人类正面临着更深刻的社会改造的任务,在社会改造的过程中,“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注定要进行未来社会主义革命的力量而应担负的世界历史使命。他指出,工人阶级的这一历史使命是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处地位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写道:“在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中现代社会的一切生活条件达到了违反人性的顶点。”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由于它的历史存在,“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6]。马克思还指出,无产阶级的社会解放将意味着整个社会从剥削下解放出来。因此他强调指出无产阶级斗争的全人类意义及其真正的人道主义内涵。这样,《神圣家族》第一次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运动和解放运动中的主导作用的基本思想。列宁后来称它为一部包含着“马克思的几乎已经形成了的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作用的观点”的著作。[7]
此外,《神圣家族》还包含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唯物主义解释。马克思更加深入地分析了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的理论变成物质力量的观点,阐明了思想在表达进步阶级的利益,从而与实际生活的要求相一致时是怎样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有生力量的。他以17世纪到19世纪初的哲学史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他分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倾向的斗争,揭示出唯物主义作为进步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它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思想意识的前提条件这一重要意义,他指出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成就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创造性发展必然不可避免地得出共产主义的结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以过去的进步哲学传统为其理论基础,但决非只停留在先前的唯物主义成就上止步不前。《神圣家族》表明,他们竭力用唯物主义的方法发展和重新解释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即它的辩证法,并把辩证法——总的说来这是过去唯物主义哲学家所缺少的——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辩证法的创造性的发展;以辩证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意识形态现象;研究辩证法的基本客观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在社会过程和思想过程中的作用——所有这一切贯穿着《神圣家族》的全部内容。
《神圣家族》虽然标志着创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理论基础这个如此重要阶段的完成,但它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尚在形成中的时期,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尚未得到充分的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还未完全逾越他们和他们的思想先辈之间的分界线,特别是他们还没有完全地在一切方面克服费尔巴哈哲学的弱点的影响。的确,在他们宣布自己为费尔巴哈的信徒、“真正的人道主义者”、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拥护者时,他们实际上也在声称自己是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和辩证唯物主义者,并给费尔巴哈的术语充实了新的内容。但他们明显不满过去的一切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质和前后矛盾性,不久便发展成对费尔巴哈的思辨哲学与正在形成中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之间的根本区别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于1845年4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毫不含糊地表明反对费尔巴哈主义(这个提纲连同其他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有关的著作将一起编入本版第5卷)。
第4卷还包括恩格斯的主要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是他对大量的真实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并从中作出理论上的概括而取得的成果,这些真实材料的来源有官方文件,有资产阶级的和工人阶级的报纸,还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等所做的特别调查。但是,这本书首先反映了恩格斯在曼彻斯特将近两年的时间中亲自对工人的劳动和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这就使它具有特殊的真实性)。
恩格斯的这部著作实际上是他过去那些专门研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文章的继续。但在所论及的问题的广度和阐明问题的深度和透彻性方面,已大大超过了他先前的著作。就贯穿在该著作中的思想而论,它近似于《神圣家族》。它的整个内容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根据对当时的现实进行科学的、具体的、社会学的分析而得出结论的。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使人清楚地看到,恩格斯是和马克思同时认识到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而他对社会现象所进行的唯物主义分析却又作出了他自己的独到贡献。这部著作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他对英国产业革命的社会经济后果的研究,它阐明了社会生产中的变化对所有各阶级和整个社会生活的决定性影响。由此他得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英国产业革命导致了一个新的革命阶级——无产阶级的形成。这个阶级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社会一切灾难的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8]。
恩格斯能够以当时资本主义世界最先进的国家——英国为范例从中推断出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他论证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典型特征和它的必然后果,即手工业工人和劳动农民的破产,在英国他们则几乎完全消失,先前的小业主正日益贫困化,人口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已沦为无产阶级。恩格斯以堪称经典的描述,道出了他对大城市的观感:它是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物,是社会罪恶的渊薮,同时也是无产阶级群众反抗压迫和剥削的中心。他还生动地描绘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现象——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周期性危机、阶级对抗的日益尖锐化、劳动后备军的形成和增长,或换言之,长期性失业。恩格斯此书虽非专家的经济理论研究之作,但它却极其精确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的许多方面及其内在规律和趋势。所以,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第1卷中提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作者“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精神了解得多么深刻”[9],这是不无道理的。
恩格斯对英国无产阶级状况的卓越描述是对当时存在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份无可辩驳的控诉书。但这还不是他这本书所以不同于当时所有其他社会主义著作的突出特点。许多对劳动人民仅表示同情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和作家也曾生动地描述过他们的悲惨状况。不过,他们把工人阶级只看作是受苦的群众,而不是一支革命的力量。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不朽意义,就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在本书中“恩格斯第一个指出,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正是它所处的那种低贱的经济地位,无可遏止地推动它前进,迫使它去争取本身的最终解放。而战斗中的无产阶级是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的”。[10]
在恩格斯的这本书里,如同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一样,工人阶级在世界历史上的革命作用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状况和无产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得出的。恩格斯的结论是,显然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倾向,即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阶级力量日趋两极分化,从而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转变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因素。推翻现存制度的社会革命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正是由于无产阶级这个“国家力量所系并能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阶级”[11]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因而它便负有摧毁这个社会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