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
孔子有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在后来常常遭到人为的误读。很多人根据这句话把孔子理解为不求富贵、安于贫困的典范,再加上孔子对最宠爱的弟子颜回曾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样给人的印象好像所谓的正人君子天生应该安于贫困,而追求富贵者即使不被认为品质败坏,也总归与君子无缘。其实不然。孔子并非反对富贵,而是反对使用不合法手段追求富贵。他对人追求富贵的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美:“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意思是说,有钱有地位,人人都向往,但如果不是用正道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人人都厌恶,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正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最终成就了中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念。
【故事链接】
徽商在义利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多舍利取义。明正德年间,休宁汪平山在安庆、潜阳和桐城之间经营粮食生意,一年江南大荒,粮价暴涨,当其时,汪平山非但不借机哄抬市价,反把平日囤积的大批稻谷低价出售,帮助众人度过粮荒。
【延伸阅读】
商人言利不为过,但不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喜欢财富没有错,但不能喜欢财富甚过自己。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财富和事业能够持久,那首先要做的不是增加多少财富,而是要远离祸患。
【原文】
要从正道取财,不要有发横财的心思。
【译注】
获得财富要走正确的路,不要有不劳而获的非分想法。
辑自胡雪岩经商心得。
【感悟】
在现代商业经营活动中,“正道取财”主要体现在经营的合法化以及经营是否符合道德伦理常纲。合法经营是社会对从商人员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商人自爱、自律的基本准则。尽管时代不同,法的内涵和所维护的利益也不完全一样,但是其经商观念、经商文化和经商精神是相通的。从古到今,所有的成功人士只有以正道取财,才能赢取商誉,从而换取企业的长远发展。
【故事链接】
胡雪岩到苏州办事,临时到永兴盛钱庄兑换20个元宝急用,谁知这家钱庄不仅不给他及时兑换,还平白无故地诬指阜康银票没有信用。胡雪岩在这家钱庄无端受气,自然想狠狠整它一把。胡雪岩了解到永兴盛经营上的问题,为了贪图重利,钱庄虽然只有10万银子的本钱,却放出20多万的银票,已经岌岌可危了。浙江与江苏有公款往来,胡雪岩可以凭自己的影响,将海运局分摊的公款、湖州联防的军需款项、浙江解缴江苏的协饷等几笔款子合起来,换成永兴盛的银票,直接交江苏藩司和粮台,由官府直接找永兴盛兑现,这样一来,永兴盛不倒也得倒了,而且这一招借刀杀人,一点痕迹都不留。不过,胡雪岩最终还是放了永兴盛一马,没有实施他的报复计划。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胡雪岩不屑做。
【延伸阅读】
胡雪岩说得最多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所说的“道”,正如他所说的“要从正道取财,不要有发横财的心思”。所谓“正道”,是指赚钱不违背良心,不损害道义、规矩获利。胡雪岩正道取财的内容主要有:要留下余地,为人不可太绝,沿正路走下去,绝不做名利两失的傻事;做生意要把握分寸,不能见利忘义。
【原文】
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
【译注】
获取财富要按正常法则、走正确的路子;以符合道义的方式获取利益,以道义为利益着眼点,不可以财富作为利益着眼点。
辑自徽州《吴氏家训》。
【感悟】
“道”的所指,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样理解,这个“道”包含着正道、正途的内涵,则是不可否认的。所谓正道、正途,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不坑蒙拐骗、不走邪门歪道,按规矩赚钱。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即通过正当的途径,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去积累财富。只要按规矩取财,只要得之于正道,君子也不会以爱财为耻。
【故事链接】
黟县舒遵刚对“义”与“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说自己“恨不能专习儒业,其中蕴意深厚”。又说:“吝财不肯用财和奢侈滥用其财,皆自竭其流,皆不明源流之说”,“圣人言,见义不为无勇”,因义而用财“有裕其源,所谓大道”。舒遵刚平时“居家俭而好施”,“疏财仗义之事,指不胜屈”,或施棉、钱、粥、药,以救水灾疫患,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
【延伸阅读】
徽商在经营活动中,始终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讲求信义,诚信服人,这也反映了他们商业上的远见。不惑于眼前小利,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才能做大做强。所以,他们大都不取暴利,而是薄利经营,让利于民。明朝南京城内,有当铺大约500余家,主要是由徽州人和福建人所经营。而这两个商帮的经营之道截然不同,福建人高利经营,徽州人微利经营,竞争的结果是徽商击败了闽商。
【原文】
从正路上去走,不做名利两失的傻事。
【译注】
胡雪岩所说的正路,一是按正常的方式、正当的渠道,不用歪招、怪招;二是做生意不能违背大原则。什么钱能赚,什么钱不能赚,更要分得清楚,不能只顾赚钱而不顾道义。做生意从正路去走,往往可以名利双收,即便一笔生意失败了,也有东山再起的希望。而违背道义,不走正路,必将遭人唾弃,一旦失败往往一败涂地,名利两失,不可收拾。如果一定要去做遭人唾弃、名利两失的事情,那就实在是愚蠢之极。
辑自胡雪岩经商心得。
【感悟】
说走正道,但真正付诸商业活动,尤其是面对商业利润的诱惑,能够做到正路上走下去的无疑少之又少。许多人对经商坚持正道的理解过于片面,认为只要坚持正道就意味着名利双损,其实不然。名利因为坚持正道可能会有暂时的损失,但从长远来看,坚持正道,名利不仅不会损失,反而更有利于树立诚信之名,赢得长久稳定的利润。
【故事链接】
胡雪岩与庞二联手销洋庄,本来一切顺利,不想庞二在上海丝行的档手朱福年为自己“做小货”,也就是拿着东家的钱自己做生意,赚钱归自己,蚀本归东家,就是俗话说的“中饱私囊,从中捣鬼”。为了收服朱福年,胡雪岩用了一计,他先给朱福年的户头中存入5000两银子并让收款钱庄打个收条,然后让古应春找朱福年,将这5000两银子送给他,就说由于头寸紧张,自己的丝急于脱手,愿意以洋商开价的九五折卖给庞二,换句话说,也就是给朱福年5分的好处,这5000两银子就是“好处费”。这算是胡雪岩与朱福年之间的一桩“秘密交易”。不过,这笔“秘密交易”一定要透给庞二。朱福年收下这5000两银子,也就入了一个陷阱:他如果敢私吞这笔银子,胡雪岩托人将此事透给庞二之后,朱福年必丢饭碗;如果他老老实实将这笔钱归入丝行的账上,有这5000两银子的收据在手,也可以说他借东家的势力“敲竹杠”,胡雪岩与庞二本来是联合做洋庄的合作关系,朱福年如此做来,等于是有意坏东家的事,实际是吃里爬外,这样,他也会失去庞二的信任。总之,就用这5000两银子,胡雪岩让朱福年“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胡雪岩的计划果然生效,朱福年不仅老实就范,并且还退回了这5000两银子。而此时的古应春也因恨极而“存心不良”,另外打了一张收条给他,留下了原来存银时钱庄开出的笔据原件。古应春把原件捏在手上,是想不管朱福年是不是就范,都要以此为把柄,狠狠整一下他。当古应春将此事告诉胡雪岩时,胡雪岩对古应春说了一番话。胡雪岩说:“不必这样了。一则庞二很讲交情,必定有句话给我;二则朱福年也知道厉害了,何必敲他的饭碗。我们还是从正路上去走最好。”
【延伸阅读】
坚持从正道取财,虽然财富增加的速度要慢一些,但因为它是正道,它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能够持久存在而不会像那些从歪道取财的一样昙花一现。
【原文】
一个人只要踏上正途,勤勤恳恳去巴结,自然不会有发横财的心思。
【译注】
巴结:原意为奉承、讨好,这里指努力、勤奋做事。
一个人只要走上正路,勤劳踏实、努力认真地去做事情,自然就不会挖空心思去想着如何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不应该得到的钱财。
辑自胡雪岩经商心得。
【感悟】
不用说,经商就是为了赚钱,就是要把别人口袋里的银子“掏”到自己腰包里来。商人图利,对于经商者来说,千来万来,赚不到钱不来,赔本买卖更不能来。要光明正大从别人口袋里“掏”来银子,而且还要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让你来“掏”,自然也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这里也自然有一些必要的技巧和诀窍,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财之道”。不懂得生财之道,“君子爱财”终归只是爱而已,绝对是取不来的。
【故事链接】
胡雪岩特别注意尽可能从正道取财,例如他开药店要求成药的修合一定要货真价实,决不能“说真方,卖假药”,不能坑蒙拐骗。如他与朋友合作,都是真诚相待,互利互惠,甚至宁愿自己吃亏,也决不亏待朋友。这都能看出胡雪岩的人品。而且,胡雪岩经商从来不违背下面几条原则:第一,可以为了钱“去刀头上舔血”,但决不在朝廷律令明确规定不能走的道上赚黑心钱;第二,可以捡便宜赚钱,但决不去贪图对别人不利的便宜,决不为了自己赚钱而去敲碎别人的饭碗;第三,可以借助朋友的力量赚钱,但决不为了赚钱去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情;第四,可以寻机取巧,但决不背信弃义靠坑蒙拐骗赚昧心钱;第五,可以将如何赚钱放在日常所有事务之首,但该散财行善、掷金买乐时也决不吝啬,决不做守财奴。
【延伸阅读】
商道其实也就是人道。经商之道,首先是做人、待人之道。真正做出大成就的成功的商人都知道,商事运作是最讲信义、信誉、信用,最讲诚实、敬业、勤勉的,一句话,就是要在正途上“勤勤恳恳去巴结”,生意才会长久,所得才是该得。
【原文】
职虽为利,非义不可取也。
【译注】
职业虽然是从事获取利润的工作,不是正当的利益是绝对不取的。
辑自徽州家训。
【感悟】
追求利润是符合人性的行为,但必须遵守道义,要坚持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的社会道德底线。如果一个经营者有长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必不会用恶劣、卑鄙的手段去获利;用恶劣的手段去做生意,最终将会失去已获的利润。
【故事链接】
明休宁汪平山在安庆、潜阳、桐城间经营粮食生意,某年闹饥荒粮价猛涨,而汪平山正蓄积了大批谷粟,如果按时价抛出,可多获几倍利,但他不愿乘人之危牟取暴利,而是将所积之米“悉贷诸贫,不责其息”,帮助众人渡过了难关。清休宁吴鹏翔在汉阳从事粮食贸易,某年从四川运米数万石至,正值大灾,米价踊贵。面对嗷嗷待哺的饥民,他也没有见利忘义,而是“减值平粜,民赖以安”。又有一次,他批发胡椒800斛,后发现该胡椒有毒,卖主愿意全部收回胡椒,但吴鹏翔仍照价买回,然后付之一炬。之所以这样做,是他担心若退了胡椒,卖主很可能转售而坑害更多的人。
【延伸阅读】
义和利,是时刻摆在商人面前如何看待和处理的问题,商场中见利忘义的现象屡见不鲜,但也不乏“义利双行”者。徽商也求利,但他们的信条是——职虽为利,非义不可取也。婺源朱文炽曾贩新茶去珠江,抵达后却错过了大批交易的日期,这样新茶也就不新了。在后来的交易中,朱文炽必自书“陈茶”两字,以示不欺,从而大大影响了茶价。牙侩力劝其将“陈茶”两字去掉,朱文炽坚执不允,尽管损失了一大笔利润,但却在顾客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原文】
宁可失利,不愿失义。
【译注】
在利和义发生冲突时,宁愿失去获利机会也不愿失去道义的操守。
辑自徽州家训。
【感悟】
商场中见利忘义的现象屡见不鲜,但也有利义双行。旧时的徽商也求利,但他们是不义之利不取也。当利和义发生冲突的时候是舍利而取义。
【故事链接】
明代休宁程锁在江苏溧水经商。当时,那里的惯例是春天贷款给客户,秋天收取一倍的利息。但是,这个程锁贷款的时候,只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结果聚集的客户越来越多。有一年大丰收,米谷登场,其他商人都乘机压价,程锁却仍然按平价收购贮积。第二年饥荒,谷价暴涨,程锁本来可以大赚一笔,但他还是按往年的平价出售。由于他始终低息便民,薄利竞争,终于树立起了自己的“廉贾”形象。
【延伸阅读】
徽商在商业交往或人际交往过程中,能从仁义道德出发,追求正当的商业利润,尤其是不乘人之危、不欺诈顾客。“以义取利”既体现了徽商对中国传统伦理原则的恪守,又反映出徽商对“义”、“利”辩证关系的深刻领悟和具体把握,从而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和弥久不衰的声名。
【原文】
利人利己,是一等一的好事业。
【译注】
既能给别人带来益处又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事情肯定是最好的事情。
辑自胡雪岩经商心得。